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生物群的狼鰭魚群化石
本報訊 最近,南京古生物所副研究員泮燕紅、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Franz T. Fürsich、助理研究員王亞瓊,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江永及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館長、臨沂大學教授鄭曉廷等,對熱河生物群的狼鰭魚化石群的埋藏學研究取得進展。
對於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生態系統的解讀,是人類理解地球生命演化歷史的重點課題之一。不同於對現代生態系統的研究,對地史中的生態系統恢復,化石記錄是主要的解讀依據,而化石記錄又經歷了兩次重要的信息轉換:死亡過程和死亡後的化石化過程。這兩個過程勢必造成某些生態信息的疊覆和丟失等,在直接解讀化石記錄的信息時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偏差。因此要克服這些偏差,埋藏學的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特異埋藏的化石寶庫,因為其化石記錄反應的原有生態系統信息的相對完整性和瞬時性,成為人們研究地史時期生態系統和生命演化的重要窗口。在中國東北遼寧、內蒙古和河北地區發現的早白堊世的熱河生物群就是這樣重要的窗口之一。
此次,科研人員的研究證實了突發性集群死亡事件的存在;通過骨骼原位保存程度、非原位骨骼的保存方式和脊椎長軸的排列方式等埋藏特徵,結合伴生化石以及圍巖的沉積特徵等信息,指示高度密集的狼鰭魚化石群死亡時間應該發生在秋末冬初;同時也指示當時的湖泊水深不會太深,最深處也可能只有十幾米。再結合前期對湖泊中水生無脊椎動物的古生態學和埋藏學研究,對當時的湖泊系統提出了更精細的模型。(柯訊)
《中國科學報》 (2015-06-08 第6版 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