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路上 鳥類為何弄丟了一側卵巢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早白堊世保存卵泡的反鳥類標本 受訪者供圖

視覺中國供圖

  在早白堊世期間,鳥類在演化中發生了一系列特徵改變,中間的許多關鍵性環節現在仍然是謎,比如為什麼恐龍有兩側卵巢和輸卵管,鳥類卻只有左側卵巢及輸卵管。

  當鳥從恐龍演化而來時,發生了什麼變化?繼2013年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早白堊世鳥類卵泡的精美保存對研究恐龍繁殖行為的意義》之後,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於《生物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最新相關研究成果:鳥類軟組織化石能長時間保存,右側輸卵管和卵巢的退失可能發生在恐龍向鳥類過渡的階段。

  早白堊世距今約1.2億年,這期間發生了從恐龍到鳥類的一系列演化事件。與恐龍相比,演化而來的鳥類一系列關鍵特徵發生改變,生殖器官就是其中之一。有標本顯示,雌性恐龍和現在的爬行類動物相似,仍保存兩側的卵巢及輸卵管,但現生鳥類的雌鳥僅保留了左側的卵巢及輸卵管。從什麼時候開始,鳥類丟失了一側的卵巢及輸卵管?這與適應飛行需要的體重減輕有關嗎?

  中空骨架和尾綜骨等結構演化還存謎

  山東省天宇自然博物館館長、臨沂大學教授鄭曉廷團隊一直與周忠和團隊進行早期鳥類演化的合作研究。鄭曉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與鳥類關係最近的恐龍像鱷魚一樣,具有兩個功能性卵巢和輸卵管。但在早白堊世的熱河鳥以及反鳥類標本中,研究者發現早期鳥類只保留了左側卵巢,進而推測鳥類右側卵巢的退化可能發生在恐龍向鳥類過渡的階段,很可能與適應飛行需要的體重減輕有關。

  「對於鳥類來說,為更有利於飛行,它們在演化中總是最大限度減輕體重。」鄭曉廷說,「體現鳥類體重減輕的方面還有很多,比如骨骼簡化癒合,還有,鳥類的骨骼都是中空形態的,這些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減輕重量。」

  鳥類獨有的中空骨架是有效降低體重的最直接方式,會飛的鳥類骨骼又細又長,中空且沒有骨髓,骨架僅佔身體體重的5%—6%。但陸地動物的骨架重量佔了身體總體重近40%。

  羽毛中真正有飛翔功能的是飛羽和尾羽,飛羽長在翅膀上,尾羽長在尾部。鄭曉廷說,最原始的鳥類,包括始祖鳥和熱河鳥,都具有一個爬行類動物的骨質長尾。其它鳥類都有一個縮短的尾巴,末端是一個癒合結構,稱作尾綜骨。現生鳥類中,尾綜骨通常連著一個用來控制尾羽的肌肉結構——尾羽球莖。尾羽球莖在飛翔中控制尾羽的展開,這種對尾羽形狀的控制極大提高了尾部的飛翔功能。

  熱河生物群是約1.2億—1.35億年前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古老生物群,其鳥類化石保存了已知最早的帶尾綜骨鳥類,還保存了各種各樣的尾羽形態,但卻沒有發現尾部過渡演化的直接化石記錄。早白堊世鳥類不同支系間尾羽和尾綜骨形態的差異引發了學術界這樣一種觀點,即尾羽球莖是與現生鳥類的犁頭型尾綜骨一同起源的。一種新發現的鵬鳥科鳥類——大嘴齊亞比鳥化石中保存的確鑿證據表明,反鳥類也曾擁有協助飛翔的扇形尾羽。短尾綜骨與扇尾相伴,共同出現在現生鳥類和會鳥目中,現在又出現在鵬鳥科中,這充分說明了這些結構是一同起源的,並且與尾羽球莖一起構成了一個複合型尾翼。最簡單的推測是尾羽球莖是尾綜骨類的一個祖徵,然後在演化過程中,部分鳥類和反鳥類不幸失去了這一結構,變得像今天的鴕鳥一樣。

  軟組織能否長時間保存仍需研究

  2013年論文《早白堊世鳥類卵泡的精美保存對研究恐龍繁殖行為的意義》發表後,部分學者質疑軟組織能否保存如此長時間,並猜測卵泡化石實際上是胃裡未被消化殆盡的植物種子。

  對此,鄭曉廷並不認同,他認為植物種子與卵泡化石結構並不一樣。周忠和研究團隊通過高解析度CT、能量色散X射線譜、骨組織切片染色等技術手段,對卵泡化石和現生標本進行了對比研究。研究結果也進一步確認了這是卵巢濾泡化石,展現出卵泡組織的高分辨細節特徵,包括了可收縮的肌肉、血管化組織,這些都和現生鳥類正在形成的蛋黃周邊組織相似,為卵泡提供營養,幫助排卵期的鳥類順利排卵;平滑肌纖維、膠原蛋白纖維、血管等軟組織的發現都和早期研究論文中提出的假設吻合,即與現生鳥類相關組織相似,與食入種子的假設不符。

  「軟組織確實不易保存,但是通過迅速脫氧等條件,軟組織是可以較好保存下來的。」鄭曉廷說,特別是羽毛的軟組織,隨化石保存下來的較多。

  近年來,熱河生物群化石除了保存有完整的骨骼、精緻的羽毛和其他皮膚衍生物外,包括肺泡等軟組織內臟組織在化石研究中同樣不斷被發現,證明了軟組織在歷經複雜、長時間尺度的埋藏後,可能被保存下來。

  鄭曉廷說,對一件保存了卵泡組織和翅膀軟組織的始孔子鳥標本進行研究發現,始孔子鳥具有翼前膜和翼後膜,翼前膜所保存的內部網狀支撐結構與現生鳥類非常相像,軟組織結構顯示翼前膜能夠形成一個弧形剖面並可以產生抬升力。

  「不過,比較有意思的是,有個別標本,羽毛保存較好時,骨骼組織就保存得較差。還有個別鱘魚標本,當它的消化系統、皮膚結構保存較好時,骨骼組織就保存得較差。而有些骨骼保存較好的標本,其軟組織往往保存較差。」鄭曉廷說,這個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消化系統等差異或與食物結構有關

  鄭曉廷說,通過對早期鳥類的研究,還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如不同鳥類具有不同的消化系統,這可能與早期鳥類食物結構不同有關。

  比如對幾件嗉囊中保存著魚類殘骸的燕鳥標本的研究發現,早白堊世時期的鳥類在吃飽情況下,會在食道中儲存一部分食物以備以後消化。燕鳥的牙齒不是用來咀嚼食物的,而是用來捕捉食物;燕鳥消化道不同的部分已具有先進的肌肉系統,在消化食物過程中具有不同的蠕動功能,先進的消化道系統已出現在具有牙齒的白堊紀鳥類中。

  鄭曉廷說,對早白堊世九佛堂組的一件古喙鳥標本的研究發現,所保存的軟組織形態顯示古喙鳥的肺與現生鳥類的肺極為相似。這表明,支持鳥類飛翔有效供氧特化肺臟在1.2億年前的鳥類中就已經演化形成。

  在現生呼吸空氣的脊椎動物中,鳥類擁有結構最複雜、功能最有效的呼吸系統,在氧氣稀薄地區都能滿足鳥類飛翔運動中高能耗的需求。古喙鳥被認為是已知最原始的現生鳥類之一,可能處於一個從骨骼結構來看,呼吸系統還比較原始的階段,然而其肺臟的微觀結構卻已非常現代。這一發現可能表明,許多對現生鳥類至關重要的軟組織結構,比如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生理學演變是發生在骨骼形態適應演變之前的。

相關焦點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我國科學家找到證據:恐龍丟失一側卵巢變成鳥
    但是,前段時間我國中科院的一支科研團隊在發表於《生物通訊》期刊上的論文中指出,他們發現了遠古時期鳥類缺少一側卵巢的化石,這說明恐龍是鳥類的祖先,這是為何呢?以往的研究表明,恐龍最早從1.2億年前就開始向鳥類演變,但並非所有恐龍都能演變成鳥類,一種體表長出羽毛的獸腳類恐龍成為了鳥類祖先的可能答案。那麼我國科研團隊是如何發現鳥類的單側卵巢與恐龍之間的關係呢?
  • 恐龍進化成鳥類有了實錘,科學家找到證據:它們丟了一側卵巢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鳥類的祖先是誰?有觀點認為,在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後,恐龍並沒有徹底滅絕,其中一部分小型恐龍,它們朝著鳥類的方向進化,最終變成了鳥類的祖先。鳥類的祖先是恐龍?鳥類究竟是怎麼出現在地球之上的?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古生物學家們。不過,目前比較普遍的一種觀點是,鳥類的祖先並不是來自於6500萬年前的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之後,而是來自於白堊紀早期,鳥類的祖先是一種小型的獸腳類恐龍。
  • 為進化成為鳥類,恐龍捨棄了一側卵巢,且為此遭受不少折磨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鳥類的祖先是誰呢?現代研究認為,恐龍演化成為鳥類,而且演化並不是從6600萬年前的生物大滅絕開始的,而是早在白堊紀早期就已經拉開序幕了。研究認為,白堊紀早期,一種身上長有羽毛的小型獸腳類恐龍演化成為了鳥類,當然,從原本不會飛到變成會飛的鳥類,它們也在不斷演化的過程中放棄了許多。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周忠教授,日前在《生物通訊》雜誌上,和他的科研團隊成員一起,發表了一篇有關鳥類演化的報告,表示通過研究發現,為了減輕體重,讓飛行變得更加順暢,鳥類在演化的過程中,放棄了一側的卵巢和輸卵管。
  •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反鳥類與現代雞的卵巢濾泡對比照片。(研究團隊 供圖)反鳥類與現代雞的卵巢濾泡對比照片。(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反鳥類與現代雞的卵巢濾泡對比照片。(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從恐龍到鳥卵巢退失 是為了減輕體重適應飛行?
    (研究團隊供圖)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 古 脊 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早期鳥類繁殖系統研究獲新進展 確認從恐龍到鳥演化重要一環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在一項對早期鳥類卵泡化石的最新研究中,進一步確認了從恐龍到鳥的一段演化進程。這項成果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完成。
  • 現在的鳥類為何大多只剩下了左側輸卵管?
    從恐龍到鳥的演化涉及到一系列關鍵特徵的改變,生殖器官就是其中之一,如雌性恐龍體內和現在的爬行類動物相似,仍保存兩側的卵巢及輸卵管,但絕大多數現生鳥類的雌鳥僅保留了左側的卵巢及輸卵管。從什麼時候開始,鳥類丟失了一側的輸卵管呢?
  • 有牙齒到沒牙齒,鳥類演化歷程中是如何把牙齒搞丟的?
    在一億多年的漫長演化歷程中,鳥類是如何搞丟了牙齒呢?這是個看似簡單卻十分難回答的問題,也是鳥類演化研究中的前沿熱門問題,截至目前仍沒有公認的統一答案。故事將從第一隻鳥和第一隻沒有牙齒的鳥講起,介紹解答鳥類牙齒消失之謎的各種假說,大家可以沿著這個故事,去攀登鳥類演化的科學高峰!
  • 為啥每月只有一側卵巢在排卵,促排卵藥物會把卵子提前排光嗎
    ,小A平時說話就幽默,這麼一說,可把大夫給樂壞了,一屋子的孕婦也都笑了,大夫笑完就說,兩側卵巢可比人類自覺多了,輕傷不下火線,你這個是屬於負了重傷,需要好好調養了。為啥每月只有一側卵巢在排卵?女性的卵巢跟人類的眼睛和耳朵差不多,也是成對出現的,在子宮的兩側各有一個,排卵可以由一側卵巢連續排出,也可以由兩側卵巢輪流排出,一側卵巢如果出現下面兩種問題,就可能不排卵了。
  • 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
    原標題: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   為何鳥類沒有牙齒;顏色鮮豔的羽毛如何演化;鱷魚怎麼會跟鳥類攀上親戚;鸚鵡為何能「說」人話?   這些新發布的成果在許多鳥類演化相關問題上提出了新的觀點。其中發表在《科學》雜誌的兩篇綜合性文章稱,研究人員基於全基因組數據構建了有史以來最高可信度的鳥類分子演化樹,前所未有地解決了關於早期鳥類演化關係的歷史爭論;描述了鳥類基因組演化的歷程,從基因組角度闡述了鳥類宏觀演化的重要特徵。
  • 小學生最容易弄丟的幾款文具:橡皮才排第二!它才是第一!
    家有小學生的家長們都知道,小孩子是最容易弄丟文具的了,時不時就會問家長要一筆零花錢說要買文具。但是沒過幾天,新買的文具又會很快丟失,班級多大點的地方,怎麼就能丟得無影無蹤,覓不到蹤跡呢?真的是讓家長頭大。讓我們一起看看,現在的小學生們最容易弄丟哪些文具吧!
  • 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華 凌 綜合外電 為何鳥類沒有牙齒;顏色鮮豔的羽毛如何演化;鱷魚怎麼會跟鳥類攀上親戚;鸚鵡為何能「說」人話?
  • 鳥類為什麼能夠躲過那場大災難而沒有滅絕?
    事實上鳥類確實通過改變自己的形態,迅速填補了這些生態位,因此也就出現了演化史中的這壯觀一幕。那麼鳥類是如何躲過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的,這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的問題。在這一食物鏈崩潰引發的物種滅絕事件中,為何鳥類得以倖存? 有人說,鳥類在結構形成特點就具有很大的優勢。鳥類具有其他物種都沒有的一項構造就是翅膀,所謂大難來臨各自飛。
  • 「把鑰匙弄丟了」英語怎麼說?
    lost the key to:把鑰匙弄丟了。he lost the key to the door.他丟了房門鑰匙。你昨天丟了你小汽車上的鑰匙嗎? If you lose the key to your house, you have to break into the house.如果你丟了家門的鑰匙,你就不得不破門而入。
  • 毛毛兔弄丟了之後
    李媛 繪 愛彌兒朱雲雁 逛超市的時候,麥兜把玩具毛毛兔弄丟了。等我想起來的時候,我們已經吃完飯,坐車離開那裡了。女兒在夜色中,聽到我大叫著「毛毛兔不見了」,她遲疑片刻,開始以一種平靜、理性乃至有些積極的語氣語調談論毛絨兔子可能是在哪裡丟的。我們與她盡力回想。先生學生時代常丟東西,對於麥兜遺失東西之後的懊喪感同身受,當他自己掉東西時,通常他會迅速去買回一件一模一樣的,以此緩解自己無法言說的難受心情。於是,這一次,他說:「沒事,再去買一個。」說時,不假思索,痛快淋漓。
  • 孔子鳥類研究取得進展
    始孔子鳥屬是孔子鳥目(Confuciusornithiformes)最古老和最原始的成員,而孔子鳥類則是最古老的具有角質喙的鳥類。雖然已發現的孔子鳥屬標本有數千件,但是本研究所報導的僅是第二件始孔子鳥化石。始孔子鳥屬僅發現於距今約1.3億年的花吉營組,花吉營組保存了除始祖鳥外最古老的鳥類,同時也是熱河生物群演化的最初階段,發現於該層位的鳥類化石非常稀少。
  • 牙齒演化特徵研究揭示鳥類如何躲過大滅絕
    恐龍的後代——鳥類,是如何躲過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的,一直是科學家亟待解答的問題。在這一食物鏈崩潰引發的滅絕事件中,為何鳥類得以倖存?4月21日,學術期刊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志恆團隊與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等多家合作單位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對與鳥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非鳥類恐龍至古鳥類的牙齒演化特徵進行了探討,揭示鳥類與恐龍之間食性的差異很可能是其能夠躲過災變,倖存至今的關鍵。
  • 鳥類骨骼癒合演化或反映發育可塑性
    ,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研究提出作用於骨骼癒合的發育過程在鳥類演化早期是多效性的,在鳥類演化後期,發育過程或受到飛行的選擇限制而失去多效性,可能反映了發育可塑性。由於缺少過渡環節的化石,以及對現生鳥類骨骼癒合過程研究較少,骨骼癒合在鳥類演化歷史中是如何發生的尚不清楚。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件距今約1.2億年的早白堊世反鳥類化石,保存了完全癒合的腕掌骨和腰帶,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同時具有癒合的腕掌骨和腰帶的鳥類。
  • 倒黴蛋楊志先後弄丟了花石綱與生辰綱,大家知道什麼是「綱」嗎?
    倒黴蛋楊志弄丟了花石綱與生辰綱,大家知道什麼是「綱」嗎?《水滸傳》中的花石綱與生辰綱的「綱」是什麼東西?在梁山好漢中,青面獸楊志算是個著名的倒黴蛋了。他有個好出身,系北宋武侯楊老令公之後;有一身好武藝,與梁上有名的好漢戰成平手;還有一份好工作,曾任殿帥府制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