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白堊世食魚反鳥到底具有怎樣的骨骼結構

2020-11-26 驕陽網

早白堊世食魚反鳥到底具有怎樣的骨骼結構?9月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依據新的歸入標本對奇異食魚反鳥的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進行了釐定。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古脊椎動物雜誌》上。

2016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王敏等人發現了食魚反鳥正型標本,該標本保存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鳥類食團,為復原早期鳥類消化系統的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但由於標本保存的原因,食魚反鳥確切的系統發育位置尚不能確定。」王敏說,主要原因是包括食魚反鳥在內的大量中生代鳥類化石多呈二維保存,而多數屬種僅有正型標本,限制了所能觀察到的形態特徵。

最新發現的食魚反鳥歸入標本,不僅保存了很多正型標本上缺失的骨骼,如尾綜骨、部分後肢骨骼等,而且很多骨骼由於保存方位不同於正型標本,補充了大量形態特徵信息,能夠較為完整地復原食魚反鳥的形態特徵和系統發育位置。

「新標本證實了食魚反鳥頸椎椎體間的『異凹形』關節方式與現生鳥類相反;同時,其枕骨大孔腹緣兩側發育一對卵圓形凹陷,類似的結構在已發現的中生代鳥類和非鳥類恐龍或者現生鳥類中均沒有同源結構。」王敏說。

他表示,結合兩件食魚反鳥的標本,對其系統發育位置的研究表明,食魚反鳥可能與上羊鳥和意外鳥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特別是這三個類群在胸骨前緣均發前外側突,而後外側突的末端呈扇狀膨大。結合中生代鳥類的譜系關係,後外側突末端的形態在反鳥類中變化多,未見明顯的譜系關係影響。而前外側突在反鳥類中僅在進步類群出現。前外側突的骨化中心獨立於胸骨的其它部位。研究者認為這一結構在反鳥類原始類群中的缺失,一種可能是該骨化中心在基幹類群中尚未出現,抑或雖然出現但卻在發育過程中沒完全骨化(保持軟骨狀態)而無法保存為化石。(記者陸成寬)

相關焦點

  • 【科技日報】科學家「看清」 食魚反鳥骨骼長啥樣
    受訪者供圖  早白堊世食魚反鳥到底具有怎樣的骨骼結構?9月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依據新的歸入標本對奇異食魚反鳥的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進行了釐定。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古脊椎動物雜誌》上。
  • 科學家「看清」 食魚反鳥骨骼長啥樣
    早白堊世食魚反鳥到底具有怎樣的骨骼結構?9月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依據新的歸入標本對奇異食魚反鳥的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進行了釐定。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古脊椎動物雜誌》上。
  • 古生物學最新研究:食魚反鳥與上羊鳥、意外鳥或有近親關係
    (王敏 供圖) 記者16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王敏研究員與周忠和院士通過對一新的食魚反鳥歸入標本及此前正型標本結合進行研究,對其系統發育位置的研究表明,食魚反鳥可能與上羊鳥、意外鳥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 中科院古脊椎所發現奇異食魚反鳥
    圖3: 奇異食魚反鳥腰帶骨骼(王敏、史愛娟供圖) 2016年,周忠和帶領的課題組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報導了一件產於遼西早白堊世九佛堂組的反鳥類化石,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鳥類食團,表明現生鳥類所特有的消化系統(胃分化為腺胃和肌胃;肌胃能夠發生有力且持續的收縮膨脹,從而將難以消化的食物殘餘壓縮成食團;食道能夠進行有效的逆蠕動作用,將食團從肌胃運移到口腔,並最終吐出)在1.2億年前的反鳥類中就已經演化出來。
  • 古脊椎所發現頸椎關節面發生前後倒轉的反鳥類——奇異食魚反鳥
    異凹型的頸椎在中生代的反鳥類中已經出現,如早白堊世的侯氏鵬鳥和晚白堊世的多數反鳥類;而一些反鳥類仍然保存了爬行類常見的雙凹型或前凹型的椎體關節面。在奇異食魚反鳥中,頸椎椎體的前關節面雖然也是「異凹型」的,但卻是「異常的」——該關節面在背(腹)面是「凹陷」的,而在外側面則是「凸起」的。
  • 早白堊世反鳥類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與周忠和關於中生代鳥類的研究工作,依據一新的歸入標本,對奇異食魚反鳥的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進行了釐定。 食魚反鳥由王敏等2016年首次報導,其正型標本保存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鳥類食團,為復原早期鳥類消化系統的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但由於標本保存的原因,食魚反鳥確切的系統發育位置尚不能確定。主要原因是包括食魚反鳥在內的大量中生代(如熱河生物群)鳥類化石多呈二維保存,而多數屬種僅有正型標本,限制了所能觀察到的形態特徵。
  • 鳥類骨骼癒合演化或反映發育可塑性
    相比於其它脊椎動物,鳥類骨骼系統最大的特點是骨骼癒合程度高,以適應飛行需要。最明顯的是,手部的遠端腕骨和三個掌骨癒合而成腕掌骨,腰帶的髂骨、恥骨和坐骨圍繞著髖臼癒合在一起。這些骨骼在爬行類,特別是鳥類的恐龍近親中很少發生癒合,但亦有例外,如阿瓦拉慈龍類的Mononykus具有癒合的腕掌骨,馳龍類的Balaur具有癒合的腕掌骨和腰帶。
  • 和恐龍同時代的鳥是怎麼吃喝的
    這樣一種體披五彩羽毛,叫聲婉轉的生物已經在地球上生存1.5億年了,遠遠早於人類的出現。目前,世界上有1萬多種鳥,分布在所有大洲,點綴於包括森林、草原、極地、沙漠等多樣的生態環境之間。    鳥類演化的成功,與其特有的形態、生理結構和飛行能力密不可分。而其多樣的食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畢竟「入鄉隨俗」嘛。
  • 天生「反骨」的滅絕鳥類——反鳥
    反鳥類在中生代白堊紀晚期是分布最為廣泛,種類及數量最為豐富的鳥類。早白堊世反鳥類主要發現於歐洲、亞洲和澳大利亞,而晚白堊世主要發現於北美、南美、歐洲、亞洲和馬達加斯加等地。
  • 依蘭發現大面積早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此次發現的僅有趾跡的鳥腳類恐龍足跡。  繼24日依蘭隕石坑被發現的消息公布後,25日,科研人員宣布在哈爾濱市又發現了一處史前遺蹟——早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具體地點還是在依蘭。這是我省第一個大規模早白堊世恐龍足跡點。這些恐龍足跡數量多、保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並對探索恐龍行為習性、生活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由化石愛好者最早發現,恐龍足跡一共70枚  這批來自史前的巨大腳印是怎麼發現的?
  •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巾幗鳥發現於河北省早白堊世的大北溝組,2017年周忠和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該地點進行野外考察,並在上覆火山灰中取樣。而較反鳥類和今鳥型類更原始的尾綜骨類屬種非常稀少,僅有孔子鳥類和會鳥類。從而形成了一個長尾的最原始鳥類(始祖鳥、熱河鳥類)和更進步的反鳥類和今鳥型類之間的「演化空白」,極大限制了人們對尾綜骨類演化初期的認識。巾幗鳥恰好補充了這一空白,它呈現出高度鑲嵌演化的特徵組合:齒列、部分頭骨和肩帶形態與非鳥類獸腳類恐龍相似,但同時具有退化的手指、加長的前肢、癒合的尾綜骨等典型的鳥類特徵,這也正是其種名的來源。
  • 鳥飛朝陽驚天下
    認為這隻嘴裡有牙、像麻雀大的小鳥是一種新的古鳥類,把它命名為三塔中國鳥(清朝初期朝陽城內有三座古塔,因此而被命名)。三塔中國鳥發現於地質學上叫"九佛堂組"的地層中,生活在大約1.2億年前地質上稱為早白堊世的時期。鮑爾·賽雷諾說,它具有一些恐龍的特徵,很可能是由恐龍向鳥進化過程中的過渡類型。
  • 從恐龍到鳥卵巢退失 是為了減輕體重適應飛行?
    從恐龍到鳥卵巢退失 是為了減輕體重適應飛行?鳥類為何丟失一側卵巢  繼2013年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早白堊世鳥類卵泡的精美保存對研究恐龍繁殖行為的意義」的論文之後,周忠和團隊關於早白堊世鳥類繁殖系統研究新進展的成果論文,近日由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生物通訊》(Communications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
  •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反鳥類與現代雞的卵巢濾泡對比照片。(研究團隊 供圖)反鳥類與現代雞的卵巢濾泡對比照片。繼2013年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早白堊世鳥類卵泡的精美保存對研究恐龍繁殖行為的意義」的論文之後,周忠和團隊關於早白堊世鳥類繁殖系統研究新進展的成果論文,近日由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生物通訊》(Communications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
  •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反鳥類與現代雞的卵巢濾泡對比照片。(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中國化石將鳥適應飛行的骨癒合時間推前4000萬年
    新華社華盛頓10月9日電(記者林小春)中國研究人員9日說,他們發現了距今大約1.2億年前早期白堊紀的一種原始鳥類化石,對該化石的研究顯示這種鳥具有完全癒合的小翼掌骨和大掌骨以及癒合的腰帶三塊骨骼(恥骨、坐骨和髂骨),這一發現把與飛行相關的鳥類骨癒合時間推前超過4000萬年。
  • 贛州發現食火雞樣新竊蛋龍化石
    冠盜龍頭冠(a-d)與食火雞頭冠結構比較(e-i)。  冠盜龍具有類似現生食火雞一樣的頭冠,為何將其歸入竊蛋龍類?呂君昌分析說,冠盜龍具有以下特徵,即前部的尾椎椎體具有側孔,坐骨具有向後凹陷的外形,前頜骨氣腔化,上頜骨的眶前部分下面向內嵌入,顎部延伸至臉頰邊緣之下,外鼻孔覆蓋在眶前窩前背部的大部分,頭頂的骨骼氣腔化,下頜的聯合部緊密縫合,恥骨的主幹向前凹陷,眶前部分短以及沒有牙齒等,所以將其歸入竊蛋龍類。
  • ...發現迄今中國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多樣性最高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還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保存最好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 中國範圍內發現的最大的恐爪龍類足跡 此次發現的恐龍足跡點面積約1600平方米,產出年代早於江西贛州、廣東河源等地的恐龍化石點,多樣性遠高於黑龍江嘉蔭、安徽黃山、廣東南雄、雲南楚雄、四川昭覺、浙江東陽等地的晚白堊世足跡點。
  • PNAS:東亞地區恐龍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堊世寒冷的氣候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法籍博士後Romain Amiot與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旭等組成的一個多國合作團隊近日在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一篇題為「東亞地區恐龍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堊世寒冷的氣候」(Oxygen isotopes of East Asian dinosaurs reveal exceptionally c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