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陶紀,忽冷忽熱的海洋

2020-12-06 博物LEGO扈興為fu

寒武紀大爆發之後,地球生命在生存競爭中加速演化繁衍生息,形成了越來越複雜的生態系統,在古生代的第2個紀元奧陶紀,全球海洋儘管先後遭遇高溫和冰川,卻還是越發變得熱鬧了。

奧陶紀的房角石(上)和星甲魚(左)

奧陶紀的得名:

奧陶紀(Ordovician)這個名字是由英國地質學家查爾斯·拉普沃思在1879年提出來的。拉普沃斯在威爾斯北部考察時,發現在寒武紀、志留紀兩個地層之間還有一個地層,應當獨立成紀,就以當地一個古凱爾特人部落「奧陶」將其命名。在1960年的第21屆國際地質學大會上,專家們正式把奧陶紀確定為古生代的第2個紀元,至於這個中文名字,則是從日文音譯借鑑過來的。

代表物種:

海百合:

酷似植物的一類棘皮動物,他們用莖狀的柄把自己固定在海底,伸出一條條帶羽枝的腕,捕捉海水中的小動物和有機物,海百合在古生代很常見,如今還有600多種存活於世。

苔蘚蟲:

奧朝忌唯一一個新的動物「門」級單位。就是抬顯動物,他們其實和苔蘚沒什麼關係,就是有些種類長得像苔蘚,習性則類似珊瑚蟲,成群附著在海底巖石上生活。

房角石:

鸚鵡螺的近親,只是外殼呈細長的圓錐形,長度可達6米以上。是奧陶紀海洋中的大boss。在頭部長著敏銳的觸手和鋒利的嘴,會憑藉出色的遊泳能力,他們既能在淺海捕食。也能在深海遊戈。

星甲魚:

早期魚類中的「甲冑魚類」體長可達20釐米,體表覆蓋著細小的硬質骨片,但他們還沒有真正的鰭和嘴巴,但已經有了眼睛,側線來感知環境。

海侵之後是造山:

在早奧陶世,全球各處出現了大規模的「海侵」:氣候炎熱,冰川融化,把海平面抬高到了古生代的最高水平,比今天要高出100多米,被海水淹沒的大片陸地,形成了新的淺海光照和氧氣豐富,給生物大輻射創造了條件。

中奧陶世(距今約4.7億年前)的地球

在早奧陶世,除去無比廣闊的泛大洋,露出海平面的陸地比今天少得多。大部分陸地都集中在岡瓦納大陸,它北過赤道,南抵南極點。寒武紀時的老面孔——勞倫古陸(北美洲),波羅的陸塊(東歐)和西伯利亞陸塊,依然孤零零的向北漂移。不過這時剛瓦納大陸還有一箱油塊已經分離了出來,比如後來形成西歐和北美東北部的阿瓦隆尼亞陸塊 還有一些陸塊後來形成了中國的華北和華南。

晚奧陶世時,冰川在岡瓦納大陸南部再度出現海水,就像被冰川「吸乾」一樣逐漸退去,露出了大片陸地,與此同時地球進入了一個巖漿活躍期,在各個大陸表面頂出了接連不斷的褶皺山系。

奧陶紀大輻射:

奧陶紀是繼寒武紀之後,古生代的第2個紀元在奧陶紀初期,大氣成分和跟今天有一個顯著的區別:二氧化碳濃度更高,最高時超過0.42%。這個數字聽起來不大,但這是今天二氧化碳濃度的10倍以上!高濃度的二氧化碳造成了溫室效應,使整個地球表面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慢慢升溫。酷熱不僅融化了冰川,抬升了海平面,還把海水溫度提高到了大約45℃,海洋成了一個超級溫水浴缸,並不適宜生物活動,致使早奧陶世的生命進化陷入停滯。

到了距今約4.6億年前的中奧陶世。地球終於解除了桑拿狀態,海水錶層溫度跟今天的赤道地區水溫相當,約為30℃。在之後的1500萬年裡,全球氣候終於進入了一個不冷也不熱的穩定時期。

圖片來自《博物》。

穩定的水溫尤其有利於珊瑚生長,他們與海綿,苔蘚蟲,藍細菌等生物一起形成了珊瑚礁——. 今天的珊瑚礁是海洋物種多樣性最高的地方,當時也是如此。在這些絕佳的棲息地和狩獵場裡,生命們積極繁衍,競爭,刺激了新物種的形成。他們在地層中留下大量的生物礁,石化石碎屑 ,由此可以想像到當時海中的生機勃勃。

圖片來自《博物》

奧陶紀進步獎:

奧陶既是海洋無脊椎動物快速分化的時期,種類繁多的三葉蟲,筆石,角石,珊瑚蟲,苔蘚蟲等是當時的主角,在他們的光芒下,一個幾乎與他們同時出現的小門類正在悄悄發展,這就是無頜魚類。

圖片來自《博物》。

無頜魚類是最早的脊椎動物。寒武紀的海口魚就是這個家族最早的成員,雖然叫魚,但他們和今天的軟骨魚硬骨魚差別很大,沒有上下頜和胸鰭腹鰭,只能扭動身體前進,其實海水中的微小生物和有機碎屑為生。奧濤記得無核,魚類種類比寒武紀時豐富了不少,有些還長出了骨板形成的「甲冑」以抵禦捕食者,比如在北美發現的新甲魚,在之後的幾個紀元,他們的後輩將進化成更敏捷,更強大的魚類佔據海洋食物鏈的頂層。

正當動物們繼續優哉遊哉地泡在海裡時,一個古老的家族開始向著未知的領域進軍。多細胞藻類作為最早的植物,早在寒武紀之前,就已經在海裡製造氧氣擔當幕後黑手。而當晚懊惱時出現大規模海退的時候,許多藻類被留在了裸露的海岸上,其中一小部分百鍊成鋼,成功適應了。陸地生活成了最早的陸地,上面陸生藻類,雖然他們只留下了少量孢子化石,但這畢竟是生命在誕生了,34億年之後首次登上陸地,進步獎當之無愧。

冷熱雙災,奧陶紀大滅絕:

與寒武紀類似,奧陶紀生物在經歷了奧陶紀大輻射的繁榮之後,遭遇了生命的寒冬。這場災難就是地球生命史上第1次大滅絕事件——奧陶紀大滅絕。準確來說,這次大滅絕分為兩部分,第1部分是變冷,第2部分是變暖。

距今約4.45億年前,隨著鋼瓦納大陸慢慢往南漂移,在西南部形成了不斷擴大的冰川,隨之而來的就是全球洋流變化,氣候轉冷,海平面下降,原先富饒的淺海變成了荒蕪的陸地,形成的新的淺海,也不如原先溫暖成了不易生存的地方,大批生物因此滅絕。

又過了一百多萬年,冰川退去,海水上漲。海洋生命看似又迎來了一個美好時代。然而水溫和海平面回升的太快,又讓好不容易倖存下來的珊瑚礁生物群,因為高溫,缺氧,缺乏陽光而團滅,反而死在了這個回暖的世界裡。這兩波滅絕帶走了85%的動植物種屬。包括所有的大型鸚鵡螺類和眾多的三葉蟲,珊瑚,腕足動物等。

在歷時4200萬年的奧陶紀裡。地球生命就像坐過山車一樣,也經歷了大滅絕,那些堅強生存下來的生命,將在之後的志留紀綻放出光彩。

本文參考了中國國家地理博物2017年總計159期03月刊。支持博物!!!

全文終,謝謝觀賞,求三連。

相關焦點

  • 現今的「活化石」——奧陶紀海洋霸主鸚鵡螺的興衰歷程
    一說起鸚鵡螺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是一種外形十分美麗的螺類,人們常常用其外殼作為裝飾品,鸚鵡螺顧名思義因其外形極像鸚鵡的頭部而得名,鸚鵡螺直徑大小一般不會超過20釐米,世界現存鸚鵡螺只有6種,已經屬於瀕危動物,別看鸚鵡螺現今已經瀕危物種,它可能名副其實的活化石,曾在幾億年前還是海洋中的霸主
  • 生物大探索——奧陶紀
    狀如罩子的筆石筆石的出現,是奧陶紀開始的標誌。卷殼鸚鵡螺以獨特的噴水方式遊動,快速捕獲獵物,是海洋中的飛毛腿,依靠這種優勢,它們的種群得以迅速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卷殼鸚鵡螺是奧陶紀唯一的保存至今的生物,被稱為「活化石」,幾億年的進化中,它們幾乎沒變,當今海洋中依舊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巨型羽翅鱟
  •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_奧陶紀末大滅絕
    >4.5億年前的奧陶紀,這個時代延續了寒武紀的溫暖氣候,也延續了不段上漲的海平面,奧陶紀的海平面比現在高100多米,淹沒了除岡瓦納大陸的其他大陸絕大部分面積造就了大面積的淺海地區,而淺海則是生命繁育的絕佳場所,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後,海洋又迎來了一次物種的快速發展,這就是著名的奧陶紀生物大輻射
  •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新證據暗示火山噴發是「最大嫌疑人」
    「具體來說,就是冰期開始的時候全球海平面下降,氣候變冷,這一全球氣候的突然變化直接導致海洋動物生存空間縮小,其結果是部分動物往海洋深部遷移並適應深部生存環境,但相當一部分動物因為對深部海洋生存環境的適應性較差而消亡。在持續大約100萬年之後,冰川開始消融,全球海平面迅速升高,氣候變暖,從而導致海洋缺氧。海洋內氧氣的缺乏直接對奧陶紀末生命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沈延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 地球簡史6:什麼原因導致奧陶紀末期物種大滅絕?
    奧陶紀海洋想像圖奧陶紀時期地球環境與現代對比:平均地表溫度約16℃,比現代高2℃。海平面比現代高180米左右(前期最高可達到210米,末期140米)。氧氣含量為現代的68%。奧陶紀時期的一天是21小時。
  • 奧陶紀特異埋藏化石群研究新進展
    寒武紀有多個舉世聞名、科學界廣泛關注的特異埋藏化石群,如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和中國澄江生物群,後者還被譽為20世紀科學界最重大的發現之一。但是,長期以來,奧陶紀一直缺乏類似的特異埋藏化石群。最近描述的產自摩洛哥地區的已知唯一的奧陶紀早期特異保存的 Fezouata 生物群表明,如寒武紀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一樣的生物群至少在高緯度地區(近極地)持續到了奧陶紀早期。
  • 奧陶紀滅絕事件,火山噴發殺死了地球上的生命
    大約4.45億年前,地質事件後地球上約85%的海洋生物消失了。這被認為是奧陶紀的大規模滅絕。據《紐約時報》報導,這種滅絕事件一直被認為是地球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謎團。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爭論其原因。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的史蒂芬·格拉斯比說:「奧陶紀的滅絕事件一直是一件奇怪的事。」奧陶紀是古生代六個世紀中的第二個世紀。它發生在寒武紀之後。
  • 真核藻類爆發或導致奧陶紀生物大滅絕
    記者昨日從哈佛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安·皮爾遜課題組獲悉,這一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海洋真核藻類的大爆發,或觸發赫南特冰期,並間接導致奧陶紀末期生物的集體滅絕。該成果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地球科學》上。
  • 河北邯鄲發現早古生代奧陶紀「角石古生物化石」
    原標題:河北邯鄲發現早古生代奧陶紀「角石古生物化石」 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日前發現了「角石古生物化石」,這是距今4.38至5.1億年奧陶紀的角石古生物化石,對研究古地理有重要意義。這一化石嵌在叢臺區龍湖公園的一塊石灰巖內,殘片長約6釐米、寬約3釐米,灰褐色,體管、橫紋等結構較為清晰。
  • 萬盛奧陶紀門票多少錢 奧陶紀好玩嗎
    相信很多朋友在一些視頻APP是上見識到萬盛奧陶紀那些娛樂項目的驚險刺激了,尤其是高空湯鞦韆和透明玻璃走廊,很多外地遊客都不遠千裡的前往這裡遊玩想尋求刺激,那萬盛奧陶紀的門票多少錢應該是大家比較關注的事情,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下吧。
  • 奧陶紀門票是通票嗎 萬盛奧陶紀門票是通票嗎
    重慶萬盛奧陶紀有很多刺激的高空項目,是不少追求刺激的小夥伴理想目的,尤其是高空湯鞦韆和透明玻璃走廊,很多外地遊客都不遠千裡的前往這裡遊玩想尋求刺激,想知道萬盛奧陶紀門票多少錢嗎?重慶奧陶紀公園是一票制的嗎?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
  • 科學發現遠古奧陶紀大滅絕,跟以往的大滅絕完全不同,神秘事件令人...
    奧陶紀是遠古時代的一個名稱,英文來說是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的意思,奧陶紀屬於地質年代名稱,可說說奧陶紀是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距離我們現在的時間大約有五億年,奧陶紀延續了六千五百萬年。可以說奧陶紀對於現代世界來說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奧陶紀有很多生物關係到我們今天的每一個人。奧陶紀分為幾個世,主要是奧陶紀早、中、晚三個世。
  •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研究揭示奧陶紀海水為「方解石海」
    南古所 供圖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6月14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最新研究發現,寒武紀—奧陶紀時期海水與現代海水成分截然不同,屬於富Ca低SO4(高鈣離子,低硫酸根離子)的「方解石海」。這為研究地球上海水成分的變化與生命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 河北邯鄲發現早古生代奧陶紀「角石古生物化石」
    新華社石家莊8月4日電(記者白明山)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日前發現了「角石古生物化石」,這是距今4.38至5.1億年奧陶紀的角石古生物化石,對研究古地理有重要意義。這一化石嵌在叢臺區龍湖公園的一塊石灰巖內,殘片長約6釐米、寬約3釐米,灰褐色,體管、橫紋等結構較為清晰。
  • 奧陶紀末期到底發生了什麼,導致了地球上生物的第一次大規模滅絕
    奧陶紀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元,距今在4.8億年前~4.4億年前之間,一共延續了約4200萬年。奧陶紀繼承了寒武紀溫暖的氣候特徵,當時的海平面迅速上升,是地球上陸地大規模遭受海侵的時代,也是地殼運動和火山活動比較劇烈的時代。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 奧陶紀主題公園怎麼去 重慶到萬盛奧陶紀公園怎麼坐車
    奧陶紀主題公園前段時間也是在小視頻平臺上火得不得了,吸引了很多喜歡刺激高空項目的朋友,奧陶紀主題公園在萬盛黑山之巔,這是一個高空項目的集合地,這裡的每一個項目都讓人驚叫連連,這麼刺激的公園肯定很多人都想去,那奧陶紀主題公園怎麼去呢?下面小編就來詳細給說說重慶到萬盛奧陶紀公園怎麼坐車。
  • 重慶萬盛奧陶紀好玩嗎 重慶奧陶紀門票多少錢
    想必很多朋友已經在很多視頻軟體上見識到了奧陶紀的各類娛樂設施有多「驚險刺激」了,特別是懸崖鞦韆和天空懸廊熱度是最高的,很有遊客不遠千裡就只為來這裡尋找一下刺激,還在糾結的朋友是不是很想知道重慶萬盛奧陶紀好玩嗎?還有就是比較關注重慶奧陶紀門票多少錢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這個樂園。
  • 2018智慧景區出爐 故宮、長隆、奧陶紀紛紛上榜
    珠海長隆有:長隆海洋王國、長隆橫琴國際馬戲城、橫琴灣酒店、企鵝酒店、馬戲酒店、長隆迎海酒店公寓。在跨界合作上也非常大膽,今年夏天和王者榮耀的合作非常引人注目,景區通過實景復刻主題建築和高科技呈現的主題遊樂,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對接起來,希望遊客體驗到全景沉浸式的主題遊樂,並從中增進與家人、朋友的感情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