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眼睜睜看著一個物種的滅絕,這種感覺不想來第二次

2020-11-27 澎湃新聞

原創 花落成蝕 花蝕的人間觀察

去年的今天,人類已知的最後一隻雌性斑鱉去世。

一時間,絕望的情緒瀰漫開來。在此之前,人類已知的斑鱉僅有4隻,全世界就只有4隻,其中2隻性別不明的個體在越南,剩下1對在蘇州。這隻雌鱉的死,幾乎斷送了中國拯救斑鱉的希望,因為,在我們的野外再次發現斑鱉的可能性,實在是太小。如果越南的2隻斑鱉中沒有雌性,那一切就都完蛋了。

那一隻雌性斑鱉的遺照。

同時,又有這樣一種聲音:有些人認為,那隻雌鱉其實是死於不正確的繁殖方式,斑鱉拯救計劃的失敗,也是失敗於執行者的不專業。甚至還有人說,如果早把這兩隻斑鱉交給爬寵圈中的高手,說不定早繁殖出來了。

那時,我寫下了這篇文章。今天再把這篇文章翻出來看,五味雜陳。

斑鱉可能滅絕,誰之過?

中國人這一輪拯救斑鱉的計劃始於21世紀初。在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和國際龜鱉生存聯盟(TSA)的幫助和推動下,中國動物園協會牽頭,蘇州動物園辦事兒,最後的那對斑鱉終於被湊到了一起。這是一件特別有擔當的事情,因為繁殖一種可能即將滅絕的物種,還要跨園調配,是個風險特別大的事情。那一年是2008年。就在此前的幾年內,全中國已知的斑鱉,一隻接一隻的死去。我聽說過一個特別荒謬的傳聞,某動物園發現自己動物園的那隻本以為是黿的大鱉其實是斑鱉,於是決定對它好一點,往籠舍中裝了個空調,後來斑鱉就死了。這個傳聞我聽說過好幾次,聽著確實荒唐到了難以相信的地步,在此記錄僅供大家參考。

具體到針對那最後1對斑鱉的拯救性繁育計劃上,這10年來的工作做得好不好,當然可以討論。就我看來,拿這些年公開的報導來說,前後的信息矛盾不少,一會兒是天然交配產下了受精卵發育出了問題,一會兒是雄鱉生殖器被咬壞了不能鱉事,看得我都暈了。最後的這一次人工授精有沒有問題,是技術問題還是操作問題甚至是策略問題,我沒有辦法確定——這有待於最後的調查報告。據報導,會有專家團進行調查——然而,一年過後,我們還沒有看到調查報告。

中國最後的斑鱉。

至於「不如交給爬寵圈裡的高手」這種說法,我覺得爬行天下這篇題為《「我有一個朋友,他去年繁殖出了斑鱉」》的文章說得好:「我真的想說,你為什麼不直接說『我有一個朋友,他繁殖過斑鱉,直接給他就好了』。你們這樣的朋友都是在哪認識的,我也想有幾個這樣的朋友。買什麼都半價,什麼都養過,什麼都繁殖過,真好。罵街的時候一個個比誰都厲害,等到真的要見真章的時候,幾乎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說,全都把自己不知道什麼朋友推出來擋箭。」確實是這個理,來我這兒留言持這個態度的爬友,你們哪位說的是「交給我吧我搞得定」?

同時,我想說,當開始拯救斑鱉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失去斑鱉了。這句話我再強調一下,咱們把字體放大:

當開始拯救斑鱉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失去斑鱉了。

長期關注斑鱉的朋友,請你們捫心自問一下,你們誰真的覺得,靠最後的這三四個個體,真能把斑鱉救回來的?我們哪一個不是在期待「朱䴉奇蹟」的再次降臨,但朱䴉的復育,好歹有7個個體啊!

剛知道斑鱉的朋友,也請你們想一想,你們什麼時候聽說過依靠1對雌雄,就拯救了一個高等動物的事兒?我只知道一個如此成事的例子,記錄在《聖經·創世紀》中,那個故事叫《諾亞方舟》。那是個神話故事,在現實裡上帝又不存在。

奇蹟確實有可能降臨,但這一次沒有降臨。

期待這樣的奇蹟不現實。這是古斯塔夫·多雷的畫。

直到20世紀末的時候,我們才知道斑鱉是一個獨立的有效種。自那時起,從黃河到長江再到更南方的區域,斑鱉所依賴的生存環境就已經很少了。這種「生存環境」是物理上的,也是文化上的:斑鱉所依賴的生存空間遭到一再的擠壓,各類景點和水電站的建設,採砂等人類的開發活動,雖然不是衝著斑鱉去的,但棲息地的喪失,卻是讓斑鱉野外種群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中國人又視鱉為美味,怎麼會放過這麼大的斑鱉?更可怕的是,我們的保護工作忽視了太多像斑鱉一樣的動物。當我們開始保護的時候,其實已經晚了一步,那時它們的種群就已經崩潰了。

消滅斑鱉的,並不是最終想拯救它(但失敗了)的那群人,而是你,是我,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我們任憑一個物種就這樣在我們的土地上崩潰。

斑鱉的悲劇,有可能蔓延

這樣的悲劇,我們在有生之年還會看到很多次——也可能有些動物的滅絕,發生在我們沒有關注到的地方。

山瑞鱉、黿這樣東南亞還有的大鱉我們暫且不談。就拿中國特有的鱉來說,有兩個正在不為人知的角落裡漸漸滅絕的物種:一個叫小鱉,一個叫砂鱉。怎麼樣,是不是沒有聽過這兩個名字?

砂鱉。相對來說,砂鱉的現狀可能比小鱉要好,因此我們還能看到這樣新鮮的照片。拍攝者齊碩。

在我們的語言裡,軟殼龜這類動物,無論大小,都俗稱王八。最常見的王八,便是養殖種群遍布大江南北的中華鱉。養殖中華鱉太常見了,會讓我們忽略王八的問題。其中就有個很要命的難題:我們之前覺得都是中華鱉的小型王八,其實有可能是很多個種。換句話說,在大江南北的中華鱉野生種群中,有很多隱藏種。

廣西的小鱉和湖南的砂鱉,就是這樣兩個隱藏種。它們的個頭比中華鱉還小,但無論花紋、身體參數還是生境特點,都應該從中華鱉中獨立出來成單獨的種。和斑鱉何其相似,我們認識到它們是獨立物種,也是在20世紀末的時候。同樣是在科學家寫論文描述新物種的時候,它們的生存狀況就都已經很差了。

古老的小鱉繪圖,我確實找不到照片來配圖了。圖片來自唐業忠,中國鱉科Pelodiscus屬一新種研究,動物學研究1997, 18 (1): 13—17。

尤其是小鱉,情況更為危急。上世紀那篇論文是這樣描述的:「60年代以前 , 該鱉種數量較多 , 極易捕到。在1.5km長的江段上,1人1天可捕到 10kg餘。70年代數量較以前減少一半。80年代以來 ,由於亂捕濫捉 ,特別是用農藥、炸藥和電等野蠻手段捕捉 , 資源遭到毀滅性的破壞。90年代初期 , 在廣西分布區的農貿市場 , 每天都有幾十隻出售 , 至 1995年 , 市場上只能見到中華鱉 , 已難覓小鱉之蹤影。筆者1995年7月至 8月沿湘江走訪了分布區, 普遍反映在原來的盛產江段亦很難見到小鱉。」

如今可能更不樂觀。研究爬行動物的齊碩做過調查,他發現了一個特別諷刺的現狀:網際網路上找不到幾張小鱉或者砂鱉活著的時候拍的照片,但如果你在關鍵詞裡加上「幹燒」、「秘制」,做成菜的圖就出來了,而且還很可能確實小鱉或是砂鱉。

「幹燒沙鱉」,疑似小鱉或者砂鱉。「沙鱉」是小鱉在分布地區的俗稱,當地方言中有兩種王八,分別是代表小鱉的「沙鱉」和代表中華鱉的「水魚」。

除了小鱉和砂鱉之外,我們還有可能從中華鱉中找到新物種。但有個問題是,中華鱉養殖範圍太廣,在全國各地,都有養殖逃逸和放生的個體進入野外。偏偏龜鱉類動物的跨屬雜交不罕見,屬內亂搞常常有。這導致中國的鱉類問題,很可能會出現大鯢的慘劇:為了保護,我們會利用大鯢的人工種群補充野外種群,但放著放著,突然,哦豁,新研究發現大鯢至少能分成5個種,而這些種現在都遭遇了基因汙染。

這樣的狀況在中國應該已經發生了。在東北,也有一種從中華鱉裡分出來的隱藏種,叫東北鱉。東北罵人的話裡有個詞叫「王八犢子」,說的就是東北鱉,它們比中華鱉要小。但在近些年的調查中,科學家在東北連一隻王八犢子都沒找到,生死勿論,想要遇到它們,得跨過邊界去俄羅斯。這很可能就和中華鱉的競爭有關。

左為東北鱉,右為中華鱉。可見裙邊面積完全不同。圖片來自inaturalist網友pintail。

但好在,小鱉和砂鱉現在依舊存在。我們甚至能從漁民的口中了解到,這兩個物種這幾年還能打得到。大概是得益於小小的個體,它們的種群可能還沒有徹底崩潰。

斑鱉這個物種,我們只能期待奇蹟降臨。如果我們確實關注這個物種,確實不希望它們的悲劇成真,請把這份關注留存下來,請去關注命存一線的小鱉和砂鱉吧!

砂鱉萌萌的看著你!拍攝者齊碩。

在此,我呼籲:請儘快展開小鱉和砂鱉等中國特有珍稀軟殼龜的保護。

如果你是相關政策制定者、科學家、動物園員工或NGOer,請:

推動提升小鱉和砂鱉的保護等級;

推動小鱉和砂鱉的遷地保護;

呼籲展開全面的中國軟殼龜物種調查;

呼籲官方聯合一切可聯合的力量,展開官方和民間力量的合作,或可成豪勳爵竹節蟲之美。

如果你的工作、專業和此無關,也請你把斑鱉的故事和中國軟殼龜的現狀告訴你的朋友,把這篇文章轉發給你的朋友們看。

拜託了!斑鱉我們可能真的救不回來了,但別的物種還有希望!

致謝

感謝@SnakeSeeker 和@圖騰兩爬工作室 對本文的幫助。我們仨,一個專業做爬行動物研究,一個專業做合法爬蟲貿易,加我一幫閒,才完成了此文。研究者、爬寵愛好者和普通人,本該如此合作。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人類眼睜睜看這個物種滅絕,為什麼不出手相救?這次真的該道歉
    大家一定嗤之以鼻,不就是一隻王八死了嗎?有必要這麼大動靜嗎?這個王八死亡可不簡單,因為它的死亡,是人類第一次,眼睜睜的看著這個物種滅絕了。人們常說什麼恐龍滅絕,這個動物滅絕,那個動物滅絕的,但是感覺離我們都非常遙遠。這隻象龜已經是地球上的最後一隻了。
  • 養殖戶眼睜睜看著卻說「惹不起」
    養殖戶眼睜睜看著卻說「惹不起」 養殖業一直以來都是村民發家致富之路,村民依靠養殖業,將產品銷往國內外,在自己創造著利潤的同時,也為市場源源不斷的供應著優質、新鮮的產品。在一些水域諸多的地區,魚類養殖更是一種傳統。
  • 滅絕滋生滅絕: 一個物種的滅絕會導致更多物種滅絕
    研究人員還發現,一個物種的滅絕會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引起連鎖反應,使其他物種也容易遭受同樣的命運。也就是說:滅絕正在滋生滅絕!隨著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科學家們正在爭分奪秒,爭取在這些脆弱的生命消失前好好研究它們。
  • 眼睜睜看著最後一隻夏威夷金頂樹蝸死亡 「世界滅絕動物墓地...
    在北京大興的南海子麋鹿苑,有一塊「世界滅絕動物墓地」,這裡排列著將近300年以來已經滅絕或快要滅絕的各種鳥類和獸類的名單墓碑,176塊墓碑的排列是以多米諾骨牌的方式排放,每一塊墓碑都代表著一種動物。其中有145塊墓碑已經倒下,倒著的墓碑表示:這種動物已經滅絕了。未來,「墓地」可能又要增加一塊倒著的墓碑,因為又有一種動物或將滅絕。
  • 「真正的香蕉」在100年前已滅絕!那我們吃的是啥?說出來你不信
    而且香蕉的種植技術簡單,產量大,所以香蕉的價格也不貴,深受大眾的喜愛。但是你知道嗎?最近香蕉遭受了病毒襲擊,正面臨滅絕的處境。更令人驚訝的是,其實「真正的香蕉」在100年前就已經滅絕了。那小夥伴們可能就很疑惑了,既然香蕉在100年前就滅絕了,我們現在吃的究竟是什麼呢?
  • 我們要拯救物種的滅絕
    從人類生命周期的角度計算,這一滅絕速率是極小的,從自然保護的角度來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值得注意的是,當今尚有多達600萬個物種未被科學界發現)。同時,這也意味著,雖然全球掀起了富有英雄主義色彩的自然保護運動,但目前已知物種的滅絕速率還是接近於前人類時期的1000倍,而且仍在加速。一切生物系統中止不住的大出血只會導致一種結果:有機體的死亡和物種的滅絕。
  • 我們能使滅絕的物種復活嗎?
    因此,最終結果將不是一個完全相同的猛獁複製體,而是一個經過基因改造,外形像猛獁的雜交亞洲象。為什麼要費心地搞「滅絕物種復活」計劃呢?如果以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為例,復活滅絕動物可能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想法,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不必擔心恐龍四處奔跑,因為它們的DNA在滅絕後6500萬年裡已分解。
  • 一個已滅絕的物種—白鱘
    ▲上圖是一隻白鱘,用黑白照片的形式表示這個物種已經滅絕了。圖片來源於網絡 白鱘是一個已經滅絕的物種。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所以我今天就來介紹一下這個物種。比如說白鱘撞到水壩的牆壁死亡,還有幹擾白鱘繁殖等等,我們這裡就不多說了。 有一個案例:某年某月某日,長江上遊的一些漁民看見三隻白鱘被困在漁網裡,全身遍布傷痕,皮下全是淤血,試圖要拯救這些白鱘。但是這三條白鱘中只有一條倖存。
  • 物種滅絕速度越來越快嗎,物種的滅絕會對人類造成什麼影響?
    主要有5次大滅絕:第一次發生在奧陶紀末期,距今4.4億年,約85%為大滅絕;第二次發生在泥盆紀末期,距今3.65億年,海洋生物遭到嚴重破壞;第三次發生在二疊紀末期,2.5億年前,這是歷史上規模最大、最嚴重的一次,其中96%的物種滅絕,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第四次發生在1.85億年前的三疊紀,80%的爬行動物滅絕;第五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恐龍統治地球已經滅絕了1.6億年
  • 2018年哪些動物滅絕了?
    每年都有動物或者植物在地球上滅絕,都是由各種原因造成的!但大部分物種的滅絕都少不了人類的影子,也許我們好好的反思一下我們的發展策略,在物種延續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之間取一個平衡點......三、北非白犀牛:就是那頭配了帶槍護衛的白犀牛,儘管再無人盜獵,但就一頭白犀牛是無法延續的,我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它們滅絕!四、諾氏拾葉雀:與美洲獅一樣,都是2018年被宣布滅絕的,也許是環境或者食物來源受到影響!
  • 關於「滅絕物種復活」,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想像一個可以與恐龍和劍齒虎時不時來場偶遇的世界——不是像在博物館裡看古生物展覽那樣,而是與真實的在呼吸著的古代動物的面對面,那是怎樣一種景象!那些已經滅絕了的物種總能引發我們對復活他們的可能性的想像,現在已滅絕物種名單的長度簡直比猛獁象的長獠牙還要長了。
  • 史上發生的五次物種大滅絕,二疊紀大滅絕最嚴重,90%以上的物種消失
    在地球的演化歷史中,曾出現過許多奇形怪狀、或大或小的生物,但現存至今的卻寥寥無幾,而導致它們消失的主要原因,就是生存環境的劇變,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史上發生過的幾次物種大滅絕事件。
  • 物種滅絕速度加快1000倍?科學家:人類讓全球進入第二滅絕潮
    人類直接或者間接使多少動物滅絕?總數恐怕永遠統計不出來,但如果僅僅算哺乳動物,科學家給出了一組數據,到2100年,也就是再過80年,將有558種哺乳動物滅絕。有這種想法的人,忽略了一個細節:所有哺乳動物都處於關係網中,互相聯繫,牽一髮而動全身。比如說如果非洲羚羊滅絕了,獅子吃不飽,就會改吃水牛,水牛的消耗量不斷增大,最終突破了繁衍需要的最低數,水牛滅絕了,獅子吃不到水牛,最終也只能滅絕了……所以說,物種滅絕的速度是累積的,只要開始加速,就會越來越快。那麼,為什麼物種滅絕速度加快了呢?科學家表示:這全是人類的鍋。
  • 美陸戰1師經我方陣地逃走,一個連的志願軍眼睜睜看著,一槍未發
    兩天後的深夜,志願軍炸橋分隊發起第二次攻擊,又將美軍架好的橋梁炸毀。美軍工兵部隊又在原橋殘留的橋根部迅速地架設了鋼木橋梁,使其恢復通行。12月6日凌晨,志願軍再次發動進攻,攻奪橋梁的戰鬥打得異常激烈,憤怒的志願軍炸橋部隊索性將美軍新建的橋梁及其基座一起連根炸上天。
  • 5種最可怕的史前物種,專門獵殺我們的人類祖先!
    根據發現的化石證據,恐貓擁有強大的顱骨,可以咬碎早期智人的頭骨,專門獵殺靈長類物種,包括我們早期並不強大的祖先,如能人、傍人,以及猛獁象幼崽和乳齒象。想想那個時候,我們的祖先有多麼無助,真的令人不寒而慄,而我們現在竟然還能存在,是多麼艱辛和巧合的結果啊。
  • 被人類滅絕的第一個物種是什麼?
    通過對渡渡鳥骨架的數字建模,他製作了一個三維數字重建圖,畫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鳥的形象,它比流行文化讓我們相信的更快,更健壯,更聰明。相反,渡渡鳥過早死亡的真正罪魁禍首是人類。但這並不是我們所犯的全部錯誤。跟人們普遍認為的相反,渡渡鳥並不是第一個被人類逼到滅絕的生物。事實上,早在我們看到渡渡鳥的幾千年前,人類就已經在消滅世界上的動物群了。
  • 科學家:自然的警告,物種大滅絕來了
    我們的地球是一個物種多樣性很強的生命搖籃,目前人類已知的物種有170萬餘種,地上跑的有4200多種、天飛飛的有8700多種,水裡遊的有21000多種,無脊椎動物130萬多種,還有15萬總植物,而我們說探索到的物種,可能還只是九牛一毛,尤其是海洋裡,要知道海洋比陸地要大得多,在幾萬米下人類從來沒有到達過的深海裡可能還有很多物種是我們沒見過的
  • 我們離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還有多遠?
    A:自從恐龍在6600萬年前滅絕後,我們再也沒有面臨如今這樣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了。聯合國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大約100萬種動植物正處在滅絕的邊緣,很多可能會在數十年內消失。我們在過去的兩三百年間已經失去了數百萬的物種,這意味著我們正在削減75%的地球物種甚至更多。
  • 地球經歷過幾次物種大滅絕?(史前物種大滅絕)
    從距今約3.77億年前的晚泥盆紀至早石炭紀之際發生了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或稱為晚泥盆紀大滅絕,呈現兩個高峰,第一個高峰因發生在晚泥盆法門階的早期而被稱為法門大滅絕,第二個高峰出現在石炭紀與泥盆紀交接,兩事件中間間隔100萬年,是地球史上第二次大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78%的海洋物種滅絕。
  • 《哎呀,竟然就這樣滅絕了》:從物種的滅絕中我們能夠學到什麼?
    對於個體來說,死亡是一個沉重的主題,對於一個種群來說,滅絕更是異常的嚴肅,在整個地球的歷史中,是最值得研究和引以為戒的。但是這樣沉重的主題,如何能夠讓孩子們理解呢?日本的動物學家、作家,今泉忠明,就以此為主題,主編了一本為孩子們介紹物種滅絕的書,——《哎呀,竟然就這樣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