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反鳥類與現代雞的卵巢濾泡對比照片。(研究團隊 供圖)

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繼2013年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早白堊世鳥類卵泡的精美保存對研究恐龍繁殖行為的意義」的論文之後,周忠和團隊關於早白堊世鳥類繁殖系統研究新進展的成果論文,近日由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生物通訊》(Communications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

從恐龍到鳥的演化涉及到一系列關鍵特徵的改變,生殖器官就是其中之一,如雌性恐龍體內和現在的爬行類動物相似,仍保存兩側的卵巢及輸卵管,但絕大多數現生鳥類的雌鳥僅保留左側的卵巢及輸卵管。鳥類何時開始丟失了一側輸卵管?這個問題一直備受學界關注。

中科院古脊椎所介紹,2013年,周忠和團隊在白堊世的熱河鳥類以及反鳥類化石標本研究中,發現早期鳥類顯然已經只保留一個有效的卵巢和一條輸卵管(身體左側),進而推測身體右測卵巢和輸卵管的退失可能發生在恐龍向鳥類過渡的階段,很可能與適應飛行需要的體重減少有關。這項研究彌補了「從恐龍到鳥」的缺失一環,但論文發表以後,有部分學者在質疑軟組織能否保存如此長時間的同時,猜測卵泡化石實際上是胃部內未被消化殆盡的植物種子。

針對此項爭議,近年來,該團隊成員艾莉達·巴約勒(Alida Bailleul)、李志恆研究員等,通過高解析度CT、能量色散X射線譜、傳統的骨組織切片染色等技術手段,對「疑似」卵泡和現生標本開展深入對比研究。

研究團隊表示,最新研究結果不但進一步確認「疑似」標本是卵巢濾泡化石,更展現出該組織的高分辨細節特徵,包括可收縮的,肌肉、血管化的組織,來為卵泡提供營養,幫助排卵期的鳥類順利排出,這些都和現生的鳥類正在形成的蛋黃周邊的組織相似。同時,卵泡化石標本中平滑肌纖維、膠原蛋白纖維、血管等軟組織的發現,都和7年前研究論文中提出的假設吻合,與食入種子的假設不符。

這項最新研究還得出另一個結論,即反鳥雖然也有一個功能性的卵巢和輸卵管,但是它們卵泡發育速率相對於現代鳥類要慢,和古鳥類較低的新陳代謝水平有關。

近年來,熱河生物群化石除了保存有完整的骨骼、精緻的羽毛和其他皮膚衍生物外,包括肺泡等軟組織內臟研究同樣不斷湧現,證明了軟組織歷經複雜、長時間尺度的埋藏仍可以被保存下來的潛力。該研究團隊認為,「相關研究不僅增進了我們對遠古生物更為深入的認知,更展現了化石埋藏過程的鬼斧神工和生命演化之路的瑰麗神奇」。(完)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從恐龍到鳥卵巢退失 是為了減輕體重適應飛行?
    從恐龍到鳥卵巢退失 是為了減輕體重適應飛行?(研究團隊供圖)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 古 脊 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早期鳥類繁殖系統研究獲新進展 確認從恐龍到鳥演化重要一環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在一項對早期鳥類卵泡化石的最新研究中,進一步確認了從恐龍到鳥的一段演化進程。這項成果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完成。
  • 演化路上 鳥類為何弄丟了一側卵巢
    當鳥從恐龍演化而來時,發生了什麼變化?繼2013年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早白堊世鳥類卵泡的精美保存對研究恐龍繁殖行為的意義》之後,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於《生物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最新相關研究成果:鳥類軟組織化石能長時間保存,右側輸卵管和卵巢的退失可能發生在恐龍向鳥類過渡的階段。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我國科學家找到證據:恐龍丟失一側卵巢變成鳥
    一直以來,鳥類起源於哪一類古生物是古生物學界頗具爭議的問題,目前主流觀點認為鳥類起源於恐龍,除了因為恐龍中有翼龍這樣擁有飛行能力的恐龍之外,還有其它因素。然而反對這種觀點的聲音也有很多,比如翼龍的體型比一個成年人要大好幾倍,它們又是如何從龐大演化到幼小呢?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答案。
  • 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鄭秋暘/繪圖 攝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中,隕石撞擊地球及頻繁火山活動,使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最終導致植食性、肉食性恐龍等相繼滅絕。
  • 為進化成為鳥類,恐龍捨棄了一側卵巢,且為此遭受不少折磨
    現代研究認為,恐龍演化成為鳥類,而且演化並不是從6600萬年前的生物大滅絕開始的,而是早在白堊紀早期就已經拉開序幕了。從恐龍到鳥類,它們放棄了許多提到恐龍,它們曾經在人類出現之前,是地球上的霸主,不僅物種豐富,而且分布也非常廣泛,從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它們可是足足在地球上生存了1.6億年的時間。如今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了,但是地球上仍然有生物是由它們演化而來的。
  • 恐龍的演化歷史存在多次演化趨同現象
    這個撲翼行為與其祖先恐龍有關嗎?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稱,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
  • 恐龍進化成鳥類有了實錘,科學家找到證據:它們丟了一側卵巢
    科學家們將這種來自於白堊紀早期的獸腳類恐龍稱作「中國鳥龍」,發現它的結構上,和鳥類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此外,科學家們還發現,中國鳥龍的奔跑速度極快,而在研究鳥類演化的過程中,科學家們也發現,鳥類的祖先最早是並不會飛的,它們也是一代代演化,才最終擁有了飛行的能力,所以,科學家們猜想,或許是鳥類的祖先在快速奔跑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了飛行。鳥類和恐龍有哪些不同?
  • 哺乳動物在恐龍時代經歷「演化大爆炸」
    ,哺乳動物也經歷了一段「演化爆發」的時期。  據國外媒體報導,2億年前,當恐龍家族即將進入大跨越發展之時,哺乳動物也正經歷著被戲稱為「演化大爆炸」的時期。  為了確定新的哺乳動物形態出現的時間以及分化的速度,牛津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對中生代哺乳動物的骨骼和牙齒化石變化進行了大規模分析。通過計算整個中生代的演化速率,他們發現,哺乳動物經歷了一段「爆發式」的演化,並在2億年前至1.45億年前的侏羅紀中期達到頂點。
  • 恐龍最新研究: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鳥類在空中展翅飛翔是如何起源的?這個撲翼行為與其祖先恐龍有關嗎?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稱,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
  • 吉林大學:研究成果揭示恐龍演化特徵
    吉林大學科研團隊近期發現恐龍牙釉質波紋構造的最早記錄。這一研究成果對認識恐龍的演化及其牙齒與恐龍食性、生活環境的關係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指示意義。 研究人員採集了大量的長春龍頜骨及牙齒標本,製作了骨組織學薄片,從顯微解剖結構特徵層面,觀察到了長春龍牙齒替換齒的產生、發育,使用齒的磨蝕到最後脫落被替換的完整過程,獲得了該型原始鳥腳類恐龍牙齒演化的詳細數據。
  • 恐龍最新研究顯示: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研究團隊 供圖)&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北京8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鳥類在空中展翅飛翔是如何起源的?這個撲翼行為與其祖先恐龍有關嗎?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稱,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 恐龍變成了會飛的鳥?
    早報文娛專訊 恐龍沒有滅絕,而是進化成鳥?上世紀60年代,「恐龍文藝復興」提出了鳥類演化自恐龍的觀點。如今,島城市民可以「親眼」看到這一演化的生命證據——恐龍化石。    正在奧帆中心奧帆博物館舉辦的 「巨龍重生——青島龍歸來ALIVE」特展,有一處「從龍到鳥——飛翔之夢」展區,這裡不僅有中科院的化石珍品,更有科學藝術家趙闖的畫作、雕塑、動畫作品,生動講述這一生命演化。本次展覽由青島報業傳媒集團和中科院聯合舉辦。
  • 最新恐龍研究稱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中外科學家合作的最新恐龍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徐星團隊聯合中外多個科研團隊,使用暗示權重方法系統分析更新了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樹,在此基礎上通過定量手段分析顯示,撲翼飛行在近鳥類恐龍中可能有三次或以上的獨立起源。該成果研究論文已於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
  • 【光明日報】我國學者最新研究表明:始祖鳥不是鳥祖先
    發現於19世紀的始祖鳥一直被認為是鳥類的祖先,但我國科學家的最新發現卻可能改寫這個結論:始祖鳥是迅猛龍的祖先,而不是鳥類的祖先。28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刊登了我國科學家的最新發現: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等人在我國遼西地區大約1.6億年前沉積地層中發現了一件小型恐龍標本。
  • 港大夥國際團隊研究恐龍飛行演化 發現具有翼膜翅膀的恐龍只有短暫...
    港大夥國際團隊研究恐龍飛行演化 發現具有翼膜翅膀的恐龍只有短暫滑翔能力 2020-11-20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團隊發表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重要研究成果
    2019年11月28日,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最新通過對距今約1.2億年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化石的深入研究,提出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 孔子鳥類研究取得進展
    (麥可·羅斯曼 繪) 《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近日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臨沂大學、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等研究團隊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報導了一件保存異常完好的鳥類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