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億年前,已有恐龍長出了羽毛,或證明它們就是鳥類的祖先

2021-01-09 三體使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

根據外媒報導,前段時間《古脊椎動物雜誌》期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該文章指出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4年的時間對在遼西地區發現的反鳥化石進行研究,最終弄清楚了反鳥的骨骼結構和其消化系統。那麼反鳥是一種怎樣的古生物?研究人員在遼西地區還發現了什麼?

說到反鳥,首先要從鳥類的起源開始講起。如今學術界的主要觀點認為,現代鳥類是從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進化而來,至於是哪種獸腳類恐龍演化成鳥類的祖先,目前還沒有定論。有一種觀點認為,在我國遼西地區發現的小盜龍很可能是現代鳥類最早的祖先,那麼小盜龍又是一種什麼生物呢?

這種恐龍屬於獸腳類恐龍,它長出了一雙類似翅膀的結構,而且該結構的表面覆蓋了羽毛,但是小盜龍並不會飛行。小盜龍的體型比較小,從已經發現的化石來看它的體型和一隻烏鴉差不多。此外,研究發現小盜龍的爪子和現代鳥類的爪子結構已經十分接近了,綜合以上多種相似處它被認為是小型獸腳類恐龍朝著鳥類進化的過渡物種。

可惜小盜龍的命運並不長久,它們到了白堊紀就逐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兩種被認為是最早的鳥類,分別是今鳥和反鳥。今鳥,顧名思義就是與現代鳥類較為接近的古生物,而反鳥則是與現代鳥類存在較大差異的古生物。反鳥與現代鳥類最大的差異就在於肩胛骨和鳥喙骨的連接方式,一直以來古生物學家都想對這種生物進行研究,但所發現的化石十分稀少。

在這次的研究中,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針對4年前在遼西地區發現的反鳥化石進行了深入研究,最終不但弄清楚了反鳥的主要骨骼構造,還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鳥類食團。所謂的鳥類食團,指的是鳥類吃進去的食物由於難以消化,最後它的消化系統將食物擠成團狀,然後再吐出來。

鳥類之所以能夠在天空自由地飛翔,除了與出色的飛行能力有關之外,與它的體重和體內消化機制密切相關。為了保持較輕的體重,鳥類無法一次性吃入大量的東西,而且它們沒有牙齒,因此吃東西只能夠囫圇吞棗,這就導致了它們體內常常有無法消化的食物,這些食物最終會以食團的方式再被吐出體外。

而遼西地區的反鳥化石中存在食團,這說明了現代鳥類的消化機制從白堊紀開始就已經形成了,同時這也將現代鳥類與它的祖先聯繫了起來。研究人員除了發現反鳥的消化機制之外,還弄清楚了反鳥的骨骼結構,發現與現代鳥類相比,反鳥的骨骼構造幾乎是相反的。至今沒有研究人員能夠解釋這種情況,但至少進一步發現了現代鳥類的起源細節。

相關焦點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為何恐龍都沒羽毛?來看看羽毛是怎麼出現的
    如果說恐龍是鳥類的祖先,可能有不少朋友都不相信,恐龍都是陸地上的龐然大物,鳥類都是天空中輕盈的精靈,這兩種動物怎麼會有關係呢?要是這麼想的話,很顯然是先入之見影響了判斷,因為恐龍也並非都是龐然大物,有些恐龍的體型並不大,而鳥類也並非都會飛翔,如鴕鳥、企鵝等都不會飛翔,但是從已有的古生物證據方面來看,鳥類確實是從恐龍進化過來的。那麼鳥類是由會飛翔的翼龍進化過來的嗎?
  • 鳥類的祖先是恐龍嗎?
    因為科學家們發現鳥類起源於一種能夠快速奔跑的小型肉食類恐龍。不過,你一定會覺得很奇怪。我們看到的恐龍的樣子,跟鱷魚、蜥蜴的樣子很接近,皮膚上有鱗片,光禿禿的。鳥類身上長滿了羽毛,看起來差別很大,怎麼可能是同一類動物呢?
  • 鳥類:帶毛的恐龍是我們的祖先
    鳥類是由什麼進化而來?答案是——恐龍。早在1.6億年前,最早的鳥類就已經出現了。在我們印象中,恐龍可是個大傢伙,龐大的阿根廷龍身長可達40米,它的一截腿骨就有2.5米高,把它的大腿骨豎直放在家裡,差不多就能夠到房頂啦。
  • 鳥類祖先:小型食肉恐龍(組圖)
    經過長期的爭論,科學家們逐漸認同鳥類和恐龍屬於同一個祖先,鳥類起源於一種能夠快速奔跑的小型肉食類恐龍。  以下是能證明鳥類從恐龍進化而來的證據:  1、始祖鳥具有典型的恐龍特徵  始祖鳥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鳥類祖先。19世紀中晚期,科學家在德國巴伐利亞的石灰巖層中首次發現生活在約1.5億年前的始祖鳥化石。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我國科學家找到證據:恐龍丟失一側卵巢變成鳥
    但是,前段時間我國中科院的一支科研團隊在發表於《生物通訊》期刊上的論文中指出,他們發現了遠古時期鳥類缺少一側卵巢的化石,這說明恐龍是鳥類的祖先,這是為何呢?以往的研究表明,恐龍最早從1.2億年前就開始向鳥類演變,但並非所有恐龍都能演變成鳥類,一種體表長出羽毛的獸腳類恐龍成為了鳥類祖先的可能答案。那麼我國科研團隊是如何發現鳥類的單側卵巢與恐龍之間的關係呢?
  • 恐龍其實是鳥類?「始祖暴龍」已長出羽毛,只差不會飛
    鳥類和恐龍的歷史鳥類是由恐龍進化而成的--這已經是無可動搖的定論。
  • 早期的恐龍可能全部都長著羽毛,不光是食肉恐龍
    研究人員認為,鳥類由恐龍進化而來,但恐龍從什麼時間開始變成鳥的呢?在俄羅斯西伯利亞進行的挖掘活動中,研究人員有了新發現,證明恐龍可能在其存在的非常早期的階段,即2.4億年前,便長有羽毛。 化石記錄清楚地表明,鳥類的祖先就是恐龍的一種。
  • 鳥類的祖先是誰?古生物學家給出答案,它們出現的時間比恐龍還早
    提起鳥類的起源,很多人都會首先想到始祖鳥,不過它並不是鳥類的祖先,始祖鳥仍然是恐龍的一種,它們存在的時間距今大約有1.5億年的歷史,而且始祖鳥並不會飛,它們最多只能是會進行短距離的滑行。同樣,通過化石分析,它和鳥類在身體結構上也存在很多區別,簡單來說,始祖鳥的身體結構與恐龍更接近,同時,它也被認為是恐爪龍的祖先。
  • 鳥類也要換毛?從它們的祖先開始就是這樣
    鳥類換羽行為可以大致分為三種模式:(1)順序換羽模式,指羽毛,尤其是飛羽,按照一定的順序,在兩翼對稱而緩慢地替換;(2)同時換羽模式,指的是一次性換掉所有的飛羽;(3)隨意換羽模式,指的是換羽模式很隨機,沒有規律地替換老舊的羽毛。
  • 科學家首次發現植食性恐龍長有羽毛
    事實上,恐龍可能在其存在的非常早期階段(距今2.4億年前)便已有了羽毛。這是研究人員第一次發現一種長著羽毛的植食性恐龍化石,這說明羽毛不是肉食性恐龍的專利,也許所有恐龍都長著羽毛。  化石記錄清晰地表明,鳥類是從6600萬年前可能由小行星碰撞地球導致的大滅絕中倖存下來的唯一恐龍。
  • 遠古的鳥類如何更換它們的羽毛呢
    第一個答案或許就是羽毛。對於鳥類來說,輕盈而精巧的羽毛是... 與生活在陸地、海洋的動物相比,飛翔在天空中的鳥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點呢?第一個答案或許就是羽毛。對於鳥類來說,輕盈而精巧的羽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結構。
  • 科學家發現長羽毛恐龍順序換羽行為
    研究認為,能夠確保鳥類和非鳥長羽毛恐龍維持全年飛行能力的順序換羽模式至少在約1.2億年前便已出現,推測其演化與日常覓食或躲避掠食者的行為相關。  羽毛是複雜而精巧的結構,對鳥類十分重要。除飛行功能外,在鳥類的溫度調節、視覺交流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羽毛非常脆弱,所有鳥類面臨著一個問題,羽毛受損怎麼辦?對於這一問題,鳥類演化出換羽行為,來修補身上磨損老舊的羽毛。
  • 鳥類的祖先是恐龍,恐龍的祖先是什麼?
    >後裔流傳下來,那就是如今的鳥類了。在6500萬年前,有一些似鳥類恐龍憑藉著飛行技能可接近恆溫的生理功能,在地球上尋找到了可以生存下去的地,而扛過了那場自然災難,之後逐漸發展演變成了如今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鳥類物種,如今的古生物學也基本認為恐龍就是如今鳥類的祖先。
  • 鳥類愛換「衣服」的特性 從它們的祖先開始就這樣
    第一個答案或許就是羽毛。對於鳥類來說,輕盈而精巧的羽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結構。除了幫助鳥類飛上天空,羽毛還具有更多複雜的功能:一方面,細密的羽毛可以在體表形成隔熱層保持體溫;另一方面,鳥類羽毛具有豐富多彩的特點,這也使其成為鳥類在繁殖行為、種內和種間視覺交流中的一種重要的信息傳遞媒介。對於鳥類而言,羽毛的磨損時時刻刻都在發生。
  • 鳥類愛換"衣服"特性 從它們的祖先開始就這樣
    第一個答案或許就是羽毛。對於鳥類來說,輕盈而精巧的羽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結構。除了幫助鳥類飛上天空,羽毛還具有更多複雜的功能:一方面,細密的羽毛可以在體表形成隔熱層保持體溫;另一方面,鳥類羽毛具有豐富多彩的特點,這也使其成為鳥類在繁殖行為、種內和種間視覺交流中的一種重要的信息傳遞媒介。對於鳥類而言,羽毛的磨損時時刻刻都在發生。
  • 鳥類可能屬於恐龍類!
    其實所有這些都可以追溯到兩足恐龍的起源,它們大多以肉食為食,被稱為獸腳亞目恐龍(「獸腳亞目」)。獸腳亞目恐龍最早出現於2.31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最早的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有很多共同之處,包括羽毛和產卵。然而,某些特徵——比如持續的、有動力來源的飛行——將古代鳥類與其他獸腳亞目動物區分開來,並最終定義了現代鳥類的譜系,當然,並不是所有現代鳥類都會飛行。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嗎?是什麼力量讓恐龍離開地面,奔向天空?
    於是天空中飛翔的鳥類就成了科學家眼中的謎團。這些鳥類從哪裡來?它們為什麼會進化出翅膀?誰又是它們的祖先呢?科學家們經過對化石的分析和研究發現,這些化石代表的鳥類與現代鳥有相似的地方,它們都長有羽毛,但同時也與爬行動物有相似之處。於是科學家判斷,這些化石應該是鳥類從爬行動物向飛行動物過渡時期的代表。
  • 哺乳動物和鳥類成恆溫動物 與2.5億年前最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有關
    哺乳動物和鳥類成恆溫動物 與2.5億年前最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有關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10-22 16:39:04
  • 體型和重量最小的恐龍,它也許就是現代鳥類的直接祖先
    近鳥是一種有著羽毛的小型恐龍,屬於傷齒龍類、手盜龍類。它主要生 活在中國的東北部,但其生存年代仍不確定,可能生活在白堊紀的早期,徐 星推測其身長約為34釐米,重量約110克,是已知最小型的恐龍之一。近鳥的前肢相當長,約是後肢長度的80% e其前肢、後肢的比例接近於始祖鳥等早期鳥類,徐星認為這是能夠飛行的必要條件。其模式標本存有碳 化的羽毛痕跡,說明近鳥是有羽毛的,那麼,它就很有可能可以飛行或是滑 翔。其胸部羽毛的平均長度為兩釐米,但其保存程度不是太好,根本無法準 確地辨認其羽毛細節。
  • 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恐爪龍生活於1.44億年前,是現代鳥類的祖先 恐龍復興 它始於1960年代,其革命性的發現是恐爪龍(Deinonychus),這是一種生活在大約1.15億年前的小型掠食性恐龍。它不僅顯示出與鳥類的獨特相似之處,而且似乎是一個聰明、快速移動的獵手,而不是緩慢的爬行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