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的霸主級生物是海洋頂級掠食者的通俗說法,一般來說,在某一段時期裡,一種海洋生物(成年)處於可以捕食其他生物而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地位時,這種生物就可以稱為海洋霸主了,如下面我們熟知的幾種生物。
註:1.圖片從上到下相當於從古至今,不代表戰鬥力排名,望君知!
2.由於所處時期不同,所以大可不必跨時期比較兩種生物的戰鬥力。
巨型鸚鵡螺——顯生宙古生代奧陶紀時期的海洋頂級掠食者
巨型鸚鵡螺指的是龐大鸚鵡螺的軟體居住在一個很長且薄的圓錐型殼。它沒有鰭和尾巴,沿著它的下腹部有一根柔韌的圓錐型的肉質管子。巨型直殼鸚鵡螺利用這個管子吸進海水,再施加壓力從反方向排出海水進行移動。它用調節殼中小室中的水量來控制其垂直位置。其嘴和長觸手從殼粗大的一端伸縮出來,它以它的觸手和鳥嘴一樣的嘴將捕獲物撕裂。在它生活的那個時期以魚類和節肢類動物為食物,如海蠍子的祖先巨型羽翅鱟,是4億多年前奧陶紀海洋中的頂級獵食者。但到了奧陶紀末期的物種大滅絕中,由於各種原因,它反而成為了海蠍子的獵物並最終在志留紀滅絕。
鄧氏魚——顯生宙古生代泥盆紀時期的海洋頂級掠食者
鄧氏魚,是一種活於古生代泥盆紀時期(約3.6億至4.3億年前)的大型古生物,身體長約11米,重量可達6噸,咬合力可達5噸,被視為泥盆紀時代最大的(海洋)獵食者,同時也是寒武紀到泥盆紀時期出現過的最大的食肉硬骨魚類,其主要獵物是有硬殼保護的魚類及無脊椎動物,是當時的頂級掠食物動物。(求求你們別拿它和巨齒鯊來比誰更強大QAQ)
鄧氏魚生活在較淺的海域,恐怖巨型鄧氏魚擁有異常旺盛的食慾,使它成為當時最強的食肉動物。主要食物為鯊魚、硬骨魚、三葉蟲、菊石、鸚鵡螺、盾皮魚等,沒有食物時還會食用自己的同類。
旋齒鯊——顯生宙古生代—中生代、二疊紀—三疊紀中的海洋巨獸
這種長相奇特的鯊魚筆者曾提到過,它的牙齒從大到小,內捲成環狀螺旋形齒,猶如銑刀般,極富切削感,看上去就令人不寒而慄。自從1899年發現這種鯊魚以來,關於它奇怪的旋齒到底位於這種鯊魚的哪個位置,有什麼用等問題,一直存有爭議。直到發現和頜骨連在一起的標本,爭論才終於告一段落。
旋齒鯊的環形排列牙齒可以方便的攝食菊石生物,這種構造讓它失去了作為鯊魚的咬合力,但先天的鋸齒在強有力的體型下源源不斷的輸送能量,讓其能夠在海洋中割斷幾乎所有的生物。
紐西蘭大魚龍——顯生宙中生代三疊紀時期的巨型海怪
紐西蘭大魚龍或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生活在三疊紀,猜測長度15-38米,重311.5噸,紐西蘭大魚龍有可能吃小魚小蝦,屬於巨型濾食動物。
(存疑,數據來源於百度,筆者在知網查不到相關文獻,望讀者智者見智)
紐西蘭大魚龍若是以小魚小蝦為食的話,其地位應該和現存的藍鯨一般,屬於體型太大而沒有天敵的物種。當然,如有些網友所說,事物的天敵可能就是食物本身,維持這麼大的體型需要海量的食物,一旦缺乏食物來源,可能很快就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滄龍——顯生宙中生代白堊紀時期的海洋霸主
滄龍,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體型較大的滄龍類似霍夫曼滄龍,體長可達21米,重33噸,目前已知最小的滄龍類是Carinodens belgicu,身長3到3.5米,可能生活於岸邊的淺海,用它的球根狀牙齒捕抓軟體動物與海膽為食。
雖然它的歷史很短(從陸地上的崖蜥進化而來,在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並且迅速繁衍,隨後和恐龍一起滅絕),但它卻把比它歷史早遠得多的海洋爬行動物趕盡殺絕,為海洋中的一霸。
刺甲鯊——顯生宙中生代白堊紀晚期的鯊魚
白堊刺甲鯊是頂級海洋掠食動物,被稱為"白堊紀的咽喉",大小與現在的大白鯊相當。它長達7.6米以上,尾巴佔身體的一半長,它同時用起伏的身軀和像鰭一樣的腳遊泳。它有一個暱稱,叫「金廚鯊」,這是形容它的滿嘴利齒,能像廚房刀具一樣,將獵物切成薄片或小塊。有證據表明,刺甲鯊能夠獵食同時期的小型滄龍和蛇頸龍。但後期隨著滄龍的體形演變的更加龐大,導致一隻滄龍可以對坑幾隻刺甲鯊。
耳基擬噬人鯊——顯生宙新生代第三紀創新世晚期鯊魚
耳基擬噬人鯊,別稱鼠白鯊,在始新世出現,體長可達9~12米,牙齒尖利,性格兇猛,能夠吞食大型海洋生物,如長達16米的龍王鯨。耳基擬噬人鯊可以以很快的速度追上龍王鯨,再咬掉它們的鰭,任其宰割。耳基擬噬人鯊的實力和最大的龍王鯨不相上下,兩者之間互相捕食,是水火不容的死對頭。
它的名氣並不算大,介紹它的原因是因為它的一支後裔演化為《巨齒鯊》的主角,也就是巨齒鯊,而另一支後裔至今還在海洋裡稱王稱霸,沒錯,就是大白鯊!也就是說,巨齒鯊和大白鯊之間有著較近的親緣關係。
巨齒鯊
巨齒鯊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巨齒鯊是一種生活在大概2800萬-150萬年前的一種巨型鯊魚。因 巨齒鯊像與化石為鯊魚是軟骨魚類,一般骨骼部位很難留下化石,所以截止2013年只找到它的一些像手掌一樣大的三角形牙齒化石和幾塊脊椎的化石,一般大約25-32釐米長,最長超過半米,甚至接近一米,是大白鯊牙齒的好幾倍。而且早期的牙齒側面沒有小牙尖,年代離現代越近,牙齒的構造和現代大白鯊越相近,開始有了鋒利的邊緣鋸齒,樣子就像大白鯊牙齒的粗壯放大版。雖然還沒有找到其完整上下頜骨化石,但科學家根據其牙齒的大小同比例放大推算出此種鯊魚大約有14米-20米左右,體重大約有40噸,張開大口的嘴直徑可達2.6米。是鯊魚家族裡最大的一支。
梅爾維爾鯨
梅氏利維坦鯨(學名:Livyatan melvillei )是利維坦鯨屬中最大的物種,是一種在南美洲發現的一種中新世時期的已滅絕的齒鯨。利維坦鯨的種名是以《白鯨記》的作者、美國著名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名字命名。目前樣本只有一個頭骨,科學家推測梅爾維爾鯨長17米長65噸重。牙齒目前發現最大35cm,但2013年發現長達40cm的焦形鯨齒,所以這隻梅爾維爾鯨可能有17米以上。但因目前化石樣本較少,科學家只得出和巨齒鯊同為頂級掠食者。
時間回到現在,由於資料有限,現存海洋頂級掠食者只羅列以下兩種。
虎鯨
虎鯨是一種大型齒鯨,身長為8-10米,體重9噸左右,頭部略圓,具有不明顯的喙;背鰭高而直立,彎曲長達1米;身體黑、白兩色。兩翼骨遠隔開。顳窩大。下頜骨相對較短。在上、下頜每齒列有10-12枚圓錐形的齒。嘴巴細長,牙齒鋒利,性情兇猛,食肉動物,善於進攻獵物,是企鵝、海豚、海豹等動物的天敵。有時它們還襲擊其它鯨類,甚至是大白鯊,可稱得上是海上霸王。
虎鯨異常聰明,甚至可以和捕鯨人合作捕食鬚鯨。虎鯨喜歡群居的生活,有2-3隻的小群,也有40-50隻的大群,每天總有2-3個小時靜靜地呆在水的表層,因為肺部充滿了足夠的空氣,所以能夠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鰭。群體成員間的胸鰭經常保持接觸,顯得親熱和團結。如果群體中有成員受傷,或者發生意外失去了知覺,其它成員就會前來幫助,用身體或頭部連頂帶託,使其能夠繼續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覺時也紮成一堆,這是為了互相照應,並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它們在一起旅行、用食,以種群為社會組織,在廣大的家庭中休息,互相依靠著生存長大。
大白鯊
大白鯊(學名:Carcharodon carcharias),又稱噬人鯊,是最大的食肉魚類,身長可達6.5米,體重3200公斤,尾呈新月形,牙大且有鋸齒緣,呈三角形,牙長10釐米,大型進攻性鯊魚。但正因為其特別巨大型,可以認為已經是食物鏈最終極獵食者,即最高級消費者。
大白鯊分布於各大洋熱帶及溫帶區,一般生活在開放洋區,但常會進入內陸水域。它們最喜捕食海豹、海獅,偶爾也會吃海豚、鯨魚屍體。
大白鯊最早出現於中新世,是唯一現存的噬人鯊屬的成員。因此其生存非常困難,可以說每一隻大白鯊的存在都是生命進化的奇蹟,恰如白堊紀的恐龍一樣。由於大白鯊的數量正不斷減少,瀕臨滅絕,故大白鯊現已被列為世界保護品種,禁止獵殺。
結語:鯊魚一族貢獻了最多的海洋霸主級生物,這不得不說是生命的奇蹟,而遠古生物大多滅絕了,望諸位增強保護海洋的意識,讓現存的海洋生物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