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鸚鵡螺依然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些熱帶海域活躍著。經歷了幾億年的演化,鸚鵡螺居然沒什麼太大的變化,堪稱「活化石」。它們的外殼內部分為多個腔室,只有最外面的一個腔室為肉體所處,其餘腔室都充滿氣體。
各腔室之間都有連接,通過調整內部的水和氣體比例,鸚鵡螺可以控制沉浮,這也是潛水艇的原理,「鸚鵡螺」號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
鸚鵡螺基本上屬於底棲動物,平時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層用腕部緩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著在巖石或珊瑚礁上。通常夜間活躍,日間則在海洋底質上歇息,以觸手握在底質巖石上。
生活在海洋表層一直到600米深,適應不同深度的壓力。鸚鵡螺是肉食性動物,食物主要是小魚、軟體動物、底棲的甲殼類、特別以小蟹為多。
鸚鵡螺有近於脊椎動物水平的發達的腦,循環、神經系統也很發達,眼構造簡單;無墨囊;心臟、卵巢、胃等器官生長在靠近螺壁的地方,保護的很好。雌雄異體,有著很大的卵。
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鸚鵡螺雌雄異體,卵生。交配時,雄性和雌性頭部相對,腹面朝上,將觸手交叉,雄性以腹面的肉穗將精子莢附於雌性漏鬥後面的觸手上,雌性的受精部位在口膜附近。
受精後短期內即產卵,雌鸚鵡螺每年產卵一次,一般將卵產於淺水巖石上,僅產幾枚至幾十枚,但卵較大,為40×10毫米。孵化期12個月,新出殼的小鸚鵡螺一般體長約3釐米。
鸚鵡螺在古生代幾乎遍布全球,但已經基本絕跡了,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裡還存在著六種鸚鵡螺。
鸚鵡螺被古生物學家習稱為無脊椎動物中的「拉蒂曼魚」,一種活化石的代名詞。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鸚鵡螺,歷經六千五百萬年演化,外形似乎鮮少變化,而它們的祖先族群多達三十多種,卻在六千五百萬年前那場大劫難中,與恐龍同遭被掃蕩一空滅絕的命運
少數殘存的現生鸚鵡螺後裔,棲息在印度洋與大西洋海域,科學家稱它為活化石,是因為和同樣具有多房室外殼的菊石類相關聯。
五億多年來,它們雖然失去了霸主地位,雖然物種規模縮水不少,但至少挺到了今天。現在正它們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真是夠命硬…
至於鸚鵡螺為什麼沒有絕滅,一個猜測是,它們平時生活在100以下甚至是深達600米的深海海底,或許這一點幫助它們倖免於難。
鸚鵡螺滅絕與否的關鍵是人類對待大自然的態度。停止捕撈和交易、減少排汙、扭轉海洋酸化趨勢,人類必須從現在開始珍惜大自然,才能在自救的同時救它們,否則,鸚鵡螺躲不過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不過鸚鵡螺並不害怕滅絕——畢竟有人類和地球80%以上的物種給它們陪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