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爬行動物?別再誤解爬行動物了,不是會爬的都叫爬行動物!
在貴州關嶺舉行的關嶺生物群國際研討會上,美國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教授奧利維爾指出,在中國關嶺的生物群中發現鰭龍、楯齒龍與歐洲西特提斯動物群存在諸多相似點,並且這些動物更為原始、古老,因此人類有理由相信它們的遷徙演化方向是自東向西的,在距今2.5億年至2億年的三疊紀中,我國西南與歐洲中部地區分別位於特提斯洋的西岸和東岸,這些區域是海生爬行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除此之外,北美洲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等地區也是如今發現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較為集中的地區。
所謂爬行動物,是指它們的體表一般均擁有保護性的鱗片亦或是堅硬的外殼,皮膚不具備呼吸功能,由於這些動物的皮膚腺極少,因此它們的身體也不會因為過快地失去水分從而走向死亡,爬行動物的頭顱上除鼻軟骨囊以外、全部骨化,外部被膜成骨覆蓋,頭部能夠靈活轉動,胸椎、胸肋與胸骨圍成胸廓以此保護內臟,這也是動物界中首次出現胸廓這一結構,除蛇類動物外,所有爬行動物均長有四肢,水生動物種類則長有槳狀的掌,指、趾之間由蹼相連,便於它們進行遊泳,絕大多數爬行動物爬行時,腹部皆需貼向地面、踱步向前,僅有少數體形輕捷的物種能夠疾速前行,世界上最原始的爬行動物斑點楔齒蜥,它的進行程度與地球上2億年前生存的爬行動物近似,楔齒蜥是一類雜食性中小型爬行動物,屬於爬行綱中雙孔亞綱裡鱗龍次亞綱下的楔齒蜥科,是有鱗目、即蜥蜴和蛇類的姐妹群體,最早出現在下三疊統層地層。
在中生代時期,曾經的各大陸中均有分布,如今僅在紐西蘭地區存在一屬兩種,分別為斑點楔齒蜥和岡氏楔齒蜥,楔齒蜥的體長約為50-70cm,壽命長達100歲以上,頭骨頂部保留了原始爬行動物的松果孔,具備一定的感覺功能,因此被部分人稱為第三隻眼,這類動物主要居住在海鳥的洞穴中,以昆蟲為食、也吃鳥蛋,19世紀因為人類引進了捕殺老鼠的「武器」,間接導致楔齒蜥瀕臨滅絕,從而令楔齒蜥成為了珍貴的活化石,你知道嗎?爬行動物是用肺進行呼吸的,它們擁有一個心室,心室內含有不完全膈膜,從而進一步增強動物們的供氧能力,遺憾的是它們的體溫仍然是不恆定的,因此不少人認為它們屬於冷血動物,除此之外,爬行動物還首次形成了骨化的口蓋,令口、鼻分腔,內鼻孔則移至口腔後端,通過咽、喉分別進入食道和氣管,令呼吸和飲食能夠同時進行。
不少小夥伴們都知道,爬行動物是在兩棲動物的基礎上逐漸演化而成,與此同時,它們也進一步增強了自身對陸地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徹底的擺脫了自身對水生環境的依賴,令爬行動物的活動範圍更加廣闊,即使如此,它們依然喜歡生活在較為溫暖的地區,因為它們必須藉此保持身體的溫度,很少有人知道,冷血動物一詞並非正式的稱呼,而是民間的誤讀,這類動物的正式名稱名為變溫動物亦或是外溫動物,泛指體內缺乏溫度調節系統的動物類群,它們沒有恆定的體溫,會根據外界的環境溫度發生變化,與恆溫動物恰恰相反,如今世界上僅有鳥類和絕大多數哺乳類動物屬於恆溫動物,其它所有動物幾乎都屬於變溫動物,也就是人們口有所耳聞的「冷血動物」,不少網友發現,大多數變溫動物屬於白天活動,這是因為太陽升起後溫度有所提高,這些動物便能自由的展開活動,當夜幕降臨,溫度變低後它們也將休整一下,有趣的是,沙漠地區部分變溫動物會在夜晚、清晨、黃昏進行活動,因為該地區白天地表溫度過高,並且十分乾旱,也就是說除非這些動物掌握了獨特的抵禦酷熱或嚴寒天氣的「神器」,才能夠在白天、深夜肆意活動。
如此看來,並非所有變溫動物都畏懼炎熱、寒冷,不得不說,「冷血動物」這一分類成功的誤導了無數人,最顯著的當數人類對恐龍的認識,最初專家們認為恐龍是冷血、行動笨拙的動物,原因是恐龍屬於爬行動物,後來人們才逐漸懂得,恐龍與現在的爬行動物截然不同,它比同體型哺乳動物的行動更加靈活,雖然霸王龍、三角龍的體型上遠超大象,但它們始終保持了彎曲的後腿,這意味著它們能夠如同羚羊一般狂奔,近些年以來,人類發現大多數小型獸腳類恐龍長有羽毛、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動物沒有翅膀,羽毛對於它們來說,主要作用是保暖,這類恐龍與鳥類一般屬於溫血動物,從胡氏耀龍的復原圖中,我們不難發現它的外貌與原始鳥類十分相像,倘若人類有倖存在侏羅紀中,人們還會認為恐龍這類爬行動物與鳥類的關係不過爾爾嗎?感謝觀看本期視頻,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