崢嶸化石億年沉,紛紛燕子入殘痕。
轟然地裂無邊火,鑄就混沌太古魂。
這是著名詩人範曾的一首詠題燕子石的詩,
詩中所描述的燕子石,其實是一種叫做三葉蟲的古生物的化石。
說到古生物,你可能會想到龐大的恐龍、神奇的始祖鳥,
以及我們的老祖宗古猿……
但還有一類不起眼的史前動物,
不光資歷比上面這些明星都古老得多,
而且知名度也毫不遜色:
這就是三葉蟲,曾經在地球上生活了3億年。
顧名思義,三葉蟲的外表,
就像是三片葉子組合起來一樣。
不過,這「三葉」到底是哪三片葉呢?
一般人恐怕未必能答上來。
在各地的自然博物館裡,
基本都能找到三葉蟲的化石。
它們粗看如同鞋底,
是帶有橫向條紋的圓形或橢圓形。
再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其身體縱向分為頭甲、胸甲和尾甲三部分,
由一條突起的中軸貫穿,
胸甲兩側則是一條條肋骨狀的體節。
這些體節組成的兩片「肋葉」,
加上中央的「軸葉」,左中右一共「三葉」,
就是它們名字的來源。
三葉蟲的甲殼主要由幾丁質、碳酸鈣和磷酸鈣組成,
質地堅硬厚實,把嘴巴、腹部、步足等都遮覆在下面。
但甲殼不能隨身體生長一起變大,
因此它們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經常蛻殼。
與今天的螃蟹、蠍子不同,
三葉蟲在蛻殼期間,
不能將殼中的大部分礦物質重新吸收,
而是留下近乎「滿狀態」的外殼。
這也是三葉蟲化石為何特別多的原因—大部分根本不是它們的遺體,
只是蛻掉的空殼而已!
三葉蟲最初出現在5億多年前寒武紀早期的海洋中,
是最早的多細胞動物之一。
當時全球陸地上還是一片荒蕪,
海洋裡的物種也遠沒有今天多。
三葉蟲的生存歷程,貫穿了恐龍出現前的整個「古生代」,
直到2.3億年前才最終滅絕。
五億年前,一次不可名狀的巨大震動,
把無數的礫石和三葉蟲們驟然間壓縮到地底,
之後歷經億萬年的熔鑄,
三葉蟲的形骸如春燕穿柳,似蝴蝶尋芳,
浮雕般凝於巖板層面,
色澤古雅,姿質溫潤,紋彩特異,富有天趣,
成為記錄滄桑巨變的稀世珍寶和耐人玩味的收藏珍品。
「
在山東泰山山脈的萊蕪山區,
人們很早便發現了大量的三葉蟲化石。
經過大自然的滄桑巨變,
這些三葉蟲的遺體形成化石後,
形狀姿態像飛翔的燕子,
所以人們將這種石頭稱為「燕子石」。
燕子石不但是研究古生物學的珍貴資料,
也是一種獨特的觀賞石和工藝原料,
它可以製成文房四寶、筆筒、花瓶、扇面、插屏等。
燕子石工藝品還多次被選為國家禮品饋贈國際友人。
」
(文|文雨 編輯|許夢雪)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