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塊琥珀裡,我們終於看見了遠古鳥類

2020-12-08 上遊新聞

25年前,麥可·克萊頓在小說《侏羅紀公園》裡想像,科學家在琥珀保存的蚊子體內找到了恐龍血的殘跡。這當然是科幻場景,但是現在我們有了比小說更好的現實——6月29日,《自然》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布了一項由中加兩國領銜的跨國合作研究,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時代的古鳥類,距今約9900萬年。

被樹膠粘住的化石鳥類復原圖

標本DIP-V-15100不同角度的顯微照片,該標本被研究團隊命名為「天使之翼」。

標本DIP-V-15100不同角度的顯微照片,該標本被研究團隊命名為「天使之翼」。

「天使之翼」標本上層疊的飛羽清晰可見。

「我從來沒有奢望過我們能在琥珀裡發現白堊紀的鳥類——獸腳類恐龍的後裔,」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博士說,「但它們就真真切切地出現在你面前,我才意識到這是人類首次有機會看到真實的古鳥類。 」

這兩件標本來自著名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包括兩個鳥類翅膀和部分軟組織,還保存了一些已滅絕的遠古昆蟲——後者也是化石真實性最為直接的證據。「標本來自白堊紀中期諾曼森階,我們將其稱之為『天使之翼』與『羅斯』標本」,第二作者、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的瑞安·麥凱勒(Ryan C. McKellar)教授介紹說,「標本非常小,天使之翼展開後為18毫米,而羅斯只有12毫米,這極小的尺寸、骨骼的發育情況、各指的比例,都表明標本為早熟性的幼鳥。」

經過幾十年研究,恐龍時代古鳥類化石已經不再是難得一見的場景。但是絕大部分化石只能保存硬質結構,也就是鳥類的骨骼,這些化石雖然十分有用,但終歸缺失了皮膚和羽毛等軟組織的重要信息。少部分化石(譬如中國遼寧等地的白堊紀化石)保存在非常細膩的沉積巖中,軟組織在巖石上留下了精細的印痕,保存了大量重要細節,但這也只是組織的印痕而非動物本身。直接在琥珀中找到古鳥類軟組織,這還是首次。

琥珀裡能保存什麼?

琥珀是樹脂經地質作用所形成的化石。「樹脂」指的是部分植物專門分泌出來對抗捕食者和病原體的萜類化學物質,不是割開樹皮就能流出來的樹汁(後者是植物體內輸送營養的液體,大部分是水)。樹脂流出之後,除了失去揮發性物質並硬化之外,還會逐漸發生交聯、聚合和環化等反應,最終成為化石。

因為樹脂粘度非常高,所以沿樹流下的時候很容易裹挾上小動物和植物葉片。但更重要的是,樹脂能夠讓被包裹的組織快速脫水,從而極大地抑制了細菌和真菌對生物屍體的分解。一些保存非常精美的琥珀化石甚至能留存亞細胞結構,能夠觀察到細胞核、線粒體和葉綠體的存在。

DIP-V-15101不同角度的顯微照片,該標本被研究團隊命名為「羅斯」。

羅斯標本半透明的羽毛和皮膚。

但是保存了結構卻不意味著保存了分子本身。一件化石可以在看起來完全保持了骨骼結構的同時,卻擁有和骨骼毫無相似之處的化學成分。生物遺體變成化石所需經歷的時間十分漫長,過程中會和各種各樣其他物質接觸,其原本的成分幾乎肯定會被更加穩定的物質取代,最終獲得的化石僅僅在外形上和原物一樣,分子則基本全都變成了石頭。

不過琥珀並不是普通化石,樹脂基本隔絕了它和外部的接觸,它能逃過一劫嗎?

在20世紀80年代,有多個實驗室發表結果認為能從琥珀中提取出DNA,一時間引人無限遐想。克萊頓的《侏羅紀公園》正是受到了這些結果的啟發。遺憾的是,這些結果後來都無法成功復現,仔細檢查發現獲得的DNA幾乎都是現代的,是汙染產物。今天認為,那些結果是早期PCR技術缺陷所致。如果有DNA倖存,那也肯定斷裂成短鏈了,但是早期擴增DNA嚴重偏向長鏈,只需痕量長鏈DNA汙染就會導致假結果。改進技術之後的檢測都找不到任何東西。

而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就算是木質素、纖維素和幾丁質這樣結實的大分子,在琥珀中也只能存在幾萬年幾十萬年。對於2500萬年以上的多米尼加琥珀的研究表明,最結實的大分子經歷如此漫長時間也已經面目全非。琥珀堅硬的外殼能夠阻止生物組織坍塌、破壞結構,但是樹脂分子本身依然可以和生物分子藉助硫基團發生各種反應。

邢立達博士說:「緬甸琥珀標本的年齡近 1 億年,即便使用超高靈敏新一代 DNA 測序技術也幾無可能獲得有價值的 DNA 片段,因此電影《侏羅紀公園》中恐龍場景目前依舊只能留在科幻裡。 」

因此,想依靠琥珀復活遠古生物是不可能了——但是這不妨礙人們從中獲得前所未有的精密結構細節。

早成的反鳥

曾經繁盛的旁支

根據骨骼判斷,這兩件標本屬於鳥綱下的「反鳥類」。這個類群如此命名,是因為它的肩帶骨骼關節組合與今天的鳥類正好相反。它們誕生在白堊紀,曾一度繁盛覆蓋全球,遼西地區大量白堊紀鳥類化石(華夏鳥、始反鳥等等)都是反鳥亞綱成員,但反鳥類終究在白堊紀末期面臨了和恐龍一樣的滅絕命運。而與之相對的「今鳥類」則存續下來,並演化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所有鳥類。

國際古生物協會前任主席、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麥可 · 本頓(Micheal Benton)院士介紹道,這些反鳥類幼鳥標本已經具有了現代鳥類的羽毛類型,讓我們得以從細微的角度觀察到反鳥類幼鳥的羽毛生長方式,鳥翼骨骼形態學,以及羽囊、羽區和裸區等,這些細節皆是前所未見的。

紫外線下能看到「天使之翼」標本上的流紋。

兩件標本目前暫時歸屬於同一物種,其尺寸很小,骨骼發育也不完全,因此它們都是幼鳥。但是它們的羽毛又已經發育到相當晚期的程度,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都已經十分明顯。由此判斷,它們應當是早成鳥:類似於今天的家雞,出殼之後不久就能自主活動和覓食,而不需要留在巢中接受親鳥餵養。

X射線CT重建獲得的化石外形。

論文作者之一,臺北市立大學運動能力分析實驗室的曾國維教授說: 「『天使之翼』標本中的雙向爪痕,標本四周的大量腐敗物,以及裸區暴露出的皂化外觀,都表明標本至少在被樹脂部分包裹時還依然活著,其大部分腐敗過程在無氧環境中發生。而『羅斯』標本則沒有這些特徵,說明它很可能來自一具屍體,在其接觸樹脂前就已經完全腐敗。琥珀內沒有大量腐敗物和掙扎痕跡也可能是某種行為學的結果:掠食者撕下了鳥的翅膀,但沒有食用,而是將它丟棄。 」

「標本雖小,但極為難得,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恐龍,其體長只有 3.5 釐米。」 論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徐星研究員說, 「 標本表明反鳥類似乎已具有現生鳥類的大部分羽毛類型,在羽毛的排列方式、顏色和微結構上都非常相似。這是我們首次在如此大規模的細節上去了解反鳥類。 」

雖然這些琥珀不能用作復活之用,但是依然有巨大的進一步研究空間。邢立達博士透露,除了此次發表的兩件鳥類化石,同批琥珀還有一批其他脊椎動物標本正在研究中。「最終我們會看到一個強多樣化的東南亞白堊紀中期脊椎動物群,這將是一個極其美妙的未來。」

(原標題:在這塊琥珀裡,我們終於看見了遠古鳥類真正的樣子)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琥珀裡竟然有恐龍!邢立達老師帶你探索琥珀中的恐龍世界
    是博物館裡高高的骨架,還是《侏羅紀公園》裡兇猛的野獸?如果我說有人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你會相信嗎?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邢立達老師所在的團隊就在緬甸發現了世界上第一枚恐龍琥珀。琥珀是如何形成的?被琥珀包裹的是哪種恐龍?
  • 盤點七種神秘遠古動物琥珀化石
    琥珀是數千萬年前的樹脂被埋藏於地下,經過一定的化學變化後形成的一種樹脂化石。
  • 神秘琥珀中真實記錄了遠古昆蟲「脫殼逃生」
    騰訊科學訊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研究人員發現一塊獨特的波羅的海琥珀,它的歷史可追溯至5000萬年前,琥珀裡面包含著一種遠古昆蟲的外殼,很可能是它發現黏性樹液潛在的威脅,便迅速剝下外殼逃離現象。此外,這塊琥珀樣本中還有一個蘑菇和一根遠古哺乳動物毛髮,研究人員猜測是一隻嚙齒類哺乳動物在樹底下啃咬蘑菇時留下的。研究人員指出,這塊琥珀就像是5000萬年前的一部「文獻紀錄片」,真實呈現了遠古生命形式的交互過程。該發現有助於洞悉遠古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一個生長在樹下的小蘑菇、昆蟲外殼,以及一根哺乳動物毛髮,似乎講述著5000萬年前遠古森林的一個故事。
  • 科學界難題:我們能像《侏羅紀公園》那樣從琥珀中克隆出恐龍嗎?
    《侏羅紀公園》這部國外大片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影片裡最讓人記憶深刻的莫過於那個鑲有琥珀的拐杖,侏羅紀公園的創始人哈蒙德提取了琥珀裡面蚊子的血,並藉助蚊子血裡的恐龍DNA,培育出各種種類的恐龍。
  • 中國研究者在琥珀中找到恐龍時代的早期鳥類
    圖片來源:論文配圖「我從來沒有奢望過我們能在琥珀裡發現白堊紀的鳥類——獸腳類恐龍的後裔,」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博士說, 「但它們就真真切切地出現在你面前,我才意識到這是人類首次有機會看到真實的古鳥類。 」這兩件標本來自著名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包括兩個鳥類翅膀和部分軟組織,還保存了一些已滅絕的遠古昆蟲——後者也是化石真實性最為直接的證據。
  •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這次古生物學家竟然在琥珀中發現一個完整的鳥頭,這隻鳥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小的鳥類! 被封印的鳥頭 緬甸琥珀產自緬甸北部的胡康谷地,這些琥珀形成於距今9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由於特殊的保存環境,胡康谷地中發現了大量的琥珀化石,琥珀之中的包含物成為我們探索恐龍時代的獨特途徑!
  • 奇聞:千萬年前的愛戀,琥珀裡的秘密,蟲珀定格蒼蠅繁殖瞬間
    因為琥珀是不可再生的樹木脂液化石,因為它的特性,琥珀裡還有一種極為珍貴的品種蟲珀,蟲珀被稱作考古學行業的「聖杯」,由於史前生物能夠完整地儲存在3D化石中。看起來在其中的生物體如同保持假死的狀態,仿佛時間作為物件被一直儲存。
  • 這塊琥珀裡藏著一隻1億年前的鳥,長啥樣?
    ,首次發現了一隻幾乎完整的小鳥,這也是目前為止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最完整、最古老的鳥類琥珀標本。 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這也是現在世界上唯一能發現白堊紀古鳥琥珀的地區。△古鳥標本與微CT圖像對比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 現億年前遠古蜘蛛 保存在琥珀中的十大神秘史前發現
    現億年前遠古蜘蛛 保存在琥珀中的十大神秘史前發現 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王博、黃迪穎研究員分別領銜的兩個團隊,各自對一種1億年前的奇特遠古蜘蛛:應氏奇美拉蛛展開研究。這種新發現的遠古蜘蛛讓人類發現,蜘蛛的古老祖先長著尾巴,這為了解蜘蛛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
  • 寒假預習: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5課」琥珀 圖文講解
    從那塊琥珀,我們可以推測發生在幾千萬年前的故事的詳細情形,並且可以知道,在遠古時代,世界上已經有蒼蠅和蜘蛛了。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12):作者通過豐富的想像,描述了一個生動的故事,假想了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
  • 五千年琥珀內包含上百種遠古昆蟲
    據媒體報導,科學家在印度西北部地區沉積層中挖掘出的遠古琥珀中識別出55大類700多種遠古昆蟲。
  • 第93集 我國研究者在琥珀中的新發現
    25年前,美國作家麥可·克萊頓在小說《侏羅紀公園》裡想像,科學家在琥珀保存的蚊子體內找到了恐龍血的殘跡。當然,這只是在科幻小說裡的場景,並不是現實當中的真實寫照。不過你也不必為此感到失望,因為現在,在現實的科學世界裡,我們有了比小說裡更好的發現。
  • 億萬年前的花蚤琥珀被發現,身藏60餘粒花粉!
    被8歲小男孩撿到,後來被高價收走 全球也只能找到三塊包裹著完整蜥蜴的琥珀 而這塊蜥蜴琥珀在立陶宛的博物館裡 靜靜的當鎮館之寶呢!
  • 中外科學家琥珀內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
    原標題:中外科學家琥珀內發現一億年前兇猛古鳥類近年來,琥珀中發現的古生物吸引了不少網友的關注。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再次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一億年前的袖珍猛禽的痕跡,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古鳥類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
  • 波羅的海琥珀中發現昆蟲剝離的外殼、蘑菇和哺乳動物毛髮
    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一塊獨特的波羅的海琥珀,它的歷史可追溯至5000萬年前,琥珀裡面包含著一種遠古昆蟲的外殼,很可能是它發現黏性樹液潛在的威脅,便迅速剝下外殼逃離現象
  • 奇聞:9900萬年前的命懸一線:白堊紀琥珀內,現地獄螞蟻獵食畫面
    除了根據動物化石利用3d科技模擬出滅絕的動物樣貌,剩下的只有一種途徑,那就是觀察琥珀化石裡的生物。樹脂膠動物化石為大家給予了多種多樣讓人痴迷的畫面,讓大家認識一些以前生活在地球上但卻早已消失不見的生物體。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偽蠍「搭車」鳥類—新聞—科學網
    ,一類叫偽蠍的蛛形綱動物會「搭車」鳥類。   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根據礦區的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 白堊紀琥珀中驚現4釐米袖珍鳥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白堊紀的琥珀中發現古生物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古生物學家不僅在這些晶瑩的有機礦物中找到了被封印的植物、昆蟲、蜥蜴,甚至還有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鳥類和恐龍尾巴!由於特殊的保存環境,胡康谷地中發現了大量的琥珀化石,琥珀之中的包含物成為我們探索恐龍時代的獨特途徑!
  • 世界最完整琥珀古鳥被發現:跨越億年時光,白堊紀「蜂鳥」琥珀重現
    關於這次在琥珀中的新發現,邢立達稱,這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完整的鳥類琥珀標本:「雖然曾發現過比這次更古老更完整的鳥類化石,但是在琥珀中這麼完整的,這是第一次。」青年古鳥類學家鄒晶梅表示,相比蜥蜴類,目前緬甸琥珀中的鳥類包裹物依然極為少見。煎餅鳥雖然缺失了部分左翅與腿部,但它仍然是迄今為止緬甸琥珀中發現的最完整的古鳥標本。通過X射線三維掃描,重建古鳥的骨骼構造,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煎餅鳥的頭蓋骨基部、脊柱(約5個頸椎和8個背椎)、左前肢(包括了肱骨,橈骨和尺骨)、骨盆區域和股骨。
  • 化石研究新發現 遠古鳥類發出類似鴨子叫聲
    (原標題:化石研究新發現 遠古鳥類發出類似鴨子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