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葉蟲化石:五億年前,翩翩燕子飛

2021-01-18 山東旅遊商品

崢嶸化石億年沉,紛紛燕子入殘痕。

轟然地裂無邊火,鑄就混沌太古魂。

這是著名詩人範曾的一首詠題燕子石的詩,

詩中所描述的燕子石,其實是一種叫做三葉蟲的古生物的化石。

說到古生物,你可能會想到龐大的恐龍、神奇的始祖鳥,

以及我們的老祖宗古猿……

但還有一類不起眼的史前動物,

不光資歷比上面這些明星都古老得多,

而且知名度也毫不遜色:

這就是三葉蟲,曾經在地球上生活了3億年。

顧名思義,三葉蟲的外表,

就像是三片葉子組合起來一樣。

不過,這「三葉」到底是哪三片葉呢?

一般人恐怕未必能答上來。

在各地的自然博物館裡,

基本都能找到三葉蟲的化石。

它們粗看如同鞋底,

是帶有橫向條紋的圓形或橢圓形。

再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其身體縱向分為頭甲、胸甲和尾甲三部分,

由一條突起的中軸貫穿,

胸甲兩側則是一條條肋骨狀的體節。

這些體節組成的兩片「肋葉」,

加上中央的「軸葉」,左中右一共「三葉」,

就是它們名字的來源。

三葉蟲的甲殼主要由幾丁質、碳酸鈣和磷酸鈣組成,

質地堅硬厚實,把嘴巴、腹部、步足等都遮覆在下面。

但甲殼不能隨身體生長一起變大,

因此它們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經常蛻殼。

與今天的螃蟹、蠍子不同,

三葉蟲在蛻殼期間,

不能將殼中的大部分礦物質重新吸收,

而是留下近乎「滿狀態」的外殼。

這也是三葉蟲化石為何特別多的原因—大部分根本不是它們的遺體,

只是蛻掉的空殼而已!

三葉蟲最初出現在5億多年前寒武紀早期的海洋中,

是最早的多細胞動物之一。

當時全球陸地上還是一片荒蕪,

海洋裡的物種也遠沒有今天多。

三葉蟲的生存歷程,貫穿了恐龍出現前的整個「古生代」,

直到2.3億年前才最終滅絕。

五億年前,一次不可名狀的巨大震動,

把無數的礫石和三葉蟲們驟然間壓縮到地底,

之後歷經億萬年的熔鑄,

三葉蟲的形骸如春燕穿柳,似蝴蝶尋芳,

浮雕般凝於巖板層面,

色澤古雅,姿質溫潤,紋彩特異,富有天趣,

成為記錄滄桑巨變的稀世珍寶和耐人玩味的收藏珍品。

在山東泰山山脈的萊蕪山區,

人們很早便發現了大量的三葉蟲化石。

經過大自然的滄桑巨變,

這些三葉蟲的遺體形成化石後,

形狀姿態像飛翔的燕子,

所以人們將這種石頭稱為「燕子石」。

燕子石不但是研究古生物學的珍貴資料,

也是一種獨特的觀賞石和工藝原料,

它可以製成文房四寶、筆筒、花瓶、扇面、插屏等。

燕子石工藝品還多次被選為國家禮品饋贈國際友人。

(文|文雨 編輯|許夢雪)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山東名硯,燕子石即三葉蟲化石
    清乾隆《西清硯譜》亦收蝙蝠硯數方,且在硯譜中名列於前。1987年,天津博物館舉辦"中國硯史展",展出一方大可盈尺橢圓形燕子石硯,硯體四周有近百隻振翅欲飛的"小蝙蝠",令人嘆為觀止。山東名硯,燕子石即三葉蟲化石。因其全身縱橫分為三節,故名三葉蟲。形如飛翔著的燕子、蝙蝠,故其化石又名燕子石、蝙蝠石。在山東泰安地區大汶口汶水河床多有發現。
  • 三葉蟲化石
    本報訊 (記者李鳳虎 通訊員王曉慧)一塊距今約5億年的三葉蟲化石,5月18日在登封市民陳懷玉家中展出。  陳懷玉說,這塊化石是他前幾天在登封附近一處巖壁上發現的,後經專家鑑定為形成於距今5億年左右的寒武紀三葉蟲化石。
  • 山東濰坊,5億年前的「兔耳朵蟲」被發現,將是三葉蟲的新品種?
    我給你的愛寫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幾十個世紀後出土發現泥板上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你對古生物感興趣麼?這些特徵及其特殊的眼脊和頭鞍特徵,明顯不同於其他任何時期的三葉蟲,這將是成為寒武紀三葉蟲家族的又一新成員。該蟲子被歸類在遠古節肢動物三葉蟲的一種,這個古老的種群在地球上生長繁衍了將近2.7億年,奧陶紀中晚期,三葉蟲隨著生態範圍的大幅擴張而達到形態分異度的巔峰,可見它們的生命力之頑強。
  • 生物化石珍藏熱門 三葉蟲化石
    三葉蟲外形為向背部(上部)凸起的扁橢圓形,因背部具有容易形成為化石的鈣質硬殼——背甲,故成為早古生代最常見的重要化石之一。三葉蟲的背 甲被兩條「背溝」縱向分為中央「軸葉」及左右兩個「側葉」,因而得名。其背甲也可再分為頭甲、胸甲及尾甲三個部分。 三葉蟲是地球生物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類古生物。
  • 臨沂費縣仁和莊飛出「燕子石」化石愛好者紛紛來淘石
    ■市民反映:遊玩時撿到三葉蟲化石  「遊玩時撿到一塊石頭,回家上網查詢,這塊石頭竟是幾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真令人興奮。」23日,家住市區的王先生撥打熱線反映。王先生告訴記者,10多天前,他和家人外出遊玩,路過費縣馬莊鎮一山村時,看見不少人在撿石頭,感到比較好奇,就挑了一塊相對完整的石頭。
  • 5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發現「人類」鞋印,誰留下的腳印?
    史前文明一直是現代人研究的課題,無獨有偶,1968年的6月份意外發現了5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本以為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化石,沒想到在化石上竟然意外發現了人類腳印,讓很多人不了解,在5億年前已經有人類了嗎?答案肯定是沒有的,那麼這一腳印是誰留下的?眾人紛紛懷疑到了史前文明的頭上。
  • 為什麼能發現幾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卻找不到進化中的人類化石?
    相信大家可能有一個疑問,為何我們能夠找到幾億年前三葉蟲(生物)的化石,確實找不到進化半路中的古人類化石?這是不是說人類進化是錯誤的?其實並不是。三葉蟲在早期的海洋中繁殖的非常成功,很容易達到數十億,它們的數量如此龐大,持續了數億年。
  • 3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上有人類的足跡,是真的嗎?
    「三葉蟲」是已經滅絕的生物物種,出現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在地球上繁衍了,近3.2億年的時間,可以說,是當時數量最多的生物,也是,當時生命力極強的物種,它屬於,節肢動物,全身明顯分為頭、胸、尾三個部分,背部有著堅硬的外殼,被兩條縱向深溝,割裂成大致相等的三片,所以稱之為「三葉蟲
  • 2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發現人類足跡,這個穿著鞋的人究竟是誰?
    2億年前的三葉蟲,被殘忍踩死,這個穿著鞋的人究竟是誰?自從達爾文進化論提出之後就備受質疑。因為它的出現,打破了曾經人們對於神的信仰。更是因為在後世對達爾文進化論研究的過程當中,發現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正在推翻進化論。
  • 山東棗莊發現三葉蟲化石分布帶(圖)
    4月15日,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文物普查隊在水峪村海拔300米的山坡上發現一處長500米、高5米的古生物三葉蟲化石分布帶,在該分布帶上三葉蟲標本隨處可見,此次發現的三葉蟲化石蟲體長約0.5釐米至4釐米之間,體型多為橢圓形,體態勻稱,各器官清晰可見,栩栩如生。
  • 距今幾億年前三葉蟲化石上發現類似人類腳印圖案,這是怎麼回事?
    三葉蟲在在古生代的早期達到巔峰,也被稱為當時的霸主。但在二疊紀末期,因一場生物大滅絕,三葉蟲也在此次的滅絕中消失。不過,雖然三葉蟲消失了,但三葉蟲化石是所有化石動物中種類最為豐富的,根據科學家考察,至今為止一共確定有15000多個種類。
  • 罕見化石讓科學家發現三葉蟲的眼睛結構
    古生物學家從一塊意外裂開的三葉蟲 化石裡面,發現一個保存完好的眼睛結構,發現原來三葉蟲的眼睛具有類似現代的蜜蜂、蜻蜓一樣的複眼 結構。 原封不動的化石是適合博物館展出的藏品,但是古生物學家需要的信息往往深藏在化石內部,而被科學家忽略。
  • 穿越者的足跡:踩在三葉蟲化石上的人類腳印
    三葉蟲是一種早已經滅絕了的動物,出現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擁有著極其巨大的數量,所以三葉蟲的化石數量也十分巨大,但是有一片三葉蟲化石的發現卻震驚了整個世界,因為在那個化石上赫然出現了一個人類的腳印。
  • 這塊化石裡有一對「母子」三葉蟲
    活動現場 潘禧銘 攝長江日報融媒體8月11日訊(記者郭可瀅 通訊員王祥波)透過一塊化石看見了一對「母子」三葉蟲。11日,30名小學生來到武漢中華奇石館,參加「我在奇石館修化石」第三堂課,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院「地學之光」講師團程柳菱博士指導下,學習修復化石的基本方法,認識了三葉蟲的「基礎款」——張氏蟲。「長形張氏蟲是常見的化石,一般在1釐米左右大小,產量大,是不錯的入門三葉蟲化石。」
  • 三葉蟲化石中為何會有涼鞋印?
    化石,出現在巖石之中,形成於數千年之前。但是目前仍有一定數量的化石無法通過地質學或歷史學進行理解認識。比如,1968年6月1日,自稱為「巖石狂」的赫克爾公司監察人梅斯特和妻子、兩個女兒與朋友的家人到猶他州得爾塔西北約43英裡的「羚羊噴泉」度假時,發現了一些三葉蟲化石。
  • 三葉蟲化石上的人類腳印:那些不為人知的遠古文明
    三葉蟲化石上的人類腳印:那些不為人知的遠古文明文/高登權人類文明,在我們的理解中,就是從石器的製作開始到今天的高級文明,這是目前我們比較清楚的人類文明,這一文明的時間大概在10000年左右,超過一萬年,用現在的科學來進行分析,原則上是沒有人類文明的。
  • 一塊化石引發科學突破,三葉蟲的眼睛居然和蜜蜂類似!
    一塊完整的化石通常是為博物館裡熠熠生輝的展品,但對於生物學家們來說,化石並不是研究古生物的唯一依據。一些化石中可能保留了古生物比較主要的信息,但是有的時候,科學家們可以從其它方面揭示古生物更多的細節。在一個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中,一條裂縫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
  • 雲南發現寒武紀"動物軍團" 三葉蟲化石最長5釐米
    雲南發現寒武紀"動物軍團" 三葉蟲化石最長5釐米 2014-07-03 13:57:08 圖為新發現的5.3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
  • 科學家「透視」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它們已經進化出類似昆蟲...
    根據上周四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有一種三葉蟲——生活在4.29億年前的海洋蜘蛛形節肢動物孔鯛(Aulacopleura koninckii它是一種三葉蟲:一種有點像樹蝨(woodlouse)的海洋動物,與昆蟲和蝦有親緣關係。研究人員發現,孔鯛體積小,數量多,它們穿越溫暖的寒武紀海洋,眼睛有深色的環,這使它們能夠在大陸邊緣明亮的淺水中生存。他們使用數字顯微鏡,檢查了這隻三葉蟲眼睛化石的內部結構。
  • 山東棗莊發現長500米的古生物三葉蟲化石分布帶
    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文物普查隊近日在當地水峪村海拔三百米的山坡上,發現一處長五百米、高五米的古生物三葉蟲化石分布帶。圖為新發現的古生物三葉蟲化石。三葉蟲屬古生節肢動物,屬三葉蟲綱,生於寒武紀(6億年)海底,至奧陶紀(4.5億年)最盛,「三疊紀」晚滅絕(1億8千萬年)。山東省浙蒙山區的三葉蟲化石分布很廣,費縣、平邑縣等地均有發現,此次發現的三葉蟲化石蟲體長約0.5釐米至4釐米之間,體型多為橢圓形,體態勻稱,各器官清晰可見,栩栩如生,對於研究棗莊市古代地質構造以及古生物科學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