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活化石」——奧陶紀海洋霸主鸚鵡螺的興衰歷程

2020-12-08 星汐科學夢

一說起鸚鵡螺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是一種外形十分美麗的螺類,人們常常用其外殼作為裝飾品,鸚鵡螺顧名思義因其外形極像鸚鵡的頭部而得名,鸚鵡螺直徑大小一般不會超過20釐米,世界現存鸚鵡螺只有6種,已經屬於瀕危動物,別看鸚鵡螺現今已經瀕危物種,它可能名副其實的活化石,曾在幾億年前還是海洋中的霸主。

鸚鵡螺最早出現在寒武紀,到了奧陶紀的時候地球上的絕大部分都被海洋所覆蓋,而合適的溫度與海洋環境使得海洋生物空前繁盛,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鸚鵡螺,因其有著堅硬的外殼所保護,成為了那個時代的頂級掠食者。我們現今見到的鸚鵡螺都是卷殼鸚鵡螺,在奧陶紀的時候有一種直殼鸚鵡螺是當之無愧的海洋霸主。直殼鸚鵡螺的外殼就是一個錐子,這種流線型的身體結構非常方便它們在海裡快速的遊走和捕抓獵物,同一時期的筆石、三葉蟲河海蠍子等都是它的盤中餐。

充足的食物和幾乎少有天敵的直殼鸚鵡螺可以長到11米長,你難以想像一個螺可以長得比一間房間還還長。當時鸚鵡螺在海洋中稱第二,還真有人敢稱第一,鸚鵡螺也不是完全沒有天敵,在海中有一種叫板足鱟的動物,這是一種海蠍子的近親,雖然它是一種腐食動物,但是在食物匱乏的情況下也會攻擊其他動物,板足鱟以其獨特的身體構造攻擊鸚鵡螺柔軟的頭部,導致其受創傷而亡。

鸚鵡螺的時代在泥盆紀開始衰亡,因為此時海中出現了一種叫鄧氏魚的硬骨魚類,這種魚唯一的特點就是有著如鋼鐵般堅硬的頭部,這樣的身體結構賦予了它極強的咬合力,直殼鸚鵡螺那點硬度根本不是它的對手,所以泥盆紀的時候鄧氏魚非常喜歡吃體型碩大而肥美的直殼鸚鵡螺,相反的對直殼鸚鵡螺的近親體型較小的,也是能活到現在的卷殼鸚鵡螺不感興趣。當然鄧氏魚也喜歡吃板足鱟,板足鱟也被迫不斷地接近淺海生存,直至登上陸地,成為現代一些昆蟲的祖先,而然身軀龐大的直殼鸚鵡螺也許它也想上岸,但是龐大的身軀使它的夢想無法實現,只能在鄧氏魚的掠食下苟延殘喘。

海蠍子

泥盆紀末期二疊紀早期,好不容易鄧氏魚終於滅絕了,但是海洋中鯊魚的祖先旋齒鯊空前強大,遊泳速度之快是直殼鸚鵡螺無法比擬的,對待肥美的直殼鸚鵡螺比鄧氏魚更厲害,吃到已成為那個時代的瀕危物種。到了三疊紀魚龍的出現使得直殼鸚鵡螺徹底地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它的近親小型的卷殼鸚鵡螺經過艱難險阻存活至今。

現今的章魚、烏賊等都與鸚鵡螺源於同一個祖先,但是烏賊和章魚早已退下那個既能保護它們,但是又讓它們行動遲緩的外殼。直殼鸚鵡螺的空前強大源於它堅硬的外殼,但是滅絕也因為它那笨重的外殼。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自然界中還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

相關焦點

  • 生物大探索——奧陶紀
    狀如罩子的筆石筆石的出現,是奧陶紀開始的標誌。頭足類動物始祖鸚鵡螺鸚鵡螺是奧陶紀的標誌性生物,而卷殼鸚鵡螺則是最常見的一種,和三葉蟲一樣常見。當今出土的化石中,卷殼鸚鵡的數量相當龐大。卷殼鸚鵡螺以獨特的噴水方式遊動,快速捕獲獵物,是海洋中的飛毛腿,依靠這種優勢,它們的種群得以迅速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卷殼鸚鵡螺是奧陶紀唯一的保存至今的生物,被稱為「活化石」,幾億年的進化中,它們幾乎沒變,當今海洋中依舊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巨型羽翅鱟
  • 前五次物種滅絕已經過去,鸚鵡螺會在第六次大滅絕中倖存下來嗎?
    鸚鵡螺被稱為「海中活化石」,因為它保存著非常原始的特徵,而它的近親們早已經滅絕了我們今天所說的鸚鵡螺實際上屬於鸚鵡螺目-鸚鵡螺科下的鸚鵡螺屬(Nautilus),在分類上屬於曾經非常繁榮的鸚鵡螺亞綱。鸚鵡螺亞綱在距今5億年前的寒武紀晚期就已經出現,其最早的成員是短棒角石(Plectronoceras)。實際上,最早的鸚鵡螺外殼並不是螺旋形的,而是直的。比如著名的房角石(Cameroceras),這種生活在奧陶紀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體長可以達到近10米,非常巨大!
  • 臻迪百科(002)| 鸚鵡螺——五億春秋雕琢活體化石,潛水珍珠亦是數學天書?
    人類模仿鸚鵡螺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製造出了第一艘潛水艇——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誕生。⭐歷史變遷鸚鵡螺誕生於5.3億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末期,在奧陶紀時期鼎盛一時,它是昔日的海洋頂級掠食者。
  • 7大遠古海洋霸主,虎鯨只能稱小弟?
    但是在每個生物的時代,他們都是海洋之王。讓我們一起去看他們的故事。奧陶紀鸚鵡螺 奧陶紀是古生代的第二個時期,大約始於5億年前。在此期間,海洋中出現了幾種典型的生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三葉蟲、海蠍子和鸚鵡螺。鸚鵡螺公司會毫不猶豫地討論誰是這個時期的海洋霸主。 鸚鵡螺可以吃三葉蟲。據說它有12米長,被認為是當時海洋中最可怕的生物。雖然現代鸚鵡螺對我們來說看起來很小,但如果打撈上一隻10米以上的鸚鵡螺,我想知道它是否會被當作怪物對待。
  • 【原創連載】|科學與文化雜談:風物海洋(三十二)洪荒遺存:鸚鵡螺化石
    鸚鵡螺化石原產於非洲的馬達加斯加,曾和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是地質古生年代的第二紀奧陶紀,時間距今大約為5億年前,遲則不晚於4.4億年前。鸚鵡螺通常棲息在深海底層,主要以蟹類、蝦類和海膽等為食。其化石最早發現於寒武紀晚期,奧陶紀最盛,種類繁多,分布極廣,此後逐漸衰退。現在世界上只存鸚鵡螺一個屬三個種。鸚鵡螺從數億年的洪荒中走來,能與鸚鵡螺化石相見是人類的緣份。
  • 地球簡史6:什麼原因導致奧陶紀末期物種大滅絕?
    奧陶紀海洋想像圖奧陶紀時期地球環境與現代對比:平均地表溫度約16℃,比現代高2℃。海平面比現代高180米左右(前期最高可達到210米,末期140米)。氧氣含量為現代的68%。奧陶紀海洋想像圖奧陶紀氣候溫和,淺海廣布,世界許多地區(包括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被淺海海水掩蓋,海生生物空前發展,較寒武紀更為豐富。
  • 廈門海關查獲走私「海洋活化石」鸚鵡螺殼案
    【解說】9月19日,記者從廈門海關獲悉,該關近日查獲鸚鵡螺外殼662個,石珊瑚、蒼珊瑚2800千克,總價值超過600萬元人民幣,這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一起走私進口鸚鵡螺殼案件。  【解說】據介紹,2018年5月10日,廈門海關發現一票申報自菲律賓進口的「貝殼類」貨物存在較大走私風險。在查驗過程中,廈門海關從該票貨物中發現大量疑似鸚鵡螺殼和珊瑚狀物品。
  • 動物界的活化石之鸚鵡螺
    鸚鵡螺早在5億多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了,五億多年前的鸚鵡螺絕對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狠角色,目前發現的化石顯示那個時代的鸚鵡螺可以長到11米,但是現在的鸚鵡螺則失去了往日的雄風,一般也就長到20多釐米左右。但是它們的食性沒有變化依然是食肉動物。白天的鸚鵡螺會呆在海底休息,等到了晚上,鸚鵡螺則出來覓食。
  • 奧陶紀,忽冷忽熱的海洋
    寒武紀大爆發之後,地球生命在生存競爭中加速演化繁衍生息,形成了越來越複雜的生態系統,在古生代的第2個紀元奧陶紀,全球海洋儘管先後遭遇高溫和冰川,卻還是越發變得熱鬧了。房角石:鸚鵡螺的近親,只是外殼呈細長的圓錐形,長度可達6米以上。是奧陶紀海洋中的大boss。在頭部長著敏銳的觸手和鋒利的嘴,會憑藉出色的遊泳能力,他們既能在淺海捕食。也能在深海遊戈。
  • 海洋頭號殺手——消逝的遠古蠍子
    當這批胡亂演化的寒武紀生命經過了奧陶紀生物大滅絕的重新洗牌之後,海洋生態系統似乎進入了一段平緩演化的時期,然而隨著捕食者技術的提高和生物的快速進化,奧陶紀到志留紀的海洋卻變得更加兇險詭異。奧陶紀生物大滅絕導致了85%的生物消失,三葉蟲被迫把海洋霸主位置讓給了聲勢浩大的鸚鵡螺類。
  • 江山代有霸主出,層出不窮的海洋頂級掠食者
    海洋中的霸主級生物是海洋頂級掠食者的通俗說法,一般來說,在某一段時期裡,一種海洋生物(成年)處於可以捕食其他生物而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地位時,這種生物就可以稱為海洋霸主了,如下面我們熟知的幾種生物。 註:1.圖片從上到下相當於從古至今,不代表戰鬥力排名,望君知!
  • 通過歷代地球霸主的興衰,了解地質環境演化過程
    總之,作為寒武紀稱霸地球的霸主,奇蝦最終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這給予了其他物種以機會。進入奧陶紀以後,隨著冰河時代(指寒武紀末期的氣溫變冷階段)結束,大量融化的雪水匯入海洋,從而導致海侵現象頻發。所謂海侵現象又稱為「海進」,是指因海面上升或陸地下降造成的海水對陸地大規模倒灌的地質現象。由於奧陶紀初期地球上發生了一系列地質、氣候變化,影響了物種的生態結構,一種全新的生物開始走向霸主的舞臺。
  • 細數各個遠古時代的海洋霸主
    每一種生物圈都會有食物鏈頂端的存在,本次就為大家帶來各個時代海洋中的霸主,一起來科普一下吧,漲漲姿勢。貝爺鎮樓寒武紀千古第一霸-奇蝦  5.3億年前的海洋中,最兇猛的捕食者莫過於奇蝦了。奧陶紀四億年前的火箭-巨型鸚鵡螺  這種動物最長可達11米。當時沒有任何生物擊敗他。龐大鸚鵡螺的軟體居住在一個很長且薄的圓錐型殼裡。它沒有鰭和尾巴,沿著它的下腹部有一根柔韌的圓錐型的肉質管子。
  • 科學發現遠古奧陶紀大滅絕,跟以往的大滅絕完全不同,神秘事件令人...
    奧陶紀是遠古時代的一個名稱,英文來說是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的意思,奧陶紀屬於地質年代名稱,可說說奧陶紀是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距離我們現在的時間大約有五億年,奧陶紀延續了六千五百萬年。可以說奧陶紀對於現代世界來說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奧陶紀有很多生物關係到我們今天的每一個人。奧陶紀分為幾個世,主要是奧陶紀早、中、晚三個世。
  • 鸚鵡螺曾是地球上最大捕食者
    邪神加坦傑厄的原型,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奇特海洋生物——鸚鵡螺(Nautiloidea)。鸚鵡螺比三千萬年以前的超古代文明還要存在的長久的多。現存種群數量稀少的鸚鵡螺,已經在這個星球上經歷了數億年漫長的演變,最早甚至可以追述到寒武紀,並從奧陶紀開始繁榮,於泥盆紀開始減少。
  • 鸚鵡螺並不害怕滅絕,有人類和地球80%以上的物種給它們陪葬
    今天,鸚鵡螺依然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些熱帶海域活躍著。經歷了幾億年的演化,鸚鵡螺居然沒什麼太大的變化,堪稱「活化石」。它們的外殼內部分為多個腔室,只有最外面的一個腔室為肉體所處,其餘腔室都充滿氣體。
  • 現存海洋的鸚鵡螺,它們的祖先在史前曾稱霸海洋?
    這個生物,你一定聽過,那就是鸚鵡螺。鸚鵡螺其實就是菊石演化而來的,雖然在進化後這兩種生物各自發展了好幾千萬年,但是這兩種生物的外觀極為相似,甚至將這兩種生物的化石放在一起,許多人都無法分辨。由於鸚鵡螺的化石比較稀有,價錢比較高,甚至有不少化石玩家會用菊石化石假冒鸚鵡螺化石來賣。所以我在這邊就說兩個最簡單的辨識方法。
  • 你知道鸚鵡螺化石是什麼嗎
    下圖是一種海洋軟體動物,你認識它嗎?它的名字叫鸚鵡螺。
  • 盤點世界上還存活著的動物活化石
    隨著地球的變動很多史前動物都慢慢滅絕,但在地球上還有一些歷史久遠而未被滅絕的動物,被人們稱為動物活化石。美國《連線》雜誌網站最近對自然界中的12種堪稱活化石的動物進行了盤點,迄今只發現兩條的皺鰓鯊、金色的「火星」螞蟻等古老物種均上榜。這些物種歷經數百萬年進化,幾乎沒有任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