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代的第二個紀——奧陶紀

2020-12-04 奇點百科

奧陶紀,原始的脊椎動物出現,開始於距今488個地質單位之前(4.8億年前)~444個地質單位之前(4.4億年前),延續了4200萬年。奧陶紀在地質學上可分為三個時期——奧陶紀早期、奧陶紀中期、奧陶紀晚期。

奧陶紀是歷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世界許多地區都廣泛分布有海相地層。奧陶紀每日的時間為21小時,而不是24小時。

奧陶紀的地質活動

奧陶紀是地史上大陸地區遭受廣泛海侵的時代,是火山活動和地殼運動比較劇烈的時代,也是氣候分異、冰川發育的時代。

奧陶紀是海生無脊椎動物真正達到繁盛的時期,也是這些生物發生明顯的生態分異的時期。

奧陶紀早、中期繼承了寒武紀的氣候,氣候溫暖、海侵廣泛;奧陶紀晚期南大陸的西部發生了大規模的大陸冰蓋和冰海沉積,代表寒冷的極地氣候。

奧陶紀的生物特徵

在奧陶紀當時氣候溫暖,全世界幾乎都被淺海海水淹沒,生物種類極多,已發現並能保存為化石的有海生藻類和多種海生動物。

其中有三葉蟲、筆石、腕足類動物中的海豆芽、軟體動物中的鸚鵡螺類、腹足類、瓣鰓類等。此外,還有海生節肢動物中的大型板足鱟和低等魚類等。

典型生物

三葉蟲

三葉蟲

筆石

筆石

腕足動物

牙形石

直殼鸚鵡螺

直殼ying'wu'luo

珊瑚

奧陶紀大滅絕

距今4.4億年的奧陶紀末期,由於當時地球氣候變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體的各種不同的無脊椎動物便蕩然無存,這裡發生了地球史上第一次物種大滅絕事件,約85%的物種滅絕。

撒哈拉所在的陸地曾經位於南極,當陸地匯集在極點附近時,容易造成後的積冰,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冰川鎖住水,海平面下降,原先豐富的沿海生態系統被破壞,導致85%的物種滅絕。

相關焦點

  • 專家在貴州凱裡找到古生代六個紀古生物化石
    新華網貴陽9月13日電(記者 周芙蓉)有關專家通過在貴州黔東南的凱裡市野外實地考察,找到完整的古生代六個古地質海相地層。  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巫宜山的帶領下,幾年來有關人員經過160多次野外實地考察探明了凱裡市範圍內的古生代地層和古生物資源,共採集到了2萬餘件古生物化石標本。
  • 古生代和中生代時期有哪些存在時間相對很短的動物?
    古生代和中生代是兩個大的地質年代,而且時間跨度很大,單就古生代就跨越了2.91億年,其中共經歷了6個紀,不同的紀由不同的生物構成,因此,這個問題很麻煩。下面,我們就要從這幾億年中找出存在時間相對短的動物來。
  • 河北邯鄲發現早古生代奧陶紀「角石古生物化石」
    原標題:河北邯鄲發現早古生代奧陶紀「角石古生物化石」 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日前發現了「角石古生物化石」,這是距今4.38至5.1億年奧陶紀的角石古生物化石,對研究古地理有重要意義。這一化石嵌在叢臺區龍湖公園的一塊石灰巖內,殘片長約6釐米、寬約3釐米,灰褐色,體管、橫紋等結構較為清晰。
  • 地球進入「人類紀」?
    比如,人們熟知的三葉蟲,它們只生存在古生代,而且演化明顯,在古生代不同時代中都有屬種代表。如果科學家在某個地區採集到了三葉蟲化石,那麼,可以肯定這個地區的地層年代是古生代,而根據三葉蟲的屬種還可以進一步確定是生活在古生代的某一時期。 正是依據有機界的演化,目前,反映地球相對年齡的地質年代排列,從大到小的時間階段可分為宙、代、紀、世、期。
  • 河北邯鄲發現早古生代奧陶紀「角石古生物化石」
    新華社石家莊8月4日電(記者白明山)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日前發現了「角石古生物化石」,這是距今4.38至5.1億年奧陶紀的角石古生物化石,對研究古地理有重要意義。這一化石嵌在叢臺區龍湖公園的一塊石灰巖內,殘片長約6釐米、寬約3釐米,灰褐色,體管、橫紋等結構較為清晰。
  • 我們只知道侏羅紀白堊紀,其實地球有五代十二紀,其他也很美麗
    侏羅紀可能是我們最多聽到的,還曾經有段時間很多少男少女叫寒武紀,是因為日本動畫,後來又流傳了一陣三疊紀,但很多人還不知道其他,其實地球一共分五代十二紀。其實地質年代我形容為地球的年輪,這樣比較好理解。我們把這個年輪分為五代十二紀,先說五代包括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這五代是五個大的地質層,根據放射性元素,可以知道這些時代具體年份。
  • 生物大探索——奧陶紀
    (圖文/垚哥說動物)奧陶紀,是緊隨寒武紀之後出現的,古生代的第二紀,距今4.8億-4.4億年,時間跨度約4000萬年。在此過程中,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進化成為各種各樣的奇特生物。狀如罩子的筆石筆石的出現,是奧陶紀開始的標誌。
  • 古生代 | 進化的歷史012
    古生代泥盆紀摘要:本文主要講述了古生代的物種進化歷史。奧陶紀前面說的寒武紀時期出現了物種大爆發,與現代動物形態基本相同的動物在那時「集體亮相」,形成了多種門類動物同時存在的繁榮景象。寒武紀之後是奧陶紀,這個地質時期生物都生活海洋中,陸地仍是一片荒涼。海中出現了體形巨大的動物,其體長能達到10米是軟體動物的獵食者。
  • 古生代、泥盆紀
    古生代是地質年代的第三個代,約開始於6億年前,結束於2.3億年前。古生代共有6個紀,泥盆紀是其中的第四個紀。泥盆(Devonshire)為英國得文郡名,因地質學家研究了該地的地層而得名,約開始於4.05億年前,結束於3.5億年前。泥盆紀的無脊椎動物,除珊瑚、腕足類和原始菊石外,昆蟲開始出現,其他各門動物也有發展。
  • 萬盛奧陶紀公園,玩的就是心跳,如果你也愛挑戰極限就來試試吧
    而重慶萬盛的奧陶紀公園,就應該是愛冒險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的一個地方。這裡有世界第一高的玻璃空中懸廊、最高可達21米的恐怖懸崖鞦韆、步步驚心的空中步道、懸崖上的高空玻璃蕩橋等極具刺激性的挑戰項目。就是不知道來這裡是享受冒險的樂趣,還是挑戰自己的心理承受底線了。奧陶紀,其實是地質年代的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
  • 科學發現遠古奧陶紀大滅絕,跟以往的大滅絕完全不同,神秘事件令人...
    奧陶紀是遠古時代的一個名稱,英文來說是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的意思,奧陶紀屬於地質年代名稱,可說說奧陶紀是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距離我們現在的時間大約有五億年,奧陶紀延續了六千五百萬年。可以說奧陶紀對於現代世界來說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奧陶紀有很多生物關係到我們今天的每一個人。奧陶紀分為幾個世,主要是奧陶紀早、中、晚三個世。
  • 奧陶紀,忽冷忽熱的海洋
    寒武紀大爆發之後,地球生命在生存競爭中加速演化繁衍生息,形成了越來越複雜的生態系統,在古生代的第2個紀元奧陶紀,全球海洋儘管先後遭遇高溫和冰川,卻還是越發變得熱鬧了。>奧陶紀(Ordovician)這個名字是由英國地質學家查爾斯·拉普沃思在1879年提出來的。
  • 板足鱟,古生代海洋的頂級掠食者,在一次次打擊中總能涅槃重生!
    現代蜘蛛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動物,而它們所屬的蛛形綱也是僅此於昆蟲綱的第二大動物類群。在科學家的追源溯本下,蜘蛛的祖先在地球的遠古時期也曾一度稱霸,風光無幾——古生代一霸板足鱟類(俗稱海蠍子)。到了4.7億年前奧陶紀,其中一支螯肢海蠍子(學名叫板足鱟)誕生,在裝備可以碾壓奇蝦後,迅速頂翻第一代霸主奇蝦,開始走上稱霸之路。但在奧陶紀,以巨型角石的一幫觸手怪霸佔海洋的豐富資源,海蠍子也奈它們不何。但到了奧陶紀末,螯肢家族出現了體長一米的巨型魚翅鱟。
  • 盤點上古洪荒巨獸(古生代),地球顯生宙史詩–歷史學習筆記3
    地球進入顯生宙時代以後,生命在一個特殊的時間段產生爆發式增長,這就是著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惡劣的氣候下逼迫著生命進行千奇百怪的變化,接下來以時間線的方式介紹古生代各個時期的主要的上古怪獸。奧陶紀-距今約4.8 億年前—4.4 億年前奧陶紀和志留紀之間發生了一次伽馬射線爆,距離地球非常遙遠的一顆超新星發生坍縮,向地球發射了致命的伽馬射線,導致當時地球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生物滅絕。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生物頑強的活下來,進行更高層次的進化。
  •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新證據暗示火山噴發是「最大嫌疑人」
    近日,《自然·通訊》報導了一項關於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研究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沈延安研究團隊發現,在奧陶紀末生物滅絕事件的過程中硫同位素產生了非質量分餾,提出「平流層火山噴發」是奧陶紀末生命滅絕事件的驅動機制。
  • 誰是古生代的「顏值擔當」?
    永順似櫛殼蟲(永順湘西蟲)化石局部第二個問題,三葉蟲存在於什麼時期?二疊紀大滅絕造成了地球上約95%的物種滅絕,其中包括70%的陸生脊椎動物和96%的海洋生物,三葉蟲、板足鱟等古生代老面孔完全消失,其他眾多類群也都遭受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