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青新聞網訊 近日,各大媒體爭相報導邯鄲龍湖公園發現的「魚化石」,網友對此表示出了極高的關注:這是什麼化石,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化石?河青新聞網邯鄲頻道記者為此進行了實地探訪,並採訪了相關專家。
邯鄲龍湖公園出現「魚化石」
據報導,7月30日上午的時候,河北省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的教授級地質礦產工程師孔令海一行在接到反映後前往龍湖公園鑑定,如果新發現的化石真的是「魚化石」,那將會是邯鄲地質史上的一項重大新發現。
經過認真的查看與仔細的鑑別後,最後孔令海確定此「魚化石」實為「角石生物化石」。孔令海介紹,真正的魚類出現於晚古生代泥盆紀,距今約4億年,而這幾塊石頭形成於距今約4.7億年的早古生代中奧陶世。所以這塊石頭不是魚化石,根據化石上的紋路,可判定這塊化石為角石類化石。
現場又找出多個類似化石
專家表示,這些角石生物化石在龍湖、叢臺公園或者趙苑都有發現。果真是這樣嗎?記者帶著疑問來到了現場細細尋找。
經過幾番尋找,記者又在附近的石頭上發現了疑似角石生物化石的石塊,經過孔教授的鑑定,確實為角石生物化石。
邯鄲多地出現過此類化石
記者搜索發現,角石生物化石不光是在邯鄲多處公園存在,而且在磁縣、峰峰、武安、涉縣等地的山區也多有發現。
早在2016年的時候,河北地質勘察隊曾經在磁縣都黨鄉附近山上發現大量且多種類古生物化石,化石主要以頭足類角石和腹足類動物蛇卷螺為主,另外還有腕足類的貝殼、海百合以及筆石等海洋生物化石,其中部分角石化石保存完整,頭和身子都清晰可見。
河北地質職工大學教授齊紀抗介紹,「磁縣都黨鄉的巖石形成於距今4.9億—4.3億多年以前的奧陶紀,該區屬於碳酸鹽巖為主的穩定型沉積,為濱淺海沉積環境。古時候,都黨鄉在內的磁縣地區均屬於海洋環境,後來由於地質變化,這些海洋中的生物被埋在了地下。」
何為「角石生物化石」?
上面多次提到角石生物化石,那到底何為角石生物化石呢?據介紹,角石是奧陶紀海洋中分布最廣的頭足類生物,由於它具有堅硬的外殼,而外殼的形狀又酷似牛或羊的角,地質科學家們給它起了一個形象化的名字「角石」。
那奧陶紀又是什麼時候呢?
奧陶紀,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原始的脊椎動物出現),開始於距今5億年,延續 了6500萬年。
奧陶紀在地質學上,是古生代中5.1億年至4.38億年前這段時間,可分為三個時期:奧陶紀早期 (5.1億年——4.78億年前),奧陶紀中期(4.78億年——4.53億年前)和奧陶紀晚期(4.53億年—— 4.38億年前)。
奧陶紀是歷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世界許多地區都廣泛分布有海相地層。奧陶紀氣候溫和,淺海廣布,世界許多地區(包括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被淺海海水掩蓋,海生生物空前發展,較寒武紀更為繁盛。化石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棘皮動物中的海林檎類、軟體動物中的鸚鵡螺類最常見,苔蘚蟲、牙形石、腔腸動物中的珊瑚、棘皮動物中的海百合、節肢動物中的介形蟲和苔蘚動物等也很多。節肢動物中的板足鱟類和脊椎動物中的無頜類(如甲冑魚類)等均已出現。低等海生植物繼續發展,淡水植物據推測可能在奧陶紀也已經出現。
為了一探究竟,記者來到了孔令海教授所在的河北省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孔令海教授及地質學家專少鵬一同為我們解答了相關疑問。
邯鄲曾是汪洋大海
孔令海介紹,雖然這些化石被一定程度地風化了,但是紋路還是很明顯的,細分的話就是出現在磁縣組二段石灰巖的。「這些化石其實原本並不在邯鄲這些公園裡,這都是當年建設的時候從磁縣、武安等地拉過來的,所以很容易和那些地區的化石劃為一類」,當問及為什麼邯鄲各大公園都出現這種化石時,孔令海解釋道。
「邯鄲以前也是海,和我們說的喜馬拉雅山一樣,太行山也是因為後期地質構造運動形成的,太行山地區有很明顯的不同的煤層,有多層,有的是海陸不斷地交替形成的,邯鄲太原組就是海陸交替形成的,海進海退,淺海濱海,那個時候就是3億年的時候了」,孔教授繼續解釋道。
「至於為什麼沒有魚化石,是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魚,後來形成魚的那些地層就是泥盆紀形成的比較多,都剝蝕了,剝蝕得快,沉積得慢,風吹日曬的都沒了,包括華北基本上都缺失,咱們缺了兩個紀」,孔令海和專少鵬道明了為何邯鄲遲遲沒有發現魚化石的緣故。
說到這裡,你是不是已經明白了邯鄲頻繁發現角石生物化石的原因。滄海桑田,世事巨變,化石的發現道盡了歲月的變遷。這不僅證實了遠古生物的種種足跡,也說明了真正地追溯到過去,邯鄲其實就是一片汪洋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