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外媒報導,前段時間《古脊椎動物雜誌》期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該文章指出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4年的時間對在遼西地區發現的反鳥化石進行研究,最終弄清楚了反鳥的骨骼結構和其消化系統。那麼反鳥是一種怎樣的古生物?研究人員在遼西地區還發現了什麼?
說到反鳥,首先要從鳥類的起源開始講起。如今學術界的主要觀點認為,現代鳥類是從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進化而來,至於是哪種獸腳類恐龍演化成鳥類的祖先,目前還沒有定論。有一種觀點認為,在我國遼西地區發現的小盜龍很可能是現代鳥類最早的祖先,那麼小盜龍又是一種什麼生物呢?
這種恐龍屬於獸腳類恐龍,它長出了一雙類似翅膀的結構,而且該結構的表面覆蓋了羽毛,但是小盜龍並不會飛行。小盜龍的體型比較小,從已經發現的化石來看它的體型和一隻烏鴉差不多。此外,研究發現小盜龍的爪子和現代鳥類的爪子結構已經十分接近了,綜合以上多種相似處它被認為是小型獸腳類恐龍朝著鳥類進化的過渡物種。
可惜小盜龍的命運並不長久,它們到了白堊紀就逐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兩種被認為是最早的鳥類,分別是今鳥和反鳥。今鳥,顧名思義就是與現代鳥類較為接近的古生物,而反鳥則是與現代鳥類存在較大差異的古生物。反鳥與現代鳥類最大的差異就在於肩胛骨和鳥喙骨的連接方式,一直以來古生物學家都想對這種生物進行研究,但所發現的化石十分稀少。
在這次的研究中,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針對4年前在遼西地區發現的反鳥化石進行了深入研究,最終不但弄清楚了反鳥的主要骨骼構造,還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鳥類食團。所謂的鳥類食團,指的是鳥類吃進去的食物由於難以消化,最後它的消化系統將食物擠成團狀,然後再吐出來。
鳥類之所以能夠在天空自由地飛翔,除了與出色的飛行能力有關之外,與它的體重和體內消化機制密切相關。為了保持較輕的體重,鳥類無法一次性吃入大量的東西,而且它們沒有牙齒,因此吃東西只能夠囫圇吞棗,這就導致了它們體內常常有無法消化的食物,這些食物最終會以食團的方式再被吐出體外。
而遼西地區的反鳥化石中存在食團,這說明了現代鳥類的消化機制從白堊紀開始就已經形成了,同時這也將現代鳥類與它的祖先聯繫了起來。研究人員除了發現反鳥的消化機制之外,還弄清楚了反鳥的骨骼結構,發現與現代鳥類相比,反鳥的骨骼構造幾乎是相反的。至今沒有研究人員能夠解釋這種情況,但至少進一步發現了現代鳥類的起源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