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CG技術的越來越成熟,科幻大片裡的怪獸也越來越真實。尤其是《侏羅紀世界》裡的滄龍,為數不多的鏡頭讓網友們對其念念不忘。不過在侏羅紀晚期出現了一種不弱於滄龍的海洋巨獸,它還有個超級霸氣的名字——掠食者 X。
2004年,挪威奧斯陸大學古生物學家約翰·哈拉爾德(Jorn Harald)在北極斯瓦爾巴特群島上發現了一種巨型龍科(Pliosaur)動物的骨骼化石,共計兩萬多個碎片。在挖掘中,它們相繼發現了兩塊巨大的頭骨化石,將其編號為PMO 214.135和PMO214.136,在整理所有化石後研究分析,編號135的頭骨長1.6至2米,編號為136的頭骨則長2至2.5米,按再通過上龍的數據進行對比,得出結論:這頭史前巨獸的長度在10至13米之間,應該是目前發現的體型最大的上龍類。
不過,沒有完整的骨骼,很難確定這種物種的命名,最後團隊給了起名為:掠食者 X(Predator X),X還有「extreme」(極端)的意思,因此又叫終極掠食者。
它的出現引起了當時考古界和媒體的巨大轟動,甚至BBC還製作一個紀錄片《恐龍星球》——掠食者 X獵殺蛇頸龍。
恐龍星球
很長一段時間內,「掠食者X」都沒有被科學命名和歸類,直到2012年,科學家在《挪威地質期刊》裡根據化石的發現者將其命名為「馮氏上龍(Pliosaurus funkei)」。因為從發現的化石看,當時還發現有魚龍類和蛇頸龍類等,而它們為上龍類的食物,故歸於上龍類((上龍是侏羅紀時代的海洋巨獸蛇頸龍的亞目,一種短頸、大顎的海洋爬蟲類生物)。
馮氏上龍,存活在距今1.47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的歐洲淺海地區。根據脊椎骨的測量尺寸,它的體型大約有10至12米長,要大過克柔龍(10米)和滑齒龍(8米)。在古生物學家使用CT技術對它的頭骨進行重建,再參考短吻鱷的咬合力,最後估算其咬合力高達33000 磅,相當霸王龍的3倍多。
通過對頭骨化石的大小和密度的分析,馮氏上龍的大腦不但形狀和大白鯊類似,相對大小也相差無幾,科學家判斷馮氏上龍的智力與大白鯊相當。此外從已發現的蛇頸龍化石來看,其捕食策略是發現獵物後迅速潛入海底,背上的偽裝色讓其與海底融為一體,再從海底下方猛衝上來發起攻擊。
雖然身體數據和戰鬥力稍弱於滄龍,不過在晚侏羅世,馮氏上龍絕對是海洋中最兇猛的掠食者,無愧「掠食者 X」這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