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李琅 文 通訊員 楊夏麟 圖
地處渝、川、陝三省(市)交界處的重慶城口縣,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朝當地南部走,駕車近90公裡,便可抵達雞鳴鄉。那是一處山大坡陡的地方,最低海拔660米,最高海拔2042米。當地著名的宗教旅遊勝地——雞鳴寺,就建在其中。
▲被高山環抱的雞鳴寺
近日,我們在該縣走訪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個久藏於雞鳴寺中的秘密。今日,我們邀請到權威專家揭開其中謎題。
寺中石碑鑽出一條「蟲」
據當地有關記載,雞鳴寺始建於東漢年間,相傳漢光武帝劉秀路經正在修建的寺院,時逢雄雞啼曉,故此得名。
▲雞鳴寺始建於東漢年間
15日下午,我們眼前的這座寺廟一如往常的清淨,每逢有客踏進寺中,寺中僧人便取出乾淨的瓷碗,熱情的將井水遞之。
那口古井設在院後,名曰白鶴井,如今尚存,井水不枯不斷。據當地史料記載,該寺廟後山的茶葉,曾作為貢品獻給乾隆皇帝,該茶與白鶴井水泡之,清香撲鼻。為此,乾隆皇帝曾揮筆寫下「白鶴井中水,雞鳴院內茶」一詩作以形容。
▲雞鳴寺白鶴井至今不枯不斷
該寺廟院落重重,層層樓閣迂曲相連,寺分前後兩段,前殿為藏經樓,後殿為觀音殿。在前殿正門前,一塊地石引起了我們注意,其中疑似存留著古生物遺蹟,呈白色,好似有骨有紋。
見我們很是驚喜,一名僧人神秘地說道:「寺院裡的石花臺、石柱、石牆裡,或許還藏著許多諸如此類的遺蹟存在,只是人們肉眼看不見罷了。」
而另一名僧人,將我們帶入供奉佛像的寺殿內,同樣神秘地指著一塊石碑,讓我們自行體會。果然,與先前在前殿正門所見的畫面一樣,該石碑表面上,同樣呈現著疑似古生物的遺蹟。與先前不同的是,它的形態更清晰,形似蟲類,其呈現的並非是白色而是褐色。
▲寺廟石碑上的不明化石
▲寺廟石碑上的不明化石
「最近幾年,不少來寺內觀光敬佛的遊客也察覺了這個秘密。大家的反應幾乎一致,都說石碑裡怎麼鑽出了一條『蟲』。」一名僧人撓撓頭說,至於這到底是不是蟲類化石,僧人們也百思不得其解。
像羽毛,抑或是一種植物?
近看,這形似蟲類化石的物體,似乎有一條像植物莖一樣的柄,柄上兩端好似長有觸手;遠看,猶如一片羽毛,這些觸手就像蕨類的葉子。
▲地石上也有不明化石
難道是一種植物化石?對此,城口縣林業部門相關人員認為,石碑上的物體確為古生物化石,但據他們判斷,這種化石抑或是一種始見於早寒武紀世的棘皮動物——海百合。
據介紹,海百合是一種古老的無脊椎動物。在幾億年前,海洋裡到處能見它的身影。由於具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羽毛狀,表面有石灰質的殼,並且長得像植物,人們便為它起名海百合。該縣林業部門相關人員推測,石碑上的這處海百合化石,抑或是海百合碎片化石。
我們從相關資料中了解到,古生代石炭紀時,海百合數量龐大,品種繁多,它們跟苔蘚蟲和腕足動物在海底形成草地般的大面積覆蓋面,後因「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90%的海洋物種滅絕,海百合也迅速退出歷史舞臺。而海百合在死亡以後,這些鈣質莖、萼很容易保存下來成為化石,由於海水的擾動,使這些莖和萼總是散亂地保存,失去了百合花似的美麗姿態。由於存活於古代的海百合種類繁多,以至於後來考古發現,海百合化石種類達5000餘種,甚至有的石灰巖地層由海百合化石構成。
「在一些村鎮裡,路面和臺階用就地取材的巖石鋪成,天長日久以後,這些石頭表面被磨得十分光滑,仔細觀看便會發現一些美麗的圖案。」該縣林業部門相關人員告訴我們,若石頭表面呈現出花狀、羽毛狀、五角星狀、圓圈狀般物體,很可能就是海百合化石。
首席專家解開兩大謎題
謎底一:它屬角石化石
究竟是動物化石還是植物化石?該化石為何會出現在城口縣森林寺廟中?帶著這些疑問,我們找到了重慶首席文物專家、重慶市文史研究會副會長林必忠。
根據雞鳴寺相關歷史文化記載及圖片中所示的化石形態,林必忠得出結論,該古生物化石屬角石化石。
「角石,屬古無脊椎動物,是奧陶紀時期海洋中分布最廣的頭足類,直至侏羅紀時期仍廣泛分布於海洋中。其具有堅硬外殼,屬頭足綱動物。這種動物最早出現在4.4億年前。顧名思義,角石外殼的形狀象牛或羊的角,一般是直的,也可以是彎的或盤卷的。」林必忠提到,角石死亡以後,肉體通常很難保存,只有硬殼才能夠保存成為化石。
▲重慶首席文物專家林必忠在秀山縣川河蓋發現的角石化石
林必忠另提及,角石殼的外表不一定都是光滑的,其種類殼表面發育有不同的紋飾,如結節、瘤、各種橫紋、豎紋等,體內隔壁、體管等構造也很不相同。我國角石化石資源非常豐富,北方奧陶紀地層中的鄂爾多斯角石、阿門角石、灰角石;南方奧陶紀地層中的震旦角石、盤角石、米契林角石等都是代表性屬種。
林必忠分析,該寺廟中的角石化石呈圓錐形,外殼具有明顯的螺旋線,這類化石非常普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地層,尤其是石灰巖。現存的鸚鵡螺即角石動物的後裔之一。
謎底二:它形成於「蜀湖」時期
「四川盆地曾經歷海盆——湖盆——陸盆的滄桑之變。」 林必忠提到,四川盆地在海盆時期,屬揚子陸臺一部分,稱為四川陸臺,經歷過兩次大規模的海浸。第一次從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開始,延續到3.7億多年的志留紀,不斷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紀時發生加裡東運動,除了西部的龍門山地槽繼續下陷外,其餘地區上升為陸。2.7億年前的石炭紀末,發生範圍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為海洋佔據。二疊紀時海陸交替,形成重慶附近的南桐、松藻、 天府等煤礦。二疊紀末,盆地西部巖漿噴出,峨眉山小金頂及清音閣一帶的玄武巖就在這時生成。
「距今1.9億年的三疊紀,『印支運動』使盆地邊緣逐漸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沒的地區逐漸上升成陸,由海盆轉為湖盆。當時湖水幾乎佔據現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稱為『蜀湖』,從此結束了海浸的歷史。」 林必忠說,該寺廟中存在的角石化石,就形成於這個階段。他還提及,在中生代漫長的1億餘年裡,四川盆地氣候溫暖溼潤,到處生長蕨類、 蘇鐵和裸子植物,這一時期爬行動物恐龍稱霸一時。
林必忠認為,該寺廟中所呈現出的古生物化石遺蹟,對當地地質、人文、考古等多方面歷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科考價值。原來如此,久藏於雞鳴寺中的石碑之謎終於解開。
責編 歐鴻 審校 張彬 總值班 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