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颱風為何「頻繁上線」?專家詳解背後原因

2020-11-24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1月3日消息(記者孫冰潔)在沉寂了一個夏天后,颱風在秋天突然扎堆出現,狂刷存在感。剛剛過去的這個10月,就接連生成了包括「燦鴻」「蓮花」「浪卡」「沙德爾」「莫拉菲」在內的5個颱風。根據過往數據,1949年至2019年歷史同期10月平均有3.77個颱風生成,其中0.56個在我國登陸。而今年10月颱風生成數較歷史同期平均至少偏多1.33個,登陸我國的颱風較歷史同期平均偏多0.44個。

  今秋颱風為何頻繁「上線」?對秋冬季氣候狀況有何啟示?圍繞這些問題,中央氣象臺相關專家進行了解讀。

  颱風「扎堆」背後:副高和南海季風「珠聯璧合」

  在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玲看來,今年10月以來颱風頻繁「上線」,與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脊線位置偏北、西伸脊點偏西的環流背景密切相關。「副熱帶高壓控制區是下沉氣流,不利於對流發生(颱風由對流發展起來)。」張玲進一步解釋道,今年10月,副熱帶高壓脊線位置偏北、西脊點偏西,給颱風在南海區域的活動騰出更多空間,或者說颱風有了相對足夠的「活動場所」。

  一般而言,南海季風在10月第1候至2候結束,今年到目前為止仍沒有結束,成為颱風低層水汽和能量輸入的主要提供方。

  所以,副高和南海季風「珠聯璧合」,前者為南部海域颱風生成提供場地,後者提供水汽能量。

  海南省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吳勝安也表示,從多年平均來看,10月的低層風場表現為從南海中部向東延伸到菲律賓以東海域上空為閉合的氣旋性輻合環流,有利於熱帶氣旋生成和西行。

  颱風頻繁上線 對南海影響較大

  從持續時間來看,今秋颱風的「壽命」也是長短不一。「蓮花」的生命史為18小時,「浪卡」為2天半,「沙德爾」為6天。對此,張玲解釋,颱風存在時間長短,關鍵看「出身」,即生成地點。

  一般而言,生命史長點的颱風多生成於大洋中部低緯度地區。該海域大氣環流背景、能量、水汽條件都比較好,由於與大陸距離遠,有足夠的時間來「購置裝備」充實自己的能量。要升級成強颱風和超強颱風,一般需要4天左右來積蓄能量,所以,不是隨便一個氣旋就能成為颱風和超強颱風。當然,也有個別颱風,可在短時間內增強為超級颱風。

  就影響而言,除了第14號颱風「燦鴻」沒有影響我國,15號「蓮花」、16號「浪卡」、17號「沙德爾」、18號「莫拉菲」都是南海西行颱風,影響我國南部海區。其中,「浪卡」登陸海南省瓊海市,登陸時風力達到10級(25米/秒),給華南沿海帶來了較明顯的降水天氣過程。此外,頻繁「上線」的颱風也給菲律賓、越南等帶來風雨影響。

相關焦點

  • 【聯合訪談】專家揭秘今秋颱風為何接踵而來
    從今年中秋至今,颱風「天兔」、「蝴蝶」、「菲特」和「百合」等相繼影響我國,和往年相比,今年秋天台風生成似乎很頻繁,為什麼已經進入秋天,颱風影響看起來卻比夏天還要「厲害」?甚至有媒體發問「十月『秋臺』是個傳奇?」帶著重重疑問,記者來到了中央氣象臺,邀請首席預報員許映龍解答。
  • 氣象專家詳解:為何造成嚴重災害的颱風要被「除名」?
    氣象專家詳解:為何造成嚴重災害的颱風要被「除名」? 2016年第22號超強颱風「海馬」在菲律賓造成了嚴重的災害,颱風委員會第49次屆會議決定對「海馬」進行除名,並要求負責取名的中國提交新的颱風名字以補空缺。
  • 氣象專家詳解颱風接連生成原因 「利奇馬」將給福建北部帶來暴雨
    人民網福州8月9日電 這8月才開場,為何第8號颱風「範斯高」、第9號颱風「利奇馬」、第10號颱風「羅莎」接連生成?福建省氣象局首席氣象服務專家楊林正研高工8日對此進行詳解。
  • 專家解讀近期華北東北多雨 颱風「扎堆」原因
    華北東北降水頻繁,黃淮江淮風雨明顯,廣東、廣西和海南等地也有強降雨,為何這些地區都出現了強降雨?另外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三颱風共存,颱風也「扎堆」生成嗎?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和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高拴柱為公眾詳解近期我國雨帶特點和颱風動態。
  • 汶川地震為何會波及北京 專家詳解強震深層原因
    汶川地震為何會波及北京 專家詳解強震深層原因 2008年05月13日 15:26 來源:北京晚報 發表評論   對於很多人來說,四川省汶川縣是個非常陌生的地方,這個多年默默無聞的角落為何會發生如此強烈的地震
  • 秋季颱風為什麼頻繁發生?全球變暖是主謀
    秋季颱風為什麼頻繁發生?全球變暖是主謀 來源:東方天氣網 發布時間:2016-10-11 09:15:23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0月10日報導,2016年第18號颱風「暹芭」席捲韓國濟州島及南部地區,造成10人死亡和失蹤,同時導致包括蔚山現代汽車在內的產業設施和商店
  • 「巴威」或為1949年來一手登陸遼寧最強颱風中央氣象臺專家詳解...
    原標題:「巴威」或為1949年來一手登陸遼寧最強颱風中央氣象臺專家詳解北上颱風特點今年第8號颱風「巴威」要來了。據中央氣象臺預計,颱風「巴威」將於8月27日上午在我國遼寧省莊河市到朝鮮平安北道一帶沿海登陸(颱風級,12—13級,33—38米/秒),登陸後逐漸轉為北偏東到東北方向移動,穿過東北三省,強度逐漸減弱。
  • 邯鄲為何頻繁發現「角石生物化石」?背後原因在這裡!
    河青新聞網邯鄲頻道記者為此進行了實地探訪,並採訪了相關專家。邯鄲龍湖公園出現「魚化石」據報導,7月30日上午的時候,河北省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的教授級地質礦產工程師孔令海一行在接到反映後前往龍湖公園鑑定,如果新發現的化石真的是「魚化石」,那將會是邯鄲地質史上的一項重大新發現。經過認真的查看與仔細的鑑別後,最後孔令海確定此「魚化石」實為「角石生物化石」。
  • 東北地區半個月內連遭三次颱風影響 專家解析原因
    央視網消息:颱風「海神」不斷北上,對我國的風雨影響逐漸展開,而它也是半個月內影響我國東北地區的第三個颱風,氣象專家表示,這種情況為歷史首次。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玲介紹,從數據統計來看,平均每年影響東北地區的颱風有1.2個。
  • 雷暴天氣原因解讀 專家:與地震無關颱風有份
    為何蓉城會接連兩日出現強雷暴天氣?為此,昨(24)日記者採訪了氣象專家,專家們表示:連續不停地強烈電閃雷鳴與地震並沒有關係,是跟控制高溫天氣的副熱帶高壓和颱風「黑格比」共同在作用。解讀原因 颱風「黑格比」也有份成都市防雷中心新聞發言人季海向外表示,造成這次強雷暴天氣過程有幾大原因。
  •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原因為何?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原因為何?一邊是汛情,一邊是高溫,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卻異常安靜。7月29日,據中國氣象局官網消息,今年7月份我國將不會迎來颱風,這是自1949年以來首次出現這樣的情況。從常年來看,7月份屬於我國颱風的活躍期,平均生成颱風4.1個。截至目前,今年只有5月的「黃蜂」和6月的「鸚鵡」兩個颱風生成,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再無新颱風出現。
  • 2019年上半年颱風偏少!原因是……
    截至6月19日,今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兩個颱風生成,分別是「帕布」與「蝴蝶」,比1949年以來歷史同期平均3.6個偏少1.6個。此外,今年目前尚無颱風登陸我國,歷史同期平均為0.4個,登陸颱風數量依舊偏少。對此,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副主任錢奇峰表示,雖然目前颱風偏少,但並不意味著今年颱風威脅減少。究其原因,這與副熱帶高壓及厄爾尼諾不無關係。
  • 入冬已三輪寒潮 為何冷空氣又強又頻繁?專家分析三大原因
    為何寒潮天氣近期頻繁侵擾?未來的天氣趨勢怎麼樣,來聽氣候專家的分析。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入冬以來,2020年12月我國經歷了兩次大範圍冷空氣過程,目前正在受到第三股強冷空氣的影響。最直接原因是「西高東低」的經向型環流和偏強的東亞冬季風,另外,赤道中東太平洋最近即將達到峰值的拉尼娜事件和秋季北極海冰偏少也是兩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研究員袁媛:「拉尼娜的這個事件,它目前處於一個發展的盛期,那麼容易導致冷空氣比較強來入侵我國,其實在多數的拉尼娜年都會出現這種情況。
  • 七月的颱風不會打破歷史記錄 大數據揭示了颱風「缺席」的原因
    7月無颱風近71年來首次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專家顧問:向春義,中國氣象局颱風海洋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王永光,國家氣候中心的首席預報員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沈去年7月在氣象舞臺上常見的颱風,今年卻「缺席」了!
  • 氣象專家詳解降水情況和颱風影響
    我國近期西北和東北地區為何強降水明顯?為此,中國氣象報記者採訪了中央首席預報員孫軍,為公眾介紹降雨情況及颱風影響。記者:颱風「溫比亞」後續發展趨勢如何?孫軍:颱風「溫比亞」在山東北部變性為溫帶氣旋,並在8月20日凌晨移入渤海,繼續往東北方向移動,強度再度增強。
  • 7月無颱風或將打破歷史紀錄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
    本文轉自【中國氣象局網站】;7月無颱風近71年來首次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專家顧問: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向純怡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 王永光 採訪人:造成今年迄今為止颱風活動受抑制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後期颱風活動趨勢如何? 歷史罕見!7月無颱風將打破歷史紀錄從常年來看,7月屬於颱風活躍期,甚至有不少颱風登陸我國。如2019年7月,共有7個颱風生成。但是今年,颱風卻不按常理出牌,不僅「遲到」,而且「出勤率」很低。
  • 秋颱風為何如此「猖狂」?
    緊接著,今年的新「風王」——「山竹」(強颱風級)攜14級強風登陸廣東臺山,給華南地區帶去風雨「二連擊」,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持續出現大到暴雨。對此,不少人或許心存好奇:進入9月中旬,北方多地早晚氣溫僅有10℃上下,秋颱風的威力為何仍如此之大?
  • 颱風、颶風扎堆肆虐北半球 「風王」明夜登陸瓊粵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15日電(記者 闞楓)目前,今年第22號颱風「山竹」,其強度已發展成為今年迄今為止的全球「風王」,預計16日晚上到17日凌晨在廣東陽江到海南文昌一帶沿海登陸。  近期,諸如「飛燕」、「百裡嘉」、「山竹」、「佛羅倫斯」等等,颱風、颶風扎堆肆虐北半球多地,為何一時間北半球的風變得這麼多?「多風之年」背後有啥氣象誘因?
  • 高溼、逆溫、南風——專家詳解北京「橙色預警」背後的霧霾成因
    原標題:專家詳解北京「橙色預警」背後的霧霾成因:高溼、逆溫、南風 北京環境保護監測中心預報,21日至23日,北京空氣品質將交替出現「5級重度汙染」和「6級嚴重汙染」。
  • 颱風放了東北人的鴿子:背後是地球手中的屠刀,也是人類的惡果
    回到正題颱風走了,確實是個好消息。但對於中國來說,巴威剛走,「美莎克」就來了。這是今年的第9號颱風!颱風為何來的如此頻繁?想知道為什麼,要先知道什麼是颱風。什麼是颱風?颱風是對熱帶氣旋的一種稱呼。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熱帶氣旋都在熱帶地區的海洋形成的原因。而我們所有人都知道颱風很危險,但並非所有人體驗過他的威力。 颱風有多危險?海防——1881年,是歷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也是有史以來記錄的第三次最致命的熱帶氣旋。旋風襲擊了東京灣,掀起了潮水,淹沒了這座城市。越南東北部造成了廣泛的破壞,大約30萬人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