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2021-01-14 中國科學院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2020-05-13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董麗萍、王元青、王原等與日本、英國同行合作,在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距今約1.2億-1億年)發現一件離龍類新屬種化石,以化石產地及其體型較小的特點,命名為「侏儒黑山龍」。

  這一古生物學離龍類研究領域重要的化石發現和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獲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系統古生物學》(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eontology)發表。中外合作科研團隊稱,沙海組地層被認為整合位於九佛堂組之上,已產出數量較多脊椎動物化石,其中哺乳動物豐富,有多瘤齒獸類、三尖齒獸類、真獸類等,若沙海組與九佛堂組的地層關係確定,那麼侏儒黑山龍即是目前中國最晚的離龍類化石材料。

  此次從沙海組發現的侏儒黑山龍化石標本表面只暴露一個齒骨和一個顴骨。科研人員通過高精度CT掃描在巖石內部發現更多骨片,包括小半個頭骨和一些零散骨片。隨後又對掃描數據進行建模、再放大、鏡像後3D列印,最終恢復出侏儒黑山龍的大部分頭骨結構。

  結果顯示,侏儒黑山龍與侏羅紀的櫛頜鱷和青龍相似,吻短、下顳孔未閉合。根據下頜長度推測,侏儒黑山龍的體長約30釐米,與櫛頜鱷和潛龍的大小相當。

  中科院古脊椎所科普介紹說,離龍類是一類已滅絕的水生/半水生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中侏羅世(距今約1.74億-1.63億年),至中新世(距今約2300萬-1600萬年)消失。雖然全世界已報導的離龍種類並不多,僅有12屬25種,但這個類群呈現出多樣的形態特徵,如新離龍類體型大、吻長頸短且下顳孔不閉合,而「非新離龍類」的體型小、吻短、下顳孔閉合,有長頸和短頸兩種類型。

  亞洲尤其是東亞,被認為是離龍類在早白堊世時輻射演化的關鍵地區,中國的離龍類絕大多數為遼西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成員,而在熱河生物群之外離龍類的化石記錄很少。在離龍類的系統發育樹上,「非新離龍類」滿洲鱷、潛龍、戲水龍、復活龍等構成異離龍類這一支;櫛頜鱷、青龍和黑山龍位於新離龍類和異離龍類構成的支系之外,個體都比較小、形態特徵原始,其中侏儒黑山龍在時代分布上最晚。


  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董麗萍、王元青、王原等與日本、英國同行合作,在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距今約1.2億-1億年)發現一件離龍類新屬種化石,以化石產地及其體型較小的特點,命名為「侏儒黑山龍」。
  這一古生物學離龍類研究領域重要的化石發現和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獲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系統古生物學》(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eontology)發表。中外合作科研團隊稱,沙海組地層被認為整合位於九佛堂組之上,已產出數量較多脊椎動物化石,其中哺乳動物豐富,有多瘤齒獸類、三尖齒獸類、真獸類等,若沙海組與九佛堂組的地層關係確定,那麼侏儒黑山龍即是目前中國最晚的離龍類化石材料。
  此次從沙海組發現的侏儒黑山龍化石標本表面只暴露一個齒骨和一個顴骨。科研人員通過高精度CT掃描在巖石內部發現更多骨片,包括小半個頭骨和一些零散骨片。隨後又對掃描數據進行建模、再放大、鏡像後3D列印,最終恢復出侏儒黑山龍的大部分頭骨結構。
  結果顯示,侏儒黑山龍與侏羅紀的櫛頜鱷和青龍相似,吻短、下顳孔未閉合。根據下頜長度推測,侏儒黑山龍的體長約30釐米,與櫛頜鱷和潛龍的大小相當。
  中科院古脊椎所科普介紹說,離龍類是一類已滅絕的水生/半水生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中侏羅世(距今約1.74億-1.63億年),至中新世(距今約2300萬-1600萬年)消失。雖然全世界已報導的離龍種類並不多,僅有12屬25種,但這個類群呈現出多樣的形態特徵,如新離龍類體型大、吻長頸短且下顳孔不閉合,而「非新離龍類」的體型小、吻短、下顳孔閉合,有長頸和短頸兩種類型。
  亞洲尤其是東亞,被認為是離龍類在早白堊世時輻射演化的關鍵地區,中國的離龍類絕大多數為遼西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成員,而在熱河生物群之外離龍類的化石記錄很少。在離龍類的系統發育樹上,「非新離龍類」滿洲鱷、潛龍、戲水龍、復活龍等構成異離龍類這一支;櫛頜鱷、青龍和黑山龍位於新離龍類和異離龍類構成的支系之外,個體都比較小、形態特徵原始,其中侏儒黑山龍在時代分布上最晚。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董麗萍 供圖)中新網北京5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董麗萍、王元青、王原等與日本、英國同行合作,在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距今約1.2億-1億年)發現一件離龍類新屬種化石,以化石產地及其體型較小的特點,命名為「侏儒黑山龍」。
  • 科學家發現中國已知最晚的離龍類——侏儒黑山龍
    雖然全世界已報導的離龍種類並不多,僅有12屬25種,但這個類群呈現出多樣的形態特徵,如新離龍類(Neochoristodera)體型大、吻長頸短且下顳孔不閉合(如西莫多龍Simoedosaurus),而「非新離龍類」(non-neochoristodere)的體型小、吻短、下顳孔閉合,有長頸(如潛龍Hyphalosaurus)和短頸(如滿洲鱷Monjurosuchus)兩種類型。
  • 困擾科學家的離龍類動物演化史 新屬種「侏儒黑山龍」能說清嗎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近日,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的國內外研究人員,在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發現了離龍類動物新屬種,並將其命名為「侏儒黑山龍」。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系統古生物學雜誌》上。
  • 離龍類動物為何在白堊紀末大滅絕中倖存了下來?
    近日,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的國內外研究人員,在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發現了離龍類動物新屬種,並將其命名為「侏儒黑山龍」。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系統古生物學雜誌》上。
  • 雲南發現亞洲首具腔骨龍類恐龍新屬種化石
    雲南發現亞洲首具腔骨龍類恐龍新屬種化石近日,在雲南祿豐早侏羅世地層中發現了一具保存較好的腔骨龍類恐龍新屬種,祿豐盤古盜龍。這是腔骨龍類化石在亞洲的首次發現。中新社發 劉冉陽 攝 發布時間:2014-10-23 17:46:18 【編輯:楊彥宇】 雲南發現亞洲首具腔骨龍類恐龍新屬種化石
  • 古脊椎所發現新鴨嘴龍類恐龍
    汪筱林等對部分鴨嘴龍類頭骨新材料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記述和對比研究,命名屬於鴨嘴龍科櫛龍亞科一新屬種——楊氏萊陽龍(Laiyangosaurus youngi)。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巴西科學院院刊》(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ências)上。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在瀾滄江流域發現淡水魚類2個新紀錄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在瀾滄江流域發現淡水魚類2個新紀錄 2017-12-03 中國新聞網 馬騫 【字體:大 中 小】
  • 學術頭條:15歲少年成NEJM最年輕作者,羥氯喹治療新冠患者無效...
    倫敦大學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癌症死亡率至少上升20%倫敦大學學院進行的一項新的研究預測,受 COVID-19 大流行病的影響,在未來 12 個月內,英國新診斷出癌症的患者死亡率至少增加 20%。這些新增死亡病例包括一部分感染 COVID-19 的癌症患者,還有因診斷較晚或延誤了化療等治療機會的患者。
  • 恐龍家族添新屬種:晉地甲龍
    先後發掘了三疊紀「中國肯氏獸動物群」、白堊紀恐龍動物群、二疊紀鋸齒龍類等一批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多年來,通過與國內外專家開展合作,山西地質博物館先後研究命名了3個新屬種的恐龍。今天新公布的「晉地甲龍」化石,於2011年發現於大同市左雲縣白堊紀的地層中,化石保存了一具近乎完整的甲龍骨架,經過精心修復和全面研究,得以展現在公眾面前。
  • 「中國龍城」山東諸城發現甲龍類恐龍新屬種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新華社訊 (記者吳書光)中國古生物專家近期在山東諸城發現一個較完整的甲龍腸骨化石,從而建立了甲龍類恐龍的新屬種,已被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這一發現增加了諸城恐龍動物群中恐龍的多樣性。
  • 山東諸城發現甲龍類恐龍新屬種 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
    中國古生物專家近期在山東諸城市發現一個較完整的甲龍腸骨化石,從而建立了甲龍類恐龍的新屬種,已被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這一發現增加了諸城恐龍動物群中恐龍的多樣性。
  • 恐龍家族發現新屬種——晉地甲龍
    目前發現的最完整的鋸齒龍類頭骨。圖片由山西地質博物館提供特別是2011年發現於大同市左雲縣白堊紀地層中的一具近乎完整的「左雲晉地甲龍」化石,是恐龍家族的一個新屬種。而之前山西地質博物館已經命名了3個新屬種的恐龍。今年6月1日前,經過精心修復的「左雲晉地甲龍」化石將在山西地質博物館向公眾展出。
  • 萊陽又添恐龍新屬種 正式命名為楊氏萊陽龍
    &nbsp&nbsp&nbsp&nbsp9日,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團隊在《巴西科學院院刊》刊發相關研究成果,正式命名了屬於鴨嘴龍科櫛龍亞科一新屬種——楊氏萊陽龍,種名獻給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奠基人楊鍾健院士,以紀念楊鍾健誕辰120周年及他對萊陽恐龍化石研究的重要貢獻
  • 山東現甲龍類恐龍新屬種
    原標題:山東現甲龍類恐龍新屬種 被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中國古生物專家近期在山東諸城市發現一個較完整的甲龍腸骨化石,從而建立了甲龍類恐龍的新屬種,已被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這一發現增加了諸城恐龍動物群中恐龍的多樣性。
  •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研究揭示奧陶紀海水為「方解石海」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研究揭示奧陶紀海水為「方解石海」 2018-06-15 中國新聞網 楊顏慈 南古所 供圖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6月14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最新研究發現,寒武紀—奧陶紀時期海水與現代海水成分截然不同,屬於富Ca低SO4(高鈣離子,低硫酸根離子)的「方解石海」。這為研究地球上海水成分的變化與生命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 科學家在雲南發現昆蟲新屬新種
    新華社昆明9月23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科學家發現了昆蟲的一個新屬兩個新種:新屬命名為「麗眼蝶屬」,兩個新種名為「金光麗眼蝶」「雲南榆綠天蛾」。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雜誌》上。
  • 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一種植物「活化石」——穗花杉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董重博士、史恭樂副研究員、王永棟研究員和美國芝加哥植物園、美國橡樹泉園林基金會和耶魯大學森林與環境學院等中外機構同行合作發現,穗花杉和銀杏一樣,是名副其實的植物「活化石」。其最早化石記錄可追溯至侏羅紀。
  • 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一新大盜龍類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許多新的獸腳類恐龍在巴塔哥尼亞地區被發現。包括阿貝裡龍超科,鯊齒龍科,馳龍科等等。
  • 中外科學家合作繪製萬種鳥基因組圖譜
    中外科學家合作,構建起了所有鳥類的基因組圖譜,解析了鳥類演化的歷程。11月12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了「萬種鳥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的研究結果。長期以來,人類對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了解比其他任何脊椎動物都要少。
  •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05-14 15:30: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丁寶秀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