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名硯,燕子石即三葉蟲化石

2020-12-03 王右中左

燕子石質地堅密,細膩潤澤,形狀多變,磨製成硯,撫之如凝脂,沉透如玉,保潮耐涸,叩之有銅聲,易於發墨,實屬魯硯之奇品,深受歷代書畫家珍愛。明朝洪武年間,在曹昭著述的文物鑑定專著《格古要論》中有詳細記述。清王士禎在《池北偶談》中寫到:"鄒平張尚書崇禎間遊泰山,宿大汶口,偶行至汶水濱,水中得石,作多蝠(福)硯。"並飧以銘文:"泰山所鍾,汶水所浴,堅勁似鐵,溫瀅如玉。張延登死後,其硯被浙江巡撫張勄收藏,對此,清代著名文學家孔尚任賦詩讚道:"張家兩中丞,得失如輪轉;一硯供二賢,前後荷殊眷"。盛百二《淄硯錄》:"其背有如蝙蝠者,如蜂、蝶、蜻蜒者,文皆凸出,制硯名鴻福硯。"清乾隆《西清硯譜》亦收蝙蝠硯數方,且在硯譜中名列於前。1987年,天津博物館舉辦"中國硯史展",展出一方大可盈尺橢圓形燕子石硯,硯體四周有近百隻振翅欲飛的"小蝙蝠",令人嘆為觀止。

山東名硯,燕子石即三葉蟲化石。因其全身縱橫分為三節,故名三葉蟲。形如飛翔著的燕子、蝙蝠,故其化石又名燕子石、蝙蝠石。在山東泰安地區大汶口汶水河床多有發現。

明朝崇禎年間,朝廷大臣張延登在山東泰安大汶口,發現了一種包裹在石頭裡的"怪物",其外形頗似蝙蝠展翅,被他命名為"蝙蝠石"。在其它地方,因形如飛燕,也被稱為"燕子石"。

據1928年版《重修泰安縣誌》記載:"大汶口之三葉蟲化石,俗稱燕子石。其石黝潤,居淄石右,其石在坑底者尤佳。"其間又常有蛤蚌、蝴蝶等化石出土,極為珍貴。

燕子石生成於古代寒武紀後期,是我國稀有的古生物化石之一,伴有如蜜蜂、蜻蜓、蝴蝶之形者,顏色或為土黃,或為棕灰,凸凹不平,色澤古雅,紋彩特異,形似浮雕,有極強的立體感和觀賞性。又因其全身縱橫分為三節,被學術界稱之為三葉蟲化石,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的汶水河床和泰山支脈的萊蕪山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三葉蟲化石最多的地方。

當代著名書畫家範曾先生題詩道:"化石崢嶸億年沉,紛紛燕子入殘痕。轟然地裂無邊火,鑄就混沌萬古魂。"當代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讚賞道:"五億年前古,翩翩燕子飛,奇珍天下寶,史跡依稀存"。著名文學家吳伯蕭題詞:"鬼斧神工",書法舒同題詞:"天趣",武中奇題詞:"妙品"。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訪華時,中國領導人曾贈送給他一件燕子石工藝品。平壤博物館裡至今還陳列著鄧穎超當年訪問朝鮮時,贈送給金日成主席的一塊燕子石原石。中國孔子基金會自1987年起,就把燕子石列為儒學國際研討會的紀念品,2003年起被山東省旅遊局指定為旅遊購物名牌產品。

現實意義

因多蝠硯中的"蝠"與"福"同音,有福祿雙全、福如東海、福壽齊天、福壽無疆、福星高照等寓義。經中國泰山硯文化產業基地精心打造,集中了一批優秀的雕刻匠人,使得多蝠硯得以在魯硯中重現光彩,熠熠生輝,成為了饋贈親朋好友的最佳選擇。

燕子石硯

最近, 到海濱城市大連出差, 友人送我一方金石灘 「燕子石硯」。

「燕子石」學名三葉蟲化石,是由遠古時代的海生遊移和漂移動物——三葉蟲石化而成。三葉蟲,出現於早寒武紀,到寒武紀和奧陶紀時最為繁盛,志留紀時已經衰退,古生代末期全部滅絕。三葉蟲化石,是地質工作者劃分地質時代的標準化石,也是我國稀有的古生物化石之一,距今已有五億年的歷史。因化石上的三葉蟲「形如飛燕、狀似翔蝠」,故又稱「燕子石」、「蝙蝠石」。當代著名書畫家範曾先生曾經為「燕子石」題詩:「化石崢嶸億年沉,紛紛燕子入殘痕。轟然地裂無邊火,鑄就混沌萬古魂。」

「燕子石」,石質細膩,沉秀如玉,叩之有銅聲,撫之如凝脂,是治硯的上乘原料。用燕子石製作的「燕子石硯」,保潮耐涸,易於發墨,不傷筆毫,倍受歷代文人墨客所青睞。清乾隆帝在《西清硯譜》中,將其列為眾硯之首,足見其彌足珍貴。「燕子石硯」,又因其硯臺上的三葉蟲化石狀似飛翔的蝙蝠,取其諧音,人們又稱之為「多福硯」、「鴻福硯」。

友人送我的這一方「燕子石硯」,色澤古雅,紋理特異,高約15釐米、寬約8釐米,上窄下寬,呈「梯形」,中間刻有一直徑約6釐米的圓形硯池,硯池上有一方形硯蓋,此硯的妙處就在這個硯蓋上。硯蓋表面沒有經過任何人工雕琢,呈褐黃色,硯蓋上方,一枚3釐米大小的黃色三葉蟲凸出石面,須翅翎羽栩栩若動,如一隻的展翅海燕,又像一隻飛翔的蝙蝠;硯蓋下方,有幾縷凸出石面的不規則線狀細紋,似萋萋芳草隨風飄動,使整個硯蓋宛如一幅靈動雋永的山水畫。

此硯雖不貴重,但在我的眼中,這是一件記錄了滄桑巨變的稀世珍寶,是一件耐人尋味的收藏珍品,更因其本身具有的地久天長、福壽延年、喜慶吉祥的深刻寓意,寄予了友人的美好祝願。

魯硯.燕子石硯

燕子石,又名蝙蝠石,學名三葉蟲化石,主要出自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萊蕪市鋼城區顏莊鎮和萊城區高莊、臨沂市費縣馬莊鎮居林山周圍等地,在費縣芍藥山、南新莊、朱田、費城鎮等鄉鎮也有分布。該石是一種海洋動物化石,生成於距今約五億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紀,萊蕪山區是中國燕子石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石上三葉蟲的形體清晰,狀如春燕穿柳,似蝴蝶尋芳,浮雕般凝於巖板層面,具有色澤古雅,姿質溫潤,紋彩特異,富有天趣的特點。

燕子石質地細膩沉透,撫如凝脂;石片顏色多呈深綠、淺綠,間有紫褐;三葉蟲化石顏色微黃,凸出石面,須翅翎羽皆生動逼真,一般2至4釐米大小,形如飛燕,狀若翔蝠。三葉蟲頭蓋呈梯形,尾部形似蝙蝠,邊緣有刺多對,兩側的一對最長。大塊的燕子石上可鑲嵌多個蟲體,有的較完整,有的破碎後被零星嵌入石面,有的雜亂交錯,形成自然紋理,無需雕飾即可用於陳設觀賞。用燕子石制硯,歷史悠久,明清時已有之,成硯稱"燕石硯"、"多福硯"或"鴻福硯",保潮耐涸,易於發墨,不傷筆毫。

萊蕪市牛泉鎮聖井村一帶是我國燕子石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而且品質上乘。當代著名書畫家範曾先生曾為萊蕪燕子石題詩曰:「化石崢嶸億年沉,紛紛燕子入殘痕。轟然地裂無邊火,鑄就混沌萬古魂」。富有天趣的燕子石工藝品色澤古雅,姿質溫潤,紋彩特異,成為記錄滄桑巨變的稀世珍寶和耐人玩味的收藏珍品。

從聖井村向西南方向的山上走,沿途能夠看到許多大大小小長滿雜草的的石坑,據說這些都是之前開採燕子石的時候留下的坑。因為開採燕子石已經形成了一個長約20米、寬約10米的坑,裡面布滿了碎石塊,從石坑的外沿能夠清晰地看到當時燕子石開採時留下的層次鮮明的斷面。一般的燕子石分布分為四層,「分布靠上的品質要好一些,一般挖出來都是一個整塊,然後再進行層層分離,去掉中間的渣,再進行選材。

燕子石---燕子石又樂「蝙蝠石」,為含大量三葉蟲化石的薄層石灰巖,產於仄安縣大汶口南汶河河床、萊鞭縣顏莊、費縣等地。用它製成的硯臺稱「燕子石硯」或「燕子硯」。含礦地層為晚寒武世崮山組上部頁巖夾薄層石灰巖,硯石層厚1.5釐米左右,大於1.5釐米者少見。硯石因含完整的三葉蟲或蝴蝶蟲尾刺,顏色微黃,凸出石面,似燕子或蝙蝠,故以「燕子石」或蝙蝠石「名之。早在東晉時代,郭璞在注釋《爾雅.蝙蝠服翼》時稱:「齊人呼為

『 』因又銘之『

』。公門人劉文正理順,馬文忠世奇,夏考功允彝,諸公皆為銘贊,亦奇物也。」明末清初王士禎《池北偶談》稱:「張華東公延登崇禎丁丑三月遊泰山,宿大汶口。偶行飲至河濱,見水中光芒甚異。出之,則一石可尺許。背負二小蝠、一蠶,腹下蝠近百,飛者伏者,肉羽如生。蠶右天然有小凹,可以受水,下方正受墨。公制為硯,名曰『多蝠硯』。」清盛二《淄硯錄》稱:「此石萊往往有之。其背有如蝙蝠者,如蜂、蝶、蜻蜓者,文皆凸出。制硯名『鴻福硯』,為讀《易》研朱妙品。」上述「多蝠硯」、「鴻福硯」均批「燕子石硯」。

楊際聖先生是我父親工讀師範的同學,他從小學教師崗位退休在家,習練書法。有一次到他家拜訪,見到他書法精美。大字小揩都寫。

我手頭有些燕子石原石,空閒時製作一些小玩意。其中,製作了硯臺。第一方硯臺送給了何曉昭先生。何曉昭是中華書畫學會副主席、中國書畫研究會研究員,江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西省硬筆書法家協會理事、中華書畫報特約書法家、中國將軍部長書畫院高級研究員。香港國際傑出華人書畫家協會常務理事、東坡書畫研究院常務理事,上海榜書研究會會員,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美術書法家協會會員。

贈楊際聖先生燕子石硯一方

上圖是帶有大雁、蝴蝶、知了、王冠等形狀的三葉蟲化石的正面。雕刻著豆形的墨槽。豆形如腎的樣子。腎為水之器,所以把墨槽雕刻成豆形。墨槽旁邊,有兩個筆插的插孔。

贈楊際聖先生燕子石硯一方

把筆插在了插孔裡。

贈楊際聖先生燕子石硯一方

墨槽右邊是蝴蝶形狀的三葉蟲遺蹟。

贈楊際聖先生燕子石硯一方

此硯完全可以當筆擱。因為化石的原因,上面的邊緣沒有打磨光滑。

贈楊際聖先生燕子石硯一方

石硯上面的蝴蝶形狀的三葉蟲化石。

贈楊際聖先生燕子石硯一方

將燕子石硯放入禮品盒。

贈楊際聖先生燕子石硯一方

禮品卡

贈楊際聖先生燕子石硯一方

把美好祝福送給楊際聖先生。贈楊際聖先生燕子石硯一方

照片中間是楊際聖先生,左邊是孫樹香先生,右邊是我父親。

(本應該稱楊先生為叔,但是,稱為先生更顯尊重。)

高考最後一天,說說苟晶和曾經乘風破浪的自己

原創作者|大王

策劃出品|魯之揅工作室 □⊙>°

匠人讀書公社,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寫作是為了更好地思考,閱讀是為了某種尋找……大家好!我是不分左右、愛炒冷飯和跑題的大王右中左,今天給大家聊一聊……這一話題。

『壹』

『貳』

『叄』

『肆』

『伍』

『陸』

『柒』

『捌』

『玖』

『拾』

相關焦點

  • 三葉蟲化石、非遺錫雕……首屆文旅博覽會來看「萊蕪文創大餐」
    來自寒武紀時代的三葉蟲化石、傳承400餘年的錫雕技藝、醇和濃鬱的齊魯幹烘茶……萊蕪展區為廣大市民帶來了琳琅滿目的文創展品,展現著萊蕪區的「好山好水好物」。展區內,山東萊蕪樹軍燕子石、聖一閣燕子石、多福硯為現場市民帶來了種類豐富的三葉蟲化石產品。「三葉蟲化石是萊蕪區的特色文旅產品之一,這次展會為我們推介產品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給我們創造了向外界展示三葉蟲化石文化的絕佳機會。」山東萊蕪樹軍燕子石總經理亓樹軍表示。
  • 三葉蟲化石:五億年前,翩翩燕子飛
    崢嶸化石億年沉,紛紛燕子入殘痕。轟然地裂無邊火,鑄就混沌太古魂。這是著名詩人範曾的一首詠題燕子石的詩,詩中所描述的燕子石,其實是一種叫做三葉蟲的古生物的化石。在各地的自然博物館裡,基本都能找到三葉蟲的化石。它們粗看如同鞋底,是帶有橫向條紋的圓形或橢圓形。再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其身體縱向分為頭甲、胸甲和尾甲三部分,由一條突起的中軸貫穿,胸甲兩側則是一條條肋骨狀的體節。
  • 臨沂費縣仁和莊飛出「燕子石」化石愛好者紛紛來淘石
    「我是第一次看到化石,之前也未聽說過,從這個化石來看,莫非這個地方以前是一片海洋?」王先生說。  ■記者探訪:斷崖層裡藏燕子石 兩小時挖出兩塊石頭  上午11時許,記者與曹善東教授一起來到仁和莊村,只見村裡路兩側村民房屋的地基和圍牆,基本上是用石板砌成。「燕子石在村東的石塘裡,現在已經很少了,石塘都填上了。」60歲的村民趙永傳說。
  • 生物化石珍藏熱門 三葉蟲化石
    三葉蟲外形為向背部(上部)凸起的扁橢圓形,因背部具有容易形成為化石的鈣質硬殼——背甲,故成為早古生代最常見的重要化石之一。三葉蟲的背 甲被兩條「背溝」縱向分為中央「軸葉」及左右兩個「側葉」,因而得名。其背甲也可再分為頭甲、胸甲及尾甲三個部分。 三葉蟲是地球生物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類古生物。
  • 「三葉蟲化石」距今5億多年,上面為何會有人類腳印,誰能解釋
    導語三葉蟲化石,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學名叫三葉蟲化石。專家的這種發現多虧有化石的產生,這種化石的出現能夠幫大家更快的科學研究遠古文明和全部生物系統的組成。可是還有一些化石的出現,破除了我們曾經對地球生命演變的認識,就例如以前發現的這種足跡化石及其三葉蟲的化石,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 山東棗莊發現長500米的古生物三葉蟲化石分布帶
    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文物普查隊近日在當地水峪村海拔三百米的山坡上,發現一處長五百米、高五米的古生物三葉蟲化石分布帶。圖為新發現的古生物三葉蟲化石。三葉蟲屬古生節肢動物,屬三葉蟲綱,生於寒武紀(6億年)海底,至奧陶紀(4.5億年)最盛,「三疊紀」晚滅絕(1億8千萬年)。山東省浙蒙山區的三葉蟲化石分布很廣,費縣、平邑縣等地均有發現,此次發現的三葉蟲化石蟲體長約0.5釐米至4釐米之間,體型多為橢圓形,體態勻稱,各器官清晰可見,栩栩如生,對於研究棗莊市古代地質構造以及古生物科學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意義。
  • 「中華飛天第一硯」等首次亮相山東博物館
    「中華飛天第一硯」等首次亮相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館長郭思克(右)為硯雕大師吳笠谷(左)頒發收藏證書 應妮 攝   中新網4月22日電 由著名硯雕大師吳笠谷設計製作的「中華飛天第一硯」和「中華潛海第一硯」隨著《中華硯文化展》22日在山東博物館首次展出。
  • 三葉蟲化石
    本報訊 (記者李鳳虎 通訊員王曉慧)一塊距今約5億年的三葉蟲化石,5月18日在登封市民陳懷玉家中展出。  陳懷玉說,這塊化石是他前幾天在登封附近一處巖壁上發現的,後經專家鑑定為形成於距今5億年左右的寒武紀三葉蟲化石。
  • 山東棗莊發現三葉蟲化石分布帶(圖)
    4月15日,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文物普查隊在水峪村海拔300米的山坡上發現一處長500米、高5米的古生物三葉蟲化石分布帶,在該分布帶上三葉蟲標本隨處可見,此次發現的三葉蟲化石蟲體長約0.5釐米至4釐米之間,體型多為橢圓形,體態勻稱,各器官清晰可見,栩栩如生。
  • 15歲初中男生喜歡收集各類石頭 曾撿到一塊三葉蟲化石
    在湖北採集到的三葉蟲化石。收藏間靠窗的位置,放著 14 個藍色塑料筐,筐裡每塊礦石和化石標本都被報紙和氣泡墊包好隔開。「如果一一擺放,實在擺放不下,現在擺在柜子上的都是比較珍貴的,在箱子裡還有很多礦石和化石標本沒有來得及挑選,在原來的家裡還有8筐藏石沒有帶來。」父親沈松華說。沈冠宇向記者展示了他採集到的魚化石、樹葉化石和昆蟲化石等,「這些化石是我在老師的帶領下,在山東搜集到的。
  • 這塊化石裡有一對「母子」三葉蟲
    活動現場 潘禧銘 攝長江日報融媒體8月11日訊(記者郭可瀅 通訊員王祥波)透過一塊化石看見了一對「母子」三葉蟲。11日,30名小學生來到武漢中華奇石館,參加「我在奇石館修化石」第三堂課,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院「地學之光」講師團程柳菱博士指導下,學習修復化石的基本方法,認識了三葉蟲的「基礎款」——張氏蟲。「長形張氏蟲是常見的化石,一般在1釐米左右大小,產量大,是不錯的入門三葉蟲化石。」
  • 罕見化石讓科學家發現三葉蟲的眼睛結構
    古生物學家從一塊意外裂開的三葉蟲 化石裡面,發現一個保存完好的眼睛結構,發現原來三葉蟲的眼睛具有類似現代的蜜蜂、蜻蜓一樣的複眼 結構。 原封不動的化石是適合博物館展出的藏品,但是古生物學家需要的信息往往深藏在化石內部,而被科學家忽略。
  • 距今幾億年前三葉蟲化石上發現類似人類腳印圖案,這是怎麼回事?
    三葉蟲在在古生代的早期達到巔峰,也被稱為當時的霸主。但在二疊紀末期,因一場生物大滅絕,三葉蟲也在此次的滅絕中消失。不過,雖然三葉蟲消失了,但三葉蟲化石是所有化石動物中種類最為豐富的,根據科學家考察,至今為止一共確定有15000多個種類。
  • 山東濰坊,5億年前的「兔耳朵蟲」被發現,將是三葉蟲的新品種?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山東濰坊發現了一種長相怪異的「兔耳朵」蟲,它的外形輪廓很像一隻兔子,為了讓人們更好的記住他,命名為「耳形範特西蟲」研究員趙方臣驚嘆,「這樣怪長相的蟲,我們還是第一次見到」。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長達幾米甚至幾十米的遠古型巨蟲,很遺憾,這個小傢伙僅僅只有4釐米,不過它奇特的外表迅速吸引了研究者的興趣。
  • 邢臺達活泉公園石碑上的化石或為石炭紀「三葉蟲」和「古馬陸」
    近日一則達活泉公園的石碑上有蟲子化石的消息被網友關注,其實石碑並無稀奇,化石也不稀奇,如果化石和石碑在一起那就有點稀奇了。小編也懷著好奇的心,來到位於達活泉公園九龍柱南側的兩塊石碑處,一看究竟。當然這個時間只是立碑時間而非化石形成時間。但是石頭上的蟲子究竟是什麼化石呢,小編只能一通亂拍,回來研究了。通過查閱資料,加上小編的猜想得出了蟲子是何物的結論。西側石碑為「三葉蟲"化石由於方位的問題,就以東西兩側石碑為準了。
  • 地學科普 這三種化石很常見,沒見過的趕緊來看看吧
    ▲震旦角石復原圖「震旦」是古印度對中國的古稱,震旦角石又稱「中華角石」。 它的外型如同寶塔一樣,所以還被稱為寶塔石、直角石、竹筍石。▲三葉蟲化石三百多年前的明朝崇禎年間,有一個名叫張華東的人,在山東泰安大漢口發現了一種生在石頭中的「怪物」。他當時還不清楚這究竟是什麼東西,單憑外形容貌看,頗似蝙蝠展翅,於是命名為「蝙蝠石」。
  • 穿越者的足跡:踩在三葉蟲化石上的人類腳印
    三葉蟲是一種早已經滅絕了的動物,出現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擁有著極其巨大的數量,所以三葉蟲的化石數量也十分巨大,但是有一片三葉蟲化石的發現卻震驚了整個世界,因為在那個化石上赫然出現了一個人類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