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發現頸椎關節面發生前後倒轉的反鳥類——奇異食魚反鳥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古脊椎所發現頸椎關節面發生前後倒轉的反鳥類——奇異食魚反鳥

2017-04-17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413日出版的國際刊物《古脊椎動物雜誌》(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王敏與周忠和關於早期鳥類的研究成果。他們對首次發現的吃魚的反鳥進行了形態學和系統發育的研究,為反鳥類早期演化的多樣性,特別是椎體間的關節方式、頭骨和腰帶部分,提供了大量新的信息。

  2016,周忠和帶領的課題組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報導了一件產於遼西早白堊世九佛堂組的反鳥類化石,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鳥類食團,表明現生鳥類所特有的消化系統(胃分化為腺胃和肌胃;肌胃能夠發生有力且持續的收縮膨脹,從而將難以消化的食物殘餘壓縮成食團;食道能夠進行有效的逆蠕動作用,將食團從肌胃運移到口腔,並最終吐出)在1.2億年前的反鳥類中就已經演化出來。此次,研究人員對這件保存有食團的反鳥類進行了詳細的比較解剖學和系統發育的研究,認為其代表了一個新的屬種,將其命名為奇異食魚反鳥(Piscivorenantiornis inusitatu)。

  奇異食魚反鳥的骨骼大多分散保存,恰好為特徵的觀察提供了便利。研究者觀察到奇異食魚反鳥的頸椎椎體關節面與所有現生鳥類和化石鳥類大相逕庭。現生鳥類的頸椎椎體關節面是特有的「異凹型」(又稱「馬鞍型」)。以椎體前關節面為例,當從背(腹)面觀察時,該關節面的橫截面是凹陷的,而當從側面觀察時,這一關節面的縱截面卻是凸起的,與其關節的前一椎體的後關節面則恰好相反。正是由於這樣的關節方式,鳥類的脖子相比於其它脊椎動物更為靈活,一些鳥類的頭部甚至能夠發生180度的轉動,這為鳥類觀察周圍的環境以及取食等都提供了優勢。異凹型的頸椎在中生代的反鳥類中已經出現,如早白堊世的侯氏鵬鳥和晚白堊世的多數反鳥類;而一些反鳥類仍然保存了爬行類常見的雙凹型或前凹型的椎體關節面。在奇異食魚反鳥中,頸椎椎體的前關節面雖然也是「異凹型」的,但卻是「異常的」——該關節面在背(腹)面是「凹陷」的,而在外側面則是「凸起」的。所以,奇異食魚反鳥的頸椎椎體前關節面與現生鳥類頸椎椎體的後關節面是相同的,給人一種「椎體的前後關節面在奇異反鳥中發生了倒轉」的印象,正是基於這樣異常的現象,研究者將其種名定為「奇異的」。前後關節面的「倒轉」似乎對脖子的靈活性影響甚微,因為前後椎體仍然可以在背腹向和水平方向上進行大範圍的相互轉動。這一發現表明鳥類在演化初期,椎體關節的方式比此前知道的更為複雜。

  奇異食魚反鳥還保存了許多區別於其它反鳥類的特徵,如前頜骨聯合具有缺口,胸骨前緣的左右烏喙骨槽明顯分離,髂骨內側面發育上髖臼突等。系統發育的研究表明食魚反鳥在反鳥亞綱內處於較為進步的位置。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

 

1: 奇異食魚反鳥正型化石(王敏供圖)

 

2: 奇異食魚反鳥頸椎與現生鳥類的比較(王敏、史愛娟供圖)

 

3: 奇異食魚反鳥腰帶骨骼(王敏、史愛娟供圖)

 

4:奇異食魚反鳥生活復原圖(史愛娟繪製)

  4月13日出版的國際刊物《古脊椎動物雜誌》(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王敏與周忠和關於早期鳥類的研究成果。他們對首次發現的吃魚的反鳥進行了形態學和系統發育的研究,為反鳥類早期演化的多樣性,特別是椎體間的關節方式、頭骨和腰帶部分,提供了大量新的信息。
  2016年,周忠和帶領的課題組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報導了一件產於遼西早白堊世九佛堂組的反鳥類化石,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鳥類食團,表明現生鳥類所特有的消化系統(胃分化為腺胃和肌胃;肌胃能夠發生有力且持續的收縮膨脹,從而將難以消化的食物殘餘壓縮成食團;食道能夠進行有效的逆蠕動作用,將食團從肌胃運移到口腔,並最終吐出)在1.2億年前的反鳥類中就已經演化出來。此次,研究人員對這件保存有食團的反鳥類進行了詳細的比較解剖學和系統發育的研究,認為其代表了一個新的屬種,將其命名為奇異食魚反鳥(Piscivorenantiornis inusitatu)。
  奇異食魚反鳥的骨骼大多分散保存,恰好為特徵的觀察提供了便利。研究者觀察到奇異食魚反鳥的頸椎椎體關節面與所有現生鳥類和化石鳥類大相逕庭。現生鳥類的頸椎椎體關節面是特有的「異凹型」(又稱「馬鞍型」)。以椎體前關節面為例,當從背(腹)面觀察時,該關節面的橫截面是凹陷的,而當從側面觀察時,這一關節面的縱截面卻是凸起的,與其關節的前一椎體的後關節面則恰好相反。正是由於這樣的關節方式,鳥類的脖子相比於其它脊椎動物更為靈活,一些鳥類的頭部甚至能夠發生180度的轉動,這為鳥類觀察周圍的環境以及取食等都提供了優勢。異凹型的頸椎在中生代的反鳥類中已經出現,如早白堊世的侯氏鵬鳥和晚白堊世的多數反鳥類;而一些反鳥類仍然保存了爬行類常見的雙凹型或前凹型的椎體關節面。在奇異食魚反鳥中,頸椎椎體的前關節面雖然也是「異凹型」的,但卻是「異常的」——該關節面在背(腹)面是「凹陷」的,而在外側面則是「凸起」的。所以,奇異食魚反鳥的頸椎椎體前關節面與現生鳥類頸椎椎體的後關節面是相同的,給人一種「椎體的前後關節面在奇異反鳥中發生了倒轉」的印象,正是基於這樣異常的現象,研究者將其種名定為「奇異的」。前後關節面的「倒轉」似乎對脖子的靈活性影響甚微,因為前後椎體仍然可以在背腹向和水平方向上進行大範圍的相互轉動。這一發現表明鳥類在演化初期,椎體關節的方式比此前知道的更為複雜。
  奇異食魚反鳥還保存了許多區別於其它反鳥類的特徵,如前頜骨聯合具有缺口,胸骨前緣的左右烏喙骨槽明顯分離,髂骨內側面發育上髖臼突等。系統發育的研究表明食魚反鳥在反鳥亞綱內處於較為進步的位置。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
 
圖1: 奇異食魚反鳥正型化石(王敏供圖)
 
圖2: 奇異食魚反鳥頸椎與現生鳥類的比較(王敏、史愛娟供圖)
 
圖3: 奇異食魚反鳥腰帶骨骼(王敏、史愛娟供圖)
 
圖4:奇異食魚反鳥生活復原圖(史愛娟繪製)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古脊椎所發現奇異食魚反鳥
    他們對首次發現的吃魚的反鳥進行了形態學和系統發育的研究,為反鳥類早期演化的多樣性,特別是椎體間的關節方式、頭骨和腰帶部分,提供了大量新的信息。此次,研究人員對這件保存有食團的反鳥類進行了詳細的比較解剖學和系統發育的研究,認為其代表了一個新的屬種,將其命名為奇異食魚反鳥(Piscivorenantiornis inusitatu)。 奇異食魚反鳥的骨骼大多分散保存,恰好為特徵的觀察提供了便利。研究者觀察到奇異食魚反鳥的頸椎椎體關節面與所有現生鳥類和化石鳥類大相逕庭。
  • 【科技日報】科學家「看清」 食魚反鳥骨骼長啥樣
    受訪者供圖  早白堊世食魚反鳥到底具有怎樣的骨骼結構?9月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依據新的歸入標本對奇異食魚反鳥的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進行了釐定。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古脊椎動物雜誌》上。
  • 科學家「看清」 食魚反鳥骨骼長啥樣
    早白堊世食魚反鳥到底具有怎樣的骨骼結構?9月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依據新的歸入標本對奇異食魚反鳥的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進行了釐定。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古脊椎動物雜誌》上。
  • 早白堊世食魚反鳥到底具有怎樣的骨骼結構
    早白堊世食魚反鳥到底具有怎樣的骨骼結構?9月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依據新的歸入標本對奇異食魚反鳥的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進行了釐定。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古脊椎動物雜誌》上。
  • 古生物學最新研究:食魚反鳥與上羊鳥、意外鳥或有近親關係
    (王敏 供圖) 記者16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王敏研究員與周忠和院士通過對一新的食魚反鳥歸入標本及此前正型標本結合進行研究,對其系統發育位置的研究表明,食魚反鳥可能與上羊鳥、意外鳥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 早白堊世反鳥類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奇異食魚反鳥頭骨和椎體解剖特徵  奇異食魚反鳥歸入標本(王敏供圖) 9月12日,《古脊椎動物雜誌
  • 天生「反骨」的滅絕鳥類——反鳥
    反鳥類在中生代白堊紀晚期是分布最為廣泛,種類及數量最為豐富的鳥類。早白堊世反鳥類主要發現於歐洲、亞洲和澳大利亞,而晚白堊世主要發現於北美、南美、歐洲、亞洲和馬達加斯加等地。
  • 古脊椎所發現體內保存蛋殼的中生代鳥類化石
    古脊椎所發現體內保存蛋殼的中生代鳥類化石 2019-03-25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  組織切片和掃描電鏡結果顯示,蛋殼異常纖薄,呈現了雙層的病態結構(這也是首次在反鳥蛋化石中發現雙殼),研究人員據此推測這隻雌鳥在產卵時出現了現生爬行類所常見的「挾蛋症」,即鳥蛋未能及時產出從而長時間停留在體腔內。部分現生鳥類在處於生存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或者由於營養缺乏等原因,會出現這種症狀,在一些現生的龜類動物中,甚至一些蜥腳類恐龍的化石中,這種情況也比較常見。
  • 古脊椎所等發現反鳥新屬種 揭秘飛行形態特徵早期演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和瀋陽師範大學遼寧古生物博物館胡東宇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報導了具備今鳥類飛行形態特徵的反鳥類一個新屬種——神秘翔鳥(Xiangornis shenmi)。這一發現不僅進一步縮小了反鳥類與今鳥類間的形態差異,而且對反鳥類以及整個早期鳥類的飛行演化是一個全新的認識。2012年5月出版的美國《古脊椎動物雜誌》刊發了該項研究成果。反鳥類和今鳥類是鳥類進化的兩個主要的譜系。反鳥類繁盛於白堊紀,滅絕於白堊紀末期,被認為是鳥類起源之後第一支成功地實現全球性輻射的譜系。今鳥類是鳥類向現生鳥類演化的譜系,包括所有現生鳥類及其祖先類群。
  •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世界首例體內保存蛋殼鳥類化石在中國發現 命名施氏慈母鳥距今1.1...
    2019年3月27日,北京,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的最新消息說,該所周忠和、鄒晶梅、巴約勒團隊通過研究採集於甘肅玉門一塊距今1.1億年的中生代鳥類化石發現其體內保存蛋殼,這是世界範圍內發現的首個腹腔內含有蛋殼的滅絕鳥類——反鳥類化石,它是一個全新的屬種,被命名為施氏慈母鳥。
  • 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與肉食性恐龍同處在一個生態系統下的中生代鳥類,演化出不同的取食習性,例如以種子、果實為主的植食性和以小型昆蟲為食的雜食性,避免了直接與肉食性恐龍的食物競爭。   白堊紀早期古鳥類-會鳥的化石標本(黑色箭頭標示牙齒位置),收藏於中科院古脊椎所。
  •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反鳥類與現代雞的卵巢濾泡對比照片。(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鳥類如何躲過了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答案隱藏在……
    中科院古脊椎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與鳥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非鳥類恐龍至古鳥類的牙齒演化特徵進行了探討,揭示鳥類與恐龍之間食性的差異很可能是其倖存至今的關鍵。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BMC進化生物學》上。6500萬年前,隕石撞擊地球和火山爆發導致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失去食物來源,植食性恐龍飢餓而死。
  • 漲知識|鳥類如何躲過了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答案隱藏在……
    中科院古脊椎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與鳥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非鳥類恐龍至古鳥類的牙齒演化特徵進行了探討,揭示鳥類與恐龍之間食性的差異很可能是其倖存至今的關鍵。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BMC進化生物學》上。6500萬年前,隕石撞擊地球和火山爆發導致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失去食物來源,植食性恐龍飢餓而死。
  • 恐龍時代的古鳥類耳朵、眼瞼和膚色什麼樣,來看看這隻琥珀!
    研究人員驚嘆,這是恐龍時代「接近完整的一隻鳥!」比龍標本復原圖。張宗達 繪此前,2016年,邢立達帶領的研究團隊在世界上率先發現了全球首個保存在琥珀中的古鳥類翅膀和非鳥恐龍內容物,引起國內外媒體的巨大轟動。
  • 每日一鳥(52期)——反嘴鷸【yù】
    反嘴鷸為反嘴鷸科的反嘴鷸屬的鳥類,又名反嘴鴴,因其獨特的上翹的嘴型而得名。是一種白色涉水禽。
  • 從恐龍到鳥卵巢退失 是為了減輕體重適應飛行?
    反鳥類與現代雞的卵巢濾泡對比照片。  從恐龍到鳥的演化涉及到一系列關鍵特徵的改變,生殖器官就是其中之一,如雌性恐龍體內和現在的爬行類動物相似,仍保存兩側的卵巢及輸卵管,但絕大多數現生鳥類的雌鳥僅保留左側的卵巢及輸卵管。鳥類何時開始丟失了一側輸卵管?這個問題一直備受學界關注。
  • 大新聞: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白堊紀的鳥
    去年6月初,古生物學家也在琥珀中發現了鳥啊,這有什麼新鮮的?研究人員使用X射線三維掃描了琥珀,然後得到了這隻鳥類的骨骼。從復原骨骼圖中能夠清晰的看到頭骨後部,完整的頸椎和背椎,左前肢,盆骨和股骨。你可能會說,化石並不完整啊,還有很多缺失,但是相比2017年6月公布琥珀古鳥可要完整太多啦,那次發現的鳥類僅僅保存了腦袋、脖子、後肢和翅膀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