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螺並不害怕滅絕,有人類和地球80%以上的物種給它們陪葬

2020-12-08 騰訊網

今天,鸚鵡螺依然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些熱帶海域活躍著。經歷了幾億年的演化,鸚鵡螺居然沒什麼太大的變化,堪稱「活化石」。它們的外殼內部分為多個腔室,只有最外面的一個腔室為肉體所處,其餘腔室都充滿氣體。

各腔室之間都有連接,通過調整內部的水和氣體比例,鸚鵡螺可以控制沉浮,這也是潛水艇的原理,「鸚鵡螺」號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

鸚鵡螺基本上屬於底棲動物,平時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層用腕部緩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著在巖石或珊瑚礁上。通常夜間活躍,日間則在海洋底質上歇息,以觸手握在底質巖石上。

生活在海洋表層一直到600米深,適應不同深度的壓力。鸚鵡螺是肉食性動物,食物主要是小魚、軟體動物、底棲的甲殼類、特別以小蟹為多。

鸚鵡螺有近於脊椎動物水平的發達的腦,循環、神經系統也很發達,眼構造簡單;無墨囊;心臟、卵巢、胃等器官生長在靠近螺壁的地方,保護的很好。雌雄異體,有著很大的卵。

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鸚鵡螺雌雄異體,卵生。交配時,雄性和雌性頭部相對,腹面朝上,將觸手交叉,雄性以腹面的肉穗將精子莢附於雌性漏鬥後面的觸手上,雌性的受精部位在口膜附近。

受精後短期內即產卵,雌鸚鵡螺每年產卵一次,一般將卵產於淺水巖石上,僅產幾枚至幾十枚,但卵較大,為40×10毫米。孵化期12個月,新出殼的小鸚鵡螺一般體長約3釐米。

鸚鵡螺在古生代幾乎遍布全球,但已經基本絕跡了,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裡還存在著六種鸚鵡螺。

鸚鵡螺被古生物學家習稱為無脊椎動物中的「拉蒂曼魚」,一種活化石的代名詞。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鸚鵡螺,歷經六千五百萬年演化,外形似乎鮮少變化,而它們的祖先族群多達三十多種,卻在六千五百萬年前那場大劫難中,與恐龍同遭被掃蕩一空滅絕的命運

少數殘存的現生鸚鵡螺後裔,棲息在印度洋與大西洋海域,科學家稱它為活化石,是因為和同樣具有多房室外殼的菊石類相關聯。

五億多年來,它們雖然失去了霸主地位,雖然物種規模縮水不少,但至少挺到了今天。現在正它們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真是夠命硬…

至於鸚鵡螺為什麼沒有絕滅,一個猜測是,它們平時生活在100以下甚至是深達600米的深海海底,或許這一點幫助它們倖免於難。

鸚鵡螺滅絕與否的關鍵是人類對待大自然的態度。停止捕撈和交易、減少排汙、扭轉海洋酸化趨勢,人類必須從現在開始珍惜大自然,才能在自救的同時救它們,否則,鸚鵡螺躲不過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不過鸚鵡螺並不害怕滅絕——畢竟有人類和地球80%以上的物種給它們陪葬呢。

相關焦點

  • 前五次物種滅絕已經過去,鸚鵡螺會在第六次大滅絕中倖存下來嗎?
    鸚鵡螺被稱為「海中活化石」,因為它保存著非常原始的特徵,而它的近親們早已經滅絕了 第一次大滅絕發生在4.4億年前的奧陶紀,那時鸚鵡螺是絕對的地球霸主。
  • 鸚鵡螺化石證明地球曾經歷過大規模物種滅絕
    (記者楊駿)法國和德國的兩位科學家說,他們研究了遠古時代的鸚鵡螺化石(又稱菊石),發現鸚鵡螺種類在二疊紀末期突然大規模減少,這再次表明二疊紀末期地球生物發生過大規模滅絕。  人們已經通過化石發現,地球上曾經發生過幾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其中在距今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與三疊紀交界期發生的大滅絕是最嚴重的一次,使超過90%的物種消失。
  • 鯊魚躲過多次物種滅絕,如今因為人類,它們將面臨滅絕!
    在地球上進化4億年時間,如今正面臨滅絕,和人類有直接關係!人類除了對宇宙之外的事情感興趣之外,對大海深處的生物極為感興趣,因為科技有限,大海被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說起大海大家都會聯想到鯊魚,甚至有很多電影都和鯊魚題材有關,很多人非常害怕鯊魚會攻擊人類等等,然而近幾天科學家發布了一項新數據,或許在未來地球上再也不會出現鯊魚的身影了,為何海洋霸主會消失呢?
  • 看下鸚鵡螺和人類進化對比,你就知道了
    直至現代,人類科技的起步,才讓我們有了一丁點對抗自然的能力,也逐步退出地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舞臺。將自身進化轉變為科技以及工具的演化,這正是人類千年來未出現明顯進化的原因,科技和工具的發展成為人類應對「適者生存」的利器。
  • 現存海洋的鸚鵡螺,它們的祖先在史前曾稱霸海洋?
    但是有些存在到現在的古老生物,其實和它們在史前的祖先外貌上是有很大差別的。今天就來帶大家看看史前與現在差異極大的物種。大家都應該看到照片上那巨大的生物化石了吧,我自己看到的時候也十分驚訝,到底是什麼生物的殼可以如此巨大?其實這生物曾經在動畫片《神奇寶貝》中出現過,那就是神奇寶貝菊石獸。
  • 地球簡史6:什麼原因導致奧陶紀末期物種大滅絕?
    與現在的魚類不同,它們沒有上下頜,看起來頭大尾小,且頭部都被作為防禦裝備的骨甲包裹。甲冑魚種類較多,大小有幾釐米至幾十釐米不等,遊動起來並沒有現代魚類那麼靈活。現存海百合種類有600多種,但至今為止發現的海百合化石種類有5000種以上,說明它們曾經相當繁盛。
  • 菊石證實「物種大滅絕」說
    科學家對該種化石的研究為地球曾遭遇大劫難提供了新證據  據新華社電  法國和德國的兩位科學家說,他們研究了遠古時代的鸚鵡螺化石(又稱菊石),發現鸚鵡螺種類在二疊紀末期突然大規模減少,這再次表明二疊紀末期地球生物發生過大規模滅絕。
  • 地球經歷過幾次物種大滅絕?(史前物種大滅絕)
    腕足動物在這一時期奧演化迅速,大部份的類群均已出現,無鉸類、幾丁質殼的腕足類逐漸衰退,鈣質殼的有鉸類則盛極一時;鸚鵡螺進入繁盛時期,它們身體巨大,是當時海洋中兇猛的肉食性動物;由於大量食肉類鸚鵡螺類的出現,為了防禦,三葉蟲在胸、尾長出許多針刺,以避免食肉動物的襲擊或吞食。珊瑚自中奧陶世開始大量出現,復體的珊瑚雖說還較原始,但已能夠形成小型的礁體。
  • 5次生物大滅絕地球經歷了什麼?人類離第6次有多遠?
    地球上現存的生物種類非常多,多到我們無法具體的統計,但是這些生物都只是進化的倖存者,因為在地球的歷史上有更多的生物物種都已經徹底的滅絕了,留下來的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據估計在地球45億年的歷史中,總共存在過50億個生物物種(當然這個估計並不準確),其中大部分的物種我們都沒有見過,例如最著名的三葉蟲、甲冑魚、巨型鸚鵡螺等等;它們都已經消失在了歷史洪流之中,但部分生物有幸保留下了珍貴的化石證據。這是它們存在的唯一記錄。
  • 地球上有過幾次大滅絕?你知道嗎?
    拍攝:江泓   自寒武紀大爆發之後,寂靜的地球如同新開業的劇院,上演著一場場生命大戲,不同門類的動物誕生並且快速演化。到奧陶紀時期,廣闊的海洋已經成為生命的樂園,各種各樣的三葉蟲穿梭在海底的珊瑚和海百合之間,巨大的掠食者鸚鵡螺在海中尋找食物。
  • 面對可能發生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人類應該怎麼做?
    地球自誕生一直到現在,地球上的生命一共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而現如今的人類是十分幸運的,並沒有碰到任何一次。在早已發生過的五次大滅絕中,每一次地球上的生物都遭到了血洗。像第四次大滅絕,雖然使得生物從二疊紀向三疊紀發生轉變,但是當時地球上96%的物種都已完全死亡。
  • 地球上最為古老的10大物種,存活至今!有見過的嗎?
    迄今為止,地球上最為古老的10大物種,已證實存在!   地球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太陽星雲,之後由簡單發展至複雜,最後變成了我們現在生活的地球樣貌。在如此悠久的時間裡,地球上也曾出現過很多種生命,由於自然災害等原因,絕大部分原始物種已經滅絕了,而有些則倖存至今。
  • 地球共出現過5次物種大滅絕,人類離第6次物種大滅絕,還有多遠?
    地球誕生至今已經在宇宙中運轉了46億年之久,46億年裡地球上的物種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演變,有些物種適應了大自然的變化存活至今,有些物種卻在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災害中逐漸走向滅絕,有科學家統計出從古至今地球上一共出現過五次物種大滅絕,分別是距今4.49億年前的奧陶紀大滅絕、3.77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2.51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大滅絕、1.95億年前的三疊紀物種大滅絕和
  • 鸚鵡螺曾是地球上最大捕食者
    鸚鵡螺比三千萬年以前的超古代文明還要存在的長久的多。現存種群數量稀少的鸚鵡螺,已經在這個星球上經歷了數億年漫長的演變,最早甚至可以追述到寒武紀,並從奧陶紀開始繁榮,於泥盆紀開始減少。這種古老而低等的頭足綱軟體動物,它們靠著平均80年的壽命和自身強大的繁殖能力,躲過了地球上所有的大滅絕事件。
  • 地球一直都有物種滅絕,那有新物種在誕生嗎?
    地球一直都有物種滅絕,也一直有新物種誕生,只是我們無法感知到它們的進化。新物種的誕生根據現代進化論我們知道,物種是在不斷進化之中的,我們之所以感知不到進化的發生,是因為進化的過程非常緩慢,需要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才能夠形成新物種。
  • 世界上長命的4種動物,躲過了5次物種大滅絕,其中一個壽命驚人
    相信大家都知道恐龍這種動物吧,然而我們現在只能看到它們的化石了。現在很多動植物都面臨著絕種的危機,不少環境組織也紛紛發起保護活動。然而,這四種動物卻經歷了5次物種大滅絕,但仍然還堅強地活在這個地球上。蟑螂說到蟑螂,大家都知道它叫「小強」,相信很多人都很討厭它。
  • 《哎呀,竟然就這樣滅絕了》:從物種的滅絕中我們能夠學到什麼?
    對於個體來說,死亡是一個沉重的主題,對於一個種群來說,滅絕更是異常的嚴肅,在整個地球的歷史中,是最值得研究和引以為戒的。但是這樣沉重的主題,如何能夠讓孩子們理解呢?日本的動物學家、作家,今泉忠明,就以此為主題,主編了一本為孩子們介紹物種滅絕的書,——《哎呀,竟然就這樣滅絕了》。
  • 直擊四種已滅絕的遠古巨獸,如果它們還存在,人類還能主宰地球嗎
    直擊四種已滅絕的遠古巨獸,如果它們還存在,人類還能主宰地球嗎1、恐鳥恐鳥,主要生活在公元前1500年的紐西蘭,是一種巨型而不能飛行的鳥,根據從博物館收藏所復原的DNA,已知的10種大小差異的不同種類,包括兩種身體龐大的恐鳥,其中巨型恐鳥高度可達3米,比現在的鴕鳥還要高,而且每種恐鳥無論是體型上抑或嘴巴的形狀上都各有不同,這是恐鳥為了適應森林裡的生活。
  • 地球上五次生物大滅絕,無數物種徹底消失,人類或許正經歷第六次
    寒武紀大爆炸以後,地球出現過形形色色的生物,但最終卻因氣候的變換,生存環境的改變,而導致滅絕,其中,最著名的生物大滅絕共有五次,今天就來說一下地球上的五次生物大滅絕,看完之後,我們會發現生命原來如此脆弱,而我們人類,可能在經歷第六次的到來。
  • 地球上五次生物大滅絕,無數物種徹底消失,人類或許正經歷第六次
    泥盆紀晚世,第二次大滅絕開始出現,這次大滅絕持續了2000萬年,最終造成了19%的科、50%的屬和至少70%的物種滅絕。這次滅絕的原因沒有完全考察清楚,最可能原因是由於陸生植物的大量繁殖,導致大氣中氧氣增加,二氧化碳大幅減少,導致氣候變化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