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鳥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研究揭示恐龍向鳥類的過渡比預期的更為複雜。圖片來源:《自然》

本報訊 根據5月3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新發現的一組保存極其完好的早期有喙鳥類化石表明,恐龍向鳥類的過渡比預期的更複雜。

鳥類的頭骨與其恐龍祖先的頭骨存在明顯差異。現代鳥類鳥喙較大,沒有牙齒,腦殼也較大,閉頜肌肉較弱,頭骨鉸接更明顯,擁有活動上顎和懸頜。但是,一直以來人們卻難以確定這些特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是按什麼順序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鳥類頭骨化石一般都保存不佳。

美國康乃狄克州耶魯大學的Bhart-Anjan Bhullar及同事描述了早期鳥類——魚鳥的4塊新化石。魚鳥生活在距今約1億至6600萬年前的現今北美地區,是一種有齒的類似燕鷗的海鳥,翼展可達60釐米。魚鳥在化石記錄中佔據著獨一無二的地位,它們與現代鳥類關係密切,但是卻保留了許多先祖特徵,包括尖銳的彎曲齒。魚鳥發現於1870年,但是第一批標本的頭部不完整,損害嚴重。此次新發現的魚鳥化石則保存完好,而且是立體的,包括一顆極其完整的頭骨。研究人員還出人意料地報告了一個魚鳥正模標本之前被忽略的兩個組分。

研究人員利用三維掃描重構了魚鳥的頭部。像恐龍一樣,魚鳥頭骨上有孔,以便生長閉頜肌肉。但是整體而言,魚鳥的頭骨基本是現代類型的鉸接式頭骨,顎端是小型而顯得原始的鳥喙。這些特徵讓魚鳥可以在鳥臂變成翅膀後整理羽毛和控制物體,並且表明現存鳥類的鳥喙演化時間早於預期。(唐一塵)

《中國科學報》 (2018-05-03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粒子物理團隊日前在超對稱唯象學研究方向取得了若干最新進展,相關論文在《高能物理期刊》和《歐洲物理期刊C》上發表。
  • 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團隊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範紅金團隊合作研究,在二維硫屬化合物二硫化鉬(MoS2)面內催化結構設計方面獲重要進展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王育竹院士開創的光抽運(POP)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獲重要進展。
  • 早白堊世反鳥類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奇異食魚反鳥頭骨和椎體解剖特徵  奇異食魚反鳥歸入標本(王敏供圖) 9月12日,《古脊椎動物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與周忠和關於中生代鳥類的研究工作 食魚反鳥由王敏等2016年首次報導,其正型標本保存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鳥類食團,為復原早期鳥類消化系統的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但由於標本保存的原因,食魚反鳥確切的系統發育位置尚不能確定。主要原因是包括食魚反鳥在內的大量中生代(如熱河生物群)鳥類化石多呈二維保存,而多數屬種僅有正型標本,限制了所能觀察到的形態特徵。
  • 高級激發態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學研究中心吳驪珠團隊研究了一類基於雜原子取代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在室溫單一組分固體條件下表現明亮的多色發光。激發波長依賴的螢光發射、發光光譜與激發光譜的鏡像關係、時間分辨的發光行為等證明雙重螢光和雙重磷光分別源於單重激發態和三重激發態的高/低能級。
  • 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河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先後在《先進科學》和《納米能源》發表。
  • 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影響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鑫團隊聯合俄羅斯科學院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在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的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二齒獸類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白氏桃河獸化石標本(劉俊供圖) 近日,《古脊椎動物學報》刊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俊研究團隊最新成果。文中報導了對其中一件來自於孫家溝組底部保存的近完整頭骨及部分下頜的研究成果,根據化石產地及發現者將其命名為白氏桃河獸。 這一新屬種有下列特徵區別於其他屬種:犁骨腹面光滑,缺乏翼骨龍骨突,翼骨中板窄,淚骨與隔頜骨接觸,翼骨不與上頜骨接觸,枕髁寬、弧形,側齒骨架細、但有明顯的背腹面。研究團隊先前還報導了其中一件不完整的頭骨,將其歸入隱齒獸目,是其某個支系在中國的首個代表。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成果以綜述的形式發表在《配位化學綜述》。 在非線性光學同質多晶體的研發中,武奎研究團隊通過調控原料比例和合成溫度等,設計合成出SrCu2SnS4同質多晶,分析了材料相變與性能調控之間的機理關係。 為了進一步獲得高雷射損傷閾值的紅外非線性光學材料,武奎研究團隊設計在晶體結構中引入共價性更強的功能基元與高正電性的鹼土金屬結合來合成新材料,成功製備出3種新的矽硫化合物。三種材料結晶於不同的空間群,結構對比發現一價陽離子對材料的結構類型有很強的調控作用,同時上述材料抗雷射損傷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材料化學雜誌C刊》。
  • 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在酶激活型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光致變色螢光探針策略實現生物標誌物超分辨成像」為題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前期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構建螺吡喃—萘醯亞胺光控螢光染料體系,實現了肝癌細胞的靶向光控螢光成像,進而通過結合人血清白蛋白構建了光控探針/蛋白質複合物,提升了探針的雙螢光發射性能,實現了肝癌細胞的靶向雙螢光循環成像。
  • 低成本、高性能鈉離子電池技術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 複合過渡金屬氧化物吸附材料開發與應用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與清華大學合作王洪傑介紹,吸附是目前有效去除水體磷酸鹽汙染物的有效技術手段,環境友好、高吸附性能的新型吸附材料的開發是解決由磷酸鹽引起的水體富營養化問題的關鍵之一。過渡金屬氧化物材料展現出較好的吸附除磷應用前景,但其對磷酸鹽作用機制的研究尚待深入,吸附除磷效果也有待提高。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新聞—科學網
    12月12日,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研究院李天晴和季維智團隊與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生殖科合作,宣布開發出一個三維(3D)人囊胚培養體系,並且首次繪製了人原腸前胚胎的發育全景圖,為研究人著床後的早期胚胎發育建立了研究基礎。相關研究成果於當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全固態鋰電池因兼具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成為當前電池研究的熱點,而構築這一新型電池的關鍵在於找到合適的固態電解質材料。
  • 研究揭示中國早期人類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響應—新聞—科學網
    論文梳理了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及其前後階段中國古人類-舊石器遺址分布的時空變化,以及石器打制技術的發展,提出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早期人類為應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這一顯著的氣候變革,在地理分布和石器製作行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轉變。論文的結論突破了東亞舊石器時代早期石器技術缺乏變化與創新、簡單連續的傳統觀點。 伴隨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旋迴間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 原子級分散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中科院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研究員劉洪陽告訴《中國科學報》:「如何選擇性將乙炔加氫到乙烯,而避免乙烯進一步氫化到乙烷,是這一反應急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劉洪陽帶領團隊致力於新型納米碳材料負載金屬催化劑的研究。
  • 藻類演變趨勢及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 據了解,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2020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據悉,本次活動分為推薦申報、項目初審、公眾評選、院士函審、專家終審和新聞發布6個環節。 2.我國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取得重大進展 2020年12月30日,我國新冠滅活疫苗獲附條件批准上市。 5.新冠病毒基礎研究與技術平臺取得重要進展,帶動藥物與抗體的研發 我國多家單位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的重要蛋白的三維結構,構建出了新冠病毒的全病毒三維模型。SARS-CoV-2相關動物模型的創建,對闡明疾病的發病機制、傳播途徑以及宿主免疫應答具有重要作用,更是評估疫苗效力和藥物作用的基礎。
  • 金屬-有機環狀超分子配合物激發態研究獲進展 —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 通訊員陳俊生報導】2013年5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韓克利研究員帶領的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團隊與美國猶他大學
  • 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博士研究生李尚穎等人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礦物學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