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邯鄲發現早古生代奧陶紀「角石古生物化石」
原標題:河北邯鄲發現早古生代奧陶紀「角石古生物化石」 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日前發現了「角石古生物化石」,這是距今4.38至5.1億年奧陶紀的角石古生物化石,對研究古地理有重要意義。這一化石嵌在叢臺區龍湖公園的一塊石灰巖內,殘片長約6釐米、寬約3釐米,灰褐色,體管、橫紋等結構較為清晰。
-
邯鄲為何頻繁發現「角石生物化石」?背後原因在這裡!
邯鄲龍湖公園出現「魚化石」據報導,7月30日上午的時候,河北省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的教授級地質礦產工程師孔令海一行在接到反映後前往龍湖公園鑑定,如果新發現的化石真的是「魚化石」,那將會是邯鄲地質史上的一項重大新發現。經過認真的查看與仔細的鑑別後,最後孔令海確定此「魚化石」實為「角石生物化石」。
-
專家在貴州凱裡找到古生代六個紀古生物化石
新華網貴陽9月13日電(記者 周芙蓉)有關專家通過在貴州黔東南的凱裡市野外實地考察,找到完整的古生代六個古地質海相地層。 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巫宜山的帶領下,幾年來有關人員經過160多次野外實地考察探明了凱裡市範圍內的古生代地層和古生物資源,共採集到了2萬餘件古生物化石標本。
-
城口雞鳴寺之謎:石碑表面驚現不明古生物化石,近看像蟲,遠看如羽毛
▲地石上也有不明化石難道是一種植物化石?對此,城口縣林業部門相關人員認為,石碑上的物體確為古生物化石,但據他們判斷,這種化石抑或是一種始見於早寒武紀世的棘皮動物——海百合。據介紹,海百合是一種古老的無脊椎動物。在幾億年前,海洋裡到處能見它的身影。
-
邯鄲龍湖公園驚現化石 地質一隊專家破解身世
勘測現場長城網邯鄲訊(記者霍文龍)近日,有不少群眾向媒體反映在邯鄲龍湖公園發現了「魚化石」。2020年7月30日上午,地質一隊接到了邯鄲市龍湖公園管理處、邯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和邯鄲廣播電視臺民生大視野欄目組的求援,希望派專家前去鑑定。受領導委託,教授級地質礦產工程師孔令海一行懷著激動的心情趕往現場,因為如果真的是「魚化石」,將是邯鄲地質史上的一項重大新發現。專家組經過認真查看與仔細鑑別,最後確定此「魚化石」實為「角石生物化石」。
-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奧陶紀
奧陶紀,原始的脊椎動物出現,開始於距今488個地質單位之前(4.8億年前)~444個地質單位之前(4.4億年前),延續了4200萬年。奧陶紀在地質學上可分為三個時期——奧陶紀早期、奧陶紀中期、奧陶紀晚期。
-
「早古生代重大生物事件及其背景機制」項目啟動
1月22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項目《早古生代重大生物事件及其背景機制》啟動會在南京召開。早古生代見證了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奧陶紀生物大輻射、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及志留紀初期生物的殘存、復甦及再輻射等諸多重大生物事件,每一次生物事件都有其深刻而複雜的背景機制。
-
沉睡4億年,震旦角石依然光彩照人(組圖)
三峽晚報訊 遊覽三遊洞,與嵌在人行道上的震旦角石不期而遇。這是一種古生物化石,形似細長的竹筍,二三十節環狀圈紋清晰可辨。導遊說,這是景區開建時,嵌在這裡做裝飾的。 震旦角石到底是動物還是植物?它們有著怎樣的生長習性?又為何會變成化石,出現在三峽的群山裡?
-
中國以外地區首次發現中華震旦角石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7月29日電(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室29日最新消息,該所科研人員聯合海外團隊,在泰國西部地區開展的野外考察中,首次在中國以外地區的上奧陶統地層中發現了中華震旦角石。相關成果已在線發表於《遠古世界》(Palaeoworld)。中華震旦角石是一類已經滅絕的頭足類軟體動物,繁盛於晚奧陶世。
-
中國新發現一枚古生代蠍子化石
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8月3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3日消息,該所與雲南大學研究人員合作,新發現了一枚產自內蒙古烏達煤礦的蠍子化石,這是中國發現的第二枚古生代蠍子化石。 研究團隊將這枚保存較為完整且精緻的蠍子化石歸入始蠍屬、未定種。
-
中國以外地區首次發現中華震旦角石
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7月29日電(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室29日最新消息,該所科研人員聯合海外團隊,在泰國西部地區開展的野外考察中,首次在中國以外地區的上奧陶統地層中發現了中華震旦角石。
-
張元動:古生物化石的「朗讀者」
2月10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張元動團隊發在《當代生物學》上的文章,通過在浙江安吉發現的一個大滅絕後殘存期的特異埋藏化石群——安吉動物群,揭示了大滅絕後的奇異海洋生物世界,展現了「劫後餘生」獨特場景。 然而,追根溯源,這一重大發現卻是張元動團隊承擔的中國科學院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課題「中國典型頁巖層系地質特徵」,在全國範圍內尋找頁巖氣地層時的意外收穫。
-
奧陶紀,忽冷忽熱的海洋
拉普沃斯在威爾斯北部考察時,發現在寒武紀、志留紀兩個地層之間還有一個地層,應當獨立成紀,就以當地一個古凱爾特人部落「奧陶」將其命名。在1960年的第21屆國際地質學大會上,專家們正式把奧陶紀確定為古生代的第2個紀元,至於這個中文名字,則是從日文音譯借鑑過來的。
-
...規劃計劃 江西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印發《江西省古生物化石保護...
省內化石前寒武紀以贛北永修晚震旦世原始類水母化石產地最重要。早古生代寒武紀三葉蟲為主的動物群主要見於贛北武寧、廬山、星子等地,中、晚寒武世小型無鉸綱腕足類、雙殼類集中分布於贛西南崇義-遂川一帶;奧陶紀筆石動物群主要分布於修水流域、懷玉山地區和永新-大餘一帶;志留紀多門類化石主要集中見於贛北修水、武寧地區。
-
臨沂費縣仁和莊飛出「燕子石」化石愛好者紛紛來淘石
10多年前,臨沂費縣馬莊鎮仁和莊村村民在當地打石頭時發現了一個距今數億年的海洋古生物化石群。如今,10多年過去,這些巖石中的地球生物密碼依然待解,聲名遠播的仁和莊村,吸引了不少全國各地的化石愛好者不斷前來看化石、挖化石。那麼,這裡的化石真的屬實嗎?5月23日,記者與臨沂大學生命科學院曹善東教授一起到該村實地探訪。
-
山東名硯,燕子石即三葉蟲化石
山東名硯,燕子石即三葉蟲化石。因其全身縱橫分為三節,故名三葉蟲。形如飛翔著的燕子、蝙蝠,故其化石又名燕子石、蝙蝠石。在山東泰安地區大汶口汶水河床多有發現。明朝崇禎年間,朝廷大臣張延登在山東泰安大汶口,發現了一種包裹在石頭裡的"怪物",其外形頗似蝙蝠展翅,被他命名為"蝙蝠石"。在其它地方,因形如飛燕,也被稱為"燕子石"。
-
古生代和中生代時期有哪些存在時間相對很短的動物?
根據已發現的奇異蟲化石看,這種出現在寒武紀早期的三葉蟲在距今約5.18億年前就消失了,而它的出現時間約在5.36億年前,也就是說奇異蟲在寒武紀僅存活了1800萬年左右。02 奧陶紀奧陶紀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它的起始時間為:距今約4.8億年前到4.4億年前,一共持續了約4000萬年。奧陶紀的動物基本是延續了寒武紀的生物種類,不同的是在奧陶紀出現了這個時期獨有的動物,比如筆石、陸生脊椎動物比如淡水無顎魚、原始脊椎動物比如顯褶魚等等。
-
野三關發現的螺型化石,為菊石化石或鸚鵡螺化石
野三關杆石、菊石化石同時都有,對這個題目的調查研究意義重大。 菊石是推算巖石年代、劃分和對比地層最有效的標準化石,可劃分出頗為精細的菊石帶,例如在中生代的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每一個紀均可劃分出30個以上的菊石帶,平均每個菊石帶延續時限在100~200萬年之間,在西歐古生代早石炭世晚期賽爾布霍夫期地層劃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