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葉蟲、直角石、海膽、狼鰭魚、陸龜……這些寶貴的古生物化石險些被不法分子帶出國門,幸運的是被「國門衛士」攔下。3月27日,北京海關將罰沒的76件化石及古生物製品移交北京自然博物館。
從5億年多年前的寒武紀直至500多萬年的上新世,這批古生物化石的時代跨度非常大,包括三葉蟲、直角石、海膽、狼鰭魚、陸龜、鹿頭骨、乳齒象臼齒等多個門類,產地來自於全國多個地區。其中,長達兩米多的中華震旦角石,是我國華南地區距今約4.5億年晚奧陶世的一種典型「標準化石」,目前僅在中國產出,為我國所特有。此外還有產自遼西地區的狼鰭魚化石、產自河南西峽地區晚白堊世的樹枝蛋化石,以及產自甘肅和政地區的距今500多萬年的圓陸龜等。
北京海關副關長徐福華表示,古生物化石是寶貴的自然資源,依照《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未經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允許私自攜帶化石出入境。北京海關依法罰沒該批化石及古生物製品後,按照公開、透明的原則,經與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洽商,正式將罰沒化石移交北京自然博物館收藏,用於展覽展示和科研科普工作,不但是依法防範珍貴的化石資源非法流失,也有利於進一步提高公眾的古生物化石保護意識,使化石及古生物製品真正發揮應有的社會價值。
北京自然博物館是國家為數不多的首批甲級古生物化石收藏單位,不僅擁有單獨設立的古生物庫房和相關專業設備,而且具備專業的古生物化石修復、研究、展覽和科普教育能力。據悉,這批化石到館後,將首先進行登記、編號,並儘快進行修復和鑑定,讓其在古生物科研、科普領域發揮積極作用。
此次移交化石及古生物製品是北京海關與北京自然博物館根據2012年頒布的《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所開展的首次移交工作。雙方表示,將在未來就移交工作形成規範與常態化的移交機制,不斷加強相關領域的合作,防止化石及古生物製品流失出國門,並為古生物化石及現生動植物保護和科學知識傳播共同做出努力。
北京海關提醒,根據《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規定,運送、郵寄、攜帶古生物化石出境的,應當如實向海關申報,並向海關提交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出境批准文件;對有理由懷疑屬於古生物化石的物品出境的,海關可以要求有關單位或個人向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或出境口岸所在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申請辦理是否屬於古生物化石的證明文件;單位或個人未取得批准運送、郵寄、攜帶古生物化石出境的,由海關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境內單位或個人從境外取得的古生物化石進境的,應當向海關申報,按照海關管理的有關規定辦理進境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