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人類是一種沒什麼特別的動物,從誕生至今,我們始終未曾脫離大自然的掌控,在以前,自然界生存條件的改變,引導著人類進化方向。直至現代,人類科技的起步,才讓我們有了一丁點對抗自然的能力,也逐步退出地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舞臺。
將自身進化轉變為科技以及工具的演化,這正是人類千年來未出現明顯進化的原因,科技和工具的發展成為人類應對「適者生存」的利器。
對中國同胞而言,炎黃子孫永遠是通用的勳章,但是我們真正的起源是哪裡?全球大部分古生物專家認為人類起源於非洲,至於為什麼是大部分專家,而不是公認?主要是因為時間過去太久,地質變化太大,有些證據很牽強。
暫且不論人類真正的起源,中國疆域內發現最早的人類是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我們可以將他們視為最早的祖先(猿人)。直至20多萬年前,我們開始擁有智力,成為智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開始出現非常明顯的連續進化,直至2萬年前,我們才成為現代人。
不去看時間,整個過程顯得非常符合進化論,人類不斷適應環境不斷進化,可是要是和其他物種一對比,就讓人很困惑。
我們以活化石鸚鵡螺為例,它們幾億年都未曾出現明顯進化,而人類短短數百萬年就完成了完美進化,按理說鸚鵡螺所經歷的環境變化應該更多,誘導進化的自然之力肯定也多,為什麼卻保持著數億年前的樣子,難道達爾文的進化論不靠譜?或者鸚鵡螺脫離了地球掌控?
鸚鵡螺的命名是比較滑稽的,在古代有人發現一幫鸚鵡落在一個空螺殼上在海裡飄蕩,就隨口將這種誕生在4億多年前的螺命名為鸚鵡螺。
鸚鵡螺最早出現在奧陶紀時期,古生物學家發現,當時的鸚鵡螺體長達到11米,以2米長的海蠍子等為食,是當年的海洋一霸,正是這種生物,完美的躲過了地球的五次大滅絕。
現在的鸚鵡螺雖然體型上小了很多,但是習性和外形卻沒有發生變化,依舊保持著4億年前的樣子,鸚鵡螺作為當代瀕危物種之一,除去螺殼上包含的斐波那契數列等,1954年,美國還依靠鸚鵡螺仿生建造了第一艘核潛艇。
當代鸚鵡螺
按進化論來說,鸚鵡螺經歷了奧陶紀末期的伽馬射線暴,泥盆紀時期的超級地幔柱,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以及恐龍滅絕等等事件後,應該會出現非常大的變異進化,可事實卻沒有。
恐龍滅絕
除去鸚鵡螺外,其實地球上還存在很多數億年都未明顯進化的生物,如生活在5億年前的海藻,我們熟知的蟑螂,以及鱟、海豆芽等。
那麼它們為什麼保持著舊姿態,沒有出現明顯進化呢?
不可否認人類的進化是急速的,但要是說完美的,卻不一定。換一個角度,像鸚鵡螺、蟑螂這種利用自己的生活習俗、生存策略避開地球一次次的自然選擇,還保持原來形態的生物,才能稱之為完美的生命。它們沒有明顯進化,有可能是因為它們天賦異稟,與生俱來的身體結構和習俗非常契合地球,某種角度的出生既頂峰。
鸚鵡螺精美的黃金比例
時間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問題,鸚鵡螺誕生在4.8到4.4億年間,這中間的4000萬年包含太多的一百萬年,鸚鵡螺完全有可能和人類一樣,也是利用數百萬年快速的進化到了極致,所以往後數億年都未曾出現明顯進化。
最後,其實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過我們進化是有可能停滯的。1975年,美國科學家J.Holland就依靠達爾文進化論建立了一套數學模型,被稱為遺傳算法。遺傳算法則是將生物繁衍、遺傳、淘汰、進化設置成對應函數,利用計算機演算求出根,在計算過程中就有可能出現進化停滯現象。
遺傳算法簡易原理
進化停滯大致可以看作,當生物進化到一定程度後,機體局部變化比染色體突變進化,更能提高生存能力(適應函數),按照最優原則,生物選擇改變局部,但是當局部優勢改變到一定程度後,適應函數變得很難改變,再想通過染色體進化提高生存能力(適應函數),也變得非常困難,因此進化就處於停滯狀態。
綜上所述,進化論是能解決當下我們所遇到的問題的,用達爾文的進化論解釋生物的進化、繁衍也是非常符合事實的,進化論很靠譜。
每一種物種的誕生都是奇蹟,每一種活化石能生存至今,都代表著它們具有優異的基因,也許它們進化比較保守緩慢,但並不意味著永遠不會改變。
相比之下,人類真的沒什麼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