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7%的爬行物種將面臨滅絕,入侵物種每年獵殺數億隻爬行動物!

2021-02-22 M記物語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了最新的瀕危紅色名單,其中澳大利亞有975個爬行物種被列入了名單,其本土7%的爬行物種將面臨滅絕。

澳大利亞的爬行物種多樣化是世界所獨有的,其數量約佔全球爬行動物總數的10%。從蜥蜴到蟒蛇等爬行動物在該國的生態系統以及傳統文化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入侵物種 

是導致澳大利亞一半以上爬行動物面臨滅絕的主要原因 

據 IUCN 2018年1月的一項研究表明:每年將近6億隻爬行動物死於野貓or寵物貓

▲圖:MR.YANUKIT/SHUTTERSTOCK

200年前,移居的歐洲人引入了家貓,其種群數量迅速在這片土地泛濫增長,而被人類拋棄的貓則演化為野貓,至今澳大利亞的野貓數量競達數百萬隻,政府也不得已斥巨資投入到消減野貓的項目。

▲圖:John Wombey 

草原無耳龍(Grassland Earless Dragon,學名:Tympanocryptis pinguicolla)這名字直譯還是挺拉風的,小編對蜥蜴了解甚少,有知道正宗中文名的童鞋歡迎留言告知哈!

▲這種本土小型蜥蜴近年來數量急劇下降,除了遭受貓的獵食外,棲息地的流失與野火災害也是其面臨瀕危的原因。

保護現狀己調到 瀕危 了!


▲一野貓胃裡的各種小型爬行動物

野貓,並不是唯一的入侵物種

▲甘蔗蟾蜍(海蟾蜍)——於1935年被引入澳大利亞,用以控制當地的甲蟲對糖類作物的危害。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失敗的物種引進案例。

這種身含毒素的蟾蜍繁殖極快,而且它們的毒液能夠殺死許多本土動物。

▲像對於米切爾水巨蜥(Varanus mitchelli)來說,這簡直是個惡夢,它們會因捕捉甘蔗蟾蜍作為食物而中毒身亡。

▲IUCN最新紅名單

米切爾水巨蜥種群數量直降97%之後, IUCN 不得己將該物種的瀕危等級提升至「極危」!

氣候變化對各種爬行動物的影響

▲圖:Stewart Macdonald

Bartle Frere cool-skink(學名:Techmarscincus jigurru),有童鞋知道中文譯名叫啥 嗎?從名字中的 cool 得知這是一種喜寒的石龍子,目前僅在昆士蘭州最高的山峰——Bartle Frere山頂上有發現。

若環境溫度每上升1攝氏度,將可能導致其種群在30年內減少50%,因為它們無法適應溫熱的氣候,也沒有更冷的區域可以移動!

 編者按 

人類的擴張行為,是許多原生動物面臨滅絕的主要原因,而能改變它們命運的,也只有全人類的覺醒!

相關資料參考:

https://www.publish.csiro.au/WR/WR17160

http://www.reptilesmagazine.com

編譯:M記

相關焦點

  • 中國超三成兩棲爬行動物受到物種威脅 華南西南最多
    中國超三成兩棲爬行動物受到物種威脅 華南西南最多 2016-06-15 20:48:13其中,長江以南的華南和西南地區受威脅的物種最多。在所有受威脅物種中,受威脅比例最高的類群是鱷形目(100%)和龜鱉目(91.18%)。  中國爬行動物特有種受威脅物種有39種,佔特有種總數(143種)的27.27%,佔受威脅物種總數(137)的28.47%。  「爬行動物受到威脅的主要原因是其棲息地面臨人為的影響,如道路建設、城市擴張、旅遊開發、水電建設等。」
  • 牛蛙、小龍蝦都是外來入侵物種,它們會造成本土物種的滅絕嗎?
    牛蛙原產古巴,比小龍蝦來得晚,但危害有過之而無不及,它基本上什麼都吃,只要是它能吞下的,都是它的食物,而且繁殖速度快,它所攜帶的蛙壺菌還會造成本土蛙感染,嚴重的會造成本土蛙滅絕。外來物種和外來入侵物種首先要說的是,外來物種≠外來入侵物種,前者是一種描述,後者是一種結論,外來物種包括外來入侵物種,比如小麥、胡蘿蔔、大蒜、苜蓿都是外來物種,只有當一個外來物種的數量和規模快速超過本地物種,並搶奪了大多數資源,對引入地的生態造成破壞時,才會被認定為外來入侵物種,這裡所說的「快速」是相對的,即使是像牛蛙、
  • 滅絕物種金剛巨猿重達半噸
    據美國《連線》雜誌2月1日報導,日前,該雜誌刊登了遠古十大滅絕物種,其中包括:翼展達到75釐米的巨脈蜻蜓、6英尺高、半噸重的「金剛」巨猿。1、巨牙鯊巨牙鯊的體長是現代鯊魚的兩倍,至少有50英尺長,這個遠古「獵殺機器」長著異常鋒利的牙齒,每顆牙齒就像一把博伊刀一樣。在距今160萬年前滅絕。2、遠古蜈蚣蟲(Arthropleura armata)它爬行的樣子非常像蜈蚣,生活在石炭紀時期。
  • 澳大利亞:扛得住物種入侵危機嗎?
    然而,這可能只是一種表象,因為澳大利亞不僅大部分地區都不適合人類居住,而且還承受著地球上最嚴重的生態失衡考驗,其中一個最棘手的麻煩就是物種入侵。數十年來,澳大利亞推行了全世界最嚴苛的海關檢疫制度。政府和民間以各種方式進行生態自救,但一直難見成效。  最近,一條觸目驚心的消息引發熱議。
  • 科學家:五十萬種昆蟲面臨滅絕
    中說,地球上面臨滅絕的100萬種動植物物種中有一半是昆蟲,它們的消失可能對人類造成災難性的影響。芬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生物學家,周佩德羅·卡多佐說:「當前的昆蟲滅絕危機令人深感憂慮。」他告訴法新社:「但是,我們所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在水面上飛行,爬行,挖洞,跳躍和行走的昆蟲的消失是大規模滅絕事件的一部分,在過去的五億年中僅第六次消失。最後一個發生在6600萬年前,當時一塊錯誤的太空巖石消滅了陸地上的恐龍和大多數其他生命形式。這次要怪我們。
  • 科學家:五十萬種昆蟲面臨滅絕
    飛行、爬行、挖洞、跳躍和在水面上行走的臭蟲的消失是大規模滅絕事件的一部分科學家在「警告人類」中說,地球上面臨滅絕動植物中有50萬種是昆蟲,它們的消失可能對人類造成災難性的影響。芬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生物學家,周一發表的綜述研究的主要作者佩德羅·卡多佐(Pedro Cardoso)說:「當前的昆蟲滅絕危機令人深感憂慮。」他告訴法新社:「但是,我們所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飛行、爬行、挖洞、跳躍和在水面上行走的臭蟲的消失是大規模滅絕事件的一部分。
  • 別再誤解爬行動物了,不是會爬的都叫爬行動物!
    別再誤解爬行動物了,不是會爬的都叫爬行動物!在貴州關嶺舉行的關嶺生物群國際研討會上,美國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教授奧利維爾指出,在中國關嶺的生物群中發現鰭龍、楯齒龍與歐洲西特提斯動物群存在諸多相似點,並且這些動物更為原始、古老,因此人類有理由相信它們的遷徙演化方向是自東向西的,在距今2.5億年至2億年的三疊紀中,我國西南與歐洲中部地區分別位於特提斯洋的西岸和東岸,這些區域是海生爬行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除此之外,北美洲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等地區也是如今發現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較為集中的地區
  • 10個被人類「親手滅絕」的物種:中國佔4個,它在兩個月前滅絕了
    10個被人類「親手滅絕」的物種:中國佔4個,它在兩個月前滅絕了各位看官大家好,這裡是百家號歷史演講家。歷史是一面我們前行的指明燈,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看到社會的影子,甚至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們人類本身也是一種動物,隨著我們的發展,很多動物的家園都被我們人類「親手滅絕」了。我們今天就要說10個被人類「親手滅絕」的物種:中國佔4個,它在兩個月前滅絕了。第一個是巴巴裡獅,巴巴裡獅以往分布在 北非,由 摩洛哥至 埃及。一般認為最後的巴巴裡獅消失在1922年,第二個是袋狼,分布於紐幾內亞熱帶雨林、澳大利亞草原等地。
  • 一切死亡都有冗長的回聲——物種大滅絕
    可能的原因是大陸漂移,地球板塊運動造成火山噴發,空氣中的 CO2含量升高,溫室效應使氣溫劇烈升高,這次物種大滅絕為恐龍類等爬行動物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第四次物種滅絕發生於距今 1.95 億年前的三疊紀,有 76%的物種滅絕,主要是海洋生物,爬行動物也遭受重創。
  • 日本快被這種入侵物種逼瘋了,大喊:你們這些動物怎麼不入侵中國
    每個地區都有其特定的生態環境,生物在自己的生態圈裡一直維持著平衡,而一旦有其他生物的入侵,極有可能造成生態環境的崩潰。比如澳洲的兔子,澳大利亞在一百多年前並沒有兔子,但因為帶人十幾隻兔子,最後在一百多年裡成為澳大利亞最頭痛的生物。
  • 史前爬行動物再添成員 英科學家發現翼龍新物種
    科技日報訊 (記者聶翠蓉)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0日報導,英國古生物學家在《地質學家學會會刊》發表論文稱,他們從收藏在劍橋塞格威克博物館和布萊頓布思博物館的化石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翼龍神秘物種該項目的主要作者、英國樸茨茅斯大學博士生羅伊·史密斯研究這些化石主要是為了尋找鯊魚刺,結果發現與魚翅刺類似的無齒翼龍的顎片,但許多細微差異仍可以將它們區分開來。 史密斯表示,新種翼龍顎片與魚翅刺最大的區別是,新翼龍顎片表皮有著與神經緊密聯繫的小洞,這些小洞有助於翼龍捕捉食物,而魚翅刺沒有這些特徵。
  • 讓國外頭疼的入侵物種,在中國卻失去了尊嚴,甚至活不過童年
    而我們也將本地生物圈中的物種稱為本地生物,如果有些生物從某個生態圈以各種方式進入了其他地方的生態圈,那麼這些生物對於其他的生態圈來說就屬於外來入侵物種。,總是被本地的生物欺壓,那麼這個外來物種很快就會因為無法獲得食物而滅絕。
  • 人類開啟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每年50種動物瀕臨滅絕
    現象  每年50種動物瀕臨滅絕  6月19日,《科學進展》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非常直接:《現代人類導致的物種加速流失:進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但可惜的是,468種本來可以生存很多年的脊椎動物都滅絕了,這其中包括69種大型哺乳動物,80種鳥類,24種爬行動物,146種兩棲動物,158種魚類。按照自然的速度,這400多種物種滅絕,本來需要一萬年以上的時間。  自然保護國際聯盟表示,每年都有約50種動物加入瀕臨滅絕的行列。約41%的現有兩棲動物和25%的哺乳動物都已經成為瀕危物種。
  •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悄然來襲,無人可以置身事外,學習拯救地球吧!
    但是物種滅絕中來就沒有停止過!非政府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說,地球上每年有大約1萬個動物物種滅絕,瀕危動物物種數量翻倍。在5.5億年的地球演變過程中,已經經歷了5次的物種大滅絕。10000億立方千米巖漿噴發後果:物種數減少96%以上第四次物種滅絕三疊紀-侏羅紀之交大滅絕時間:2.03億年前
  • 爬行動物分布地圖
    (點擊查看大圖)雖然哺乳動物及鳥類的物種數量因地而異,但這些脊椎動物的棲息地依然覆蓋了地球上的大片地區。爬行動物則不然。一項新的調查顯示,爬行動物集中分布在一些熱點區域,在其他地方則難覓其蹤(藍色地圖)。這種高度不均勻的分布(褐色地圖)讓人非常意外。
  • 「入侵物種」大都泛濫成災,有沒有入侵失敗的物種?
    「入侵物種」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比如澳大利亞的穴兔、我國的福壽螺、德國的大閘蟹、英國的小龍蝦等等,這些都是典型的入侵物種。尤其是澳大利亞的穴兔泛濫已經持續了一百多年了,儘管澳大利亞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滅殺穴兔,但是穴兔的數量依然維持在100億隻左右,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那麼,什麼是入侵物種呢?所有的入侵物種都是成功的嗎?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科學家稱50年後一半物種將滅絕,回顧10種已滅絕動物的最後影像
    亞利桑那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由於氣候變化,大量地球生物面臨滅絕的危險:到2070年,我們可能會失去一半的動植物物種,這取決於人類對地球變暖的反應;但是根據我們的結果得出,如果人類活動造成更大的溫度升高,我們將損失超過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動植物的物種」;2019年5月,由聯合國支持的由全球145位專家彙編的報告發現,近幾十年來,多達100萬種動植物的物種受到滅絕的威脅;
  • 世界最嚴重十大外來物種入侵,亞洲鯉魚都排不上名,你肯定吃過!
    目前中國確認的外來入侵物種已達544種,其中大面積發生、危害嚴重的達100多種,物種入侵涉及森林、水域、溼地、草地、農牧區和城市居民區等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很多人都認識不到物種入侵的嚴重性,今天小編盤點史上以來最嚴重的10次物種入侵如今全球都面臨著或多或少的物種入侵,說起最嚴重的植物入侵當數
  • 【常識】對於外來物種入侵常考知識點
    外來物種是指那些出現在其過去或現在的自然分布範圍及擴散潛力以外的物種、亞種或以下的分類單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繼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體。外來物種的「外來」是以生態系統來定義的。 外來入侵物種具有生態適應能力強,繁殖能力強,傳播能力強等特點;被入侵生態系統具有足夠的可利用資源,缺乏自然控制機制,人類進入的頻率高等特點。
  • 科學家警告:50萬種昆蟲面臨滅絕或給人類帶來災難性後果!
    科學家在一份「對人類的警告」的研究中表示,地球上面臨滅絕的100萬種動植物物種中,有一半是昆蟲,在水面上飛行、爬行、鑽洞、跳躍和行走的昆蟲的消失是大規模滅絕事件的一部分,在過去5億年裡發生了六次。上一次滅絕發生在6600萬年前,當時一塊不穩定的太空巖石摧毀了陸生恐龍和大多數其他生命形式。這一次卻是人類的錯。卡多索對法新社說:「人類活動是幾乎所有昆蟲數量減少和滅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