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層石: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化石,居然還有活的

2020-11-23 騰訊網

地球上,生命是如何進化為今天的模樣的?從地球產生到今天,幾十億年的時間,地球上發生了哪些變遷?那些地球誕生之初出現的生命今天還能找到嗎?這許多的問題,都是人類一直孜孜不倦在追尋的內容。想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不容易,科學家們數年如一日的研究,方才窺得一斑。今天我們就走進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化石——疊層石,透過這種古老的生物化石,窺一窺地球的秘密。

▲在澳大利亞克利夫頓湖,有活著的現代疊層石。攝影/王金成

地球上第一批製造氧氣的微生物製造了疊層石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盤古開天的故事,盤古從沉睡中醒來,發現大地一片混沌,於是用斧頭劈開了天地。混沌的大地,其實是地球產生之初的真實寫照。地球大約誕生於46億年前,這之後很久,地球上都沒有生命跡象,這裡到處充滿了氮氣、二氧化碳等氣體,那時候地球上還沒有氧氣。

到距今38億—39億年前,在大海裡,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古細菌出現了。這些海洋裡面的生物幾乎是在無氧狀態下成長,它們生存並不需要氧氣,氧氣對它們來說甚至是毒氣。直到距今大約35億年前,一種有著特殊本領的生物——藍細菌誕生了,它們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吃」下二氧化碳,「吐」出氧氣。

▲三十幾億年前的地球,火山活動劇烈,大氣中沒有氧氣,藍細菌剛剛在大海中誕生,它們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吐出氧氣,並在此過程中分泌黏液,把水中微小的沉積物顆粒膠結成石。供圖/CHRISTIAN JEGOU PUBLIPHOTO DIFFUSION

藍細菌在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中,還會分泌出一些黏液,把其他一些微生物粘連在一起,也會把海水中微小的礦物顆粒膠結起來,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微生物沉積巖——疊層石。疊層石與珊瑚有些類似,不過珊瑚是珊瑚蟲建造的,而疊層石是以藍細菌為代表的微生物群構築的。

疊層石可以說是有生命的巖石。那些粘連在一起的微生物,如好氧異養菌、硫酸鹽還原菌、硫氧化菌以及發酵菌等,慢慢堆疊成厚一些的微生物墊。隨著微生物墊不斷發展,生活在其中的菌類互相合作,一種菌的代謝產物為另一種菌提供養料,形成了地球上第一個生態系統。

在疊層石上,每平方米大約生活著36億個微生物。它們一層一層緩慢地生長著,新的不斷覆蓋舊的,越長越大,數量也越來越多。在此後的20億年中,以藍細菌為主的微生物們不斷釋放著氧氣,最終使地球大氣中的氧含量增加到21%,為生命史的下一章也是更複雜的一章奠定了基礎。

▲在現代疊層石的彩色掃描電子顯微照片中,可以看出疊層石不是由單一細菌形成,而是由多種微生物協同共生形成的。供圖/EYE OF SCIENCE

疊層石紋理既是生長記錄,也有天文信息

和樹木的年輪一樣,疊層石也有著自己的紋理。任意剖開一塊疊層石,就可以看到剖面上層層疊疊的紋理。而且這些紋理,每一層都是「長」出來的,是疊層石的生長記錄。

據科學家研究推測,疊層石上明暗相間的紋理和疊層石上藍細菌生長的趨光性有關。白天陽光充足,藍細菌對日照特別敏感,紛紛向光源方向直立生長,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的黏液將周圍的礦物顆粒膠結起來,這樣就形成了疊層石中的亮紋層;夜晚光線弱,藍細菌便由直立轉為密集匍匐分布,並停止了堆積,這就形成了疊層石中的暗紋層。

▲水中的這幾塊疊層石,看上去非常普通,既沒有絢麗的色彩也沒有奇異的造型,疙疙瘩瘩的表面、暗淡無光的色澤甚至讓它們看上去頗為醜陋,但它們中卻隱藏著地球生命起源的秘密。攝影/姜爽

這些明暗相間的紋理是藍細菌生長的記錄,也是晝夜和季節變化的信息,研究這些紋理,我們可以推測以前的時間變化。科學家根據對疊層石的研究發現,在13億年前,地球一年約546—588天、約13—14個月,而且這些研究數據,與天文觀測計算出的結果相差無幾。

此外,專家通過對10億年前的疊層石的研究還發現,當時的地球黃赤交角約為30°,比現在的23°27′明顯要大,也就是說,當時地球的傾斜角度更大。結合其他結論,科學家認為由於月球逐漸遠離地球以及潮汐作用對能量的消耗,地球的自轉速度和月球繞地球的公轉速度都在不斷減慢,地球的黃赤交角因此不斷減小,越來越「正」了。

除了以上的作用,疊層石還可以「製造」鐵礦。今天在一些疊層石的表面能看到很多發紅的地方,那些都是因為含有鐵元素的關係。在藍細菌繁盛的年代,海洋中存在過大量鐵元素,藍細菌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鐵元素被氧化後沉積在海底。後來,又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便形成了鐵礦。

▲疊層石在風化侵蝕下大多呈現出扁平的形狀,一些藻類附著在上面,為它們塗上了一抹抹斑斕的色彩。攝影/Yann Arthus Bertrand

此前,人們從未想過還有活著的疊層石

疊層石的形成年代十分久遠。地質學家在澳大利亞、北美和南非三個不同大陸的11個地點均發現了疊層石的身影,其年齡在25億年以上。此外,在美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地寒武紀地層中也有發現。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疊層石化石是2016年,於格陵蘭島西南部伊蘇阿變質巖中發現的,約形成於37億年前。

年代久遠的疊層石是非常稀少的。據專家研究,在36億—28億年前(古太古代及中太古代),疊層石還是非常稀少的。到28億—25億年前(新太古代以後),疊層石的分布範圍和種類漸漸豐富起來。到約12.5億年前,疊層石的繁盛達到了頂峰,這一時期的疊層石,在全球七大洲各地幾乎都曾被發現。之後,寒武紀迎來了生命大爆發,疊層石的數量開始急劇減少。

科學家們猜測,疊層石減少的原因可能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後,後生動物(除原生動物之外所有動物的總稱)捕食藍細菌,藍細菌的生存競爭增加,使其數量減少,疊層石隨之減少;另一種可能是,海洋環境的變化,如碳酸鹽濃度的降低也可能導致了疊層石建造的緩慢。

▲在巴哈馬小達比島的水中,疊層石正緩慢的生長著。供圖/《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2020年07期

值得驚喜的是,1956年,科學家們在澳大利亞的沙克灣哈默林池發現了活著的現代疊層石!此後,人們又在巴哈馬小達比島、紐西蘭煎鍋湖、巴西lagoa Vermelha瀉湖、美國黃石公園等地相繼發現新的現代疊層石。

在哈默林池的疊層石被發現之前,人們從未想過還有活著的疊層石,而且這些疊層石還在繼續生長。在哈默林池,連綿成片的疊層石沿著海岸鋪陳開來,高矮不一,從幾釐米到幾米不等。據研究發現,這裡的疊層石,以每年0.4毫米的速度生長,有一部分年齡在1000—1250歲之間。

沙克灣的疊層石之所以能夠延續至今,要歸功於這片海域的特殊環境。沙克灣位於澳大利亞最西端,靠近熱帶,高溫帶來的高蒸發,再加上半封閉的海灣地形,使得這片海域的鹽度大大升高,以至於讓大多數的海洋微生物避之不及,於是這片海域成了以藍細菌為主導的微生物群的天堂。它們閒適地在此繁衍、生長,繼續吐出氧氣,繼續建造著疊層石。

▲澳大利亞哈默林池分布著大面積活的疊層石,科學家們將這裡視為研究現代疊層石的勝地。攝影/楊軒昊

在我國,想近距離觀察疊層石可以去這些地方

天津薊縣,疊層石的寶庫

大約19億到8億年前這段時期,今天的天津地區還被海水所覆蓋。此後的7億多年裡,海水在這裡來來去去,屢次進退。到了約1億年前,經歷「燕山運動」後,薊縣地區(現為天津市薊州區)的地殼不斷隆起,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低山丘陵。億萬年過去了,天津海陸變遷和地質演化的痕跡在薊縣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薊縣地層中完整地呈現了中上元古界時期的地層面貌,而且這裡的地層剖面中幾乎各個時期都有疊層石被發現,數量達數十種,年代為距今14億至12億年前。這裡的疊層石非常壯觀,甚至整座山都是疊層石。在這些疊層石中,發現了至少有16個屬、28個種的微生物群,其數量之多,打破了寒武紀之前缺少生命的猜測。

▲在天津,疊層石的美被民間藝人發掘出來,甚至還建造了以疊層石工藝為主題的奇石館。攝影/張薄開

在薊縣,與其珍貴程度相反,這些紋理清晰、千姿百態的疊層石就那麼隨意地裸露在大地之上,有的為錐形、有的呈柱狀、有的像一面石壁或一堵城牆,還有些形成了一個個球形的凸起。實在難以想像,這些石頭是微生物們歷經數億年之功,才塑造出來的。

由於疊層石產出豐富,天津薊縣被稱為疊層石寶庫。在國內外博物館、地質院校裡看到的疊層石標本,多是來自天津薊縣。在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大門口,矗立著一塊重達19.8噸的疊層石,距今約10.5億年,其產地就是薊縣。在薊縣,還建立了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園內保存著大量的、極其珍貴的地質遺蹟和地質景觀,如果想進距離接觸疊層石,可以去園內尋找一下。

重慶酉陽,疊層石規模堪稱中國南方之最

在重慶酉陽後坪鄉和板溪鎮,於2016年10月和2017年2月分別發現了大面積的疊層石。據專家研究發現,酉陽的疊層石形成時間是在距今約5億年的寒武紀。這裡的疊層石分布很廣,從北至南綿延上百公裡,範圍達幾百平方千米,到處都可以看到疊層石的身影,還有一些形成了非常美麗的圖案,恰如石頭當中盛開的花朵,被譽為「石花」。這些如石林般成片出現的疊層石,規模之大,堪稱中國南方之最。當地政府根據疊層石的分布,還在酉陽板溪鎮打造了「疊石花谷」景區,供人們近距離觀賞這些5億年前形成的「石花」。

▲在重慶酉陽,疊層石的規模,是以成片的石林形式出現的,堪稱中國南方之最。供圖/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工程

山西五臺山,「地球早期地質歷史博物館」

五臺山地處華北大陸的腹地,這裡的地層很齊全,完整保存了上萬米厚的古元古代 (25—19億年前)滹沱群沉積地層,完美記錄了這一階段地球的演變歷史,堪稱「地球早期地質歷史博物館」。2008年,地質專家李江海在五臺山考察時,發現了一塊有23億年歷史的疊層石,這塊疊層石直徑約450釐米,高度500釐米,球體形態精美完整,表面紋理清晰,是國內已知規模最大的疊層石。在五臺山的地層中疊層石相當豐富,而且在一些裸露的巖石上,也有大片鑲嵌在崖壁表面,如果想近距離觀察疊層石,可以去五臺山的山間尋找,相信會有很多收穫。

▲圖為山西地質博物館中的疊層石標本,上面那些明暗相間的花紋,既是疊層石生長的記錄,也蘊含著地球自轉與公轉的信息。供圖/山西地質博物館

北京西山,中國地質事業的搖籃

北京西山是對北京西部山區的統稱,屬太行山的餘脈,包括了北京門頭溝全境和房山、石景山、海澱、昌平等區的部分山地。這裡有著豐富的地質現象,可以說是中國地質事業的搖籃,從19世紀中期開始,地質學家們就開始了對北京西山的地質考察。在北京西山各地的地層中,幾乎都有疊層石的身影,如地處北京西山並與八達嶺長城、十三陵毗鄰,我國北方著名寒武紀地層剖面——南口剖面,其地層中有十分豐富的疊層石分布。在北京,如果想找到疊層石,可以去門頭溝、永定河谷、昌平南口等地。

相關焦點

  • 疊層石: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化石,居然還有活的
    從地球產生到今天,幾十億年的時間,地球上發生了哪些變遷?那些地球誕生之初出現的生命今天還能找到嗎?這許多的問題,都是人類一直孜孜不倦在追尋的內容。想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不容易,科學家們數年如一日的研究,方才窺得一斑。今天我們就走進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化石——疊層石,透過這種古老的生物化石,窺一窺地球的秘密。
  • 陝西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洛南疊層石
    在今天的陝西洛南石門地區,保存著陝西元古代地層疊層石化石,是陝西發現的古老生命最早的記錄。該化石的剖面位於洛南縣黃龍鋪-石門鎮之間洛(南)-華(陰)公路附近,露頭連續,層序清楚,屬陝西最為典型的層型剖面,也是國家級重要地質遺蹟之一,它又有什麼不同的地層秘密呢?讓我們一同來了解吧!
  • 陝西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洛南疊層石
    在今天的陝西洛南石門地區,保存著陝西元古代地層疊層石化石,是陝西發現的古老生命最早的記錄。該化石的剖面位於洛南縣黃龍鋪-石門鎮之間洛(南)-華(陰)公路附近,露頭連續,層序清楚,屬陝西最為典型的層型剖面,也是國家級重要地質遺蹟之一,它又有什麼不同的地層秘密呢?讓我們一同來了解吧!
  • 達爾文神預言:地球最古老生命被找到
    1871年,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提議稱生命起源於「溫暖的小水池」,目前達爾文提出的理論被證實是正確的,科學家發現35億年前澳大利亞巖石中包含著迄今地球最古老的陸地生命證據。
  • 35億年前地球陸地溫泉存最古老生命形式
    據國外媒體報導,1871年,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提議稱生命起源於「溫暖的小水池」,目前達爾文提出的理論被證實是正確的,科學家發現35億年前澳大利亞巖石中包含著迄今地球最古老的陸地生命證據
  • 發現北極發現最古老化石
    新朋友請按藍字關注☝ 老朋友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俯瞰格陵蘭島科學家在北極格陵蘭發現最古老化石但是,這塊最古老的化石沒有像恐龍化石那樣的常規外形,而是沉積物形成的石頭。九月《自然》雜誌登載的該研究報告描述,這是一塊從格陵蘭島發現的疊層石(stromatolite),其中的礦物質結構是微生物留下的痕跡。疊層石是微生物在淺海地區分層生長形成的沉積物。化石疊層石是地球生命的最早證據之一。
  • 地球上最古老的化石長什麼樣?
    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的 Allen Nutman 及同事在格陵蘭島西南部伊蘇阿的變質巖中發現了1-4釐米高的化石疊層石 — 微生物層層生長而形成的沉積物,其時間可追溯至約37億年前。這些化石是在近期常年積雪帶融化後才裸露出來的,被認為曾沉積在淺海環境中。多種證據,如巖石的化學特性、沉積構造和所含礦物組成,共同表明該疊層石由活有機體形成。
  • 格陵蘭島上發現的最古老化石,很可能只是一塊石頭
    2016年8月,伍倫貢大學地質學家努特曼宣布,他和同事在格陵蘭島露出地面的巖層中,找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化石。這支研究團隊在37億年歷史的巖石中,發現了一排排約2.5釐米高的錐形結構,認為它們是疊層石——古代海洋微生物菌落活動形成的層紋狀構造。之前公認的最古老疊層石來自澳大利亞的Pilbara地區,有35億年的歷史,而努特曼的發現還要早2億年。
  • 地球早期氧氣的形成:疊層石菌落光合作用釋放出氧氣
    地球早期氧氣的形成:疊層石菌落光合作用釋放出氧氣 > 單細胞細菌是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態 這是地球成長史上決定性的一刻 微生物出現了 但在接下來的數億年裡 什麼都沒有改變 沒有進展,沒有進化,大躍進
  • 地球上最初生命是什麼?38億年前最古老巖石找到答案
    【PConline 資訊】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地球最古老的巖石中找到了最早的生命證據。地球歷史大約有45億年,而存留到今天的最古老巖石大約可以追溯到40億年前。在巖石記錄出現後不久,生命似乎就開始留下存在的痕跡。
  • 盤點10大地球上最古老的神奇植物 你認得出嗎?
    據外媒報導,英國藝術家雷切爾•薩斯曼(Rachel Sussman)對地球上古老的神奇生物非常感興趣。她花費數年時間,研究這些生物並將研究結果集結成書發表。今天我們將盤點10大她在新書《生活在地球上的奇怪事物》中介紹的奇特生物。  在智利Atacama沙漠中生長著名為La Llareta的植物。
  • 外媒:科學家發現地球最古老化石 迄今已有37億年
    參考消息網9月1日報導 外媒稱,澳大利亞科學家在格陵蘭島發現迄今為止最古老的化石,其歷史可追溯到37億年前,比目前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化石還要早2.2億年。疊層石是藻類繁衍生息形成的生物遺蹟,記錄下了豐富的古環境信息,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這些化石是在近期常年積雪帶融化後才裸露出來的,被認為曾沉積在淺海環境中。多種證據如巖石的化學特性、沉積構造和所含礦物組成,都顯示該疊層石由活有機體形成,其時間可追溯至約37億年前。納特曼說,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在火星尋找生命的跡象。
  • 古老地球的發展史——冥古宙隱生代
    我是悟空,今天我們一起聊一聊古老地球的發展史——冥古宙隱生代。冥古宙被稱為地球最艱難的時期,在這漫長的時間中地球又分成了四個地質時代,分別是隱生帶、原生代、酒神代以及早雨海代。隱生代(Cryptozoic Era)佔有地球歷史的絕大部分時期,其中包括太古代和元古代。
  • 探秘前寒武紀地質時代的古老化石
    前寒武紀見證了地球環境的深刻變化:在最初的5億年裡 地球處於不斷被流星轟炸的狀態,使得生命無法出現。然而,最終,流星風暴減弱了,我們的地球獲得了更穩定的表面。液態水和二氧化碳都存在,但氧氣含量很低。生命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起源的,可能是39億年前,儘管已知的最古老的化石要年輕得多,只有34.5億年的歷史。這些微小的化石類似於現代藍藻,只是前寒武紀地球上繁衍的多種微生物之一。
  • 「抽菸」證據可追溯到地球上某些最早的生命,距今已有35億年
    科學家們說,在地球形成後僅十億年,微生物生命就已經蓬勃發展。研究人員在一份聲明中說,對保存在澳大利亞最古老的巖石中的有機物痕跡進行分析後發現,這是35億年前微生物生命的「完美快照」 。自從1980年代被發現以來,德萊賽地層疊層石就構成了一個令人費解的難題,科學家們力圖解決這一難題:活的生物是否創造了結構?還是有人在工作?主要研究作者拉斐爾·鮑姆加特納(Raphael Baumgartner)說,由於疊層石已經暴露了數十億年,風化造成了沉重的代價,擦除了可能將疊層石與曾經生活的生物聯繫起來的化學信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的科學專業。
  • 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古老化石,揭示了35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英文版APP現已上線,年度訂閱用戶每周直播科技英語講堂,還有科技英語學習社區哦~)1982 年,人們在西澳大利亞的一個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巖石礦床之一——巖層 Apex Chert 中採得一個巖石樣品,並且很快就發現它含有地球早期生命的證據。
  • 世界上最古老的大陸
    說到最老的大陸,要從大陸的起源說起。大多數人認為,地球在大約46億年前形成,在形成的初期,沒有明顯的海陸之分。隨著漫長的地質年代變遷,開始出現高於原始海洋平面的火山島。根據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巖石的分布,最初的陸島大概分布在今天澳大利亞的西部,格陵蘭島西部和非洲大陸南部。陸島出現後,在太陽的光熱以及地球重力的聯合作用下,陸島上的巖石被風化,侵蝕。那些被風化,侵蝕和剝離的碎片,被搬移到較低的陸島的四周沉積下來,逐漸形成早期的沉積層。這些早期的沉積層隨著地殼的演變,也被緩慢抬升出海面,使得陸島不斷擴大。
  • 視野 地球已知最古老化石出土,37億年前地球或許就有生命
    近日,Nature發表的文章顯示,研究者發現37億年前的化石,打破了之前34.8億年的化石記錄,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化石。
  • 5棵世界上最古老的樹,年紀最大的從冰河世紀時期就活在地球上了
    樹木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對地球減緩溫室效應及淨化空氣有非常大的幫助。同時你也知道樹木不只功能多元,還擁有非常長的壽命!今天我們來看看5棵世界上最古老的古樹,年紀最大的從冰河世紀時期就活在地球上了。
  • 「疊層石」遠古時代生物首次成功改造自然的標誌
    我們知道宇宙起源於奇點大爆炸,地球也是在大爆炸之後經過長時間的演化而來,最初的地球只是一個荒涼的軀殼,地球剛誕生時表面溫度極高,每時每刻都有火山噴發,導致地球上充斥著二氧化碳,甲烷氣體等等,由於二氧化碳氣體充斥著大氣層,溫室效應導致地球溫度不斷升高,地球一片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