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3日消息(記者孫冰潔)在沉寂了一個夏天后,颱風在秋天突然扎堆出現,狂刷存在感。剛剛過去的這個10月,就接連生成了包括「燦鴻」「蓮花」「浪卡」「沙德爾」「莫拉菲」在內的5個颱風。根據過往數據,1949年至2019年歷史同期10月平均有3.77個颱風生成,其中0.56個在我國登陸。而今年10月颱風生成數較歷史同期平均至少偏多1.33個,登陸我國的颱風較歷史同期平均偏多0.44個。
今秋颱風為何頻繁「上線」?對秋冬季氣候狀況有何啟示?圍繞這些問題,中央氣象臺相關專家進行了解讀。
颱風「扎堆」背後:副高和南海季風「珠聯璧合」
在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玲看來,今年10月以來颱風頻繁「上線」,與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脊線位置偏北、西伸脊點偏西的環流背景密切相關。「副熱帶高壓控制區是下沉氣流,不利於對流發生(颱風由對流發展起來)。」張玲進一步解釋道,今年10月,副熱帶高壓脊線位置偏北、西脊點偏西,給颱風在南海區域的活動騰出更多空間,或者說颱風有了相對足夠的「活動場所」。
一般而言,南海季風在10月第1候至2候結束,今年到目前為止仍沒有結束,成為颱風低層水汽和能量輸入的主要提供方。
所以,副高和南海季風「珠聯璧合」,前者為南部海域颱風生成提供場地,後者提供水汽能量。
海南省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吳勝安也表示,從多年平均來看,10月的低層風場表現為從南海中部向東延伸到菲律賓以東海域上空為閉合的氣旋性輻合環流,有利於熱帶氣旋生成和西行。
颱風頻繁上線 對南海影響較大
從持續時間來看,今秋颱風的「壽命」也是長短不一。「蓮花」的生命史為18小時,「浪卡」為2天半,「沙德爾」為6天。對此,張玲解釋,颱風存在時間長短,關鍵看「出身」,即生成地點。
一般而言,生命史長點的颱風多生成於大洋中部低緯度地區。該海域大氣環流背景、能量、水汽條件都比較好,由於與大陸距離遠,有足夠的時間來「購置裝備」充實自己的能量。要升級成強颱風和超強颱風,一般需要4天左右來積蓄能量,所以,不是隨便一個氣旋就能成為颱風和超強颱風。當然,也有個別颱風,可在短時間內增強為超級颱風。
就影響而言,除了第14號颱風「燦鴻」沒有影響我國,15號「蓮花」、16號「浪卡」、17號「沙德爾」、18號「莫拉菲」都是南海西行颱風,影響我國南部海區。其中,「浪卡」登陸海南省瓊海市,登陸時風力達到10級(25米/秒),給華南沿海帶來了較明顯的降水天氣過程。此外,頻繁「上線」的颱風也給菲律賓、越南等帶來風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