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恐龍向鳥類的過渡比預期的更為複雜。圖片來源:《自然》
本報訊 根據5月3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新發現的一組保存極其完好的早期有喙鳥類化石表明,恐龍向鳥類的過渡比預期的更複雜。
鳥類的頭骨與其恐龍祖先的頭骨存在明顯差異。現代鳥類鳥喙較大,沒有牙齒,腦殼也較大,閉頜肌肉較弱,頭骨鉸接更明顯,擁有活動上顎和懸頜。但是,一直以來人們卻難以確定這些特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是按什麼順序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鳥類頭骨化石一般都保存不佳。
美國康乃狄克州耶魯大學的Bhart-Anjan Bhullar及同事描述了早期鳥類——魚鳥的4塊新化石。魚鳥生活在距今約1億至6600萬年前的現今北美地區,是一種有齒的類似燕鷗的海鳥,翼展可達60釐米。魚鳥在化石記錄中佔據著獨一無二的地位,它們與現代鳥類關係密切,但是卻保留了許多先祖特徵,包括尖銳的彎曲齒。魚鳥發現於1870年,但是第一批標本的頭部不完整,損害嚴重。此次新發現的魚鳥化石則保存完好,而且是立體的,包括一顆極其完整的頭骨。研究人員還出人意料地報告了一個魚鳥正模標本之前被忽略的兩個組分。
研究人員利用三維掃描重構了魚鳥的頭部。像恐龍一樣,魚鳥頭骨上有孔,以便生長閉頜肌肉。但是整體而言,魚鳥的頭骨基本是現代類型的鉸接式頭骨,顎端是小型而顯得原始的鳥喙。這些特徵讓魚鳥可以在鳥臂變成翅膀後整理羽毛和控制物體,並且表明現存鳥類的鳥喙演化時間早於預期。(唐一塵)
《中國科學報》 (2018-05-03 第2版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