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個頭」恐龍逼上樹,於是有了鳥……

2020-12-06 環球網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卡麥拉

鳥類進化的故事充滿了曲折,但正是這些轉變和發現繼續改寫著歷史。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副教授保羅·威利斯(Paul Willis)將詳細講解鳥類進化歷程,揭曉恐龍如何變成了鳥類。

經過長達20年的苦苦思索,達爾文終於在1859年發表了自己的生物進化理論《物種起源》,英國博物學家、教育家託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是達爾文進化論的傑出代表,也被稱為「達爾文的鬥牛犬」,他極力捍衛達爾文進化理論。為了做到這一點,赫胥黎迫切需要「缺失環節」的化石證據來證明動物是如何從一支物種過渡到另一支物種,達爾文也猜測存在這一進化歷程,但遺憾的是他們均缺少相應證據。

僅僅是兩年之後,在德國巴伐利亞州侏羅紀時期的石灰巖礦床上發現一塊接近完美的始祖鳥化石,它有像刀刃一樣的鋸齒狀牙齒,骨架和頭蓋骨上還有一些特徵,表明它曾是一種食肉類恐龍。但是這隻烏鴉大小的標本化石上卻覆蓋了類似鳥類羽毛的印記,對於赫胥黎而言,這是一個過渡形態生物標本:一隻恐龍正在進化轉變為一隻鳥。德國專家稱這個標本為「Urvogel」,它是第一種鳥類(其學名源自希臘單詞「遠古羽毛」)。

始祖鳥的發現對於赫胥黎十分重要,這意味著一場羽毛革命的開始。始祖鳥的羽毛印記可能改變了19世紀的「科學遊戲規則」,但是這些羽毛只是剛開始顛覆當時的進化範式。

137年過去了,帶有羽毛的「恐龍化石」新發現繼續改寫著科教書內容,不僅是關於鳥類的起源,而且貫穿了整個恐龍家族的進化歷程。

古生物學家試圖追溯鳥類進化的軌跡,這就形成了一個充滿迂迴曲折的有趣故事。首先,始祖鳥並沒有完全解決鳥類起源的問題,在20世紀早期,赫胥黎認為鳥類是食肉恐龍的後代,特別是鳥類源自獸腳亞目恐龍的觀點已明顯不受歡迎。

這個理論存在一個問題是獸腳亞目恐龍的骨骼缺少鳥類解剖學的一個關鍵部分——叉骨(furcula)。它的作用就像一個協助飛行的彈簧,由兩根鎖骨融合而成。因此,在20世紀上半葉,人們一直在尋找鳥類的非恐龍祖先。

美國古生物學家約翰·奧斯特羅姆(John Ostrom)對鳥類進化故事增加了新的轉折。他通過展示來自蒙大拿州荒地挖掘的獸腳亞目恐爪龍骨骼與始祖鳥之間的相似處,進一步支持了赫胥黎的理論。他能夠證明恐爪龍和其它獸腳亞目恐龍都的確存在一個叉骨,之前它被誤認為是額外的腹肋骨。更令人感到興奮的是,兩個鎖骨的結合顯然發生在獸腳亞目恐龍進化形成飛行能力之前。

但是羽毛提供了最後確鑿的證據,顯示鳥類是從恐龍進化而來。20世紀90年代初,研究人員開始挖掘從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早期(1.5億至1億年前)多種生物的骨骼化石。

這些恐龍骨骼化石來自於中國遼寧省,但與大多數恐龍骨骼不同的是,它們的軟組織仍然保存完好。1996年,遼寧省沉積巖中發現首個長羽毛的恐龍骨骼化石,這是體長1.5米的獸腳亞目恐龍——中華鳥龍(Sinosauropteryx),雖然它沒有翅膀,但是肢體上覆蓋著羽毛般的絨毛。

從那以後,在中國遼寧省和世界其它一些地區,相繼發現一些獨特的有羽毛小型恐龍,這些恐龍描繪了從覆蓋著絨毛的食肉獸腳亞目恐龍至完全覆蓋羽毛有翼鳥類的每一個進化步驟。

這種進化轉變並非直線路徑,而是複雜的迷宮路線,有許多通向「死胡同」的進化路徑。現在也很清楚始祖鳥並不是第一個類鳥恐龍物種,該頭銜(至少目前是這樣)應該授予鄭氏曉廷龍(Xiaotingia zhengi),這種恐龍的骨骼化石是2011年在遼寧省挖掘發現的,初步估計鄭氏曉廷龍比目前發現的10多個始祖鳥化石標本至少要早500萬年。鄭氏曉廷龍展示了一些鳥類的原始特徵,例如:每隻腳的第二個腳趾有一個鐮刀狀殺戮獵物的爪子,這種類型的爪子出現在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中描繪的兇猛迅猛龍身體上。電影中的恐爪龍與真實恐龍一樣大小,而真正的迅猛龍只有恐爪龍體形一半。

鄭氏曉廷龍不僅身體長有絨毛,而且還有能夠滑翔飛行的有羽翅膀,這可能是恐龍朝向完全有飛行能力恐龍過渡的中間環節。雖然鄭氏曉廷龍只有一組翅膀,但是其它滑翔鳥類,例如:稍年輕的小盜龍則形成兩組翅膀。實際上,它們的外觀和功能就像雙翼飛機的機翼,後方一組翅膀位於前方一組翅膀之下,起到避免湍流的作用。其它一些小型原始鳥類型恐龍在後肢上長出細長羽毛,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羽毛似乎是裝飾性,而不具有飛行作用。

但似乎恐龍的飛行實驗並不局限於羽毛,2015年,考古學家發現一種非常奇特的獸腳亞目恐龍「奇翼龍」,它與原始鳥類的關係較為疏遠。它們的骨骼化石挖掘於與遼寧省交界的河北省境內,其歷史可追溯至1.6億年前,體形大小相當於一隻小型矮腳雞,體重大約380克。

奇翼龍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骨骼前端對皮膚和羽毛具有特殊保護作用,與它的近親物種一樣,它們第三腳趾也很長,是從腕骨延伸出來的一根骨骼。

同時,保存完好的骨骼標本還顯示,在那根較長的趾骨兩側有伸展的皮膚結構,奇翼龍並不是用羽毛完成飛行,而是依靠蝙蝠般的翅膀空中滑翔。

隨著這些空中實驗的進行,研究人員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為什麼這些恐龍似乎都在拼命地學習飛行,無論它們是否長有羽毛?簡單的回答是:小型獸腳亞目恐龍已經喜歡上樹。它們這樣做可能是為了躲避更大的捕食者,也可能是為了尋找更多的獵物,例如:昆蟲和棲息在樹枝上的小型脊椎動物。它們彎曲、針尖狀爪子很適合抓捕獵物,也非常擅長攀爬樹木。

一旦它們成為樹棲生物,它們就會像現今的飛行蜥蜴和負鼠一樣在樹枝之間滑翔飛行,這樣它們就能遠離地面威脅,有效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在發展形成真正的航空飛行能力方面,它們從獸腳類恐龍祖先那裡繼承一些特徵,現在它們已經處於領先優勢。

首先,它們是輕量級恐龍,所有獸腳亞目恐龍都長著中空但強壯的骨骼,這是它們的祖先為了更快地捕獲獵物進化形成的。

較輕體重有助於完成空中滑翔,但是飛行動力則依賴於另一個遺傳特性,獸腳亞目動物前肢肩部關節已經可以旋轉,這樣它們的前肢就可以不再前後擺動行走,它的前肢可用於在身體前方抓捕獵物。這種抓捕行為似乎也得到了叉骨類似彈簧的動作輔助,將胸部肌肉和手臂動作連接起來,任何使用這種抓捕動作的滑翔原始鳥類都是執行下衝飛行攻擊獵物。

進一步的身體改進是從肺部延伸出來的氣囊,這不僅增大了整體肺容量,還導致了單向呼吸系統。空氣在肺部不斷循環,而不是像人類一樣,空氣被泵入和泵出的呼吸方式。這種呼吸系統是所有現代鳥類的特徵,對於捕食者而言也是非常實用有效的。

羽毛和其它鳥類特徵一起進化,完成了朝向現代鳥類的進化歷程。這些羽毛最初起源於簡單的絨毛,可能是為了使獸腳亞目動物保持身體溫暖,一些恐龍是「溫血動物」至少是該理論的支持依據。同時,這些羽毛也可以作為裝飾,小獸腳亞目恐龍的肢體長著彩色羽毛,一些小型獸腳亞目動物的羽毛會讓它們有一定的升力追逐飛行昆蟲。

小而輕的骨骼、帶有叉骨的旋轉肩骨、渦輪增壓式的呼吸系統以及羽毛,這些特徵早在獸腳亞目食肉恐龍實現空中飛行和轉變為原型鳥之前就已逐漸形成。有羽恐龍化石已迫使教科書籍多次修改內容,2017年,一項發現表明,羽毛並未完成它們革命性的工作。

130年以來,我們認為自己充分掌握恐龍譜系樹的詳細分支結構,1887年,英國古生物學家哈裡·絲利(Harry Seeley)指出,依據恐龍臀部是蜥蜴狀(恥骨向前)還是鳥類狀(恥骨向後),恐龍可以分為兩組。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是蜥蜴臀部的恐龍物種而不是鳥臀部的恐龍物種進化形成了現代鳥類。

蜥臀目恐龍分為長頸食草蜥和蜥腳類恐龍,它們的典型代表分別是腕龍和食肉獸腳亞目恐龍。

鳥臀目恐龍包括各種各樣以植物為食的恐龍,它們可以被分為三大類:包括劍龍在內的甲殼恐龍、包括禽龍在內的鳥腳亞目恐龍、三角恐龍在內的角龍。

科學家得出結論稱,腕龍和霸王龍是近親,禽龍、劍龍和三角龍是遠親,古生物學家對這種二元結構理論非常滿意。直到2017年,另一位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馬修·巴倫(Matthew Baron)重新繪製了譜系圖。

巴倫觀察了74種非常罕見的早期恐龍,它們都是在恐龍時代上半葉生存的恐龍物種,通過分析所有恐龍骨骼的特徵,他能夠梳理出早期進化分支是如何在譜系圖底部分離的。

巴倫的第一個發現將恐龍起源時間推後了500萬年,大約距今2.47億年前。第二個發現完全重寫了恐龍史前時代。他並未發現蜥臀目和鳥臀目分支很整齊,而是發現了一個更早的分支,能夠將蜥臀目和鳥臀目放在同一個分支上。

因此現在霸王龍和三角龍種屬關係被混淆在一起,當前這種富有爭議的恐龍分類關係的真相仍隱藏在令人困惑的骨骼化石之中,沒有一種明確的特徵能夠表明某種恐龍一定屬於哪個進化分支。

或許羽毛能夠提供至關重要的線索,科學家現已在不同鳥臀目恐龍和獸腳 亞目恐龍中發現身體長有羽毛或者絨毛的持徵,但是他們尚未在蜥腳類恐龍化石中發現過。因此,由獸腳亞目恐龍和鳥臀目恐龍組成的新恐龍種群具有身體覆蓋羽毛或者羽狀結構的特徵。

因此,羽毛可能告訴我們更多關於恐龍族譜結構的重要信息,而不僅僅是「這些是鳥類」,它們可能是恐龍進化早期最根本的一次分裂的決定性特徵。

進化革命仍在進行中,這裡提出許多初步結論遠未得到相應的解決和證實,目前我們還有許多研究工作要完成,還有更多的恐龍物種需要發現和分類。

相關焦點

  • 恐龍變成了會飛的鳥?
    早報文娛專訊 恐龍沒有滅絕,而是進化成鳥?上世紀60年代,「恐龍文藝復興」提出了鳥類演化自恐龍的觀點。如今,島城市民可以「親眼」看到這一演化的生命證據——恐龍化石。    正在奧帆中心奧帆博物館舉辦的 「巨龍重生——青島龍歸來ALIVE」特展,有一處「從龍到鳥——飛翔之夢」展區,這裡不僅有中科院的化石珍品,更有科學藝術家趙闖的畫作、雕塑、動畫作品,生動講述這一生命演化。本次展覽由青島報業傳媒集團和中科院聯合舉辦。
  • 科學網—恐龍家族樹或面臨大調
    圖片來源:Dean Mouhtaropoulos 本報訊 3月22日發表於《自然》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長期將恐龍分為「鳥臀目」恐龍(例如劍龍)和「蜥臀目」恐龍(包括腕龍和霸王龍)的分類方法可能不再有效。
  • 像鳥類的祖先又不是鳥的恐龍,它的特徵和其他恐龍都不一樣!
    科學家在一次對內蒙古二連盆地進行的科學考察中,發現一種巨大的獸腳類恐龍化石,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研究,最終確定這是一具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似鳥恐龍化石,並把它命名為二連巨盜龍(Gigantotal torerlianensis)。這一發現;引起世人關注。因為,二連巨盜龍的許多奇特形態特徵未見於其他任何恐龍。
  • 沒有4隻翅膀的鳥,卻有4隻翅膀的恐龍,遼寧出土四翼恐龍化石
    大部分鳥類都會飛行,靠著兩隻翅膀扇動空氣產生的浮力,鳥類可以在空中自由地飛行和滑翔,所有的鳥類都只有兩隻翅膀,那麼有沒有4隻翅膀的鳥呢?嚴格來說是沒有的,不過鳥類是由恐龍中的似鳥龍類進化而來,那麼有四隻翅膀的恐龍嗎?還真有!它就是小盜龍!
  • 鳥是從恐龍演化而來嗎?你吃的雞肉是恐龍肉嗎?
    一:鳥即是恐龍 在過去的20年中,人們已經認識到鳥類是恐龍,這一想法已經得到了無可置疑的證實,並且還為我們提供了有關滅絕恐龍可能是什麼樣的新線索。
  • 始祖鳥是鳥還是恐龍?
    始祖鳥之所以得這個名字是因為它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鳥,化石顯示,它有鋸齒狀的牙齒及和恐龍一樣的骨骼,這一點雖然與現代鳥類完全不同,但當時之所以把它稱為「鳥」,是因為化石顯示它長有羽毛。  根據最新出版的《科學》雜誌報導,古生物學家通過對最新發現的一塊始祖鳥的化石進行研究後發現,始祖鳥其實更接近於兩條腿的食肉恐龍,而不像現代意義上的鳥。有的科學家甚至表示,如果第一塊始祖鳥的化石是在今天發現的,那麼它很可能被稱為恐龍而不是鳥。
  • 聖經上提到了恐龍?挪亞方舟上有恐龍?恐龍是如何滅絕的?
    恐龍往往是熱門書籍與電影、各種玩具的題材,各類媒體也常報導恐龍的科學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恐龍已是現代大眾文化的一部分,無論兒童或者成年人均對恐龍有很高的興致。恐龍是最引人好奇的動物之一。孩子們對他們特別著迷。 全世界的基督徒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那麼,聖經上有沒有提到恐龍,恐龍有沒有登上挪亞方舟呢?
  • 古生物學家發現 1.5億年前鳥形恐龍腳印
    7月22日,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美古生物學家在雲南祿豐發現的這批特殊的足跡顯示,在侏羅紀-白堊紀之交的時候,這裡生活著一類奇特的古鳥或鳥形恐龍。 邢立達說,「足跡點就在恐龍谷博物館的後山,我們穿過一片玉米地,挖開浮土和落葉,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怪足跡。」
  • 百鳥樹
    樹,就長在這風光秀麗的陝西省岐山縣安樂鄉渠頭村。           渠頭村真有一條清凌凌的渠水穿村而過。村裡的小姑娘小媳婦們,總忘不了這條好渠水,總來渠邊洗衣裳。但常常洗著洗著,就抬起頭來了,就喜盈盈地望著這樹。           樹上播放著音樂。           「不!」她們說,「那是鳥的叫聲。」
  • 科學家發現世界上最小的樹棲翼龍
    ·在樹上生活,以昆蟲為食世界上發現的大部分翼龍化石都來自海相地層,證明翼龍主要生活在濱海環境,它們可以藉助於海岸環境常具有的一些高差明顯的地貌很容易地起飛,並利用上升氣流飛翔。然而在我國,甚至亞洲大陸發現的翼龍化石大多來自陸相地層,尤其是熱河生物群的翼龍,它們與其共生的鳥類、恐龍和哺乳動物等一樣,都生活在湖泊森林環境。
  • 你造嗎,非鳥恐龍竟然是有毛的!
    這是有史以來,人類第一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化石。這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博士與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的瑞安·麥凱勒教授領銜,研究論文剛剛發表在《當代生物學》期刊上。邢立達說:「之後我意識到,有著類似尺寸的非鳥小恐龍,也是有很大的機率會出現在琥珀之中的。」   這一次,他們找到的是一段展開後長約6釐米的非鳥恐龍尾巴。他們推測,這隻恐龍的全身長度也只有18.5釐米,可以捧在手心,並且還毛茸茸的,想想竟然有點萌?這截毛茸茸的尾巴包含了至少八枚完整的尾椎,它們被三維的、具有微觀細節的羽毛所包圍——和生前並無二致。
  • 恐龍最新研究: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原標題:恐龍最新研究顯示: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 地球上最孤獨的樹,與恐龍同期,全球僅剩最後1棵
    恐龍時代,哪怕是距離我們最近的白堊紀晚期,也是6500萬年之前的事情了,那個時候的地球仍然是爬蟲類的天下,哺乳動物的祖先也仍然在夾縫中生存,人類的祖先——猿類,還沒有在地球上誕生。植物,作為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物種,幾十億年來進化出了無數的物種,而且幾乎每年,科學家們都有新的發現,相信對於那些植物學家來說,再也沒有比發現一種從未見過的植物更開心的事情了,在19世紀末,一位植物學家在南非考察的時候,發現了一棵奇怪的大樹,這棵樹看起來好像是棕櫚樹,不過,卻存在著些許的不同。
  • 蜥蜴和鳥,恐龍更像誰?
    曼德爾按照蜥蜴身體各部分的比例代入禽龍化石,於是,復原出來的禽龍倒真的成為了一隻長達200英尺的「恐怖的蜥蜴」。它與今天的鬣蜥一樣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彎曲的四肢支撐著巨大的軀體(今天我們知道禽龍是直立行走的),最引人注目的是,這隻禽龍的鼻尖上還錯誤地長著一個角(後來的研究證明那是禽龍的拇指爪)。
  • 恐龍最新研究顯示: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近鳥類系統發育樹與部分飛行相關特徵演化。這個撲翼行為與其祖先恐龍有關嗎?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稱,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nbsp&nbsp&nbsp&nbsp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
  • 5000多年前的玉鐲,上面圖案似龍似鳥,龍是從恐龍演化而來?
    其中有一個玉鐲,不但是鼓箍形,而且上面有著似鳥似龍的圖案,稱之為「鸛喙鳥趾龍紋」鐲。如果你對這個稱呼不太懂,看看拓印的圖就知道了。二連浩特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草原的西部,這座城市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稱號,叫「恐龍墓地」。自從這裡考古以來,前後一百多年,美國、俄國、前蘇聯加拿大等各國專家在此地發現了許多種類的恐龍,包括蜥腳龍、甲龍、鴨嘴龍及霸王龍科的歐氏阿萊龍等等。此地還出土了許多哺乳動物化石,首次發現了恐龍蛋化石,證實了恐龍是卵生爬行動物。
  • 天上有個巨大的「鳥恐龍」
    攝影師Gerald Robinson最近和朋友在英格蘭皮克區的一處郊野遠足時,意外抓拍到了一組精彩的照片,上萬隻飛鳥在空中組成了一個恐龍的形狀,身軀、腿部、頭部和頸部都清晰可見,惟妙惟肖。Gerald的朋友稱之為「椋鳥龍」,因為這是一大群椋(liang)鳥,估計有1.4萬隻左右。
  • 最新恐龍研究稱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中外科學家合作的最新恐龍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徐星團隊聯合中外多個科研團隊,使用暗示權重方法系統分析更新了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樹,在此基礎上通過定量手段分析顯示,撲翼飛行在近鳥類恐龍中可能有三次或以上的獨立起源。該成果研究論文已於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
  • 恐龍並沒有「滅絕」,而是進化成了鳥,很多鳥是獸腳亞目恐龍後代
    眾所周知,恐龍在6500萬年前便滅亡了,並且滅亡的原因還沒有具體的定論。不過,有可能恐龍現在就在就在我們身邊,它們沒有真正的滅亡,而是進化成了鳥。目前,有相關研究在支持這個觀點。研究鳥類進化的古生物學者,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地質科學系教授朱莉婭·克拉克說:「就像我們哺乳動物一樣,鳥類是活的恐龍。」 我們今天擁有的所有鳥類都是一種恐龍:獸腳亞目恐龍的後代。在日本的一種原始鳥中,是具有1.2億年歷史的禽類,也是最早的一種帶有翼龍樣式的已知鳥類。這種鳥就極有可能是翼龍的後代。
  • The Isle恐龍怎麼進化?The Isle全恐龍進化樹介紹
    《島(The Isle)》是一款恐龍開放世界的生存遊戲,玩家在遊戲中通過進化點可以升級。下面就為大家帶來全恐龍進化樹一覽,感興趣的玩家一起來看看吧!介紹:食肉龍進化樹:  迅猛龍-埃雷拉龍-猶他盜龍-牛龍  迅猛龍-埃雷拉龍-猶他盜龍-異特龍-高脊龍  迅猛龍-埃雷拉龍-猶他盜龍-異特龍-南方巨獸龍  迅猛龍-埃雷拉龍-猶他盜龍-異特龍-雷克斯霸王龍  迅猛龍-南方盜龍-重爪龍-似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