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恐龍到鳥卵巢退失 是為了減輕體重適應飛行?

2020-12-05 華西都市報

從恐龍到鳥卵巢退失 是為了減輕體重適應飛行?

反鳥類與現代雞的卵巢濾泡對比照片。(研究團隊供圖)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 古 脊 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鳥類為何丟失一側卵巢

  繼2013年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早白堊世鳥類卵泡的精美保存對研究恐龍繁殖行為的意義」的論文之後,周忠和團隊關於早白堊世鳥類繁殖系統研究新進展的成果論文,近日由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生物通訊》(Communications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
  從恐龍到鳥的演化涉及到一系列關鍵特徵的改變,生殖器官就是其中之一,如雌性恐龍體內和現在的爬行類動物相似,仍保存兩側的卵巢及輸卵管,但絕大多數現生鳥類的雌鳥僅保留左側的卵巢及輸卵管。鳥類何時開始丟失了一側輸卵管?這個問題一直備受學界關注。
  中科院古脊椎所介紹,2013年,周忠和團隊在白堊世的熱河鳥類以及反鳥類化石標本研究中,發現早期鳥類顯然已經只保留一個有效的卵巢和一條輸卵管(身體左側),進而推測身體右測卵巢和輸卵管的退失可能發
  生在恐龍向鳥類過渡的階段,很可能與適應飛行需要的體重減輕有關。這項研究彌補了「從恐龍到鳥」的缺失一環,但論文發表以後,有部分學者在質疑軟組織能否保存如此長時間的同時,猜測卵泡化石實際上是胃部內未被消化殆盡的植物種子。

卵巢濾泡化石驗證論文假設

  針對此項爭議,近年來,該團隊成員艾莉達·巴約勒(Alida Bailleul)、李志恆研究員等,通過高解析度CT、能量色散X射線譜、傳統的骨組織切片染色等技術手段,對「疑似」卵泡和現生標本開展深入對比研究。
  研究團隊表示,最新研究結果不但進一步確認「疑似」標本是卵巢濾泡化石,更展現出該組織的高分辨細節特徵,包括可收縮的,肌肉、血管化的組織,來為卵泡提供營養,幫助排卵期的鳥類順利排出,這些都和現生的鳥類正在形成的蛋黃周邊的組織相似。同時,卵泡化石標本中平滑肌纖維、膠原蛋白纖維、血管等軟組織的發現,都和7年前研究論文中提出的假設吻合,與食入種子的假設不符。
  這項最新研究還得出另一個結論,即反鳥雖然也有一個功能性的卵巢和輸卵管,但是它們卵泡發育速率相對於現代鳥類要慢,和古鳥類較低的新陳代謝水平有關。
  近年來,熱河生物群化石除了保存有完整的骨骼、精緻的羽毛和其他皮膚衍生物外,包括肺泡等軟組織內臟研究同樣不斷湧現,證明了軟組織歷經複雜、長時間尺度的埋藏仍可以被保存下來的潛力。該研究團隊認為,「相關研究不僅增進了我們對遠古生物更為深入的認知,更展現了化石埋藏過程的鬼斧神工和生命演化之路的瑰麗神奇」。

據中新網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反鳥類與現代雞的卵巢濾泡對比照片。(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演化路上 鳥類為何弄丟了一側卵巢
    當鳥從恐龍演化而來時,發生了什麼變化?繼2013年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早白堊世鳥類卵泡的精美保存對研究恐龍繁殖行為的意義》之後,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於《生物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最新相關研究成果:鳥類軟組織化石能長時間保存,右側輸卵管和卵巢的退失可能發生在恐龍向鳥類過渡的階段。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我國科學家找到證據:恐龍丟失一側卵巢變成鳥
    一直以來,鳥類起源於哪一類古生物是古生物學界頗具爭議的問題,目前主流觀點認為鳥類起源於恐龍,除了因為恐龍中有翼龍這樣擁有飛行能力的恐龍之外,還有其它因素。然而反對這種觀點的聲音也有很多,比如翼龍的體型比一個成年人要大好幾倍,它們又是如何從龐大演化到幼小呢?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答案。
  • 早期鳥類繁殖系統研究獲新進展 確認從恐龍到鳥演化重要一環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在一項對早期鳥類卵泡化石的最新研究中,進一步確認了從恐龍到鳥的一段演化進程。這項成果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完成。
  • 為進化成為鳥類,恐龍捨棄了一側卵巢,且為此遭受不少折磨
    現代研究認為,恐龍演化成為鳥類,而且演化並不是從6600萬年前的生物大滅絕開始的,而是早在白堊紀早期就已經拉開序幕了。從恐龍到鳥類,它們放棄了許多提到恐龍,它們曾經在人類出現之前,是地球上的霸主,不僅物種豐富,而且分布也非常廣泛,從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它們可是足足在地球上生存了1.6億年的時間。如今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了,但是地球上仍然有生物是由它們演化而來的。
  • 恐龍進化成鳥類有了實錘,科學家找到證據:它們丟了一側卵巢
    不過,目前比較普遍的一種觀點是,鳥類的祖先並不是來自於6500萬年前的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之後,而是來自於白堊紀早期,鳥類的祖先是一種小型的獸腳類恐龍。雖然這個觀點只是一種假說,想要徹底證實還需要大量的證據,不過,在1998年,在我國遼西地區採集到的一塊恐龍化石,卻為這個觀點提供了一定的佐證。
  • 像鳥類的祖先又不是鳥的恐龍,它的特徵和其他恐龍都不一樣!
    比如,它的體形可與以「大塊頭」而出名的暴龍類相比,生長速度甚至快於某些大型暴龍類,但它卻屬鳥類的近親——竊蛋龍類,而該類大都是「袖珍型」的;它身軀龐大,但小腿卻很修長,奔跑能力也強於其他恐龍;它沒有長牙齒,而是發育了一個巨大的喙,尚不知是用來切割植物還是獵食小型動物抑或是用來壓碎蛋殼的。二連巨盜龍具有的許多與鳥相似的特徵以及如此懸殊的體形,使人們認識到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的複雜性。
  • 展廳裡的從龍到鳥
    主要從事獸腳類恐龍的解剖學與系統發育以及非鳥恐龍的形態功能多樣性和分異度研究,通過化石和現代生物的對比來探討恐龍向鳥演化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獸腳類恐龍是恐龍中重要的一個分支,他們包括了中生代所有兩足行走的肉食性恐龍和他們的近親。我們熟知的異特龍、霸王龍、伶盜龍都屬於獸腳類。獸腳類恐龍也是唯一一支存活到現在的恐龍,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鳥類都是中生代的獸腳類恐龍的後裔。所以鳥類嚴格來講也是獸腳類的恐龍,而我們通常所說的恐龍在研究者的口中一般被稱為非鳥恐龍。
  • 從恐龍到飛鳥,你有沒有想過:鳥類未來將會進化成什麼樣
    恐龍,準確的說是小型獸腳類恐龍始祖鳥。但是從發現的始祖鳥的化石上看,始祖鳥依舊保留了爬行動物的特徵,比如有爪的前肢和長長的尾骨,還有爬蟲類的牙齒。進化論和自然選擇說告訴我們,鳥兒為了適應環境才變成了這幅樣子。那麼我們不得不憑著進化論的算法去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未來的鳥類會是怎樣的?
  • 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空中飛行的動物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空中飛行的動物,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空中飛行的動物有昆蟲、蝙蝠、鳥類等。   2、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除了鴕鳥和企鵝等少數鳥不能飛行外,絕大多數都善於飛行。飛行使鳥類擴大了活動範圍,有利於覓食和繁育後代。
  • 從恐龍到飛鳥,你有沒有想過:未來鳥類會進化成什麼
    2、什麼進化的鳥?準確地說,是一種小型獸腳亞目動物恐龍始祖鳥。從發現的始祖鳥化石來看,始祖鳥仍然保留了爬行動物的特徵,如前肢爪狀和長尾骨,以及爬行動物的牙齒。進化論和自然選擇告訴我們鳥類適應環境。那麼我們就不得不依靠進化算法來考慮這樣一個問題:鳥類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 把「小個頭」恐龍逼上樹,於是有了鳥……
    其它一些小型原始鳥類型恐龍在後肢上長出細長羽毛,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羽毛似乎是裝飾性,而不具有飛行作用。但似乎恐龍的飛行實驗並不局限於羽毛,2015年,考古學家發現一種非常奇特的獸腳亞目恐龍「奇翼龍」,它與原始鳥類的關係較為疏遠。它們的骨骼化石挖掘於與遼寧省交界的河北省境內,其歷史可追溯至1.6億年前,體形大小相當於一隻小型矮腳雞,體重大約380克。
  • 中國化石將鳥適應飛行的骨癒合時間推前4000萬年
    新華社華盛頓10月9日電(記者林小春)中國研究人員9日說,他們發現了距今大約1.2億年前早期白堊紀的一種原始鳥類化石,對該化石的研究顯示這種鳥具有完全癒合的小翼掌骨和大掌骨以及癒合的腰帶三塊骨骼(恥骨、坐骨和髂骨),這一發現把與飛行相關的鳥類骨癒合時間推前超過4000萬年。
  • 和恐龍同時代的鳥是怎麼吃喝的
    目前,世界上有1萬多種鳥,分布在所有大洲,點綴於包括森林、草原、極地、沙漠等多樣的生態環境之間。    鳥類演化的成功,與其特有的形態、生理結構和飛行能力密不可分。而其多樣的食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畢竟「入鄉隨俗」嘛。
  • 巨大的恐龍為什麼會退化成小鳥?難道退化也是一種進化?
    恐龍並非退化成鳥,而是進化成鳥,因為恐龍的祖先並非鳥類。一些人認為恐龍進化成鳥與進化論存在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對進化論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一部分人認為所謂進化一會是朝好的方向進化,比如進化得更大,更裝,更快,腦容量更大。
  • 世界上最大的鳥是鴕鳥,最小的鳥是蜂鳥,那嘴巴最大的鳥呢?
    鳥類為人類的生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雞鴨鵝為我們提供了日常需要的肉食,鸚鵡等寵物鳥為我們提供了精神慰藉,還有一些鳥類為我們的糧食保駕護航。鳥類出現於侏羅紀時代,在白堊紀時代得到充分發展,後面為了適應各種惡劣的生活環境慢慢演化成各類水鳥或者陸鳥。
  • 最大的鳥是鴕鳥,最大飛鳥是什麼鳥?並非皇家信天翁和安第斯神鷹
    生物學家們一般認為鳥類由獸腳類恐龍進化而來,但是鳥類卻和恐龍時代的翼龍沒什麼關係,個頭和體重最大的風神翼龍體重可達250公斤左右,是恐龍時代天空中絕對的統治者,也是已知地球上最大的飛行動物,站立時和長頸鹿一樣高,飛行時就像一架小型飛機,但是這種空中龐然大物卻於6500萬年前滅絕,之後的天空就屬於鳥類了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第六節鳥
    材料一鳥的消化特點     雀形類的鳥所吃的穀物、果實或昆蟲,經消化吸收後形成的殘渣,1.5小時後隨糞便排出。綠頭鴨吃進的食物,經消化吸收後形成的殘渣,0.5小時後隨糞便排出。     雀形類的鳥一天所吃的食物,相當於自身體重的10%~30%。蜂鳥一天所吃的蜜漿,約等於它體重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