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雞鳴寺之謎:石碑表面驚現不明古生物化石,近看像蟲,遠看如羽毛

2020-12-06 上遊新聞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李琅 文 通訊員 楊夏麟 圖

地處渝、川、陝三省(市)交界處的重慶城口縣,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朝當地南部走,駕車近90公裡,便可抵達雞鳴鄉。那是一處山大坡陡的地方,最低海拔660米,最高海拔2042米。當地著名的宗教旅遊勝地——雞鳴寺,就建在其中。

▲被高山環抱的雞鳴寺

近日,我們在該縣走訪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個久藏於雞鳴寺中的秘密。今日,我們邀請到權威專家揭開其中謎題。

寺中石碑鑽出一條「蟲」

據當地有關記載,雞鳴寺始建於東漢年間,相傳漢光武帝劉秀路經正在修建的寺院,時逢雄雞啼曉,故此得名。

▲雞鳴寺始建於東漢年間

15日下午,我們眼前的這座寺廟一如往常的清淨,每逢有客踏進寺中,寺中僧人便取出乾淨的瓷碗,熱情的將井水遞之。

那口古井設在院後,名曰白鶴井,如今尚存,井水不枯不斷。據當地史料記載,該寺廟後山的茶葉,曾作為貢品獻給乾隆皇帝,該茶與白鶴井水泡之,清香撲鼻。為此,乾隆皇帝曾揮筆寫下「白鶴井中水,雞鳴院內茶」一詩作以形容。

▲雞鳴寺白鶴井至今不枯不斷

該寺廟院落重重,層層樓閣迂曲相連,寺分前後兩段,前殿為藏經樓,後殿為觀音殿。在前殿正門前,一塊地石引起了我們注意,其中疑似存留著古生物遺蹟,呈白色,好似有骨有紋。

見我們很是驚喜,一名僧人神秘地說道:「寺院裡的石花臺、石柱、石牆裡,或許還藏著許多諸如此類的遺蹟存在,只是人們肉眼看不見罷了。」

而另一名僧人,將我們帶入供奉佛像的寺殿內,同樣神秘地指著一塊石碑,讓我們自行體會。果然,與先前在前殿正門所見的畫面一樣,該石碑表面上,同樣呈現著疑似古生物的遺蹟。與先前不同的是,它的形態更清晰,形似蟲類,其呈現的並非是白色而是褐色。

▲寺廟石碑上的不明化石

▲寺廟石碑上的不明化石

「最近幾年,不少來寺內觀光敬佛的遊客也察覺了這個秘密。大家的反應幾乎一致,都說石碑裡怎麼鑽出了一條『蟲』。」一名僧人撓撓頭說,至於這到底是不是蟲類化石,僧人們也百思不得其解。

像羽毛,抑或是一種植物?

近看,這形似蟲類化石的物體,似乎有一條像植物莖一樣的柄,柄上兩端好似長有觸手;遠看,猶如一片羽毛,這些觸手就像蕨類的葉子。

▲地石上也有不明化石

難道是一種植物化石?對此,城口縣林業部門相關人員認為,石碑上的物體確為古生物化石,但據他們判斷,這種化石抑或是一種始見於早寒武紀世的棘皮動物——海百合。

據介紹,海百合是一種古老的無脊椎動物。在幾億年前,海洋裡到處能見它的身影。由於具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羽毛狀,表面有石灰質的殼,並且長得像植物,人們便為它起名海百合。該縣林業部門相關人員推測,石碑上的這處海百合化石,抑或是海百合碎片化石。

我們從相關資料中了解到,古生代石炭紀時,海百合數量龐大,品種繁多,它們跟苔蘚蟲和腕足動物在海底形成草地般的大面積覆蓋面,後因「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90%的海洋物種滅絕,海百合也迅速退出歷史舞臺。而海百合在死亡以後,這些鈣質莖、萼很容易保存下來成為化石,由於海水的擾動,使這些莖和萼總是散亂地保存,失去了百合花似的美麗姿態。由於存活於古代的海百合種類繁多,以至於後來考古發現,海百合化石種類達5000餘種,甚至有的石灰巖地層由海百合化石構成。

「在一些村鎮裡,路面和臺階用就地取材的巖石鋪成,天長日久以後,這些石頭表面被磨得十分光滑,仔細觀看便會發現一些美麗的圖案。」該縣林業部門相關人員告訴我們,若石頭表面呈現出花狀、羽毛狀、五角星狀、圓圈狀般物體,很可能就是海百合化石。

首席專家解開兩大謎題

謎底一:它屬角石化石

究竟是動物化石還是植物化石?該化石為何會出現在城口縣森林寺廟中?帶著這些疑問,我們找到了重慶首席文物專家、重慶市文史研究會副會長林必忠。

根據雞鳴寺相關歷史文化記載及圖片中所示的化石形態,林必忠得出結論,該古生物化石屬角石化石。

「角石,屬古無脊椎動物,是奧陶紀時期海洋中分布最廣的頭足類,直至侏羅紀時期仍廣泛分布於海洋中。其具有堅硬外殼,屬頭足綱動物。這種動物最早出現在4.4億年前。顧名思義,角石外殼的形狀象牛或羊的角,一般是直的,也可以是彎的或盤卷的。」林必忠提到,角石死亡以後,肉體通常很難保存,只有硬殼才能夠保存成為化石。

▲重慶首席文物專家林必忠在秀山縣川河蓋發現的角石化石

林必忠另提及,角石殼的外表不一定都是光滑的,其種類殼表面發育有不同的紋飾,如結節、瘤、各種橫紋、豎紋等,體內隔壁、體管等構造也很不相同。我國角石化石資源非常豐富,北方奧陶紀地層中的鄂爾多斯角石、阿門角石、灰角石;南方奧陶紀地層中的震旦角石、盤角石、米契林角石等都是代表性屬種。

林必忠分析,該寺廟中的角石化石呈圓錐形,外殼具有明顯的螺旋線,這類化石非常普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地層,尤其是石灰巖。現存的鸚鵡螺即角石動物的後裔之一。

謎底二:它形成於「蜀湖」時期

「四川盆地曾經歷海盆——湖盆——陸盆的滄桑之變。」 林必忠提到,四川盆地在海盆時期,屬揚子陸臺一部分,稱為四川陸臺,經歷過兩次大規模的海浸。第一次從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開始,延續到3.7億多年的志留紀,不斷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紀時發生加裡東運動,除了西部的龍門山地槽繼續下陷外,其餘地區上升為陸。2.7億年前的石炭紀末,發生範圍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為海洋佔據。二疊紀時海陸交替,形成重慶附近的南桐、松藻、 天府等煤礦。二疊紀末,盆地西部巖漿噴出,峨眉山小金頂及清音閣一帶的玄武巖就在這時生成。

「距今1.9億年的三疊紀,『印支運動』使盆地邊緣逐漸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沒的地區逐漸上升成陸,由海盆轉為湖盆。當時湖水幾乎佔據現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稱為『蜀湖』,從此結束了海浸的歷史。」 林必忠說,該寺廟中存在的角石化石,就形成於這個階段。他還提及,在中生代漫長的1億餘年裡,四川盆地氣候溫暖溼潤,到處生長蕨類、 蘇鐵和裸子植物,這一時期爬行動物恐龍稱霸一時。

林必忠認為,該寺廟中所呈現出的古生物化石遺蹟,對當地地質、人文、考古等多方面歷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科考價值。原來如此,久藏於雞鳴寺中的石碑之謎終於解開。

責編 歐鴻 審校 張彬 總值班 劉濤

相關焦點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而甕安生物群是與埃迪卡拉生物群齊名的生物群,其化石保存程度和種類數量與埃迪卡拉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不乏大量的多細胞藻類化石,還要早期動物的胚胎化石,為多細胞生命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胚胎證據。歷史過往:1993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袁訓來在論文中首先提出「甕安生物群」的概念。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而甕安生物群是與埃迪卡拉生物群齊名的生物群,其化石保存程度和種類數量與埃迪卡拉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不乏大量的多細胞藻類化石,還要早期動物的胚胎化石,為多細胞生命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胚胎證據。 歷史過往:1993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袁訓來在論文中首先提出「甕安生物群」的概念。
  • 8件珍貴遼寧古生物化石從歐洲萬裡歸鄉
    別小看了它們 其中還有兩項世界之最呢8件珍貴遼寧古生物化石從歐洲萬裡歸鄉「徐氏曙光鳥」是世界上最早的鳥 「赫氏近鳥龍」是最早的帶羽毛恐龍1月13日,在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地質古生物學界多位院士、專家和有關部門人員嘉賓共同為回歸化石揭幕。  歐洲收藏家願捐珍貴化石回遼  這8塊化石的大小多在50釐米左右,只有一件小盜龍類的標本加上尾部的長度達到73釐米。它們姿態各異,骨骼、翅膀甚至羽毛的痕跡均清晰可見,保存十分完好。
  • 張家口壩上驚現古生物三眼恐龍蝦!比恐龍還要久遠!
    山藥蛋傳媒沽源最具影響力的自媒體以及吃喝玩樂指南熱文.美食.優惠.便民.推廣.活動.品牌合作電話:0313-7622677   15832391722                     沽源隨時看,
  • 雲探秘|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今日,走近我們「雲探秘」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教育基地的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隸屬於遼寧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由朝陽市政府投資建設,是一個集化石展覽、化石收藏、化石和地質知識科普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觀賞性和趣味性,是自然科學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
  • 春夏秋冬又一春——赫氏近鳥龍
    他俯下身對我說:「小夥伴你好,我是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徐星教授,就讓我來揭開你的身世之謎吧!」唉,我已經死去不能講話,這位又徐教授怎麼可能從無言的化石中獲知事實的真相呢?半夏:修復天氣炎熱,窗外的蟬鳴聲不絕於耳。
  • 怎樣給古生物化石「整容」
    兇猛霸道的恐龍,龐大猙獰的巨鬣狗,迅猛強悍的古鱷魚,形態各異的三葉蟲,婀娜多姿的海百合……這些針飛鑽舞塵埃落定之後的古生物化石栩栩如生、千姿百態地「簇擁」在記者周圍,使人驚嘆不已,不由得趕緊向專家請教:這些與世隔絕億萬年的古生物化石是如何被修復的?
  • 《奇蹟暖暖》消失的石碑之謎答案介紹 消失的石碑之謎答案分享
    導 讀 奇蹟暖暖消失的石碑之謎答案是什麼?
  •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元旦全新亮相,市民紛紛打卡點讚
    現代快報訊(實習生張珊記者阿里亞)新年第一天,南京雞鳴寺路人流絡繹不絕,位於這條路上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同樣熱鬧非凡。大量精美化石標本首次展出、定製化石圖紋地磚、古生物主題的科學咖啡廳……經過近一年的閉館升級改造,該博物館於1月1日起重新開館,前來打卡的首批觀眾紛紛點讚煥然一新的博物館。
  • 一億五千萬年的文化——狼鰭魚化石
    美麗的石頭有很多種,如優雅高貴的翡翠、熠熠生輝的鑽石、「天外來物」隕石……,當然還有一種石頭不能忽略,它沒有婀娜的身姿、沒有嬌豔的色彩,卻能在拍賣市場中搶盡風頭,成為焦點,它就是狼鰭魚化石。古生物化石從表面看只是石頭而已,但專業領域研究專家會發現,這些化石不僅具有藝術欣賞價值,有利於世人學習並了解萬物造化的奧秘,這些化石也蘊藏著無法估量的的科學文化價值,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研究此件狼鰭魚化石,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補這一時期生物演化重要階段的不少空白。狼鰭魚(LCOPTERA) 產於中國遼西,形成於晚侏羅紀--早白堊紀,距今已有一億四千萬年。
  • 南京禮道 | 跟著這些奇思妙想的古生物文創,一起來逛逛這個博物館吧!
    世界上最大的古生物專業博物館之一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億萬年前的古無脊椎動物、古植物和微體古生物化石為你展開宏大浩瀚的史前景色。南京禮道·南京特色文旅商品徵集活動也有這些「古生物」的參加哦!化石本是沉睡在冰冷巖層的遠古生命,化石文創將之變成具有活力的文化元素,讓我們觸摸到億萬年前的場景。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設計師根據化石設計了曾經的海洋霸主「奇蝦」書籤。 ▲ 奇蝦化石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還可以看到奇蝦的真身哦。
  • 西安發現蟲啃樹化石 距今已1億年世上罕見(圖)
    本報訊(記者魏影)樹木化石裡驚現1億年前的蟲子啃食樹木的情景,2隻如蠶般大小的蟲狀物,爬在樹木上正在啃食著樹木,其完整而「瀟灑」的姿態吸引了眾多村民看稀奇。而專家也稱,像這種植物和軟組織動物一起變成化石,在全世界都是比較罕見的。
  • 熱河生物群已發現30多種恐龍化石
    赫氏近鳥龍是遼寧古生物博物館教授胡東宇等首次在英國《自然》雜誌報導的迄今世界最早的帶羽毛恐龍,比「始祖鳥」早約1000萬年,代表了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今年4月末,他在田頭發現了一塊又像石頭又像骨頭的東西,由此引出一處大型恐龍化石出露點。目前,化石發掘工作還在進行中。遼寧省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恐龍化石專家周長付說,恐龍化石的發現地應屬義縣陸家屯層,距今約1.26億年,屬蜥腳類恐龍。這隻恐龍存活時,體長約15米,高約2米,肋骨約1.5米長,是目前為止遼寧省發現的最為完整的立體保存的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
  • 遼西古生物化石:讓人歡喜讓人憂
    遼西為什麼會蘊藏著如此豐富而精美的古生物化石
  • 邢臺達活泉公園石碑上的化石或為石炭紀「三葉蟲」和「古馬陸」
    近日一則達活泉公園的石碑上有蟲子化石的消息被網友關注,其實石碑並無稀奇,化石也不稀奇,如果化石和石碑在一起那就有點稀奇了。小編也懷著好奇的心,來到位於達活泉公園九龍柱南側的兩塊石碑處,一看究竟。果不其然,在矗立的石碑上確實有類似蟲子的物體,其實這兩塊石碑是明代所立,一塊為廣源廟碑,一塊為廣源閘碑記,距今近500年。當然這個時間只是立碑時間而非化石形成時間。但是石頭上的蟲子究竟是什麼化石呢,小編只能一通亂拍,回來研究了。通過查閱資料,加上小編的猜想得出了蟲子是何物的結論。
  • 太陽系四大水星之謎,水星上的冰山之謎(有不明反光物質)
    水星是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之一,這顆最小的行星卻有很多謎團困擾著科學家,水星之謎中冰山之謎是最大的一個謎團。科學家不只是在水星上發現冰山,還發現不明反光物質,這些都是什麼呢?水星之謎會是外星人的傑作嗎?
  • 一億年前琥珀現最完整古鳥 8件珍貴古生物化石從歐洲萬裡歸鄉
    「琥珀中小鳥屍體周圍的甲蟲、蟲糞和植物碎片,都暗示著這塊琥珀形成於森林地面或接近地面的地方。其中一些昆蟲甚至可能扮演過清道夫的角色,但這需要更多的證據。」瑞安。麥凱勒教授說。研究團隊利用北京同步輻射中心的X射線螢光成像方法,獲得了「煎餅鳥」化石出露斷面的微量元素分布圖。
  • 中國專家揭恐怖蟲"身世"之謎 與蒼蠅是遠親
    中國專家揭恐怖蟲"身世"之謎 與蒼蠅是遠親     新種:道虎溝恐怖蟲的模式標本正模,雄性(右),配模,雌性(左) 黃迪穎供圖 攝   中新網南京2月20日電 (盛捷)「恐怖蟲無疑和現代的蒼蠅、蚊子等同屬雙翅目,是纓翅蚊科的近親,恐怖蟲不恐怖」,20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確定了恐怖蟲的分類位置和它的生活習性,揭開了恐怖蟲的「身世」之謎。
  • 鳥類後肢上的羽毛揭開古鳥類短尾之謎(圖)
    在這篇題為「一早白堊世鳥類的腿羽」的論文中,這兩位專家報導了一隻生活在1億2千萬年前的、既保存有完好的腿羽,又保存有短的尾羽的鳥類化石。該鳥腿部的羽毛可能能夠幫助揭開原始鳥類的「短尾」之謎,同時也進一步支持了鳥類飛行演化經歷了「四個翅膀」階段的假說。  這枚發現於遼寧西部的鳥類化石在常人的眼裡也許並不是一件寶貝:保存不完整,頭部骨骼僅保存下頜等少量骨片,頭後骨骼也僅保存腹面的一半。
  • 中國科學家揭開櫛水母動物門起源之謎
    新華社昆明3月26日電(記者白靖利)中國科學家通過對澄江生物群疑難化石足杯蟲類的系統研究,破解了櫛水母動物門的起源之謎,證實櫛水母動物和刺胞動物共同起源於底棲固著生物。目前,這一成果已經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上,並將於4月1日以封面文章正式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