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陶紀,原始的脊椎動物出現,開始於距今488個地質單位之前(4.8億年前)~444個地質單位之前(4.4億年前),延續了4200萬年。奧陶紀在地質學上可分為三個時期——奧陶紀早期、奧陶紀中期、奧陶紀晚期。
奧陶紀是歷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世界許多地區都廣泛分布有海相地層。奧陶紀每日的時間為21小時,而不是24小時。
奧陶紀的地質活動
奧陶紀是地史上大陸地區遭受廣泛海侵的時代,是火山活動和地殼運動比較劇烈的時代,也是氣候分異、冰川發育的時代。
奧陶紀是海生無脊椎動物真正達到繁盛的時期,也是這些生物發生明顯的生態分異的時期。
奧陶紀早、中期繼承了寒武紀的氣候,氣候溫暖、海侵廣泛;奧陶紀晚期南大陸的西部發生了大規模的大陸冰蓋和冰海沉積,代表寒冷的極地氣候。
奧陶紀的生物特徵
在奧陶紀當時氣候溫暖,全世界幾乎都被淺海海水淹沒,生物種類極多,已發現並能保存為化石的有海生藻類和多種海生動物。
其中有三葉蟲、筆石、腕足類動物中的海豆芽、軟體動物中的鸚鵡螺類、腹足類、瓣鰓類等。此外,還有海生節肢動物中的大型板足鱟和低等魚類等。
典型生物
三葉蟲
三葉蟲
筆石

腕足動物
牙形石
直殼鸚鵡螺

珊瑚
奧陶紀大滅絕
距今4.4億年的奧陶紀末期,由於當時地球氣候變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體的各種不同的無脊椎動物便蕩然無存,這裡發生了地球史上第一次物種大滅絕事件,約85%的物種滅絕。
撒哈拉所在的陸地曾經位於南極,當陸地匯集在極點附近時,容易造成後的積冰,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冰川鎖住水,海平面下降,原先豐富的沿海生態系統被破壞,導致85%的物種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