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全固態鋰電池因兼具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成為當前電池研究的熱點,而構築這一新型電池的關鍵在於找到合適的固態電解質材料。為了有針對性地設計離子傳輸性能優異的固態電解質,就必須先充分理解鋰離子在固體中的遷移機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騁教授課題組與中外學者合作,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機理研究上取得重要發現。研究者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直接觀測到了一種奇特的非周期性機構。該結構儘管只有一個原子層厚,但卻能對鋰離子的傳輸產生顯著影響,從而成為除了晶界、點缺陷以外的又一類需要受到固態鋰電池研究者密切關注的非周期性結構。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和所有其他材料一樣,固態電解質由具備周期性特徵的理想晶體結構和在局部區域擾亂這種周期性的「非周期性結構」共同組成。非周期性結構可以對離子電導率造成數量級的影響,因此它們對研究離子傳輸機理的重要性常常超過周期性結構。文獻中對於鋰電池固態電解質中非周期性結構的研究大多集中於晶界和點缺陷,而馬騁卻發現了另一類可對離子傳輸產生重要影響的非周期性結構。通過球差校正透射電鏡對一種經典固態電解質鋰鑭鈦氧進行觀測,研究者發現大量單原子層缺陷。不同於晶界、層錯等已知的非周期性結構,這種缺陷由一層化學成分、原子排列都不同於鋰鑭鈦氧的單原子層物質組成,並且它們只會沿著特定的晶體學取向出現。這一微觀特質導致所觀察到的單原子層缺陷常常相互連接,形成閉合迴路。

「這些缺陷結構儘管為數眾多,但卻很難被觀察到。」文章的第一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朱峰說道,「它們只有從少數幾個晶體學取向才能被看到,而且由於只有一個原子層厚,還常因為其他同時存在的微觀結構而很難被注意到。因此,儘管固態電解質已被研究多年,但這種非周期性結構卻直到今天才被我們發現。」

「這種非周期性結構就像單原子層構築的『圍城』:裡面的鋰離子出不來,外面的鋰離子進不去。」馬騁說,「因此,儘管它們本身只有一個原子層厚,但卻可以讓相當一部分體積的材料無法參與離子傳輸,從而劇烈降低材料整體的鋰離子傳輸效率。」

基於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的觀測結果,研究者通過理論計算發現這些缺陷儘管只有一個原子層厚,但其特殊的原子構型卻可以徹底阻止鋰離子在垂直方向上穿過。因此,當它們相互結合形成閉合迴路後,鋰離子無法進入或離開被缺陷封閉的體積,從而導致這部分材料被隔絕於整體的離子傳輸之外。電鏡觀測已證實該現象在樣品中大量存在,而且離子電導率將因此下降約1—2個數量級。

研究者把這種獨特的非周期性結構命名為「單壁鋰阱」。它的發現表明除了晶界、點缺陷以外的非周期性結構也有可能強烈地影響離子傳輸,因此在其他重要體系中也急需開展類似的研究。《自然—通訊》的審稿人對該工作的科學意義給予高度肯定,認為「這篇文章讀起來激動人心,報導了一個非常新奇的觀測結果」,並且認為 「它將在固態電解質/固態電池領域,甚至更普遍的在材料科學和電子顯微學共同體中激起廣泛討論」。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5544-x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馬騁課題組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者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直接觀測到了一種奇特的非周期性結構。該結構儘管只有一個原子層厚,但卻能對鋰離子的傳輸產生顯著影響,從而成為除了晶界、點缺陷以外的又一類需要受到固態鋰電池研究者密切關注的非周期性結構。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騁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機理上取得重要發現。研究者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直接觀測到了一種奇特的非周期性機構。該結構儘管只有一個原子層厚,但卻能對鋰離子的傳輸產生顯著影響,從而成為除了晶界、點缺陷以外的又一類需要受到固態鋰電池研究者密切關注的非周期性結構。該研究成果近日以「Single-atom-layer traps in a solid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高級激發態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的高級激發態發光(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多色發光材料在柔性顯示器、固態照明和有機雷射器等領域中應用廣泛。但是根據Kasha規則,在固態或凝聚態中,分子的高級激發態將通過振動馳豫和碰撞迅速失活到達最低激發態,並在最低激發態輻射發光。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學研究中心吳驪珠團隊研究了一類基於雜原子取代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在室溫單一組分固體條件下表現明亮的多色發光。
  • 固態量子計算平臺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是滿足全固態雷射器實現多波段雷射輸出的關鍵核心材料,但目前仍缺乏性能優異的非線性光學晶體。
  • 中科院團隊在固態電池研究領域獲進展
    記者9月25日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新型電化學材料與器件團隊,近期在聚環氧乙烷基高性能電解質和固態電池方向取得進展,近年來,鋰電池作為儲能器件,在手機、筆記本電腦及電動汽車等領域的應用十分廣泛。
  • 固態鋰電池電極-電解質接觸問題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騁教授課題組和清華大學南策文院士團隊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者使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對固態電解質和電極材料的界面進行觀測,發現富鋰層狀結構的正極和鈣鈦礦結構的固態電解質之間可以形成外延界面。利用這一現象,研究者製備了倍率性能可與傳統漿料塗覆正極相比的複合正極,為克服固態電池中電極-電解質接觸差這一瓶頸提供了新思路。
  • 鋰枝晶生長機理獲原位精準測定—新聞—科學網
    但研發金屬鋰電池極具挑戰,雖然歷時多年,以金屬鋰為負極的高能量密度可充放電池仍未實現商業化,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在循環過程中的不可控鋰枝晶(一種樹狀晶體,其針狀突起稱為晶須)生長,當鋰枝晶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可穿透固態電解質,使電池短路失效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粒子物理團隊日前在超對稱唯象學研究方向取得了若干最新進展,相關論文在《高能物理期刊》和《歐洲物理期刊C》上發表。
  • 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團隊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範紅金團隊合作研究,在二維硫屬化合物二硫化鉬(MoS2)面內催化結構設計方面獲重要進展
  • 固態鋰電池產業化及其影響深度研究報告
    解析一:半固態鋰電池的產業化道路進展如何?全固態鋰電池具備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柔性化等優勢,同時又存在離子電導率低、界面阻抗大等問題短期無法商業化,這個已經得到市場普遍的認可,我們不再贅訴。我們本篇報告將深度解析市場最關注的三個問題:1、半固態鋰電池對現有產業鏈的影響?2、 全固態鋰電池體系的產業化進程如何?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王育竹院士開創的光抽運(POP)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獲重要進展。
  • 全固態鋰電池的產業化現狀如何?
    解析一:半固態鋰電池的產業化道路進展如何?全固態鋰電池具備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柔性化等優勢,同時又存在離子電導率低、界面阻抗大等問題短期無法商業化,這個已經得到市場普遍的認可,我們不再贅訴。我們本篇報告將深度解析市場最關注的三個問題:1、半固態鋰電池對現有產業鏈的影響?2、全固態鋰電池體系的產業化進程如何?
  • 鋰電池宿命:繞不過的固態電池
    以上四大特點,使鋰電池體系在理論上能獲得金屬電池中最大的能量密度,因此它順理成章地進入了電池設計者的視野。(1)鋰原電池(鋰一次電池)取得巨大成功最早一批研究採用鋰金屬做電池的化學家可以追溯到1912年。由於鋰的標準還原電位最低,他們先確定以鋰金屬作為負極的思路。
  • 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河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先後在《先進科學》和《納米能源》發表。
  • 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影響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鑫團隊聯合俄羅斯科學院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在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的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劉玉龍教授:聚合物全固態鋰電池的研究
    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又稱為離子導電聚合物。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可用作鋰離子電池電解質。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在電子、醫療、空間技術、電致顯色、光電學、傳感器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與液態電解液相比,具有高安全性能的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得到了飛速發展。同時,在全固態電池當中,有望搭配高容量的鋰金屬(3860 mA h g−1)作為負極,可以大幅度提高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
  • 二齒獸類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白氏桃河獸化石標本(劉俊供圖) 近日,《古脊椎動物學報》刊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俊研究團隊最新成果。文中報導了對其中一件來自於孫家溝組底部保存的近完整頭骨及部分下頜的研究成果,根據化石產地及發現者將其命名為白氏桃河獸。 這一新屬種有下列特徵區別於其他屬種:犁骨腹面光滑,缺乏翼骨龍骨突,翼骨中板窄,淚骨與隔頜骨接觸,翼骨不與上頜骨接觸,枕髁寬、弧形,側齒骨架細、但有明顯的背腹面。研究團隊先前還報導了其中一件不完整的頭骨,將其歸入隱齒獸目,是其某個支系在中國的首個代表。
  • 進展|全固態鋰電池關鍵固態電解質材料與金屬鋰負極的熱穩定性研究
    然而,金屬鋰與液態電解質會發生反應,且會隨著電池循環產生鋰枝晶,造成電池較低的循環壽命和較差的安全性,這嚴重阻礙了金屬鋰電池的大規模應用。全固態電池將液態電解質替換成了不可燃的具有一定剛性的固態電解質,且一些固態電解質表現出對金屬鋰良好的兼容性,因而全固態電池被認為有望同時實現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然而,目前針對全固態電池安全性的研究工作相對較少,對全固態電池的安全性的認識也不夠深入。
  • 聚合物基固態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科院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新型電化學材料與器件團隊在聚環氧乙烷基高性能電解質和固態電池方向取得了進展。針對聚環氧乙烷基固態電解質中鋰離子電導率和遷移數較低的問題,利用多硫化鋰的穿梭效應,通過原位電化學還原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與硫的共聚物,製備了-S4Li接枝的聚環氧乙烷固態電解質,從而實現快速的鋰離子傳輸,並有效改善界面穩定性,使得全固態聚合物鋰電池在50°C下表現出高達1200圈的超高循環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