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的鳥類如何更換它們的羽毛呢

2020-11-25 驕陽網

與生活在陸地、海洋的動物相比,飛翔在天空中的鳥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點呢?第一個答案或許就是羽毛。對於鳥類來說,輕盈而精巧的羽毛是...

與生活在陸地、海洋的動物相比,飛翔在天空中的鳥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點呢?第一個答案或許就是羽毛。

對於鳥類來說,輕盈而精巧的羽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結構。除了幫助鳥類飛上天空,羽毛還具有更多複雜的功能:一方面,細密的羽毛可以在體表形成隔熱層保持體溫;另一方面,鳥類羽毛具有豐富多彩的特點,這也使其成為鳥類在繁殖行為、種內和種間視覺交流中的一種重要的信息傳遞媒介。

對於鳥類而言,羽毛的磨損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因此,它們需要獨特的策略去更換這些磨損的老舊羽毛。

鳥類換羽的兩種模式

系列研究發現,鳥類換羽行為可以大致分為兩種模式,即順序換羽模式和非順序換羽模式。

順序換羽模式,指羽毛,尤其是飛羽,按照一定的順序,在兩翼對稱而緩慢地替換。採用順序換羽模式的鳥類,它們的羽毛是有序替換的,雖然每年都會分時段脫落一片到幾片羽毛,但這些鳥類的整體飛行能力幾乎不會受到影響。

非順序性包括同時換羽模式和隨意換羽模式。前者是指鳥類會在一年當中的某一特定時間段,把和飛行相關的羽毛統一換掉。這種行為帶來的問題,就是在這一時期,這些鳥類會失去飛行能力。

隨意換羽模式的鳥類,它們的換羽行為非常隨機,缺少統一順序或者統一的換羽時間,因此這種換羽模式都是發生在沒有飛行能力的鳥類當中,例如加拉帕戈斯的弱翅鸕鷀。

遠古的鳥類如何更換羽毛

那麼,鳥類身上這種換羽行為是怎麼演化形成的?最早的鳥類如何更換它們的羽毛?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徐星研究員團隊和以色列海法大學生物學家一起合作,在著名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這項研究基於一個由302個現生鳥類換羽行為信息構成的數據集,採用祖先狀態特徵分析方法,對鳥類換羽的演化歷程,進行了宏觀演化分析。

祖先狀態特徵分析方法是近些年來新興的一種宏觀演化分析方法。形象地說,這種方法就像在家譜架構下,恢復家族每一代人的遷徙軌跡和生平。有了這些信息,就可以推算目標特徵在演化過程中變化的情況,估算這些特徵在這一類生物的祖先身上可能存在的狀態,甚至計算特徵變化速率、變化模式等。

鳥類的換羽行為,就非常適合進行祖先狀態特徵分析。在進行分析時,首要解決的問題是「最早的鳥類是順序換羽還是非順序換羽」。

此次研究結果發現,包括現生鳥類、已經滅絕的反鳥類等類群的全部鳥類在內,它們的祖先都是以順序性換羽模式進行換羽的。也就是說,至少在距今7000萬年前,換羽行為就已經伴隨著最早的鳥類出現了。當今鳥類中幾個獨立的非順序性換羽的演化支,可能是後來獨立演化出來的。

同時,這項研究還發現,鳥類的換羽模式與鳥類的棲息地選擇有關。順序換羽模式的鳥類可以保持全年穩定的飛行能力,因此不需要在換羽期尋找特別的棲息地進行自我保護。而非順序換羽模式的鳥類,在每年重要的換羽時期,由於飛行能力喪失,往往需要生活在特殊的棲息地。這些特殊的棲息地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一些鳥類因為換羽而面臨的危險情況,比如更難獲取食物,以及更容易被捕獵者捕食等。

會飛的非鳥恐龍也要換羽

大量的化石顯示,鳥類的近親——非鳥恐龍絕大部分都具有羽毛。對於這些可能會飛的非鳥恐龍來說,換羽行為是怎樣的呢?

帶著這個問題,中以兩國科學家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收集的大量帶羽毛恐龍的化石進行了詳細觀察。他們在一類著名的四翼恐龍——小盜龍的一件化石標本當中,觀察到了明顯的順序換羽現象,這也是首次在非鳥恐龍中發現這種行為。

由於小盜龍的生存年代為距今約1.2億年。因此這個發現又將順序換羽行為可能出現的最早時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範圍也進一步擴大到了非鳥恐龍當中。保守地說,至少在距今1.2億年前的早白堊世,鳥類或者一些非鳥恐龍,已經具有順序換羽的行為了。

在小盜龍中發現順序換羽行為的證據,證實了它們可能具有相當強的、可以維持全年穩定飛行的能力。同時,順序換羽行為也說明,小盜龍所生活的環境可能缺少給它們提供換羽期保護的必要條件——也許在小盜龍生活的環境當中,食物資源不夠豐富,或者它們面臨全年的、較大的被捕食壓力。這恰恰與小盜龍所生活的熱河生物群的生態環境非常吻合。

相關焦點

  • 鳥類愛換「衣服」的特性 從它們的祖先開始就這樣
    與生活在陸地、海洋的動物相比,飛翔在天空中的鳥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點呢?第一個答案或許就是羽毛。對於鳥類來說,輕盈而精巧的羽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結構。除了幫助鳥類飛上天空,羽毛還具有更多複雜的功能:一方面,細密的羽毛可以在體表形成隔熱層保持體溫;另一方面,鳥類羽毛具有豐富多彩的特點,這也使其成為鳥類在繁殖行為、種內和種間視覺交流中的一種重要的信息傳遞媒介。對於鳥類而言,羽毛的磨損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因此,它們需要獨特的策略去更換這些磨損的老舊羽毛。
  • 鳥類愛換"衣服"特性 從它們的祖先開始就這樣
    與生活在陸地、海洋的動物相比,飛翔在天空中的鳥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點呢?第一個答案或許就是羽毛。對於鳥類來說,輕盈而精巧的羽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結構。除了幫助鳥類飛上天空,羽毛還具有更多複雜的功能:一方面,細密的羽毛可以在體表形成隔熱層保持體溫;另一方面,鳥類羽毛具有豐富多彩的特點,這也使其成為鳥類在繁殖行為、種內和種間視覺交流中的一種重要的信息傳遞媒介。對於鳥類而言,羽毛的磨損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因此,它們需要獨特的策略去更換這些磨損的老舊羽毛。
  • 你知道鳥類換羽毛的原因嗎?
    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鳥在冬天和夏天的外表不太一樣,在繁殖季節,鳥的羽毛多姿多彩,在冬季,鳥的羽毛能起到偽裝的作用,這些都是因為鳥類換羽毛的緣故。這種鳥類定期更換羽毛的現象叫作換羽。那麼鳥類為什麼要換羽毛呢?
  • 鳥類也要換毛?從它們的祖先開始就是這樣
    圖片來源:All About Birds鳥類換羽的三種模式作為一種具有複雜結構的表皮衍生物,羽毛承擔了大量的功能,卻同樣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磨損和替換。一般來說,越是精巧的結構,就越是易碎的。對於鳥類而言,羽毛的磨損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因此,它們需要獨特的策略去更換這些磨損的老舊羽毛。
  • 鳥的羽毛也有觸覺,它感觸到的信息是什麼樣的?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筆者:三體-小遙每到換季,家中的小貓小狗就會出現掉毛的情況,毛髮作為它們天然的「衣服」,同樣也有保質期,這曾經引起人們的反感,同時也令很多人感到好奇。其實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除了毛髮旺盛的小動物之外,鳥類也需要定時更換羽毛,我們在鳥籠邊發現的羽毛未必是它們打鬥中掉落的,為了維持羽毛的作用,鳥兒們甚至還會主動將殘損的羽毛拔掉。對鳥兒們來說,羽毛的作用不僅僅是輔助飛行,它們同樣需要以此來遮風避雨。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不同部位的羽毛甚至還會發揮不同的作用,所以鳥兒們十分珍視自己的羽毛。
  • 鳥類鑑定:常見的藍鸚鵡物種,我們應該如何區分它們呢?
    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類型的鳥類,包括鸚鵡,都有藍色的羽毛。通常,這些都是最受歡迎的鳥類之一,如果您在識別遇到的藍鸚鵡時遇到問題,那麼您可以查看此處的信息以幫助縮小搜索範圍。01藍色和金色金剛鸚鵡 也許是最知名的金剛鸚鵡,美麗的藍色和金色金剛鸚鵡在其羽毛中呈現出明亮的藍色和黃色的大膽混合。作為寵物多年來一直受歡迎,這些鳥類來自南美洲的森林。關於藍色和金色金剛鸚鵡最引人注目的特徵之一是它們眼睛周圍裸露的白色斑塊,這是大多數金剛鸚鵡的典型特徵。他們的綠色額頭與身體的藍色和黃色形成鮮明的對比。
  • 在這塊琥珀裡,我們終於看見了遠古鳥類
    「我從來沒有奢望過我們能在琥珀裡發現白堊紀的鳥類——獸腳類恐龍的後裔,」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博士說,「但它們就真真切切地出現在你面前,我才意識到這是人類首次有機會看到真實的古鳥類。 」這兩件標本來自著名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包括兩個鳥類翅膀和部分軟組織,還保存了一些已滅絕的遠古昆蟲——後者也是化石真實性最為直接的證據。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為何恐龍都沒羽毛?來看看羽毛是怎麼出現的
    如果說恐龍是鳥類的祖先,可能有不少朋友都不相信,恐龍都是陸地上的龐然大物,鳥類都是天空中輕盈的精靈,這兩種動物怎麼會有關係呢?並非如此,鳥類和翼龍可以說並沒有任何的親緣關係,翼龍的翅膀基本是一層皮膚膜,和蝙蝠差不多,而鳥類的翅膀卻是羽毛,兩者在飛行的硬體上是完全不相同的。而且翼龍也並不屬於恐龍的種類。我們都知道恐龍滅絕於6500萬年前,那麼它們怎麼還會有鳥類的後裔呢?
  • 你了解這些關於鳥類羽毛的知識嗎?
    披著華麗外衣的雄性極樂鳥;擁有一身夢幻藍紫色羽毛的紅嘴藍鵲;頭頂翠綠,拖著顏色鮮豔美麗尾屏的孔雀;還有身著黑白相間燕尾服在天空中盡情飛翔的燕子。那麼,為什麼大自然會賦予鳥兒絢麗的羽毛,它們又有什麼奧秘呢?  其實,鳥類羽毛所具有的顏色和色彩,主要取決於羽毛含有的色素體及其內部結構。羽毛的色素顆粒可隨羽毛的形成進入到不同部位,從而與其內部結構等因素一起決定羽毛不同的顏色。
  • 鳥類後肢上的羽毛揭開古鳥類短尾之謎(圖)
    該鳥腿部的羽毛可能能夠幫助揭開原始鳥類的「短尾」之謎,同時也進一步支持了鳥類飛行演化經歷了「四個翅膀」階段的假說。  這枚發現於遼寧西部的鳥類化石在常人的眼裡也許並不是一件寶貝:保存不完整,頭部骨骼僅保存下頜等少量骨片,頭後骨骼也僅保存腹面的一半。然而在專家的眼裡這件化石卻成了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貴研究材料。它不僅尾部具有短短的尾羽,而且腿部還保存具有空氣動力學特性的羽毛。
  • 羽毛是區別鳥類和其他動物的最重要特徵
    羽毛是區別鳥類和其他動物的最重要特徵能飛行並不是區別鳥類與其他動物的特徵,蝙蝠、昆蟲也能飛行,但它們並不是鳥類,另外,有一些鳥類也不能飛行。區別鳥類和其他動物的,是它們的羽毛。羽毛可以讓鳥類停留在高空不往下墜,有助於保持體溫、防水,還能起偽裝和裝飾的作用。
  • 鳥類起源於恐龍?科學家有新發現,白堊紀小恐龍竟然會「開屏」
    同時,研究者還發現,烏比拉哈拉小恐龍的羽毛,是可以伴隨著生長而定期更換的,一旦它們的羽毛受到了損壞,就會重新形成新的羽毛。這種特殊功能也讓它們時刻都處於一個非常「完美」的狀態。那麼,為何這種小恐龍如此喜歡裝扮自己呢?
  • 稀有鳥類化石或許可以解釋遠古鳥類滅絕的秘密
    今天的鳥類是生活在恐龍滅絕之前的少數鳥類的後裔。一些滅絕的鳥類,渡渡鳥,實際上比現代鳥類的祖先更常見,也更有競爭力。對一具新發現的化石的分析也表明,對渡渡鳥和現代鳥類的祖先一樣敏捷、強壯。那麼,為什麼對渡渡鳥滅絕了,現代鳥類繁盛起來了呢?
  • 5種長有羽毛的恐龍,第一種龍的命名還與中國遠古神話有關
    目前還不清楚敖閏龍身上是否覆蓋著羽毛,也不知道成年的敖閏龍究竟有多大(「模式標本」是一隻一歲的幼崽)。鳥形龍名稱:鳥形龍(希臘語,意為「模仿鳥類」)棲息地:中亞平原歷史時期:白堊紀晚期(7500 - 7000萬年前)尺寸和重量:大約5英尺長,25磅重飲食:肉和昆蟲顯著特點:鳥的翅膀;上頜牙齒儘管它們的名字很相似,但「模仿鳥」的鳥類與「模仿鳥」的鳥類有很大的不同。
  • 鳥類擁有恐龍血統,那為什麼它們沒有像恐龍一樣,稱霸陸地呢?
    但嚴格意義上講,恐龍並沒有滅絕,現如今所有的鳥類都屬於恐龍的一支,這也使得地球生物從最初的「龍獸爭霸」轉換成了「禽獸爭霸」。既然鳥類擁有恐龍血統,那為什麼它們沒有繼續稱霸陸地呢?它們和獸族究竟誰贏了呢?
  • 這種鳥類羽毛鮮豔,色彩斑斕,被視為鳳凰的原型,簡直太美了!
    這種鳥有著一身以紅色為主的彩色羽毛,是我國的特有鳥類,名叫紅腹錦雞。紅腹錦雞又名金雞,一般身長在55-110釐米,它的尾巴非常長,有40釐米左右,很好看,跟傳說中鳳凰的尾巴很相似,所以它還有另一個名字,那就是火鳳凰。
  • 2.3億年前,已有恐龍長出了羽毛,或證明它們就是鳥類的祖先
    說到反鳥,首先要從鳥類的起源開始講起。如今學術界的主要觀點認為,現代鳥類是從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進化而來,至於是哪種獸腳類恐龍演化成鳥類的祖先,目前還沒有定論。有一種觀點認為,在我國遼西地區發現的小盜龍很可能是現代鳥類最早的祖先,那麼小盜龍又是一種什麼生物呢?這種恐龍屬於獸腳類恐龍,它長出了一雙類似翅膀的結構,而且該結構的表面覆蓋了羽毛,但是小盜龍並不會飛行。
  • 哪些鳥類是野生珍稀鳥類呢?
    哪些鳥類是野生珍稀鳥類呢?各國攝影師深入到地球上許多最偏遠的地區,花數星期時間躲在相機背後,只為捕捉這些野生珍稀或瀕危鳥類的罕見鏡頭。它們都是什麼鳥呢?褐秋沙鴨六大最受威脅的世界水禽之一褐秋沙鴨,是一種典型的秋沙鴨屬鳥類。棲息時多遊蕩在岸邊或水邊沙灘上。飛行快而直,兩翅扇動較快,常發出清晰的振動翅膀聲。是六大最受威脅的世界的水禽之一。丹頂鶴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丹頂鶴是東亞地區特有的鳥種,數量稀少,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叉扇尾蜂鳥唯一的一種單型屬蜂鳥叉扇尾蜂鳥是一種中等體形的蜂鳥。
  • 鳥類:帶毛的恐龍是我們的祖先
    進化成鳥類的當然不是這些大塊頭,而是一些身上長有羽毛的小型恐龍。科學家發掘出了很多遠古化石,這些化石就是那些帶毛恐龍留下的證據,告訴我們鳥類確實是由它們進化而來的。說到羽毛,這估計是鳥類最顯著的特點了。鳥類的羽毛五彩斑斕,把鳥兒裝點得非常美麗。
  • 如何區分常見的紅色的鸚鵡,它們都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如果你是一個鳥類愛好者,很容易找到你自己想要的鳥類,但如果你不熟悉它們,如何識別物種可能具有挑戰性。本文的重點是幫助鳥類愛好者識別主要為紅色的鳥類。相反,它們呈現出彩虹般的色彩,最亮的是頭上的鮮紅橙色。這些引人注目的鸚鵡多年來一直受到鳥類愛好者的歡迎,並且經常被譽為最美麗和多彩的鸚鵡物種之一。他們以大聲的發聲聞名,他們需要相當多的時間和所有者的關注才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