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最新研究顯示: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2020-11-27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近鳥類系統發育樹與部分飛行相關特徵演化。(研究團隊 供圖)

&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北京8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鳥類在空中展翅飛翔是如何起源的?這個撲翼行為與其祖先恐龍有關嗎?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稱,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nbsp&nbsp&nbsp&nbsp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小型獸腳類恐龍的翼載荷和起飛動力。(研究團隊 供圖)

&nbsp&nbsp&nbsp&nbsp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徐星團隊領銜並聯合香港大學以及阿根廷、美國和英國的研究人員,使用暗示權重方法系統分析更新了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樹,在此基礎上通過定量手段分析顯示,撲翼飛行在近鳥類恐龍中可能有三次或以上的獨立起源,這一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已獲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

&nbsp&nbsp&nbsp&nbsp研究團隊成員、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裴睿副研究員介紹,中生代小型獸腳類恐龍的演化歷史存在多次演化趨同現象,造成了其系統發育分析結果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作為探索演化問題的框架,系統發育的不確定性限制了對鳥類飛行起源等形態功能的演化歷史的精確分析。

&nbsp&nbsp&nbsp&nbsp本次研究在擴充虛骨龍類演化矩陣的基礎上,在系統分析時對形態特徵使用暗示權重方法,通過對不同的特徵賦予權重以減弱演化趨同造成的分析結果不確定性。此次系統分析結果重新支持由馳龍科和傷齒龍科構成的單系的恐爪龍類,而近鳥龍類則處於鳥翼類基部,中國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馳龍類成員以及北美的西爪龍被歸入單系的小盜龍類。

&nbsp&nbsp&nbsp&nbsp他說,基於新建的系統發育樹,研究團隊對帶羽翼的早期鳥翼類及與其親緣關係較近的近鳥類的動力撲翼飛行潛能進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中選取翼載荷和起飛動力兩項指標,對相關化石物種和祖先節點進行了數值估算和重建。

&nbsp&nbsp&nbsp&nbsp分析結果表明,大部分早期鳥翼類和部分非鳥恐龍(小盜龍和脅空鳥龍)達到了現生可飛行鳥類的翼載荷和起飛動力的參考數值標準,即具有動力撲翼飛行的潛力。此外,部分小型非鳥恐龍的翼載荷達到現生可飛行鳥類的參考數值,但是起飛動力不足,而包括更大型獸腳類恐龍在內的其他類群兩項指標均未達到現生可飛行鳥類標準。

&nbsp&nbsp&nbsp&nbsp裴睿表示,最新研究支持了獸腳類恐龍多次獨立的撲翼飛行起源,在鳥翼類之外至少識別出兩次可能的動力飛行起源事件,而一系列非鳥恐龍的翼載荷和起飛動力也已接近現生鳥類的參考數值標準。該研究成果表明在鳥類最初成功起飛的同時,很多非鳥獸腳類恐龍很可能也已經在探索由兩翼輔助的運動模式,並且其中的一些也成功地扇動翅膀,飛向天空。不過,這些飛行獨立起源的具體細節和模式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完)

相關焦點

  • 恐龍最新研究: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原標題:恐龍最新研究顯示: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 最新恐龍研究稱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邱晨輝)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認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中外科學家合作的最新恐龍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 近鳥類恐龍撲翼飛行或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非鳥恐龍是否也可以像鳥類一樣扇動翅膀翱翔天空?1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徐星研究團隊聯合香港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使用暗示權重方法進行系統分析更新了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樹,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定量手段分析顯示,撲翼飛行在近鳥類恐龍中至少有3次獨立起源。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上。
  • 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撲翼飛行或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撲翼飛行或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2020-08-10 10:33 來源
  • 恐龍的演化歷史存在多次演化趨同現象
    鳥類在空中展翅飛翔是如何起源的?這個撲翼行為與其祖先恐龍有關嗎?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稱,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
  • 今日科技話題:鳥類撲翼飛行、抵禦草甘膦、棉花早熟、不同組份餐廚垃圾好氧發酵特徵、穀神星、疼痛敏感體質
    1最新恐龍研究稱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認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
  • 奇翼龍:新的中國恐龍,蝙蝠翅膀的鳥類祖先
    它們與翼龍一樣,也飛上了藍天,各自獨立發展出飛行技法,翱翔於空際;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恐龍的後裔一直存活到了今天,那就是我們每天所見到的鳥類。以演化樹的觀點來看,我們身邊飛行的這些小動物,都是恐龍。這些多姿多彩的披羽恐龍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遼寧西部及周邊地區大量發現的似鳥恐龍化石。
  • 港大主導出版早期鳥類和近親的論文集 展示廓羽盜龍類恐龍研究成果...
    化石廓羽盜龍類恐龍有各式形態和大小,生活在廣泛的棲息地。雖然牠們後來徵服天空,但後來數量大幅下降。時至今日,只有鳥類仍然生存。圖片提供:《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通報》及Julius T Csotonyi。鳥類的起源和其飛行能力的演化是生命史上的重要議題。大量保存完整的化石顯示鳥類是獸腳類恐龍的直系後代;而在研究非鳥類恐龍進化成鳥類的過程時,廓羽盜龍類是最相關的一個類群。
  • 揭秘恐龍向鳥類演化:飛行器官不僅有羽毛還有膜質翅膀
    中新網北京5月9日電(記者 孫自法)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通過對一件採集於遼寧、距今1.63億年並命名為「長臂渾元龍」的善攀鳥龍類帶羽毛恐龍化石的最新研究發現:在恐龍向鳥類演化時,飛行器官除了羽毛外,還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 最新研究顯示:早期鳥類使用四個翅膀飛(圖)
    【搜狐科學訊】據「生活科學」網站報導,最新一期出版的《古生物學》雜誌上公布的最新研究顯示,最早的鳥類腿上長有飛行羽毛,可以利用後肢充當額外的翅膀進行飛行,這個發現證明了早期鳥類是從樹上開始學會滑行和降落的理論。
  • 奇翼龍:蝙蝠翅膀的鳥類祖先
    不過今天我們已經知道,恐龍裡面也有能飛的。中生代中期,在恐龍類統治大地的過程中,出現了一支不拘常規、極富勇氣的飛行軍——披羽恐龍。它們與翼龍一樣,也飛上了藍天,各自獨立發展出飛行技法,翱翔於空際;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恐龍的後裔一直存活到了今天,那就是我們每天所見到的鳥類。以演化樹的觀點來看,我們身邊飛行的這些小動物,都是恐龍。
  • 鳥類祖先:小型食肉恐龍(組圖)
    近年來,古生物學家們發掘了更多的始祖鳥化石,已部分證明始祖鳥和食肉的獸腳類恐龍有最近的親緣關係,支持了鳥類起源於恐龍的理論。根據對始祖鳥化石的分析,科學家們認為始祖鳥也長有與恐龍腳類似的足部。現代鳥類的足部都長有一個向後的腳趾。從始祖鳥化石上可以看到,其第一個腳趾從其足部的一側長出。出土的化石顯示,始祖鳥的腳與現代鳥類大不相同,更接近於獸腳類恐龍。
  • 鳥類是否可以被認為是真正的恐龍?是的
    1月22日消息,現代鳥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獸腳亞目恐龍,這是恐龍演化樹上一個主要為肉食性種類的分支。在食火雞等鳥類中,很容易看到它們與已經滅絕的獸腳亞目恐龍的相似之處從麻雀到大雁,從鴕鳥到貓頭鷹,它們與迅猛龍或強大的霸王龍之間有什麼共同之處?
  • 小恐龍:揮著「蝙蝠翅膀」
    恐龍星際供圖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李大慶)鳥類及其恐龍近親的翅膀有一個共同特點:片狀飛羽是其關鍵組分。但4月30日在線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介紹,我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生活於1.6億年前的小型恐龍卻具有像蝙蝠一樣的膜翼翅膀。
  • 我國發現長「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龍
    本報訊日前在線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和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報導了一種生活於約1.6億年前的具有類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龍
  • 港大夥國際團隊研究恐龍飛行演化 發現具有翼膜翅膀的恐龍只有短暫...
    圖片提供:Dececchi et al. 2020港大助理教授(研究)文嘉棋博士(地球及行星科學部及地球科學部古脊椎動物實驗室)早前發現,鳥類近親的祖先進化出拍翼飛行潛能至少三次,而且有很多類群非常接近這門坎,說明了牠們在進化出飛行能力前,曾廣泛地進行拍翼飛行的實驗。
  • 鳥類飛行起源:不是謎,大量化石證據支持
    鳥類動力飛行的進化通常被認為是一個關鍵的適應性突破,幫助它們開拓了一個其他恐龍無法到達的、新的空中生存環境。然而,這一非凡成就是如何取得的仍然是一個謎。在發現始祖鳥後不久,飛行起源便引起了科學家們激烈的爭論。
  • 最新研究顯示,恐龍殺手小行星以「最致命的角度」撞擊地球
    根據計算機對6600萬年前的那場災難最新進行的模擬結果顯示,那顆把恐龍滅絕的小行星以一個釋放最大破壞力的角度撞擊了地球。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的一項研究表明,這顆恐龍殺手小行星從東北方向以45~60度方向撞向地球。
  • 研究揭示飛行甲蟲和和撲翼機器人的碰撞恢復機制
    研究揭示飛行甲蟲和和撲翼機器人的碰撞恢復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6:30:57 韓國建國大學Hoon Cheol Park和Hoang Vu Phan研究小組合作取得一項新突破
  • 我國發現長「蝙蝠翅膀」小型恐龍 奇翼龍頭短粗羽毛呈絲狀
    2015年5月3日,日前在線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和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報導了一種生活於約1.6億年前的具有類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龍,代表我國學者在鳥類起源研究方向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