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五千萬年的文化——狼鰭魚化石

2021-01-16 古緣

美麗的石頭有很多種,如優雅高貴的翡翠、熠熠生輝的鑽石、「天外來物」隕石……,當然還有一種石頭不能忽略,它沒有婀娜的身姿、沒有嬌豔的色彩,卻能在拍賣市場中搶盡風頭,成為焦點,它就是狼鰭魚化石。

古生物化石,是指埋藏在地層裡石化了的生物機體、遺蹟和遺物的總稱,經過億萬年的演變,由於冰河運動、地殼變遷等原因,地球生物被埋藏於地下,今天重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就變成了古生物化石。古生物化石從表面看只是石頭而已,但專業領域研究專家會發現,這些化石不僅具有藝術欣賞價值,有利於世人學習並了解萬物造化的奧秘,這些化石也蘊藏著無法估量的的科學文化價值,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研究此件狼鰭魚化石,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補這一時期生物演化重要階段的不少空白。

狼鰭魚(LCOPTERA) 產於中國遼西,形成於晚侏羅紀--早白堊紀,距今已有一億四千萬年。狼鰭魚是原始的真骨魚類,種類很多,為中生代後期、東亞地區的特有魚類。據相關資料介紹現已絕滅。

狼鰭魚屬於骨舌魚超目。骨舌魚類是原始的真骨魚類,其獨特之處在於化石屬多於現生屬,而真骨魚的絕大多數類群中現生屬遠超過化石屬。骨舌魚類為淡水魚,現生骨舌魚類除舌齒魚外,均分布於南大陸,而化石材料幾乎在各大陸都有發現。淡水魚類的這種跨洋分布,對於研究各大陸的發展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如圖所示這件精品狼鰭魚上面一共有六條狼鰭魚,更為神奇的是左右兩邊對稱,更加凸顯了此狼鰭魚化石的珍貴程度!

2013年一件狼鰭魚化石在香港以1100萬成交。這足以說明古生物化石的市場追捧熱。時光荏苒,時光變遷;化石類藏品在金堂拍賣有限公司有過多次高價成交。圖中此藏品檔次高,品位高,文化底蘊高,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科普價值。

狼鰭魚化石總體概況有以下三大價值:

1、科考價值——狼鰭魚有許多待解之謎,是人類尚在認識的事物。狼鰭魚化石十分珍貴,是不可再生資源。揭開狼鰭魚密集之謎、跨越時空之謎、滅絕之謎,對於考證古生物演化進程具有深遠意義。

2、科普價值——探尋遠古奧秘,遨遊古生物世界, 展示史前文化,對於喚起人們熱愛自然、保護 環境、 關注人類生存空間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以及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具有現實意義。

3、文化價值——狼鰭魚是一種文化,是一種高品位的文化,它對提升一個地區的文化品位、擴大知 名度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狼鰭魚生存及埋藏環境—新聞—科學網
    熱河生物群的狼鰭魚群化石 本報訊 最近,南京古生物所副研究員泮燕紅、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Franz T.Fürsich、助理研究員王亞瓊,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江永及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館長、臨沂大學教授鄭曉廷等,對熱河生物群的狼鰭魚化石群的埋藏學研究取得進展。 對於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生態系統的解讀,是人類理解地球生命演化歷史的重點課題之一。
  • 南京古生物專家:一億年前是湖泊,還曾有火山噴發
    △研究團隊工作地照片 一億年前的酒泉,竟是大型湖泊 從2010年開始,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開始著手酒泉地區的綜合地層學研究。 「氣候非常乾燥,植被少,黃土多,沙塵暴多。
  • 五千萬年前,兩百多條魚被同時封印化石中,疑似天外來客所為
    但美國亞利桑那州發現的一處魚骨化石,讓眾多地質學家乃至科學家都傻眼了。這魚骨化石與之前所見到的化石都有所不同,在這一顆化石中竟封印了兩百多條魚。我們都知道,在海洋中有許多魚都是群居動物之前所發現的化石大多是以一條兩條為主,一下子被化石兩百多條的事從未遇到過,為此許多科學家對此展開了詳細的研究調查。
  • 這些化石跨越5億年,卻險些流出國門!今天入藏這裡……
    三葉蟲、直角石、海膽、狼鰭魚、陸龜……這些寶貴的古生物化石險些被不法分子帶出國門,幸運的是被「國門衛士」攔下。3月27日,北京海關將罰沒的76件化石及古生物製品移交北京自然博物館。從5億年多年前的寒武紀直至500多萬年的上新世,這批古生物化石的時代跨度非常大,包括三葉蟲、直角石、海膽、狼鰭魚、陸龜、鹿頭骨、乳齒象臼齒等多個門類,產地來自於全國多個地區。其中,長達兩米多的中華震旦角石,是我國華南地區距今約4.5億年晚奧陶世的一種典型「標準化石」,目前僅在中國產出,為我國所特有。
  • 清明:探秘神奇的化石王國 地質科普營三日活動
    這次我們一起帶上孩子走出博物館,親自來到中國最有名的化石產地之一—遼寧朝陽地區,讓孩子親自動手挖掘上億年的化石!)二、近距離接觸幾十種珍稀化石:帶您和孩子來到「化石實踐現場挖掘」,在真正的化石遺址現場,親自挖掘珍稀化石,狼鰭魚、瑪瑙、各種古植物化石,來試試咱們的運氣啦~
  • 斷層掃描技術助力魚化石研究
    生活離不開魚,化石生物類群,魚類更是分量十足,魚化石可以說是很多化石愛好者的最愛。今天洪河兄來講一種看起來和現代魚類差不多的魚化石,新疆三疊紀的阜康魚。與輻鰭魚類相對的是肉鰭魚類(前面的兩對肉鰭是雙足的前身),它們與四足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被認為具有共同的祖先。在地質歷史時期,這些魚類擁有豐富的化石記錄。現生的輻鰭魚類包括多鰭魚、鱘魚、雀鱔、弓鰭魚和真骨魚。其中,多鰭魚被認為是最原始的代表。
  • 5種遠久古生物,第3種出現一億年前,至今存活
    巨骨舌魚,也叫做海象魚,是一種體型笨重,行動緩慢的魚類,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出現於一億多年前,至今仍存活著,在現存物種中是最大的淡水魚之一,它們擁有堅硬的鱗片,不僅觀賞性高,而且還可以食用,早期土著居民也曾大量捕殺巨骨舌魚作為食物。
  • 《舌尖上的中國》:船長的晚飯,狼魚配方便麵!那麼狼魚到底是什麼魚...
    我查了查狼魚,發現圖片與視頻不符,然後又查了查截圖,發現原來不叫狼魚······ 頷針魚有兩種。尾斑圓頜針魚和黑背圓頜針魚。針魚體呈長圓柱形,稍側扁。側線在尾柄部不形成隆起崎。
  • 張江永:聽懂金龍魚化石的傾訴
    2011年,張江永在廣東省三水盆地採集始新世魚化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每一件標本都是大自然的饋贈。能否識寶,要看自身的功力。只有知識面廣、視野開闊的人才能聽懂化石的『傾訴』,悟出其蘊涵的故事。」  要說古生物學家的美夢,莫過於眾裡尋他千百度,突然破土挖掘出一塊漂亮的化石:完整而清晰。  近日,《古脊椎動物學報》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江永和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馬克·威爾遜在我國首次發現中華金龍魚化石標本的報導,據說這塊化石完整到堪稱完美。
  • 北京查獲五十年來最大一批珍貴古生物化石
    ,這也是五十年來北京罰沒的最大一批珍貴化石。  這批珍貴的化石是北京某公司以送禮品化石、打造企業形象、促進企業經營為由,進行非法買賣時被查獲的,包括產自中國遼西地區早白堊世的三件鳥化石;八件屬於爬行動物恐龍的鸚鵡嘴龍化石;三件較完整的滿洲龜化石;五件形態各異的幼體水生蜥化石,以及生活於當時淡水湖泊中的三種魚類化石,包括北票鱘、原白鱘和大量狼鰭魚。
  • 彌曼魚再研究為解開輻鰭魚類起源之謎提供新證據
    大約在3.8億年前的晚泥盆世,肉鰭魚類開始登上陸地,演化出包括人類在內的陸地脊椎動物。然而,留在水中的肉鰭魚類逐漸式微,輻鰭魚類成為地球水域的徵服者。今天的輻鰭魚類擁有龐大的物種數(32219種,約佔脊椎動物物種總數的一半),佔領了從雨後水塘到深海火山口的各種生態環境。我們日常接觸到的形形色色的魚類,絕大多數屬於輻鰭魚類。
  •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展示他的最新古生物研究成果——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鏈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項古生物演化領域重要成果論文,已在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
  • 新疆再次發現一億年前海洋生物化石群及矽化木
    新華網烏魯木齊6月5日電 最近,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考古人員,在溫泉縣境內的山谷地帶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群以及大量矽化木。  新疆人民廣播電臺的報導說,這些化石可分為珊瑚類、海藻類、貝類以及樹木類,分布面積約6平方公裡。其中珊瑚化石分布最為廣泛;矽化木直徑在兩米左右,樹木排列緊密,紋理清晰可辨。據專家考證,這些化石距今至少有一億三千萬年的歷史。
  • 能講出一億年故事的朝陽
    看1700年的古城要到朝陽。 還有效仿者嗎?還能效仿嗎? 朝陽是能講出一億年故事的神聖地方。 一億年前朝陽為化石寶庫 在朝陽,化石几乎無所不在。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一)
    答案證據就是化石的發現,什麼是化石?所謂化石就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已經石化的史前地球生命的遺體、遺骸以及活動的遺蹟、遺物的總稱,化石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質歷史條件和埋藏條件。 那麼化石在哪裡被發現?化石在以中國遼西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以索倫霍芬(德國)為中心的德國中生代生物群、以加拿大布爾吉斯為中心的寒武紀化石群、以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山脈為中心的愛迪卡拉生物群等為代表的世界著名的化石出產地被發現。可以說這些化石群出產的化石為地球生命的進化都提供了有效的證據。
  •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圖]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專家表示:這些昆蟲類化石的發現說明酒泉曾是花繁葉茂的「南國」世界本報酒泉訊(記者董開煒)記者11月12日從有關方面獲悉,酒泉市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辦公室與省地礦局第三勘測設計院日前在玉門市赤金鎮境內發現距今1億多年前的蝴蝶、蜻蜓等昆蟲類化石
  • 我科學家證明晨曉彌曼魚屬輻鰭魚類-光明日報-光明網
    晨曉彌曼魚,這條生活在4.1億年前的小魚,曾被認為是一種原始的肉鰭魚。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學家和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成果卻改寫了這個結論:晨曉彌曼魚其實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輻鰭魚,它將輻鰭魚類的化石記錄向前推了2千萬年。
  • 梁平水泥廠開山炸出一億八千萬年前蟲跡化石(圖)
    水泥廠開山炸出 一億八千萬年前蟲跡化石   稀有程度趕超同期恐龍化石   侏羅紀蟲跡化石。通訊員 高小華 攝     6月11日,記者從重慶自然博物館獲悉,梁平縣禮讓鎮近日在一個廢棄的採石場山洞裡發現距今約一億八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早期蟲跡化石,其稀有程度超過同時期的恐龍化石。這片蟲跡化石面積約1500平方米,為目前在重慶地區發現的最大侏羅紀蟲跡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