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鳥類繁殖系統研究獲新進展 確認從恐龍到鳥演化重要一環

2020-11-22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在一項對早期鳥類卵泡化石的最新研究中,進一步確認了從恐龍到鳥的一段演化進程。這項成果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完成。這也是這個團隊繼2013年對早白堊世(距今約1.2億年)鳥類卵泡做出重要研究後,對相關標本研究取得的最新進展。

  從恐龍到鳥的演化涉及一系列關鍵特徵的改變,生殖器官就是其中之一。比如,雌性恐龍體內和現在的爬行類動物相似,仍保存兩側的卵巢及輸卵管,但絕大多數現生鳥類的雌鳥僅保留了左側的卵巢及輸卵管。

  從什麼時候開始,鳥類丟失了一側的輸卵管?2013年,周忠和團隊在早白堊世的熱河鳥類以及反鳥類中,發現早期鳥類已經只在身體左側保留一個有效的卵巢和一條輸卵管,進而推測身體右側卵巢和輸卵管的退失可能發生在恐龍向鳥類過渡的階段,很可能與適應飛行需要的體重減少有關。這項研究彌補了從恐龍到鳥演化的缺失一環。

  但論文發表後,部分學者質疑軟組織能否保存如此長時間,並猜測卵泡化石實際上是胃裡未被消化殆盡的植物種子。

  為此,研究團隊近年來通過高解析度CT、能量色散X射線譜、骨組織切片染色等技術手段,對卵泡化石和現生標本進行對比研究。研究結果進一步確認了卵泡化石,並展現出高分辨細節特徵,包括可收縮的肌肉、血管化的組織等,這與現生鳥類相關組織相似,而與食入種子的假設不符。

  近20年前,我國科學家在遼寧發現了原始熱河鳥的化石,這是我國境內所發現最原始的一種鳥類,為鳥類恐龍起源說提供了重要證據。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反鳥類與現代雞的卵巢濾泡對比照片。(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從恐龍到鳥卵巢退失 是為了減輕體重適應飛行?
    從恐龍到鳥卵巢退失 是為了減輕體重適應飛行?(研究團隊供圖)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 古 脊 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科普|我科學家發現鄭氏重明鳥 揭示鳥類早期演化的複雜性
    25日出版的《自然》子刊《科學報告》發表了我國科學家古生物研究的最新進展——我國科學家在早白堊世的熱河生物群發現了一類新的基幹鳥類化石,命名為「
  • 演化路上 鳥類為何弄丟了一側卵巢
    當鳥從恐龍演化而來時,發生了什麼變化?繼2013年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早白堊世鳥類卵泡的精美保存對研究恐龍繁殖行為的意義》之後,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於《生物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最新相關研究成果:鳥類軟組織化石能長時間保存,右側輸卵管和卵巢的退失可能發生在恐龍向鳥類過渡的階段。
  • 港大主導出版早期鳥類和近親的論文集 展示廓羽盜龍類恐龍研究成果...
    化石廓羽盜龍類恐龍有各式形態和大小,生活在廣泛的棲息地。雖然牠們後來徵服天空,但後來數量大幅下降。時至今日,只有鳥類仍然生存。圖片提供:《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通報》及Julius T Csotonyi。鳥類的起源和其飛行能力的演化是生命史上的重要議題。大量保存完整的化石顯示鳥類是獸腳類恐龍的直系後代;而在研究非鳥類恐龍進化成鳥類的過程時,廓羽盜龍類是最相關的一個類群。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可是地球的歷史過於漫長,很多研究甚至牽涉到宇宙層面,因此科學家需要更多的時段來慢慢連接演化史拼圖,這需要一個相當久的過程。恐龍在地球的生命演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解開恐龍演化之謎,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重大突破。不過,時至今日恐龍研究,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人類沒有辦法得到科學的解答,特別是恐龍到底有沒有滅絕,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因為科學家目前還沒有找到比較有說服力的證據。
  • 恐龍的演化歷史存在多次演化趨同現象
    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研究團隊 供圖)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徐星團隊領銜並聯合香港大學以及阿根廷、美國和英國的研究人員,使用暗示權重方法系統分析更新了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樹,在此基礎上通過定量手段分析顯示,撲翼飛行在近鳥類恐龍中可能有三次或以上的獨立起源,這一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已獲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
  • 新發現揭示早期鳥類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方式
    (Cruralispennia multidonta),揭示了尾綜骨與尾羽在鳥類早期演化中是相互獨立的,此外還發現了一類形態特殊的羽毛。  在恐龍向鳥類的演化過程中,尾骨的變化最為顯著。不同於恐龍所具有的長尾骨,現生鳥類的尾骨顯著縮短,特別是最後幾枚尾椎癒合成一個尾綜骨。現生鳥類的尾綜骨在側視時呈犁狀,其表面附有肌肉和纖維脂肪而能夠控制扇狀尾羽的展開和閉合,構成飛行的重要組成部分。
  • 恐龍最新研究: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小型獸腳類恐龍的翼載荷和起飛動力。(研究團隊 供圖)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徐星團隊領銜並聯合香港大學以及阿根廷、美國和英國的研究人員,使用暗示權重方法系統分析更新了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樹,在此基礎上通過定量手段分析顯示,撲翼飛行在近鳥類恐龍中可能有三次或以上的獨立起源,這一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已獲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
  • 現在的鳥類為何大多只剩下了左側輸卵管?
    從恐龍到鳥的演化涉及到一系列關鍵特徵的改變,生殖器官就是其中之一,如雌性恐龍體內和現在的爬行類動物相似,仍保存兩側的卵巢及輸卵管,但絕大多數現生鳥類的雌鳥僅保留了左側的卵巢及輸卵管。從什麼時候開始,鳥類丟失了一側的輸卵管呢?
  • 恐龍最新研究顯示: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nbsp&nbsp&nbsp&nbsp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
  • 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毫不起眼的鴿子是恐龍的直接後代,其中還包括強大的霸王龍。這兩個物種有著非凡的生物學歷史。 古生物學家Paul Barrett教授解釋了我們對恐龍進化的新認識如何改變了科學家的思維方式。 充滿當今世界天空的鳥類是活的恐龍,讓人聯想到遙遠而陌生的過去。
  • 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與肉食性恐龍同處在一個生態系統下的中生代鳥類,演化出不同的取食習性,例如以種子、果實為主的植食性和以小型昆蟲為食的雜食性,避免了直接與肉食性恐龍的食物競爭。   在這一食物鏈崩潰引發的大滅絕事件中,恐龍的後代鳥類為何得以倖存?這一學界長期關注的古生物演化謎團,近日被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破解——與恐龍的食性差異,可能是鳥類躲過大滅絕而倖存至今的關鍵。
  • 【科技日報】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嗎?
    如果鳥類是由一類恐龍演化來的,似鳥的恐龍化石應該大量存在於1.45億年之前,可是,在世界範圍內,卻長期缺少侏羅紀時代的似鳥類恐龍化石證據。「針對鳥類恐龍起源說的一些質疑,研究的關鍵是要找到一些確鑿的化石證據,特別是在1.5億年以前的化石證據。」徐星介紹說。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這項研究表明,元古宙(25億年前到5.7億年前)中期地球「枯燥的10億年」可能並不枯燥,從而改變了人們關於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既有認識,為探索8-18億年前的地球系統演化提供了新思路。、原始的維管植物作用於地球系統的一種重要機制。
  • 我國學者首次揭示早期鳥類曾有四個翅膀
    研究人員對這些早期鳥類後肢羽毛或皮膚結構的進行了仔細觀察和對比研究,確認這些鳥類後肢羽毛的存在證實了早期鳥類演化過程中曾存在一個與似鳥恐龍相似的四翼階段(如小盜龍),並且後肢羽翼在鳥類飛翔起源中曾扮演過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說最早的鳥類曾經是用四個翅膀飛翔的鳥類。燕鳥是中科院古脊椎所周忠和與張福成於2001年命名的一種原始今鳥類。
  • 這隻「大山雞」可以幫我們解開恐龍演化成鳥的謎題
    不過,對科學研究而言,恐龍長有羽毛的意義遠不在於顛覆形象:鳥類的祖先確實長著原始羽毛,現代鳥類複雜的羽片可能就從這種纖維結構演化而來。這為鳥類起源於恐龍扣上了關鍵一環。而這次,徐星和同事們發現的騰氏嘉年華龍,無疑又為這一假說提供了關鍵性的證據。
  • 早白堊世反鳥類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與周忠和關於中生代鳥類的研究工作,依據一新的歸入標本,對奇異食魚反鳥的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進行了釐定。 食魚反鳥由王敏等2016年首次報導,其正型標本保存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鳥類食團,為復原早期鳥類消化系統的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但由於標本保存的原因,食魚反鳥確切的系統發育位置尚不能確定。主要原因是包括食魚反鳥在內的大量中生代(如熱河生物群)鳥類化石多呈二維保存,而多數屬種僅有正型標本,限制了所能觀察到的形態特徵。
  • 奇翼龍:新的中國恐龍,蝙蝠翅膀的鳥類祖先
    它們與翼龍一樣,也飛上了藍天,各自獨立發展出飛行技法,翱翔於空際;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恐龍的後裔一直存活到了今天,那就是我們每天所見到的鳥類。以演化樹的觀點來看,我們身邊飛行的這些小動物,都是恐龍。這些多姿多彩的披羽恐龍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遼寧西部及周邊地區大量發現的似鳥恐龍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