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鸚鵡螺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是一種外形十分美麗的螺類,人們常常用其外殼作為裝飾品,鸚鵡螺顧名思義因其外形極像鸚鵡的頭部而得名,鸚鵡螺直徑大小一般不會超過20釐米,世界現存鸚鵡螺只有6種,已經屬於瀕危動物,別看鸚鵡螺現今已經瀕危物種,它可能名副其實的活化石,曾在幾億年前還是海洋中的霸主。
鸚鵡螺最早出現在寒武紀,到了奧陶紀的時候地球上的絕大部分都被海洋所覆蓋,而合適的溫度與海洋環境使得海洋生物空前繁盛,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鸚鵡螺,因其有著堅硬的外殼所保護,成為了那個時代的頂級掠食者。我們現今見到的鸚鵡螺都是卷殼鸚鵡螺,在奧陶紀的時候有一種直殼鸚鵡螺是當之無愧的海洋霸主。直殼鸚鵡螺的外殼就是一個錐子,這種流線型的身體結構非常方便它們在海裡快速的遊走和捕抓獵物,同一時期的筆石、三葉蟲河海蠍子等都是它的盤中餐。
充足的食物和幾乎少有天敵的直殼鸚鵡螺可以長到11米長,你難以想像一個螺可以長得比一間房間還還長。當時鸚鵡螺在海洋中稱第二,還真有人敢稱第一,鸚鵡螺也不是完全沒有天敵,在海中有一種叫板足鱟的動物,這是一種海蠍子的近親,雖然它是一種腐食動物,但是在食物匱乏的情況下也會攻擊其他動物,板足鱟以其獨特的身體構造攻擊鸚鵡螺柔軟的頭部,導致其受創傷而亡。
鸚鵡螺的時代在泥盆紀開始衰亡,因為此時海中出現了一種叫鄧氏魚的硬骨魚類,這種魚唯一的特點就是有著如鋼鐵般堅硬的頭部,這樣的身體結構賦予了它極強的咬合力,直殼鸚鵡螺那點硬度根本不是它的對手,所以泥盆紀的時候鄧氏魚非常喜歡吃體型碩大而肥美的直殼鸚鵡螺,相反的對直殼鸚鵡螺的近親體型較小的,也是能活到現在的卷殼鸚鵡螺不感興趣。當然鄧氏魚也喜歡吃板足鱟,板足鱟也被迫不斷地接近淺海生存,直至登上陸地,成為現代一些昆蟲的祖先,而然身軀龐大的直殼鸚鵡螺也許它也想上岸,但是龐大的身軀使它的夢想無法實現,只能在鄧氏魚的掠食下苟延殘喘。

泥盆紀末期二疊紀早期,好不容易鄧氏魚終於滅絕了,但是海洋中鯊魚的祖先旋齒鯊空前強大,遊泳速度之快是直殼鸚鵡螺無法比擬的,對待肥美的直殼鸚鵡螺比鄧氏魚更厲害,吃到已成為那個時代的瀕危物種。到了三疊紀魚龍的出現使得直殼鸚鵡螺徹底地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它的近親小型的卷殼鸚鵡螺經過艱難險阻存活至今。
現今的章魚、烏賊等都與鸚鵡螺源於同一個祖先,但是烏賊和章魚早已退下那個既能保護它們,但是又讓它們行動遲緩的外殼。直殼鸚鵡螺的空前強大源於它堅硬的外殼,但是滅絕也因為它那笨重的外殼。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自然界中還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