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個體來說,死亡是一個沉重的主題,對於一個種群來說,滅絕更是異常的嚴肅,在整個地球的歷史中,是最值得研究和引以為戒的。
但是這樣沉重的主題,如何能夠讓孩子們理解呢?
日本的動物學家、作家,今泉忠明,就以此為主題,主編了一本為孩子們介紹物種滅絕的書,——《哎呀,竟然就這樣滅絕了》。
本書的作者丸山貴史本身也是動物圖鑑作家,親身參加過動物的調研工作,他用詼諧有趣的筆調,讓孩子們帶著樂趣獲取知識,同時也能夠激發孩子們的思考——造成物種滅絕的原因是什麼,又是什麼讓某項瀕危物種「死裡逃生」?
本書分為5個部分,前面4章是4類物種滅絕的原因分析,最後1章對「死裡逃生」的10種動物分析了其原因,深究之下,這些原因不僅可以應用於分析物種的滅絕和留存,還可以應用於人類社會的很多方面,對我們的生活也有一定的指導借鑑作用。
本書的第一部分是「麻痺大意,滅絕」,裡面舉了斯特拉大海牛、渡渡鳥、巨猿、魚龍、棘龍等16種因「麻痺大意」而導致滅絕的物種。
所謂「麻痺大意」就是,這類生物往往先生存於一個沒有天敵的環境,對於危險沒有警覺,它們的「伊甸園」在外來物種(或者人類)到來之時,由於缺乏及時的應對手段,導致短時間內大量死亡,最終滅絕。
以渡渡鳥為例,它們的祖先到達了模里西斯島之後,由於沒有天敵,它們開始朝著大型化進化,體型全長達到1米,以至於最後無法飛行。
大約400年前,人類來到島上,渡渡鳥成為了人類捕獵的對象,而多年未見過天敵的渡渡鳥,完全沒有逃避能力,而且它們的蛋也是隨隨便便產在地上,不做隱蔽措施,被隨著人類一起登島的狗和老鼠等動物當作食物。
最終,在遇到人類僅僅幾十年的時間,渡渡鳥這種「憨憨」的物種,就從地球上被「除名」了。
從渡渡鳥的遭遇中,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聯想到,之前抱著「鐵飯碗」高枕無憂的同胞們,在「下崗潮」的衝擊之下,也經歷過「涅槃重生」的「陣痛」,如果能在之前安定的生活中就能居安思危,是不是能夠避免危機來臨之時的「手忙腳亂」?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長到極致,滅絕」,裡面列舉了鏟齒象、旅行鴿、大角鹿、泰坦蟒、馬門溪龍等16中因為「長到極致」而導致滅絕的物種。
「長到極致」往往是在某一方面進化到了極致,有可能是體型,有可能是壽命,也有可能是身體上的某一個器官,總之就是有一個方面特別突出,突出之後呢?正如中國的一句諺語所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如果你沒有能夠保護自己這一「特長」的能力,有的時候往往會」反受其殃「。
以大角鹿為例,它的肩高雖然高達2米,但是鹿角可以寬到3米,重達45千克,背負著這樣一個「龐然大物」,行動多有不便,而且營養和鈣質都被大角所吸收,最終在食物減少之時,這種神奇的生物就被自己曾經的「驕傲」壓垮了,身體的極度缺鈣造成骨質疏鬆,最終大量骨折導致滅亡。
這讓我想到了一些以美貌獲取資源的人,如果沒有後臺和其它能力,往往就成為了某種工具,正如茨威格在《斷頭皇后》中的名言:」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這個」價格「往往最終通往了一種毀滅,正如書中因為過於美麗的皮毛而導致滅絕的」藍馬羚「一樣。
在春風得意之時未雨綢繆,獲取能夠傍身的一技之長,或許才是避免被「命運饋贈禮物」反噬的出路?
針對本書的第3部分「笨手笨腳,滅絕」和第4部分「運氣太差,滅絕」,筆者就不詳細展開了,留待大小讀者們自己去品讀。
最後我再來簡單談一談憑藉「幸運」活下來的10種生物,它們是鴨嘴獸、雷鳥、倭河馬、斑點楔齒蜥、鸚鵡螺、豪勳爵島竹節蟲、腔棘魚、負鼠、秋田大馬哈魚和肺魚。
鴨嘴獸在與陸地上的競爭對手競爭失利之時,選擇了退回水中;雷鳥在氣溫劇變之時,躲上了高山;倭河馬面對自己無法承受的烈日,選擇逃進了森林;鸚鵡螺和腔棘魚都「苟」到了大海深處。
當然,還有的動物純屬是運氣使然免遭滅絕,但是它們無一例外地都是低調下來,降低對環境要求,從而達到了存活的目的,在自身能力不足以對抗敵人時能夠選擇隱忍,也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也許,正如巴菲特曾經說過的,「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才是生存最好的策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