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大爆發之後,地球生命在生存競爭中加速演化繁衍生息,形成了越來越複雜的生態系統,在古生代的第2個紀元奧陶紀,全球海洋儘管先後遭遇高溫和冰川,卻還是越發變得熱鬧了。
奧陶紀的得名:
奧陶紀(Ordovician)這個名字是由英國地質學家查爾斯·拉普沃思在1879年提出來的。拉普沃斯在威爾斯北部考察時,發現在寒武紀、志留紀兩個地層之間還有一個地層,應當獨立成紀,就以當地一個古凱爾特人部落「奧陶」將其命名。在1960年的第21屆國際地質學大會上,專家們正式把奧陶紀確定為古生代的第2個紀元,至於這個中文名字,則是從日文音譯借鑑過來的。
代表物種:
海百合:
酷似植物的一類棘皮動物,他們用莖狀的柄把自己固定在海底,伸出一條條帶羽枝的腕,捕捉海水中的小動物和有機物,海百合在古生代很常見,如今還有600多種存活於世。
苔蘚蟲:
奧朝忌唯一一個新的動物「門」級單位。就是抬顯動物,他們其實和苔蘚沒什麼關係,就是有些種類長得像苔蘚,習性則類似珊瑚蟲,成群附著在海底巖石上生活。
房角石:
鸚鵡螺的近親,只是外殼呈細長的圓錐形,長度可達6米以上。是奧陶紀海洋中的大boss。在頭部長著敏銳的觸手和鋒利的嘴,會憑藉出色的遊泳能力,他們既能在淺海捕食。也能在深海遊戈。
星甲魚:
早期魚類中的「甲冑魚類」體長可達20釐米,體表覆蓋著細小的硬質骨片,但他們還沒有真正的鰭和嘴巴,但已經有了眼睛,側線來感知環境。
海侵之後是造山:
在早奧陶世,全球各處出現了大規模的「海侵」:氣候炎熱,冰川融化,把海平面抬高到了古生代的最高水平,比今天要高出100多米,被海水淹沒的大片陸地,形成了新的淺海光照和氧氣豐富,給生物大輻射創造了條件。
在早奧陶世,除去無比廣闊的泛大洋,露出海平面的陸地比今天少得多。大部分陸地都集中在岡瓦納大陸,它北過赤道,南抵南極點。寒武紀時的老面孔——勞倫古陸(北美洲),波羅的陸塊(東歐)和西伯利亞陸塊,依然孤零零的向北漂移。不過這時剛瓦納大陸還有一箱油塊已經分離了出來,比如後來形成西歐和北美東北部的阿瓦隆尼亞陸塊 還有一些陸塊後來形成了中國的華北和華南。
晚奧陶世時,冰川在岡瓦納大陸南部再度出現海水,就像被冰川「吸乾」一樣逐漸退去,露出了大片陸地,與此同時地球進入了一個巖漿活躍期,在各個大陸表面頂出了接連不斷的褶皺山系。
奧陶紀大輻射:
奧陶紀是繼寒武紀之後,古生代的第2個紀元在奧陶紀初期,大氣成分和跟今天有一個顯著的區別:二氧化碳濃度更高,最高時超過0.42%。這個數字聽起來不大,但這是今天二氧化碳濃度的10倍以上!高濃度的二氧化碳造成了溫室效應,使整個地球表面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慢慢升溫。酷熱不僅融化了冰川,抬升了海平面,還把海水溫度提高到了大約45℃,海洋成了一個超級溫水浴缸,並不適宜生物活動,致使早奧陶世的生命進化陷入停滯。
到了距今約4.6億年前的中奧陶世。地球終於解除了桑拿狀態,海水錶層溫度跟今天的赤道地區水溫相當,約為30℃。在之後的1500萬年裡,全球氣候終於進入了一個不冷也不熱的穩定時期。
穩定的水溫尤其有利於珊瑚生長,他們與海綿,苔蘚蟲,藍細菌等生物一起形成了珊瑚礁——. 今天的珊瑚礁是海洋物種多樣性最高的地方,當時也是如此。在這些絕佳的棲息地和狩獵場裡,生命們積極繁衍,競爭,刺激了新物種的形成。他們在地層中留下大量的生物礁,石化石碎屑 ,由此可以想像到當時海中的生機勃勃。
奧陶紀進步獎:
奧陶既是海洋無脊椎動物快速分化的時期,種類繁多的三葉蟲,筆石,角石,珊瑚蟲,苔蘚蟲等是當時的主角,在他們的光芒下,一個幾乎與他們同時出現的小門類正在悄悄發展,這就是無頜魚類。
無頜魚類是最早的脊椎動物。寒武紀的海口魚就是這個家族最早的成員,雖然叫魚,但他們和今天的軟骨魚硬骨魚差別很大,沒有上下頜和胸鰭腹鰭,只能扭動身體前進,其實海水中的微小生物和有機碎屑為生。奧濤記得無核,魚類種類比寒武紀時豐富了不少,有些還長出了骨板形成的「甲冑」以抵禦捕食者,比如在北美發現的新甲魚,在之後的幾個紀元,他們的後輩將進化成更敏捷,更強大的魚類佔據海洋食物鏈的頂層。
正當動物們繼續優哉遊哉地泡在海裡時,一個古老的家族開始向著未知的領域進軍。多細胞藻類作為最早的植物,早在寒武紀之前,就已經在海裡製造氧氣擔當幕後黑手。而當晚懊惱時出現大規模海退的時候,許多藻類被留在了裸露的海岸上,其中一小部分百鍊成鋼,成功適應了。陸地生活成了最早的陸地,上面陸生藻類,雖然他們只留下了少量孢子化石,但這畢竟是生命在誕生了,34億年之後首次登上陸地,進步獎當之無愧。
冷熱雙災,奧陶紀大滅絕:
與寒武紀類似,奧陶紀生物在經歷了奧陶紀大輻射的繁榮之後,遭遇了生命的寒冬。這場災難就是地球生命史上第1次大滅絕事件——奧陶紀大滅絕。準確來說,這次大滅絕分為兩部分,第1部分是變冷,第2部分是變暖。
距今約4.45億年前,隨著鋼瓦納大陸慢慢往南漂移,在西南部形成了不斷擴大的冰川,隨之而來的就是全球洋流變化,氣候轉冷,海平面下降,原先富饒的淺海變成了荒蕪的陸地,形成的新的淺海,也不如原先溫暖成了不易生存的地方,大批生物因此滅絕。
又過了一百多萬年,冰川退去,海水上漲。海洋生命看似又迎來了一個美好時代。然而水溫和海平面回升的太快,又讓好不容易倖存下來的珊瑚礁生物群,因為高溫,缺氧,缺乏陽光而團滅,反而死在了這個回暖的世界裡。這兩波滅絕帶走了85%的動植物種屬。包括所有的大型鸚鵡螺類和眾多的三葉蟲,珊瑚,腕足動物等。
在歷時4200萬年的奧陶紀裡。地球生命就像坐過山車一樣,也經歷了大滅絕,那些堅強生存下來的生命,將在之後的志留紀綻放出光彩。
本文參考了中國國家地理博物2017年總計159期03月刊。支持博物!!!
全文終,謝謝觀賞,求三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