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研究揭示奧陶紀海水為「方解石海」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研究揭示奧陶紀海水為「方解石海」

2018-06-15 中國新聞網 楊顏慈

【字體:

語音播報

圖為奧陶紀石鹽中的原生(左)與次生流體包裹體(右)。南古所 供圖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6月14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最新研究發現,寒武紀—奧陶紀時期海水與現代海水成分截然不同,屬於富Ca低SO4(高鈣離子,低硫酸根離子)的「方解石海」。這為研究地球上海水成分的變化與生命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Geological Quarterly》上,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俄烏白項目」的支持。

  科研人員介紹,地球上的海水成分並非一成不變,根據海相非生物殼碳酸鹽巖的成分推測,地質歷史時期海水的成分在富Ca低SO4的「方解石海」與富Mg高SO4(高鎂離子,低硫酸根離子)的「文石海」之間波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孟凡巍副研究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張永生研究員、南京大學倪培教授等與國內外的地質學家合作,在奧陶紀馬家溝組石鹽中發現了原生的石鹽流體包裹體,並對其滷水成分進行了系統分析。

  本次研究發現的大量礦物學證據顯示,該時期海水的成分與寒武紀相似,屬於富Ca低SO4的「方解石海」,並與現代海水成分截然不同。

  科研人員解釋稱,海水成分的變化與早期生物礦化緊密相關。目前有觀點認為,寒武紀時期海水成分轉變為富鈣離子的「方解石海」,導致以前生活在「文石海」的軟軀體後生動物為了排出有毒的鈣離子,於是產生了鈣質的外殼,進而出現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而在隨後的奧陶紀時期,海洋處於長期穩定而溫暖的環境,發生了「奧陶紀生物大輻射」事件,較低的生物分類單元多樣性大量增加,海洋生物的豐度和分異度達到了一個高峰。同時奧陶紀海水成分也表明與其他地質時代相比,該時期海水中的鉀離子更高,是一個十分適宜形成鉀鹽沉積的時期。


圖為奧陶紀石鹽中的原生(左)與次生流體包裹體(右)。南古所 供圖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6月14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最新研究發現,寒武紀—奧陶紀時期海水與現代海水成分截然不同,屬於富Ca低SO4(高鈣離子,低硫酸根離子)的「方解石海」。這為研究地球上海水成分的變化與生命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Geological Quarterly》上,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俄烏白項目」的支持。
  科研人員介紹,地球上的海水成分並非一成不變,根據海相非生物殼碳酸鹽巖的成分推測,地質歷史時期海水的成分在富Ca低SO4的「方解石海」與富Mg高SO4(高鎂離子,低硫酸根離子)的「文石海」之間波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孟凡巍副研究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張永生研究員、南京大學倪培教授等與國內外的地質學家合作,在奧陶紀馬家溝組石鹽中發現了原生的石鹽流體包裹體,並對其滷水成分進行了系統分析。
  本次研究發現的大量礦物學證據顯示,該時期海水的成分與寒武紀相似,屬於富Ca低SO4的「方解石海」,並與現代海水成分截然不同。
  科研人員解釋稱,海水成分的變化與早期生物礦化緊密相關。目前有觀點認為,寒武紀時期海水成分轉變為富鈣離子的「方解石海」,導致以前生活在「文石海」的軟軀體後生動物為了排出有毒的鈣離子,於是產生了鈣質的外殼,進而出現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而在隨後的奧陶紀時期,海洋處於長期穩定而溫暖的環境,發生了「奧陶紀生物大輻射」事件,較低的生物分類單元多樣性大量增加,海洋生物的豐度和分異度達到了一個高峰。同時奧陶紀海水成分也表明與其他地質時代相比,該時期海水中的鉀離子更高,是一個十分適宜形成鉀鹽沉積的時期。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石鹽流體包裹體證實奧陶紀海水成分
    石鹽流體包裹體證實奧陶紀海水成分 地球上的海水成分不是一成不變的
  •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05-14 15:30: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丁寶秀 責任編輯:
  • 研究表明 寒武紀海水與現代海水成分截然不同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最新研究發現,寒武紀—奧陶紀時期海水與現代海水成分截然不同,屬於富Ca低SO4(高鈣離子,低硫酸根離子)的「方解石海」。這為研究地球上海水成分的變化與生命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中國...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2014-12-01 中國新聞網 張素 10月,張彌曼等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題為《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這是世界上首次記錄化石七鰓鰻的幼體和變態期幼體特徵,豐富了人們對遠古時期七鰓鰻的生命史認識。  張彌曼介紹,七鰓鰻變態期幼體特徵包括眼睛和鰭條等部位。根據出自內蒙古地區的早白堊世地層的孟氏中生鰻材料,研究人員發現,該化石七鰓鰻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與其現代後裔幾乎沒有差別。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2019-02-28 中國新聞網 鄭瑩瑩 徐明睿 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個苦味受體基因可以決定家蠶的桑葉專食性。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栽桑養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蠶業生產上,桑葉是家蠶的唯一食物來源。為什麼家蠶只取食桑葉?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沒有得到解答的科學問題。
  • 生物大滅絕之五——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生態創傷較弱
    這次大滅絕造成了 海洋中約 50%屬和 80%種消亡, 滅絕量位居第二; 海 洋動物群發生重要變化, 「古生代演化動物群」經過 「奧陶紀生物大分化」後, 雖在奧陶紀末遭受重創, 但 到志留紀仍佔統治地位; 生態創傷明顯不如白堊紀 末和泥盆紀晚期的, 更遠比二疊紀末遜色。
  •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2020-05-13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字體:大 中 小】
  • 奧陶紀,忽冷忽熱的海洋
    在1960年的第21屆國際地質學大會上,專家們正式把奧陶紀確定為古生代的第2個紀元,至於這個中文名字,則是從日文音譯借鑑過來的。代表物種:海百合:酷似植物的一類棘皮動物,他們用莖狀的柄把自己固定在海底,伸出一條條帶羽枝的腕,捕捉海水中的小動物和有機物,海百合在古生代很常見,如今還有600多種存活於世。
  • 【中國新聞網】大連化物所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系統完成3000米水深...
    【中國新聞網】大連化物所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系統完成3000米水深海上試驗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楊毅   在此次海上試驗中,下潛裝置由「鹿嶺號」深海多位點著陸器、「海鹿號」漫遊者潛水器、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及組合能源系統」組成。鎂海水燃料電池系統為著陸器和潛水器提供能源,實現多級高效充供電。鎂海水燃料電池的最大下潛工作深度為3252米,累計作業時間為24.5小時,累計為系統供電達到了3.4千瓦時,充分驗證了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的深海供電能力及長時間放電穩定性。
  • 中外科學家揭示人類幹細胞衰老機理
    近日,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實驗室、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等機構的中外科學家,首次揭示了異染色質的高級結構失序是人類幹細胞衰老的驅動力之一,為延緩衰老和防治衰老相關疾病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談科學家精神:愛國、誠信和堅持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談科學家精神:愛國、誠信和堅持 2020-11-18 中國新聞網 馬海燕 我們現在的條件比他們好多了,我們青年科學家應該更有擔當,為現代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80後」科學家霍守亮17日感慨道。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7日就「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
  • 科學網—揭示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等
  • 中外科學家在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發現最早鐐珊瑚化石
    中新網南京4月28日電 (楊顏慈)記者28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梁昆博士與加拿大、韓國珊瑚化石專家合作,在中國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的桃曲坡剖面涇河組中部發現了已知最早的鐐珊瑚化石。科學家將這一化石命名為「Catenipora tongchuanensis」。相關文章已經在國際古生物學期刊Papersin Palaeontology在線發表。科研人員介紹,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發育保存較好的晚奧陶世生物礁,是研究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的經典區域。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鈉離子電池論文獲Science在線發表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鈉離子電池論文獲Science在線發表 2020-11-13 中國新聞網 張素 【字體:大 中 小】
  • 地球簡史6:什麼原因導致奧陶紀末期物種大滅絕?
    二氧化碳含量大約為現代的15倍。每年墜落地球的隕石數量是現在的100倍。奧陶紀時期的一天是21小時。奧陶紀海洋想像圖奧陶紀氣候溫和,淺海廣布,世界許多地區(包括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被淺海海水掩蓋,海生生物空前發展,較寒武紀更為豐富。
  • 中外科學家揭示肺腫瘤內皮細胞特點
    中外科學家揭示肺腫瘤內皮細胞特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10:08:11 比利時Vib-KULeuven癌症生物學中心Peter Carmeliet、深圳華大基因羅永倫、中山大學李旭日團隊等合作,利用一種綜合的基因表達譜分析方法
  • 奧陶紀特異埋藏化石群研究新進展
    然而,由於缺乏低緯度地區該時段的特異埋藏生物群(即化石庫),我們對那裡的生物面貌知之甚少,進而也限制了人們對奧陶紀生物大輻射(Great Ordovician Biodiversification Event)早期生態轉變的了解。
  •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奧陶紀
    奧陶紀,原始的脊椎動物出現,開始於距今488個地質單位之前(4.8億年前)~444個地質單位之前(4.4億年前),延續了4200萬年。奧陶紀在地質學上可分為三個時期——奧陶紀早期、奧陶紀中期、奧陶紀晚期。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儀器「大連光源」揭示星際中羥基自由基來源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儀器「大連光源」揭示星際中羥基自由基來源 2019-03-26 中國新聞網 楊毅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
    中科院 供圖  中國科學院8月23日發布消息稱,該院動物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通過聯合攻關,首次實現被認為是經典「長壽蛋白」的SIRT6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的全身敲除,獲得世界上首例特定長壽基因敲除的食蟹猴模型,並進一步研究揭示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關鍵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