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後肢上的羽毛揭開古鳥類短尾之謎(圖)

2021-01-09 搜狐網


 

  中國恐龍網 邢立達報導,10月21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福成和周忠和的一篇有關古鳥類飛行的文章。在這篇題為「一早白堊世鳥類的腿羽」的論文中,這兩位專家報導了一隻生活在1億2千萬年前的、既保存有完好的腿羽,又保存有短的尾羽的鳥類化石。該鳥腿部的羽毛可能能夠幫助揭開原始鳥類的「短尾」之謎,同時也進一步支持了鳥類飛行演化經歷了「四個翅膀」階段的假說。

  這枚發現於遼寧西部的鳥類化石在常人的眼裡也許並不是一件寶貝:保存不完整,頭部骨骼僅保存下頜等少量骨片,頭後骨骼也僅保存腹面的一半。然而在專家的眼裡這件化石卻成了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貴研究材料。它不僅尾部具有短短的尾羽,而且腿部還保存具有空氣動力學特性的羽毛。

  在現生的飛行鳥類中,尾羽通常非常發達,羽軸粗長、羽片寬大,具有空氣動力學特性,是飛行中產生升力的輔助器官,更是重要的飛行操控器官。發達的尾羽一方面可以像翅膀一樣為鳥的飛行提供升力,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在起飛、降落和完成空中技巧動作方面發揮重要的操控作用。

  但是,在迄今發現的成百上千的鳥類化石中,除了有些種類保存有一對長長的、具有裝飾功能的羽毛外,其他的尾羽都非常短。這與現代鳥類具有很大的不同。而對這些鳥類的骨骼形態學的研究發現它們確實應該具有了非常強的飛行能力,可以說與現代飛行鳥類並無太大差別。前肢翅膀羽毛的長度、寬度和形態構造與骨骼的形態學特徵協調一致都說明這些原始鳥類應該具有較強的飛行能力;而這些鳥類的短短尾巴不僅過去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而且還不能很好地解釋這些古鳥類已經具有的較強的飛行能力。因此,原始鳥類是如何完成起飛、降落和一些空中技巧動作等問題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具有空氣動力學特性羽毛在原始鳥類腿部的發現,使深受鳥類飛行起源之迷困擾的科學家們分明獲得了意外的收穫和靈感。

  在這枚新發現的反鳥的小腿(脛跗骨和腓骨)外側,保存有具有空氣動力學特性的羽毛。雖然由於保存的原因,這些羽毛的內、外側羽片的非對稱結構並不明顯,但是它們明顯彎曲的羽軸(羽毛的中軸)已經使它們的空氣動力學特性勿庸置疑。這些羽毛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它們的長度已經達到了脛跗骨長度的二分之一左右。雖然在有效負載面積上,排列在小腿的外測的8-12枚這樣長的羽毛構成的飛行單元要遠小於前肢的翅膀,但是在飛行布局上它們處在身體的後部,這樣大小的有效負載用於操控起飛、降落及完成空中技巧飛行方面還是綽綽有餘的,因為現代飛行鳥類的尾羽有效負載面積與前肢飛羽的相比也是非常小的,但同樣可以有效完成飛行操控。這樣,原始鳥類的短小尾羽造成的飛行操控能力的不足就能被發達的腿部羽毛所補充。在現代鳥類中,海雀的尾羽同樣較短,但是海雀寬大的蹼足有效地補充了這種功能上的不足;而有些禿鷲的整個後腿,包括腳趾間的蹼瓣,在降落時幫助完成有效的「剎車」功能。

  基於對不發達尾羽和發達腿羽的上述解釋,他們的研究一方面佐證了基於骨骼形態學得出的原始鳥類的飛行能力較強的推測,另一方面也使看似怪異的短尾和後肢羽毛在飛行功能上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另外,在飛行起源演化上,新發現的反鳥化石也進一步支持了首先由科學家C. W. Beebe於1915年提出的有關鳥類飛行起源經歷了「四個翅膀」階段的假說。在該假說中,Beebe通過始祖鳥的腿部存在廓羽這一現象提出在始祖鳥之前存在一個具有四個翅膀的祖先,存在於後肢上的翅膀具有被動降落的功能。同樣出產於遼西的顧氏小盜龍由於後肢上存在具有空氣動力學特性的腿羽而支持了上述假說。最近國外學者提出始祖鳥腿上也存在廓羽,其長度約為脛跗骨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有關始祖鳥腿羽的爭論並沒有因此而結束。中國早白堊世鳥類腿羽的發現,因此也支持了始祖鳥具有腿羽的假說。


來源:[中國恐龍網]

相關焦點

  • 探索鳥類起源的秘密--中國數字科技館
    僅以近一年為例,就先後有長有4根長長帶狀尾羽的「胡氏耀龍」、屬於鳥臀類的帶毛恐龍「天宇龍」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赫氏近鳥龍」化石問世,相關研究論文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現在,就讓我們梳理一下近年來的化石發現,從中一探鳥類起源之謎。
  • 古生物學家揭開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12月15日,中加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首批三維保存的古鳥類尾羽琥珀,初步揭開了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該研究成果在
  • 我國學者首次揭示早期鳥類曾有四個翅膀
    早先的研究曾發現類似鳥類的恐龍後肢上存在羽毛,但是在早期鳥類身上卻沒有發現這方面的證據。山東省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及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鄭曉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與徐星研究員等通過分析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化石,發現11件早期原始鳥類標本後肢上長有羽毛的明顯跡象,經過深入對比研究,認為早期鳥類曾有四個翅膀,並且後肢羽翼也具備協助飛翔的氣動功能。3月15日《科學》雜誌在線刊登了該項研究成果。
  • 體型和重量最小的恐龍,它也許就是現代鳥類的直接祖先
    近鳥是一種有著羽毛的小型恐龍,屬於傷齒龍類、手盜龍類。它主要生 活在中國的東北部,但其生存年代仍不確定,可能生活在白堊紀的早期,徐 星推測其身長約為34釐米,重量約110克,是已知最小型的恐龍之一。近鳥的前肢相當長,約是後肢長度的80% e其前肢、後肢的比例接近於始祖鳥等早期鳥類,徐星認為這是能夠飛行的必要條件。其模式標本存有碳 化的羽毛痕跡,說明近鳥是有羽毛的,那麼,它就很有可能可以飛行或是滑 翔。其胸部羽毛的平均長度為兩釐米,但其保存程度不是太好,根本無法準 確地辨認其羽毛細節。
  • 演化路上 鳥類為何弄丟了一側卵巢
    早白堊世保存卵泡的反鳥類標本 受訪者供圖視覺中國供圖  在早白堊世期間,鳥類在演化中發生了一系列特徵改變,中間的許多關鍵性環節現在仍然是謎,比如為什麼恐龍有兩側卵巢和輸卵管,鳥類卻只有左側卵巢及輸卵管  中空骨架和尾綜骨等結構演化還存謎  山東省天宇自然博物館館長、臨沂大學教授鄭曉廷團隊一直與周忠和團隊進行早期鳥類演化的合作研究。鄭曉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與鳥類關係最近的恐龍像鱷魚一樣,具有兩個功能性卵巢和輸卵管。
  • "中國獵龍"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理論添力證
    中、美、加三國學者日前在我國「恐龍之鄉」遼西發現的中國獵龍具有從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過渡特徵,這一發現是自1996年長羽毛恐龍化石出土以來「鳥類起源於恐龍」理論獲得的又一重大證據,中國科學家也由此突破了「鳥類起源」研究的最前沿。
  •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怎麼回事?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圖片
    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其細節對人們理解古鳥類的多樣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的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等學者共同研究。
  • 新發現揭示早期鳥類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方式
    2月1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周忠和、鄒晶梅,與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報導了一件發現於1.3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反鳥類——多齒脛羽鳥
  •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圖)
    該化石發現於遼寧西部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的侏羅紀髫髻山組,距今約1.6億年,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物種。這一發現進一步支持了恐龍演化曾經過「四翼階段」的假說,並提出了獸腳類恐龍分異的時間框架新假說。此研究成果代表著鳥類起源研究的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 恐龍繁衍之謎要到哪裡找答案
    原標題:恐龍繁衍之謎要到哪裡找答案   隨著考古發現的日益增多   要揭開恐龍交配之謎,首先要弄清楚恐龍的性別。而在缺失生殖器化石證據的情況下,識別恐龍雌雄,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傳統上,我們依據恐龍骨架的一些形態差異,比如通過骨架粗壯還是纖細,通過裝飾性結構(如角)的有無,來推斷雌雄,但這樣得出的結論常常不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說。
  • 【科技日報】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嗎?
    鳥類恐龍起源說逐漸成為有關鳥類起源研究的主流假說,但是,在世界範圍內,卻長期缺少侏羅紀時代的似鳥類恐龍化石證據。我國科學家的一個發現為這一假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請關注——2010年10月1日,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課題組發現的帶羽毛恐龍化石,該化石被命名為「赫氏近鳥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帶羽毛恐龍化石。
  • 恐龍其實是鳥類?「始祖暴龍」已長出羽毛,只差不會飛
    鳥類和恐龍的歷史鳥類是由恐龍進化而成的--這已經是無可動搖的定論。
  • 最新研究顯示:早期鳥類使用四個翅膀飛(圖)
    【搜狐科學訊】據「生活科學」網站報導,最新一期出版的《古生物學》雜誌上公布的最新研究顯示,最早的鳥類腿上長有飛行羽毛,可以利用後肢充當額外的翅膀進行飛行,這個發現證明了早期鳥類是從樹上開始學會滑行和降落的理論。
  • 遠古的鳥類如何更換它們的羽毛呢
    第一個答案或許就是羽毛。對於鳥類來說,輕盈而精巧的羽毛是... 與生活在陸地、海洋的動物相比,飛翔在天空中的鳥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點呢?第一個答案或許就是羽毛。對於鳥類來說,輕盈而精巧的羽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結構。
  • 人類首次有緣一睹恐龍時代古鳥類真面目—新聞—科學網
    在此之前,人們對白堊紀鳥類的了解僅限於化石記錄。而琥珀中的鳥類標本沒有經過化石化作用,因此完好地保存了翅膀上的羽毛和部分軟組織,甚至羽毛最小的分支和存留的色素。從這些標本中,人們可以知道鳥兒生前的種種細節,包括各個羽毛的位置和插入皮膚的方式。 如果說通過化石了解古鳥類多少有些「隔靴搔癢」的遺憾,那這一次就是跨越億年時光的直接相逢。
  • 羽毛是區別鳥類和其他動物的最重要特徵
    羽毛一直是個謎——從爬行動物進化到鳥類的過程中,羽毛是如何長出來的?對這個問題,科學家們至今還沒發現一絲線索。羽毛是大自然最偉大的奇蹟之一——它們從鳥類的皮膚裡平長出來,依附在其身體表面,形成羽衣。用於飛行的羽毛形狀是不對稱的,這樣才可以承受空氣。鳥扇動翅膀,改變了氣流,產生「上升的力量」。
  • 鳥類可能屬於恐龍類!
    我們知道,現代鳥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獸腳亞目恐龍,這是恐龍系譜上的一個主要以肉食為食的分支。並且在一些鳥類中,比如食火雞,很容易看到它們與已經滅絕的獸腳亞目恐龍的相似之處。鳥類和恐龍?或許有人會問,麻雀、鵝和貓頭鷹與迅猛龍或強大的霸王龍有什麼共同之處?
  • 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 竟藏著鳥類祖先談戀愛的秘密
    原標題: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 竟藏著鳥類祖先談戀愛的秘密12月15日消息,中加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首批三維保存的古鳥類尾羽琥珀,初步揭開了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該研究成果在專業學術刊物《古地理學報》在線發表。
  •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 腳趾證明新發現鳥類為小型猛禽
    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再次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一億年前的袖珍猛禽的痕跡,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古鳥類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中外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古鳥琥珀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其細節對我們理解古鳥類的多樣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的意義。
  • 恐龍時代的古鳥類耳朵、眼瞼和膚色什麼樣,來看看這隻琥珀!
    恐龍時代的古鳥類耳朵、眼瞼和膚色什麼樣,來看看這隻琥珀!比龍標本復原圖。張宗達 繪自此,來自恐龍時代的第一隻雛鳥標本被人類發現。該琥珀化石保存了極為豐富的軟組織細節,包括了裸露的耳朵、眼瞼,以及跗骨上極具細節的鱗片。科學家稱,這為人們研究恐龍時代的古鳥類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