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了最新的瀕危紅色名單,其中澳大利亞有975個爬行物種被列入了名單,其本土7%的爬行物種將面臨滅絕。
澳大利亞的爬行物種多樣化是世界所獨有的,其數量約佔全球爬行動物總數的10%。從蜥蜴到蟒蛇等爬行動物在該國的生態系統以及傳統文化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入侵物種
是導致澳大利亞一半以上爬行動物面臨滅絕的主要原因
據 IUCN 2018年1月的一項研究表明:每年將近6億隻爬行動物死於野貓or寵物貓。
▲圖:MR.YANUKIT/SHUTTERSTOCK
200年前,移居的歐洲人引入了家貓,其種群數量迅速在這片土地泛濫增長,而被人類拋棄的貓則演化為野貓,至今澳大利亞的野貓數量競達數百萬隻,政府也不得已斥巨資投入到消減野貓的項目。
草原無耳龍(Grassland Earless Dragon,學名:Tympanocryptis pinguicolla)這名字直譯還是挺拉風的,小編對蜥蜴了解甚少,有知道正宗中文名的童鞋歡迎留言告知哈!
▲這種本土小型蜥蜴近年來數量急劇下降,除了遭受貓的獵食外,棲息地的流失與野火災害也是其面臨瀕危的原因。
▲保護現狀己調到 瀕危 了!
▲一野貓胃裡的各種小型爬行動物
野貓,並不是唯一的入侵物種
▲甘蔗蟾蜍(海蟾蜍)——於1935年被引入澳大利亞,用以控制當地的甲蟲對糖類作物的危害。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失敗的物種引進案例。
這種身含毒素的蟾蜍繁殖極快,而且它們的毒液能夠殺死許多本土動物。
▲像對於米切爾水巨蜥(Varanus mitchelli)來說,這簡直是個惡夢,它們會因捕捉甘蔗蟾蜍作為食物而中毒身亡。
▲IUCN最新紅名單
米切爾水巨蜥在種群數量直降97%之後, IUCN 不得己將該物種的瀕危等級提升至「極危」!
氣候變化對各種爬行動物的影響
▲圖:Stewart Macdonald
Bartle Frere cool-skink(學名:Techmarscincus jigurru),有童鞋知道中文譯名叫啥 嗎?從名字中的 cool 得知這是一種喜寒的石龍子,目前僅在昆士蘭州最高的山峰——Bartle Frere山頂上有發現。
若環境溫度每上升1攝氏度,將可能導致其種群在30年內減少50%,因為它們無法適應溫熱的氣候,也沒有更冷的區域可以移動!
編者按
人類的擴張行為,是許多原生動物面臨滅絕的主要原因,而能改變它們命運的,也只有全人類的覺醒!
相關資料參考:
https://www.publish.csiro.au/WR/WR17160
http://www.reptilesmagazine.com
編譯:M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