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探索——奧陶紀

2021-01-18 垚哥說動物

(圖文/垚哥說動物)

奧陶紀,是緊隨寒武紀之後出現的,古生代的第二紀,距今4.8億-4.4億年,時間跨度約4000萬年。在此過程中,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進化成為各種各樣的奇特生物。奧陶紀時,海洋的規模進一步擴大,生物的多樣性迅速增加,而此刻的陸地上,還未曾出現過動植物。本篇將重點介紹奧陶紀的標誌性物種。

筆石

狀如罩子的筆石

筆石的出現,是奧陶紀開始的標誌。筆石是一個群體概念,由無數個像蠕蟲一樣的小個體組成。這些微小生物種類很多,外貌差別較大,它們集合起來過著群居生活,終年飄浮在海面上,以浮遊生物為食。

甲冑魚

海口魚2.0

甲冑魚由寒武紀脊椎動物鼻祖海口魚進化而來,這一時期,魚類體型逐漸增大,身體結構也變得複雜,頭部開始長出堅硬的甲冑,以對抗更加可怕的捕食者(同期三葉蟲身體也進化出尖刺)。然而此時,甲冑魚依然屬於無頜類,仍舊沒能進化出上下頜,無法主動捕食,僅能靠水流帶動浮遊生物進入口中,部分種類甚至只能在海底匍匐,以吮吸的方式度日。這時候的甲冑魚,著實是在困難中前進。但是不久之後,它們將迎來嶄新的春天。

卷殼鸚鵡螺

頭足類動物始祖鸚鵡螺

鸚鵡螺是奧陶紀的標誌性生物,而卷殼鸚鵡螺則是最常見的一種,和三葉蟲一樣常見。當今出土的化石中,卷殼鸚鵡的數量相當龐大。從外觀上看,它們就像是一隻躲在蝸牛殼中的魷魚(事實證明它們就是章魚、魷魚等頭足類動物的祖先),長30釐米,重達10斤,有著巨大的眼睛,發達的觸腕,這些腕多達幾十根,是靈活的獵食工具。卷殼鸚鵡螺以獨特的噴水方式遊動,快速捕獲獵物,是海洋中的飛毛腿,依靠這種優勢,它們的種群得以迅速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卷殼鸚鵡螺是奧陶紀唯一的保存至今的生物,被稱為「活化石」,幾億年的進化中,它們幾乎沒變,當今海洋中依舊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巨型羽翅鱟

奧陶紀早期霸主

巨型羽翅鱟,又叫史前巨蠍。身長2米5,重達400斤,是當時最大的節肢動物。巨蠍出現於奧陶紀早期,它們進化出了一對可怕的大鉗子,可以輕鬆獵捕動物。在外觀上,除了沒有尾刺,它儼然就是一隻放大版的蠍子。巨蠍依仗其特殊的裝備和龐大的體型,迅速稱霸了世界,把曾經的寒武紀之王(奇蝦)趕下了神壇。然而,只經歷了短暫的輝煌,巨型羽翅鱟就失去了霸主地位。

巨型羽翅鱟和人的比較

直殼鸚鵡螺

真正的王

直殼鸚鵡螺,是奧陶紀真正的主人,是本階段最大的肉食性動物。它們由直角石進化而來,有三角錐般的堅硬直殼,它們和公交車一樣長,體重超過1000斤,巨大的頭部,以及多條敏捷的觸手,讓所有生物膽寒。它們是卷殼鸚鵡螺的近親,能通過噴水驅動帶來極快的遊泳速度。從寒武紀中葉開始,直角石和羽翅鱟就展開了進化之爭,但當時的海洋由奇蝦統治,二者皆無建樹。到奧陶紀早期,羽翅鱟率先發難,進化出了超過400斤的大體型,打敗奇蝦,登上了統治王位。不過,直角石後來居上,進化成為巨型鸚鵡螺,以壓倒性的優勢戰勝了巨型羽翅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

奧陶紀海洋

奧陶紀是生物繁盛的開始,但持續時間不長,可怕的伽馬射線暴在這一階段衝擊了地球,造成了世界60%以上的動物死亡,帶來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面對世界的第一輪洗牌,各種倖免於難的生物又將踏上新的旅程,開啟漫長的進化之路。

相關焦點

  •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_奧陶紀末大滅絕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奧陶紀末大滅絕>4.5億年前的奧陶紀,這個時代延續了寒武紀的溫暖氣候,也延續了不段上漲的海平面,奧陶紀的海平面比現在高100多米,淹沒了除岡瓦納大陸的其他大陸絕大部分面積造就了大面積的淺海地區,而淺海則是生命繁育的絕佳場所,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後,海洋又迎來了一次物種的快速發展,這就是著名的奧陶紀生物大輻射
  • 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相關研究團隊,首次在單一奧陶系—志留系界線剖面上獲得多個可靠的系列同位素年齡,揭示了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 生物大滅絕之五——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生態創傷較弱
    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率較高, 生態創傷則較弱 作為奧陶系赫南特階底界全球層型所在地, 華南擁有穿越奧陶紀末大滅絕完整的生物 地層序列和近岸到遠岸的沉積相帶, 相關成果基本 上反映了這個事件的過程與實質, 頗具全球意義。
  • 科學網—揭示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等
  • 中國科學家發現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復甦之源」
    中新網南京4月15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5日發布消息,該所王光旭副研究員等科研工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基本過程和型式進行了重新評估,發現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穩步復甦始於志留紀伊始。
  •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新證據暗示火山噴發是「最大嫌疑人」
    近日,《自然·通訊》報導了一項關於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研究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沈延安研究團隊發現,在奧陶紀末生物滅絕事件的過程中硫同位素產生了非質量分餾,提出「平流層火山噴發」是奧陶紀末生命滅絕事件的驅動機制。
  • 真核藻類爆發或導致奧陶紀生物大滅絕
    記者昨日從哈佛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安·皮爾遜課題組獲悉,這一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海洋真核藻類的大爆發,或觸發赫南特冰期,並間接導致奧陶紀末期生物的集體滅絕。該成果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地球科學》上。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2020-01-17 13:51:56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 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此次臺地淹沒恰好發生在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這裡的大輻射是指海洋生物多樣性急速增加事件)的第一次高潮之前,賦予了這次事件重要的生態學意義,相關研究已經開展超過十年,各主要海洋生物類群在大輻射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但關於多樣性演變的機制及其環境背景的研究尚不充分。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新聞...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 科學家研究表明奧陶紀末大滅絕存在複雜生態效應
    滅絕事件在生物多樣性損失上居顯生宙五大滅絕事件的第2位。近年有研究認為該次大滅絕事件在生態系的破壞程度上與其多樣性損失極不相稱,生態系統所遭受的損失遠低於其它4次大滅絕事件,僅在顯生宙多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中排第6位,甚或第7位。
  • 生物大探索——二疊紀
    生物在古生代的發展中,先後經歷了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寒武紀是生命的起源,奧陶紀是生物的發展,志留紀是動植物上岸……作為古生代的終點,二疊紀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植物類在泥盆紀中得到發展,在二疊紀中更加繁茂。爬行類動物進化出獸孔目、杯龍目和盤龍目,物種的多樣化正式形成。
  • 地球簡史6:什麼原因導致奧陶紀末期物種大滅絕?
    奧陶紀海洋想像圖奧陶紀氣候溫和,淺海廣布,世界許多地區(包括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被淺海海水掩蓋,海生生物空前發展,較寒武紀更為豐富。地衣奧陶紀末期物種大滅絕之謎大概在距今4.5~4.45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地球生命又遭遇了一次物種大滅絕。這次滅絕事件導致60%的物種消失了。
  • 科學發現遠古奧陶紀大滅絕,跟以往的大滅絕完全不同,神秘事件令人...
    奧陶紀是遠古時代的一個名稱,英文來說是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的意思,奧陶紀屬於地質年代名稱,可說說奧陶紀是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距離我們現在的時間大約有五億年,奧陶紀延續了六千五百萬年。可以說奧陶紀對於現代世界來說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奧陶紀有很多生物關係到我們今天的每一個人。奧陶紀分為幾個世,主要是奧陶紀早、中、晚三個世。
  • 生物大探索——志留紀
    志留紀,緊隨奧陶紀之後的古生代第三紀,距今4.4億-4.1億年,時間跨度約3000萬年。經歷了伽馬射線的「洗禮」後,全球僅存的不足40%的生物在艱難中前行,生命開始走向復甦。同時,海洋的格局被打破,早期標誌性生物三葉蟲、鸚鵡螺的數量大規模減少,逐漸的被歷史所淘汰。
  • 奧陶紀,忽冷忽熱的海洋
    是奧陶紀海洋中的大boss。在頭部長著敏銳的觸手和鋒利的嘴,會憑藉出色的遊泳能力,他們既能在淺海捕食。也能在深海遊戈。星甲魚:早期魚類中的「甲冑魚類」體長可達20釐米,體表覆蓋著細小的硬質骨片,但他們還沒有真正的鰭和嘴巴,但已經有了眼睛,側線來感知環境。
  •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奧陶紀
    奧陶紀,原始的脊椎動物出現,開始於距今488個地質單位之前(4.8億年前)~444個地質單位之前(4.4億年前),延續了4200萬年。奧陶紀在地質學上可分為三個時期——奧陶紀早期、奧陶紀中期、奧陶紀晚期。
  • 奧陶紀末期到底發生了什麼,導致了地球上生物的第一次大規模滅絕
    奧陶紀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元,距今在4.8億年前~4.4億年前之間,一共延續了約4200萬年。奧陶紀繼承了寒武紀溫暖的氣候特徵,當時的海平面迅速上升,是地球上陸地大規模遭受海侵的時代,也是地殼運動和火山活動比較劇烈的時代。
  • 高精度地層研究揭示奧陶紀末大滅絕與復甦新模式
    最近,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光旭為首的研究團隊總結了全球各板塊奧陶-志留紀之交的底棲動物群宏演化序列,綜合其他生物及碳同位素地層數據
  • 奧陶紀特異埋藏化石群研究新進展
    寒武紀有多個舉世聞名、科學界廣泛關注的特異埋藏化石群,如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和中國澄江生物群,後者還被譽為20世紀科學界最重大的發現之一。但是,長期以來,奧陶紀一直缺乏類似的特異埋藏化石群。最近描述的產自摩洛哥地區的已知唯一的奧陶紀早期特異保存的 Fezouata 生物群表明,如寒武紀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一樣的生物群至少在高緯度地區(近極地)持續到了奧陶紀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