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距今3億多年前的晚石炭世。
因為有了硬質的殼和防止水分揮發的羊膜,爬行動物的繁殖完全擺脫了對外界水體的依賴,迅速發展壯大,成為中生代的霸主。
然而白堊紀末地球上發生了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當時稱霸海陸空的大部分爬行類群遭到滅絕,但恐龍中的一支飛上藍天,成為新生代天空的主人;另有一些低調的類群也存續下來,在新生代生態位中佔據一席之地。
兩棲動物雖然已經可以在陸地生活,但它們的繁殖必須要在水中進行。後來,兩棲類中的有志者——迷齒兩棲類,產下了不需在水中孵化的羊膜卵,使它們徹底擺脫了對外界水體的依賴,成為最初的羊膜動物。
林蜥復原雕塑
(最早的
羊膜動物的代表)
石炭紀晚期
加拿大
體長20-25cm
爬行動物是最早的具有羊膜卵的動物。
由於具有了特殊的生存優勢,它們在中生代迅速輻射演化,建造了複雜的生態系統。根據顳孔(也稱顳【niè】窩,是容納頜部肌肉的凹孔)的數量和位置,爬行動物可以分為三大類:無孔類(如大鼻龍)、雙孔類(如已經滅絕的恐龍、翼龍、蛇頸龍,以及現存的龜鱉類、鱷類等)和下孔類(盤龍類、獸孔類等似哺乳爬行動物)。
【爬行動物分類示意圖。
顳孔的有無、數目和位置決定了
該動物的噬咬咀嚼方式】
無孔類是爬行動物的原始類群,因其頭骨後部不具顳(niè)孔而得名。無孔類包括前稜蜥類、鋸齒龍類、中龍類等類群,最早出現於二疊紀,但大部分種類很快在二疊紀末滅絕。
深頭置換齒蜥
早三疊世
內蒙古準格爾旗
完整頭骨及下頜
下孔類因其顳(niè)孔位於鱗骨和眶後骨之下而得名,是二疊紀時期最繁盛、體型最大的爬行動物,主要包括原始的「盤龍類」和進步的獸孔類。三疊紀後期,從進步的獸孔類中演化出了哺乳類。
●大山口珍稀獸 中二疊世 甘肅玉門 頭骨前部
●玉門中華獵獸 中二疊世 甘肅玉門 完整頭骨
雙孔類的頭骨具有上顳(niè)孔和側顳孔兩個顳孔,其數量豐富,種類繁多,包括現生的蜥蜴類、蛇類及鱷類等等。雙孔類在三疊紀開始繁盛,當時海洋中遊弋著的魚龍、蛇頸龍,天空中翱翔著的翼龍以及陸地上的恐龍都屬於這一家族。
孫氏伊克昭龍 早白堊世 內蒙古鄂託克旗 頭及頭後骨骼
中生代有很多爬行動物在登上陸地後又重新返回水域,生活在海洋中,如同現代的海龜和海蛇。它們大多體形巨大,形態怪異,被早期的博物學家稱為「海怪」。海生爬行動物能在鹹水環境中生長、覓食,不經常進入淡水環境,包括大名鼎鼎的魚龍、海龍、滄龍、蛇頸龍等。
當適應於陸地生活的爬行類再次回到水中時,它們充分利用了已有的器官來適應水中環境。它們仍然使用肺呼吸,四肢和尾巴變為適於划動的橈(ráo)足狀運動器官。海生爬行類的大部分成員已經不能返回到陸地尋找適宜的環境產卵,它們的羊膜卵在體內孵化,直接產出幼仔以保證種群的繁衍,我們稱之為卵胎生。
【三疊紀的陸生動物派克鱷與海生動物腫肋龍骨骼比較圖】
鱷類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爬行動物,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晚期,可能比恐龍還要早一些。一般認為鱷類與恐龍、翼龍具有很近的親緣關係。早期的原鱷類都是陸生,隨後演化出的中鱷類出現了水生,甚至還出現了海生的海鱷類。比較進步的真鱷類主要是半水生動物。
翼龍是最早具有主動飛行能力的脊椎動物,是恐龍時代的空中霸主,起源於約2.2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滅絕於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
傳統分類系統中,翼龍可分為原始的喙嘴龍類和進步的翼手龍類。喙嘴龍類嘴裡長滿牙齒,脖子短,尾巴長,而翼手龍類無牙或只在嘴的前端有牙齒,脖子長,尾巴短。
恐龍與鱷魚、翼龍一樣屬於雙孔亞綱的主龍類。在系統分類學中,恐龍被定義為「三角龍和麻雀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裔」。恐龍最早見於2.3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至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絕大多數滅絕。但其後裔鳥類存活至今,是現今最成功的飛行脊椎動物。
在三疊紀,最早的恐龍出現後很快表現出了極強的適應性,迅速擴張。侏羅紀是恐龍迅速發展的時期,恐龍家族本身就構成了一個強大的食物鏈,形成穩固的生態系統。白堊紀恐龍家族出現了高度的分化,各種大家熟知的恐龍悉數登場,恐龍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鼎盛。
內容來源:展覽「徵程——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
戳這裡為我加顆小星星★
「星標」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我的消息哦
https://www.shenzhenmuse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