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狼鰭魚生存及埋藏環境—新聞—科學網

2021-01-16 科學網

熱河生物群的狼鰭魚群化石

本報訊 最近,南京古生物所副研究員泮燕紅、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Franz T. Fürsich、助理研究員王亞瓊,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江永及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館長、臨沂大學教授鄭曉廷等,對熱河生物群的狼鰭魚化石群的埋藏學研究取得進展。

對於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生態系統的解讀,是人類理解地球生命演化歷史的重點課題之一。不同於對現代生態系統的研究,對地史中的生態系統恢復,化石記錄是主要的解讀依據,而化石記錄又經歷了兩次重要的信息轉換:死亡過程和死亡後的化石化過程。這兩個過程勢必造成某些生態信息的疊覆和丟失等,在直接解讀化石記錄的信息時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偏差。因此要克服這些偏差,埋藏學的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特異埋藏的化石寶庫,因為其化石記錄反應的原有生態系統信息的相對完整性和瞬時性,成為人們研究地史時期生態系統和生命演化的重要窗口。在中國東北遼寧、內蒙古和河北地區發現的早白堊世的熱河生物群就是這樣重要的窗口之一。

此次,科研人員的研究證實了突發性集群死亡事件的存在;通過骨骼原位保存程度、非原位骨骼的保存方式和脊椎長軸的排列方式等埋藏特徵,結合伴生化石以及圍巖的沉積特徵等信息,指示高度密集的狼鰭魚化石群死亡時間應該發生在秋末冬初;同時也指示當時的湖泊水深不會太深,最深處也可能只有十幾米。再結合前期對湖泊中水生無脊椎動物的古生態學和埋藏學研究,對當時的湖泊系統提出了更精細的模型。(柯訊)

《中國科學報》 (2015-06-08 第6版 進展)

相關焦點

  • 一億五千萬年的文化——狼鰭魚化石
    古生物化石從表面看只是石頭而已,但專業領域研究專家會發現,這些化石不僅具有藝術欣賞價值,有利於世人學習並了解萬物造化的奧秘,這些化石也蘊藏著無法估量的的科學文化價值,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研究此件狼鰭魚化石,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補這一時期生物演化重要階段的不少空白。狼鰭魚(LCOPTERA) 產於中國遼西,形成於晚侏羅紀--早白堊紀,距今已有一億四千萬年。
  • 安徽和縣直立人頭骨痕跡揭示埋藏環境與生存活動—新聞—科學網
    和縣人頭骨化石及出土洞穴、地層信息(郭肖聰、吳秀傑供圖) 古人類化石表面各種異常痕跡,包括骨折、創傷、病變、先天畸形、變形、溶蝕等,是探索早期人類生存活動、健康狀況、死亡原因以及埋藏環境的重要證據之一。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行程6000多公裡
  • 纖維結構幫吸盤魚「搭便車」—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物質》   作為海洋世界眾所周知的免費旅行家,鮣魚搭便車時會利用頭部由背鰭演化而來的吸盤緊緊地吸附在宿主的表面。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鮣魚強大吸附能力來自吸盤唇圈內部的特殊結構。相關論文2月27日發表於《物質》。
  • 和縣直立人頭骨表面痕跡揭示埋藏環境與生存活動
    古人類化石表面各種異常痕跡,包括骨折、創傷、病變、先天畸形、變形、溶蝕等,是探索早期人類生存活動、健康狀況、死亡原因及埋藏環境的重要證據之一。Pleistocene Homo erectus fossils from Hexian, China),發現和縣直立人的死亡年齡為20歲左右,生前頭骨後部遭受過創傷、死後埋藏環境導致其眉脊處發生腐蝕、化石出土時由於地層擠壓造成頭蓋部出現多處裂痕。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物種演化是動物對生存環境的適應性進化。海洋哺乳動物是哺乳動物中重返海洋的一個特殊類群,是海中霸主。其中鯨類起源於陸生偶蹄目動物,形成於約55Mya的古新世——始新世過渡期,是陸生脊椎動物形成以來地球氣溫最高的時候。然而鯨類是如何演化入海並輻射出多個物種,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近幾年,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為分析它們的演化、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提供了新的方法。
  • 彌曼魚再研究為解開輻鰭魚類起源之謎提供新證據
    追溯脊椎動物水域徵服者的崛起之路——彌曼魚再研究為解開輻鰭魚類起源之謎提供新證據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16藉助高精度CT掃描技術,他們對4.1億前的晨曉彌曼魚腦顱結構進行了重新研究,揭示了彌曼魚內顱具有典型的輻鰭魚類特徵,如側顱管與噴水管,為解開輻鰭魚類起源謎團提供了最新證據。該研究還發現「整列層」結構不但見於肉鰭魚類,也存在於某些早期輻鰭魚類,修訂了「整列層」是肉鰭魚類特有結構的傳統假說。硬骨魚類是脊椎動物演化的主幹。硬骨魚類分兩大支系,即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
  • 頭部透明的奇特深海魚類——大鰭後肛魚
    大鰭後肛魚是在1939年才被人類發現的深海動物,後肛魚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頭部,後肛魚的頭部是透明的,而最讓生物學家搞不清楚的就是大鰭後肛魚的眼睛,眼睛竟然是長在頭部的上方,這對於任何一種動物來說影響都非常大。大鰭後肛魚的頭部到底為何是透明的呢?
  • 研究揭示中國早期人類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響應—新聞—科學網
    這些材料的積累為科研人員序列性地思考和認識中國早-中更新世人類演化及其與氣候環境的耦合關係提供了基礎。 10月6日,《第四紀科學評論》刊發了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安徽大學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論文。
  • 《舌尖上的中國》:船長的晚飯,狼魚配方便麵!那麼狼魚到底是什麼魚...
    我查了查狼魚,發現圖片與視頻不符,然後又查了查截圖,發現原來不叫狼魚······ 頷針魚有兩種。尾斑圓頜針魚和黑背圓頜針魚。針魚體呈長圓柱形,稍側扁。側線在尾柄部不形成隆起崎。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聯合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以及密西根大學等合作單位,採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 美國科學家在深海發現有透明腦袋的怪魚(視頻)
    視頻說明:美國生物學家在深海發現一種奇怪的魚,具有一個透明的腦袋和管狀的眼睛,被形象地稱為管眼魚。
  • 研究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全球格局—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葉清研究員的指導下,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共生細菌沃爾巴克影響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模式圖   南京農大供圖 7月2日,《微生物組》(Microbiome)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洪曉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條件下藻類演變趨勢—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稀土滲氮催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安徽工業大學現代表界面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張世宏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第一性原理研究稀土元素對氮原子在體心立方鐵表面吸附和擴散的影響,揭示了稀土滲氮的催滲機制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首個細胞發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 太平洋真圓鰭魚——​明明是魚, 卻不會遊泳!
    圓圓的眼睛、圓鼓鼓的身材、還有一張一合的嘴巴,看起來超級呆萌呆萌的——太平洋真圓鰭魚界:   動物界 Animalia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目:   鮋形目 Scorpaeniformes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因此,研究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相互作用,從而增加共生固氮的效率,是減少氮肥施用、發展綠色可持續農業的關鍵。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作和共生固氮受到外部環境條件的影響。非生物脅迫嚴重抑制了豆科植物的根瘤發育和共生固氮。然而,其中的遺傳和分子機制仍知之甚少。
  • 研究揭示厄爾尼諾多樣性對北赤道流分叉點的影響—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鑫等,在厄爾尼諾(El Niño)多樣性對北赤道流分叉點的影響上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