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白堊世反鳥類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奇異食魚反鳥頭骨和椎體解剖特徵

 奇異食魚反鳥歸入標本(王敏供圖)

9月12日,《古脊椎動物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與周忠和關於中生代鳥類的研究工作,依據一新的歸入標本,對奇異食魚反鳥的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進行了釐定。

食魚反鳥由王敏等2016年首次報導,其正型標本保存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鳥類食團,為復原早期鳥類消化系統的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但由於標本保存的原因,食魚反鳥確切的系統發育位置尚不能確定。主要原因是包括食魚反鳥在內的大量中生代(如熱河生物群)鳥類化石多呈二維保存,而多數屬種僅有正型標本,限制了所能觀察到的形態特徵。

此次發現的食魚反鳥歸入標本,不僅保存了很多正型標本上缺失的骨骼(如尾綜骨、部分後肢骨骼等),而且很多骨骼由於保存方位不同於正型標本(如枕區),補充了大量形態特徵信息,能夠進一步較為完整的復原食魚反鳥的形態特徵和系統發育位置。

新標本證實了食魚反鳥的頸椎椎體間的「異凹形」關節方式與現生鳥類相反(自有衍證);同時其枕骨大孔腹緣兩側發育一對卵圓形凹陷,類似的結構在已發現的中生代鳥類和非鳥類恐龍,或者現生鳥類中均沒有同源結構,而作為食魚反鳥的自有衍證。

結合兩件食魚反鳥的標本,對其系統發育位置的研究表明,食魚反鳥可能與上羊鳥和意外鳥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特別是這三個類群在胸骨前緣均發前外側突,而後外側突的末端呈扇狀膨大。結合中生代鳥類的譜系關係,後外側突末端的形態在反鳥類中變化多,未見明顯的譜系關係影響。而前外側突在反鳥類中僅在進步類群出現。前外側突的骨化中心獨立於胸骨的其它部位。

研究者認為這一結構在反鳥類原始類群中的缺失,一種可能是該骨化中心在基幹類群中尚未出現,抑或雖然出現但卻在發育過程中並不完全骨化(保持軟骨狀態)而沒有保存為化石。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優秀青年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從「0到1」原始創新十年擇優項目的支持。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2724634.2020.1783278?journalCode=ujvp2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孔子鳥類研究取得進展
    始孔子鳥復原圖(麥可·羅斯曼 繪) 《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近日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臨沂大學、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等研究團隊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
  • 早期鳥類繁殖系統研究獲新進展 確認從恐龍到鳥演化重要一環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在一項對早期鳥類卵泡化石的最新研究中,進一步確認了從恐龍到鳥的一段演化進程。這項成果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完成。
  • 早白堊世食魚反鳥到底具有怎樣的骨骼結構
    早白堊世食魚反鳥到底具有怎樣的骨骼結構?9月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依據新的歸入標本對奇異食魚反鳥的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進行了釐定。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古脊椎動物雜誌》上。
  • 天生「反骨」的滅絕鳥類——反鳥
    反鳥類在中生代白堊紀晚期是分布最為廣泛,種類及數量最為豐富的鳥類。早白堊世反鳥類主要發現於歐洲、亞洲和澳大利亞,而晚白堊世主要發現於北美、南美、歐洲、亞洲和馬達加斯加等地。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粒子物理團隊日前在超對稱唯象學研究方向取得了若干最新進展,相關論文在《高能物理期刊》和《歐洲物理期刊C》上發表。
  • 古脊椎所發現頸椎關節面發生前後倒轉的反鳥類——奇異食魚反鳥
    他們對首次發現的吃魚的反鳥進行了形態學和系統發育的研究,為反鳥類早期演化的多樣性,特別是椎體間的關節方式、頭骨和腰帶部分,提供了大量新的信息。  2016年,周忠和帶領的課題組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報導了一件產於遼西早白堊世九佛堂組的反鳥類化石,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鳥類食團,表明現生鳥類所特有的消化系統(胃分化為腺胃和肌胃;肌胃能夠發生有力且持續的收縮膨脹
  • 古生物學最新研究:食魚反鳥與上羊鳥、意外鳥或有近親關係
    (王敏 供圖) 記者16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王敏研究員與周忠和院士通過對一新的食魚反鳥歸入標本及此前正型標本結合進行研究,對其系統發育位置的研究表明,食魚反鳥可能與上羊鳥、意外鳥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 我國中生代鳥類化石中首次發現肺部結構—新聞—科學網
    Maina,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等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報導了在一件距今1.2億年前的原始鳥類上保存的肺部結構,為揭示早期鳥類呼吸系統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    保存肺部結構的是一件發現於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始吻古喙鳥化石,古喙鳥是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今鳥型類代表。
  •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報導了在中國發現的一早白堊世原始鳥類:迷惑巾幗鳥(Jinguofortis perplexus)。巾幗鳥的發現為討論鳥類的早期演化、生態分異提供了大量關鍵信息,表明發育的可塑性在鳥類演化早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巾幗鳥發現於河北省早白堊世的大北溝組,2017年周忠和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該地點進行野外考察,並在上覆火山灰中取樣。
  • 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團隊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範紅金團隊合作研究,在二維硫屬化合物二硫化鉬(MoS2)面內催化結構設計方面獲重要進展
  • 深海平頂海山反氣旋帽結構特徵及地質效應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衛強團隊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合作,在採薇平頂海山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王育竹院士開創的光抽運(POP)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獲重要進展。
  • 早期鳥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研究揭示恐龍向鳥類的過渡比預期的更為複雜。
  • 現在的鳥類為何大多只剩下了左側輸卵管?
    從恐龍到鳥的演化涉及到一系列關鍵特徵的改變,生殖器官就是其中之一,如雌性恐龍體內和現在的爬行類動物相似,仍保存兩側的卵巢及輸卵管,但絕大多數現生鳥類的雌鳥僅保留了左側的卵巢及輸卵管。從什麼時候開始,鳥類丟失了一側的輸卵管呢?
  • 演化路上 鳥類為何弄丟了一側卵巢
    早白堊世保存卵泡的反鳥類標本 受訪者供圖視覺中國供圖  在早白堊世期間,鳥類在演化中發生了一系列特徵改變,中間的許多關鍵性環節現在仍然是謎,比如為什麼恐龍有兩側卵巢和輸卵管,鳥類卻只有左側卵巢及輸卵管繼2013年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早白堊世鳥類卵泡的精美保存對研究恐龍繁殖行為的意義》之後,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於《生物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最新相關研究成果:鳥類軟組織化石能長時間保存,右側輸卵管和卵巢的退失可能發生在恐龍向鳥類過渡的階段。  早白堊世距今約1.2億年,這期間發生了從恐龍到鳥類的一系列演化事件。
  • PNAS:東亞地區恐龍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堊世寒冷的氣候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法籍博士後Romain Amiot與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旭等組成的一個多國合作團隊近日在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一篇題為「東亞地區恐龍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堊世寒冷的氣候」(Oxygen isotopes of East Asian dinosaurs reveal exceptionally cold
  •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反鳥類與現代雞的卵巢濾泡對比照片。(研究團隊 供圖)反鳥類與現代雞的卵巢濾泡對比照片。(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鳥類骨骼癒合演化或反映發育可塑性
    ,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研究提出作用於骨骼癒合的發育過程在鳥類演化早期是多效性的,在鳥類演化後期,發育過程或受到飛行的選擇限制而失去多效性,可能反映了發育可塑性。由於缺少過渡環節的化石,以及對現生鳥類骨骼癒合過程研究較少,骨骼癒合在鳥類演化歷史中是如何發生的尚不清楚。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件距今約1.2億年的早白堊世反鳥類化石,保存了完全癒合的腕掌骨和腰帶,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同時具有癒合的腕掌骨和腰帶的鳥類。
  • 高級激發態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學研究中心吳驪珠團隊研究了一類基於雜原子取代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在室溫單一組分固體條件下表現明亮的多色發光。激發波長依賴的螢光發射、發光光譜與激發光譜的鏡像關係、時間分辨的發光行為等證明雙重螢光和雙重磷光分別源於單重激發態和三重激發態的高/低能級。
  • 科學網—七鰓鰻化石研究獲重要突破
    孟氏中生鰻生命周期示意圖 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刊》發布了《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一文,這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等研究人員的最新成果。 七鰓鰻和盲鰻是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地質歷史上,無頜類在古生代曾經十分繁盛,後來被有頜類代替,它們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重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