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爬行動物?別再誤解爬行動物了,不是會爬的都叫爬行動物!

2021-01-10 太空記

什麼是爬行動物?別再誤解爬行動物了,不是會爬的都叫爬行動物!

在貴州關嶺舉行的關嶺生物群國際研討會上,美國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教授奧利維爾指出,在中國關嶺的生物群中發現鰭龍、楯齒龍與歐洲西特提斯動物群存在諸多相似點,並且這些動物更為原始、古老,因此人類有理由相信它們的遷徙演化方向是自東向西的,在距今2.5億年至2億年的三疊紀中,我國西南與歐洲中部地區分別位於特提斯洋的西岸和東岸,這些區域是海生爬行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除此之外,北美洲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等地區也是如今發現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較為集中的地區。

所謂爬行動物,是指它們的體表一般均擁有保護性的鱗片亦或是堅硬的外殼,皮膚不具備呼吸功能,由於這些動物的皮膚腺極少,因此它們的身體也不會因為過快地失去水分從而走向死亡,爬行動物的頭顱上除鼻軟骨囊以外、全部骨化,外部被膜成骨覆蓋,頭部能夠靈活轉動,胸椎、胸肋與胸骨圍成胸廓以此保護內臟,這也是動物界中首次出現胸廓這一結構,除蛇類動物外,所有爬行動物均長有四肢,水生動物種類則長有槳狀的掌,指、趾之間由蹼相連,便於它們進行遊泳,絕大多數爬行動物爬行時,腹部皆需貼向地面、踱步向前,僅有少數體形輕捷的物種能夠疾速前行,世界上最原始的爬行動物斑點楔齒蜥,它的進行程度與地球上2億年前生存的爬行動物近似,楔齒蜥是一類雜食性中小型爬行動物,屬於爬行綱中雙孔亞綱裡鱗龍次亞綱下的楔齒蜥科,是有鱗目、即蜥蜴和蛇類的姐妹群體,最早出現在下三疊統層地層。

在中生代時期,曾經的各大陸中均有分布,如今僅在紐西蘭地區存在一屬兩種,分別為斑點楔齒蜥和岡氏楔齒蜥,楔齒蜥的體長約為50-70cm,壽命長達100歲以上,頭骨頂部保留了原始爬行動物的松果孔,具備一定的感覺功能,因此被部分人稱為第三隻眼,這類動物主要居住在海鳥的洞穴中,以昆蟲為食、也吃鳥蛋,19世紀因為人類引進了捕殺老鼠的「武器」,間接導致楔齒蜥瀕臨滅絕,從而令楔齒蜥成為了珍貴的活化石,你知道嗎?爬行動物是用肺進行呼吸的,它們擁有一個心室,心室內含有不完全膈膜,從而進一步增強動物們的供氧能力,遺憾的是它們的體溫仍然是不恆定的,因此不少人認為它們屬於冷血動物,除此之外,爬行動物還首次形成了骨化的口蓋,令口、鼻分腔,內鼻孔則移至口腔後端,通過咽、喉分別進入食道和氣管,令呼吸和飲食能夠同時進行。

不少小夥伴們都知道,爬行動物是在兩棲動物的基礎上逐漸演化而成,與此同時,它們也進一步增強了自身對陸地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徹底的擺脫了自身對水生環境的依賴,令爬行動物的活動範圍更加廣闊,即使如此,它們依然喜歡生活在較為溫暖的地區,因為它們必須藉此保持身體的溫度,很少有人知道,冷血動物一詞並非正式的稱呼,而是民間的誤讀,這類動物的正式名稱名為變溫動物亦或是外溫動物,泛指體內缺乏溫度調節系統的動物類群,它們沒有恆定的體溫,會根據外界的環境溫度發生變化,與恆溫動物恰恰相反,如今世界上僅有鳥類和絕大多數哺乳類動物屬於恆溫動物,其它所有動物幾乎都屬於變溫動物,也就是人們口有所耳聞的「冷血動物」,不少網友發現,大多數變溫動物屬於白天活動,這是因為太陽升起後溫度有所提高,這些動物便能自由的展開活動,當夜幕降臨,溫度變低後它們也將休整一下,有趣的是,沙漠地區部分變溫動物會在夜晚、清晨、黃昏進行活動,因為該地區白天地表溫度過高,並且十分乾旱,也就是說除非這些動物掌握了獨特的抵禦酷熱或嚴寒天氣的「神器」,才能夠在白天、深夜肆意活動。

如此看來,並非所有變溫動物都畏懼炎熱、寒冷,不得不說,「冷血動物」這一分類成功的誤導了無數人,最顯著的當數人類對恐龍的認識,最初專家們認為恐龍是冷血、行動笨拙的動物,原因是恐龍屬於爬行動物,後來人們才逐漸懂得,恐龍與現在的爬行動物截然不同,它比同體型哺乳動物的行動更加靈活,雖然霸王龍、三角龍的體型上遠超大象,但它們始終保持了彎曲的後腿,這意味著它們能夠如同羚羊一般狂奔,近些年以來,人類發現大多數小型獸腳類恐龍長有羽毛、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動物沒有翅膀,羽毛對於它們來說,主要作用是保暖,這類恐龍與鳥類一般屬於溫血動物,從胡氏耀龍的復原圖中,我們不難發現它的外貌與原始鳥類十分相像,倘若人類有倖存在侏羅紀中,人們還會認為恐龍這類爬行動物與鳥類的關係不過爾爾嗎?感謝觀看本期視頻,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別再誤解爬行動物了,這個叫法本就是不科學的
    提起爬行動物,很多人想到的是冷血、行動遲緩和低智商。在常人眼裡,爬行動物幾乎是低等的代名詞,它與我們哺乳動物的差別就如教科書中的定義一樣明晰。然而,大眾對爬行綱的誤解和鄙視其實是沒有科學道理的,而且越來越多的專家意識到,爬行綱是個不科學的分類單位,主張予以廢除。
  • 爬行動物什麼鬼之通俗版
  • 海南村民發現疑似鱷魚大型爬行動物(圖)
    從魚塘到小溪邊上要翻過一道土坡,符老養翻過土坡時看見一隻巨大的爬行動物,他一下子愣住了。  「完全沒有想到,會遇到那麼一個怪物,好像鱷魚。」符老養提起24日上午的遭遇仍激動不已。  他說,那動物趴在土坡下的草叢裡,距離自己有6米,是只爬行動物,有小腿般粗的尾巴,4隻腳撐在沙地上,身長約1米7,黑色的皮膚很粗糙,體型有成年人的腰部一般粗。
  • 動物世界之爬行世界:神話裡的爬行動物,都是些什麼怪獸?
    資料圖相信看過《西遊記》的朋友們,都對真假美猴王那一集有印象,佛祖為了向孫悟空解釋六耳獼猴的由來,詳細地介紹了因四象而化的幾種動物,所謂四象就是青龍,白虎,朱雀以及玄武,其中青龍和玄武是我國爬行動物的始祖。
  • 爬行動物分布地圖
    爬行動物則不然。一項新的調查顯示,爬行動物集中分布在一些熱點區域,在其他地方則難覓其蹤(藍色地圖)。這種高度不均勻的分布(褐色地圖)讓人非常意外。科學家早前曾繪製過其他四足類動物(tetrapod,四足類動物是指從最早的四肢生物繁衍下來的脊椎動物,包括現在的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的分布圖,它們的分布多少還算均勻。
  • 澳大利亞7%的爬行物種將面臨滅絕,入侵物種每年獵殺數億隻爬行動物!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了最新的瀕危紅色名單,其中澳大利亞有975個爬行物種被列入了名單,其本土7%的爬行物種將面臨滅絕。澳大利亞的爬行物種多樣化是世界所獨有的,其數量約佔全球爬行動物總數的10%。
  • 動物的爬行——處之泰然,最「經濟」最原始的運動方式!
    動物的爬行沒有任何令人驚訝的記錄。與其他的運動形式相比,爬行談不上有速度,更多的情況是慢得連測量它的平均速度都很難。但是,這種緩慢的運動方式也不失為一種獨闢蹊徑的生存之道。最原始的爬行微小的單細胞動物——原生動物的偽足運動就是最原始的爬行。例如,變形蟲是一種樣子蠢笨而怪異的原生動物,能緊貼底部緩慢地爬行,每小時僅移動13毫米。
  • 爬行動物會飛還會遊?帶你探秘神奇的爬行帝國!
    林蜥復原雕塑(最早的羊膜動物的代表)石炭紀晚期 加拿大 體長20-25cm爬行動物是最早的具有羊膜卵的動物根據顳孔(也稱顳【niè】窩,是容納頜部肌肉的凹孔)的數量和位置,爬行動物可以分為三大類:無孔類(如大鼻龍)、雙孔類(如已經滅絕的恐龍、翼龍、蛇頸龍,以及現存的龜鱉類、鱷類等)和下孔類(盤龍類、獸孔類等似哺乳爬行動物)。【爬行動物分類示意圖。
  • 老人組團龜蛇爬行走紅 龜蛇爬行是什麼?
    老人組團龜蛇爬行走紅 龜蛇爬行是什麼?】近日,廣州一名91歲的老人每天帶著一群老人在公園組團模仿龜蛇爬行的事情走紅網絡。(來源:珠江新聞眼記者:蔡志祥)延伸閱讀關於龜蛇爬行龜蛇爬行」,即「仿龜蛇混合一體爬行動作」,是運用人體四肢「橫向地面」爬行運動,是一種零損傷型全身心有氧健康運動。它能最大限度調動我們身體的每一個運動關節,和有效激活人體內臟功能正常發揮,達到強身健體和防治·改變·減少人類進化直立行走的美中不足,對人體健康帶來不可避免(由於地心引力的作用)而漫長的傷害。
  • 飛行動物中昆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對比
    昆蟲屬於無脊椎動物中的節肢動物,也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長有翅膀、會飛行的一類動物。昆蟲的種類佔所有動物種類的70%以上,超過100萬種。科學家估計,現存的昆蟲種類可能高達200萬-500萬種。與鳥類類似,除少數昆蟲不會飛行外,絕大多數昆蟲能夠飛行。
  • 中國超三成兩棲爬行動物受到物種威脅 華南西南最多
    中國超三成兩棲爬行動物受到物種威脅 華南西南最多 2016-06-15 20:48:13王傑 攝  中新網成都6月15日電 (記者 胡敏)137種爬行動物和176種兩棲動物受到威脅,兩者相加約佔所評估的中國兩棲爬行動物869種總數的36%。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獲悉,該所對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瀕危狀況經過3年的全面評估,從而得出了上述數據。
  • 如果地球二氧化碳濃度繼續升高,會出現巨型爬行動物嗎?
    雖然世界各國都在著手減少碳排放量,但溫室效應帶來的野外二氧化碳排放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現在我們明顯感覺到,夏天的氣溫比以往更熱,熱得更早了。如果地球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繼續升高,地球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 爬行鍛鍊火了!醫生:模仿動物爬行,效果好能治病?並非人人適合
    近日,患有腰椎疾病的西安市民查女士,創造了一項新運動——「爬行鍛鍊」。查女士表示,她的腰部經常疼痛不已,但是堅持做了醫生建議的腰部伸展運動也無濟於事。於是,查女士在家裡自己琢磨了一套動物爬行方法來進行鍛鍊。沒想到這招還真有效果,經過了三個月的爬行以後,查女士感覺自己的腰部真的沒有那麼痛了。
  • 神奇的動物|我就是這樣的爬行動物
    好了,言歸正傳,今天是「關愛爬行動物日」(Reptile Awareness Day)。世界上已知的爬行動物超過1萬種,科學家還在不斷探索發現。除南極洲以外,每一個大陸上都有它們的身影。鱷魚、蜥蜴、蛇、烏龜和海龜都是爬行家族成員。它們沒有汗腺,皮膚長期保持涼爽和乾燥。
  • 西安一女子模仿動物地上爬行,稱可治腰間盤突,多名粉絲緊隨其後
    很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喜歡久坐,長期伏案對身體有害無益,脊椎腰椎頸椎等受到嚴重傷害,偶爾起身活動肢體會讓人倍感精力充沛。腰椎受損,很多人會患上腰間盤突出,眾多治療方法中,你見過動物爬行療法嗎?12月7日,西安一女子地上爬行治病的視頻引發關注。
  • 肖青主持「被遺忘的兩棲類和爬行類」在線國際研討會
    (簡稱「中國綠髮會」)與行動亞洲iCARE生命關懷教育研究中心、中山大學One Health和山東大學動物保護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未來,讓大流行病不再暴發」線上智庫系列研討會第四場活動「被遺忘的兩棲類和爬行類」順利舉行。
  • 義大利最大爬行動物化石身份鑑定為滄龍
    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研究人員日前宣布,兩年前在意境內發現的最大爬行動物化石經測定為7500萬年前的大型海洋爬行動物——滄龍。  滄龍科屬於海洋爬行動物,最大的滄龍體長可達15米以上,體重超過10噸,被稱作「海洋裡的霸王龍」。滄龍出現在大約1億年以前,6500萬年前和恐龍一起滅絕。  這是義大利喬瓦尼·卡佩利尼博物館提供的滄龍化石的照片。 新華社發
  • 蝸牛有角如牛,爬行緩慢,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
    在平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見到有一種動物,背上帶著一個硬殼殼的小動物,緩慢的爬行在農村的田間地頭,或樹木植物枝丫上,或巖石牆壁上等等,像烏龜的頭一樣伸出長長的身子,頭上兩根像角一樣的觸鬚,用手和樹枝碰它一下,立馬就慢慢的又縮回去。大部分的人,可能都知道它叫蝸牛。
  • 墨西哥發掘出迄今最大的爬行動物食肉滑齒龍化石
    墨西哥發掘出迄今最大的爬行動物食肉滑齒龍化石 2003年1月3日14:21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月3日電 由墨西哥和德國化石研究專家組成的考古小組最近在墨西哥北部城市阿蘭貝裡發掘出一塊迄今體積最大的爬行動物化石
  • 地球上五種最霸氣爬行動物
    爬行動物距今已有大約3億年的歷史,而且我們也能觀察到地球上的巨型動物在各個歷史時期上的公平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