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拯救物種的滅絕

2020-12-03 澤媽媽美食食譜

歸根結底,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核心問題,是在滅絕速率回歸到前人類時期的水平之前,會有多少現存荒野和荒野之中的物種離開這個世界。現在,前人類時期的範圍穩定在了每年每100萬物種中有1~10個物種滅絕。從人類生命周期的角度計算,這一滅絕速率是極小的,從自然保護的角度來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值得注意的是,當今尚有多達600萬個物種未被科學界發現)。同時,這也意味著,雖然全球掀起了富有英雄主義色彩的自然保護運動,但目前已知物種的滅絕速率還是接近於前人類時期的1000倍,而且仍在加速。

一切生物系統中止不住的大出血只會導致一種結果:有機體的死亡和物種的滅絕。生物多樣性損失發展趨勢的研究人員清醒地認識到,在21世紀之內,突飛猛漲的滅絕速率能輕而易舉地消滅掉目前存活著的大部分物種。

在物種生死存亡的大問題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留給它們的適宜棲息地有多少。研究人員對棲息地面積和物種數量的關係進行了計算和多次修正,他們也經常在科學和流行期刊上對該數字進行引用。

這一關係,即棲息地面積的變化,無論是增加還是減少,都會造成以該棲息地維持生存的物種數量發生三至五次方根的變化,最常見的是接近於四次方根。以四次方根為例,假設棲息地面積減少90%,在剩下面積中繼續生存的物種數量將會在達到穩定水平之前減少一半左右。這也是全世界許多物種豐富的地區發生過的實際情況。這些地區包括馬達加斯加、地中海周邊地區、亞洲大陸西南部地區、玻里尼西亞,以及菲律賓和西印度群島的諸多島嶼。如果我們請來一群伐木工,給他們一個月的時間,將剩下10%的自然棲息地也剷除,那麼存活下來的當地物種之中的絕大多數或全部都將消失。

今天,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擁有某種類型的保護區機制。全部加總在一起,共有約161000個陸地保護區,65000個海洋保護區。聯合國環境計劃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發起了一個聯合項目「世界保護區資料庫」。根據資料庫記載,截至2015年,全世界保護區總面積佔地球陸地面積的近15%,海洋面積的2.8%。在此基礎之上,保護區面積佔有率還在繼續上升。這樣的趨勢令人振奮。能達到現在的水平,取得今天的成績,與那些奮戰在全球自然保護事業中的先鋒人物的辛勞與智慧分不開。但是,僅將物種滅絕速度降下來甚至停下來,就足夠了嗎?可嘆的是,這樣做還遠遠不夠。目前這種向積極方向發展的趨勢是否可以延續到21世紀末,從而拯救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多樣性?對此,我心存疑慮。不過,若真以目前的趨勢持續到21世紀末,需要拯救的生物多樣性也會比現在少許多。

在傳統的自然保護實踐中,物種的滅絕是讓人無法接受的。生物多樣性的衰落不能以當前這種碎片式的運作方法予以解決。如果自然保護在國家預算中繼續被當作奢侈品來看待,那麼生物多樣性終會離我們遠去。將人類的行為強加在其他生命之上所造成的滅絕速率,很可能會沿當前趨勢繼續發展下去。我們應將其視作與希克蘇魯伯行星撞擊地球威力相仿的災難性事件,只不過生物滅絕這場災難需要幾代人持續付出代價。

倖存物種的唯一希望,就是由人類發起一場與該問題的重要程度相當的集體行動。持續進行的物種大規模滅絕以及隨之發生的基因和生態系統滅絕,與流行病、世界戰爭、氣候變化並列,都是人類強加於自身的致命性威脅。那些認為放任人類世自行發展也無關痛癢的人,尤其需要花點時間重新考慮一下這個問題。那些致力於全世界保護區發展建設的人們,請允許我在此發出真誠的呼籲:不要止步,請將目標定得再高一些。

為什麼是半個地球?為什麼不是1/4或1/3個地球?因為大片的地域,無論是已經自成一體,還是可通過將小片地域連成生態走廊,都是能持續供更多物種生存的理想棲息地。對地球主要棲息地進行的生物地理掃描顯示,全部各類生態系統以及其中絕大多數物種,可以在地球的一半面積之內保存下來。那些處於瀕危狀態、種群數量極少的物種,也能因此獲得發展空間。而那些之前因人類而遭遇劫難的稀有本地物種將能夠逃脫厄運。至少有600萬種未知物種將不再默默無聞,更不會因人類的無知而面臨滅頂之災。人類也將能更加貼近一個複雜而美好的自然界,其精彩絕倫的程度將遠遠超越我們的想像。我們將有更多的時間將家園整頓一新,造福子孫後代。地球也將得以繼續呼吸。

「將半個地球建成保護區」這樣的說法也能引起人們對自然保護問題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目前的自然保護運動並沒有走出去太遠,因為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保護的目標是最瀕危的棲息地和物種,並以此為基點向前發展。倘若人們能清醒地認識到,人為保護行動能產生效果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那麼就會以更快的速度,更加努力地增加保護區空間面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多的節約時間和珍惜機會。

「半個地球」與以往的倡議有所不同。這是一個目標,有了目標,人們就能更好地理解現狀、給予支持。人們需要的是勝利,而非僅僅是聲稱正在取得進展的新聞。人類的天性中有對成果和終結的嚮往,總是希望以取得某種成就的方式,讓自身的焦慮和恐懼煙消雲散。如果「敵人」依然在門口徘徊,破產就依然是可能發生的事件,惡性腫瘤檢測結果就依然可能是加號,我們就仍舊會感到恐懼。而且,人類的天性中還有另一個特徵,那就是我們總是傾向於選擇那些偉大目標。雖然難度很大,卻有可能改變世界,造福全人類。那麼,就讓我們肩負起全人類最崇高的使命,代表全體生命去迎風破浪、勇往直前。

相關焦點

  • 滅絕滋生滅絕: 一個物種的滅絕會導致更多物種滅絕
    圖片來源:Roger de la Harpe/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根據科學家的說法,地球現在正處於物種大滅絕的進程中,這是地球歷史上的第六次。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報告稱,物種滅絕的速度比預期要快上百倍千倍。
  • 我們能使滅絕的物種復活嗎?
    可惜的是,它們已滅絕消失,未來我們通過最新科學技術能將滅絕的物種復活嗎?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科學家們曾多次提出將滅絕物種復活,並大膽猜測未來不久滅絕動物或將重返地球。什麼是「滅絕物種復活」?為什麼要費心地搞「滅絕物種復活」計劃呢?如果以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為例,復活滅絕動物可能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想法,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不必擔心恐龍四處奔跑,因為它們的DNA在滅絕後6500萬年裡已分解。在某些特殊情況下,DNA最多能存活幾百萬年,所以在這段時間裡,我們有可能使滅絕的動物復活,但這意味著我們應該做些事情。
  • 《我們的救援》:物種瀕危與我們有何相干?地球需要我們拯救嗎?
    「我們正在經歷的物種滅絕,還來得及挽救和阻止嗎?」「人類挽救那些瀕危的蝴蝶、雪豹,究竟有什麼用?」「人類該為挽救一個物種而殺死另外一個物種嗎?」「人類應該幹預全世界的生態環境和物種嗎?」在炮火威脅和極度貧困下拯救冰川「世界上只剩下一個冰川了,它消失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在場」。保護著委內瑞拉洪堡冰川的科學家說道,她這麼說是因為,她也無法阻止冰川的消失,20年後,它一定會在地球上消失。
  • 地球不需要我們拯救,我們只需要拯救我們自己
    地球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就尤為重要,為此我們經常說要保護環境,拯救地球。有人說人類目前擁有的核武器能夠毀滅地球幾十次,是嗎?人類真的有能力毀滅地球嗎?比如現在我們很關注的全球變暖問題,其實地球在歷史上比現在平均氣溫高的時期很多。當然,比現在溫度低的多的冰期也是很常見的。
  • 一個已滅絕的物種—白鱘
    白鱘呢,介紹起來比較麻煩,因為科學家已經很多年沒有找到白鱘的蹤跡了,這個物種在2019年12月23日被正式宣告滅絕。這個物種要小非常小,要大也特別大。幼年的白鱘最小只有二三十毫米,成年後,最大的紀錄是7.5米,成年體重一般在200~300千克左右。
  • 如何拯救瀕臨滅絕的物種?
    瀕危小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很低,這會不會直接影響物種滅絕的風險(第1章)?我們該如何定義和衡量遺傳多樣性(第2章)?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影響了物種的遺傳多樣性(第3章)?如果瀕危物種生存在片段化的生境中,很多生態因素是如何影響它們的遺傳多樣性(第4章)?對於我們來說,瀕危物種的獨特表型和背後的分子機制是什麼(第5章)?我們如何考慮瀕危物種由於適應局部的環境產生的適應性性狀(第6章)?
  • 滅絕物種是否應該復活?或導致動物野性盡失
    如果獲得成功,他們就有機會通過試管內授精培養出新的犀牛個體,從而將這一亞種從滅絕的邊緣拯救出來。  北白犀並非唯一接近人工復甦的物種。對於那些已經完全滅絕的物種,科學家只能藉助於保存在低溫儲藏庫(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冷藏中心)裡的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還有的研究者採用人為雜交的方法,將瀕臨滅絕的物種與另一相似的物種進行雜交,從而保存該物種的一部分特徵。
  • 我們眼睜睜看著一個物種的滅絕,這種感覺不想來第二次
    斑鱉可能滅絕,誰之過?中國人這一輪拯救斑鱉的計劃始於21世紀初。在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和國際龜鱉生存聯盟(TSA)的幫助和推動下,中國動物園協會牽頭,蘇州動物園辦事兒,最後的那對斑鱉終於被湊到了一起。這是一件特別有擔當的事情,因為繁殖一種可能即將滅絕的物種,還要跨園調配,是個風險特別大的事情。那一年是2008年。
  • 如果復活地球上已滅絕的物種,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究竟經歷了多少次文明,我們無從考察,但是,我們經過對化石的研究,發現了很多物種都已經滅絕了,那是不可否認的存在的,最著名的就是恐龍,恐龍滅亡已經有幾千萬年了,但是,我們現在還是經常能夠看到恐龍的化石。當然除了恐龍以外,我們還能看到其他各種各樣已經滅絕了的動物的化石,比如說劍齒虎、長毛猛獁象和渡渡鳥。
  • 部分科學家認為:拯救瀕臨滅絕動物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科學家們一致認為,我們現在正處於滅絕的過程中。所以一些專家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拯救瀕臨滅絕的物種毫無意義,因為所有的一切都必須順其自然。而今天,傑瑞將為你找出一些科學家認為拯救瀕危動物不必要的一些原因。1、自然選擇滅絕是伴隨進化的自然過程。通過這種方式,大自然擺脫了不適應的物種,並且促進了地球生態更持久的發展。這一觀點得到了生物學家R.亞歷山大·派倫的支持。
  • 能否避免物種滅絕?
    2020-11-25 12:07:00   我們面臨著第六次物種大滅絕。能否避免物種滅絕? 物種消亡是自然現象。人類導致了當代物種生存危機,是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主要推手。人類必須採取措施,避免物種高速消忘。
  •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悄然來襲,無人可以置身事外,學習拯救地球吧!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以悄然來襲,這次有誰能成為拯救地球的英雄?目前,全球的焦點聚焦在新冠、種族歧視、全球經濟之上。但你知道嗎?「我們已經進入了第六次大滅絕。根據我們的研究和我們親眼所見,滅絕危機非常嚴重,我們所有人在未來10年到50年的行為將決定人類的未來。」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為什麼無法拯救它們?
    白鰭豚也被稱作白暨豚、白鱀豚、中華江豚,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和「長江女神」,是中國獨有的鯨類物種,早在古典《爾雅》中就已經有記載,這種美麗的生靈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萬年,卻在短短的半個世紀急劇減少,更被中外科學家認為「功能性滅絕」。
  • 關於「滅絕物種復活」,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那些已經滅絕了的物種總能引發我們對復活他們的可能性的想像,現在已滅絕物種名單的長度簡直比猛獁象的長獠牙還要長了。根據現代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程度,某些物種的復活已經不再只是科幻想像了,而是已經有很大可能性實現了。那麼問題來了:滅絕物種的再生真的是一個好主意嗎?
  •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 科學家:地球正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人類活動引起全球變暖是徹頭徹尾的偽命題,請問第四季冰川消融是恐龍造成的嗎?保護環境倒是沒錯,也不能這麼絕對,但是保護環境真的是人人有責感興趣的話跟著小編一起一趟究竟吧!  據BBC的7月20日報導,專家警告:若不採取更多措施,北極熊將在2100年前滅絕。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十年禁漁|拯救瀕危物種,迫在眉睫!
    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了這一噩耗。雖然這一消息是最近才宣布,但其實長江白鱘並不是這兩年就滅絕的。這篇論文的結論是,在2005年到2019年之間,長江白鱘就已經滅絕。據此前報導,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危起偉最後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放生並跟蹤。
  • 世界又一物種滅絕,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被「安樂死」
    今天說個比較沉重的話題——物種滅絕。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這其中有「天命如此」的,但絕大部分還是和人類的造孽脫不了干係的,生態環境破壞和過度獵殺是兩大禍首。其實小編也很難相信,擁有如此高度文明的人類是地球上最兇殘的物種。
  • 地球物種在被滅絕,我們該自身做起保護環境
    人們對資源的過度開採浪費直接導致了環境的惡化,全球氣溫升高荒漠化嚴重,很多動植物因人類的行動而瀕臨滅絕或者徹底地消失在了我們的世界中。 2019年聯合國報告顯示,如今在全世界800萬個物種中有100萬個物種正因為人類的活動而遭受滅絕威脅,平均每小時便有三個物種滅絕。這比以往大滅絕事件的物種滅絕速度快了100倍不止。
  • 聯合國稱百萬物種瀕臨滅絕,紐西蘭也發布可怕報告,但...
    人類正在面對一個無比灰暗的未來  去年,《科學進展》和《時代》雜誌  都先後發過報告,  稱地球正在進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人類要負主要責任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6千5百萬年前,約17%的科、50%的屬[4]、75%的物種滅絕。這次滅絕事件被評為五次大滅絕事件的第二位,僅次於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
  • 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離世:人類將造成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目前,世界上僅存兩頭北方白犀牛——「蘇丹」的「女兒」和「孫女」都為雌性——因此環境保護主義者希望通過試管受精的方式拯救這一瀕臨滅絕的物種。對自然環境保護主義者而言,「蘇丹」的離世無疑是一場深刻的悲劇,實際上對全人類來說也是如此。但是,那些痴迷於權力遊戲和只顧追求經濟利益的人類,似乎沒有時間去關心這些「瑣碎」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