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化石跨越5億年,卻險些流出國門!今天入藏這裡……

2021-01-10 北京日報客戶端

三葉蟲、直角石、海膽、狼鰭魚、陸龜……這些寶貴的古生物化石險些被不法分子帶出國門,幸運的是被「國門衛士」攔下。3月27日,北京海關將罰沒的76件化石及古生物製品移交北京自然博物館。

從5億年多年前的寒武紀直至500多萬年的上新世,這批古生物化石的時代跨度非常大,包括三葉蟲、直角石、海膽、狼鰭魚、陸龜、鹿頭骨、乳齒象臼齒等多個門類,產地來自於全國多個地區。其中,長達兩米多的中華震旦角石,是我國華南地區距今約4.5億年晚奧陶世的一種典型「標準化石」,目前僅在中國產出,為我國所特有。此外還有產自遼西地區的狼鰭魚化石、產自河南西峽地區晚白堊世的樹枝蛋化石,以及產自甘肅和政地區的距今500多萬年的圓陸龜等。

北京海關副關長徐福華表示,古生物化石是寶貴的自然資源,依照《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未經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允許私自攜帶化石出入境。北京海關依法罰沒該批化石及古生物製品後,按照公開、透明的原則,經與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洽商,正式將罰沒化石移交北京自然博物館收藏,用於展覽展示和科研科普工作,不但是依法防範珍貴的化石資源非法流失,也有利於進一步提高公眾的古生物化石保護意識,使化石及古生物製品真正發揮應有的社會價值。

北京自然博物館是國家為數不多的首批甲級古生物化石收藏單位,不僅擁有單獨設立的古生物庫房和相關專業設備,而且具備專業的古生物化石修復、研究、展覽和科普教育能力。據悉,這批化石到館後,將首先進行登記、編號,並儘快進行修復和鑑定,讓其在古生物科研、科普領域發揮積極作用。

此次移交化石及古生物製品是北京海關與北京自然博物館根據2012年頒布的《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所開展的首次移交工作。雙方表示,將在未來就移交工作形成規範與常態化的移交機制,不斷加強相關領域的合作,防止化石及古生物製品流失出國門,並為古生物化石及現生動植物保護和科學知識傳播共同做出努力。

北京海關提醒,根據《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規定,運送、郵寄、攜帶古生物化石出境的,應當如實向海關申報,並向海關提交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出境批准文件;對有理由懷疑屬於古生物化石的物品出境的,海關可以要求有關單位或個人向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或出境口岸所在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申請辦理是否屬於古生物化石的證明文件;單位或個人未取得批准運送、郵寄、攜帶古生物化石出境的,由海關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境內單位或個人從境外取得的古生物化石進境的,應當向海關申報,按照海關管理的有關規定辦理進境手續。

相關焦點

  • 億年化石 留住生命的印記
    在中華奇石館,化石作為遠古生命留下的印記,安靜的出現在大家面前。這裡有曾經的世界霸主——恐龍,也有滄海一粟的昆蟲。
  • 大量無可爭議的化石證據表明,曲靖是4億年前人類遠祖的發祥地
    調查的後段時間,丁文江由東川行入貴州威寧,又折而向南,經雲南之宣威、曲靖、陸良,而返昆明。中國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對丁文江的這次調查評述是:「這是丁先生初期工作的最重要者,所得標本化石以及野外記錄等十分豐富。」這些化石裡包含了魚化石,為當時的中國古生物化石研究豐富而難得的樣本。本次考察,丁文江先生第二次到曲靖,也是最後一次。
  • 5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 「活著」
    大約5.2億年前,在雲南澄江的一片淺海中,生活著一群形狀各異、結構複雜的動物:有的體型龐大,有的則穿著硬殼。突然有一天,地震引發的海嘯把它們衝到了沙灘上,然後很快被泥沙掩埋. 世事瞬息萬變。1984年,在雲南省澂江縣(今澄江市)毛天山地區進行科學研究的古生物學家侯先光教授,用錘子敲開了他腳下的巖層,發現了一個節肢動物化石——奈羅蟲,這是以前在加拿大伯吉斯頁巖中唯一發現的。於是,記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謎的澄江生物群化石再次浮出水面。 走進展示這些化石的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有一個兩層的化石牆,由埋藏化石的巖層拼接而成。化石可以在巖壁上找到。
  • 中國發現人類5億年前始祖化石,引科學界轟動
    中國西北大學的和劍橋大學合作的研究項目在陝西省發現了大量的石灰石,並且在這堆石灰石中,科學家們找到了來自5億年前的的動物化石,這是我們人類生活在海洋中的祖先
  • 我國首次發現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新聞—科學網
    發現: 險些錯過珍貴鳥化石 最近,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倪喜軍和同事到位於中哈邊境的新疆北部吉木乃科考。 除了美麗的景色,倪喜軍意識到這裡可能藏著大量的化石,「我們發現了大量淡水河湖形成的沉積巖,歷來這種地方都是化石的『藏身』寶地。」果然,他和同事們最先看到的是大量古代魚骨化石,其中不乏兩三米長的大傢伙。科學家們還找到一些鱷魚的糞便化石。
  • 5.8億年前「八臂仙母蟲」化石現身貴州(圖)
    5.8億年前「八臂仙母蟲」化石現身貴州(圖) 2008年02月01日 09:25 來源:科技日報 發表評論 (科技日報圖)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新元古代研究組在貴州江口縣翁會村的一個小山坡上,發現了大約5.8
  • 俄羅斯發現2.5億年前「晶片」化石,真的假的?
    問題:俄羅斯發現2.5億年前「晶片」化石,這是真的假的?!
  • 科考隊在藏北無人區找到煤 專家:這裡曾是海邊森林
    原標題:科考隊在藏北無人區找到煤 專家:這裡曾是海邊森林   9月15日,青藏科考隊在藏北無人區找到二疊紀晚期的煤。
  • 雲南澄江5億年前古生物化石展出 VR再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8月10日,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這也是我國首個建在化石遺址上的大型自然博物館,館內展示了6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和現生動物化石,通過「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為主要脈絡,講述了地球生命「從魚到人」的宏大演化故事。
  • 科學家發現4.25億年前的天鵝絨蟲化石
    北京時間11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最新一期出版的《地質學雜誌》上,英國萊斯特大學地質學家馬克-佩納爾博士稱,他們最近在北美洲的安大略湖沿岸發現了一塊有著4.25億年歷史的罕見天鵝絨蟲(Velvet Worms)化石。
  • ​雲南澄江5億年前古生物化石展出 VR再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8月10日,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這也是我國首個建在化石遺址上的大型自然博物館,館內展示了6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和現生動物化石,通過「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為主要脈絡,講述了地球生命「從魚到人」的宏大演化故事。
  • 科學家發現3.5億年前「條狀」化石,看起來像鰻魚,其實是鯊魚
    在地球46億年的發展歷程中,有太多我們未知的生物,它們曾經生活在這個藍色星球上,而現在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只有依靠古生物化石,我們才能看到已經消失了的「鄰居」。最近,摩洛哥的柏柏爾人在阿特拉斯山脈(Atlas Mountains)找到了一塊保存相當完好的「條狀」魚類化石,當他們把化石帶到蘇黎世大學古生物研究所時,古生物學家琳達·弗雷(Linda Frey)和克裡斯蒂安·克魯格(Christian Klug)意識到,這並非一般的魚類化石,而是相當罕見的遠古鯊魚化石。
  • 廣東省擁有鐵路最長的城市,也是全球館藏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方
    今天旅者和大家介紹這麼一個地方,它是廣東省擁有鐵路最長的城市,也是全球館藏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方河源,別稱槎城,為廣東省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遊。河源是京九鐵路進入廣東省的第一個城市,又是廣東省擁有鐵路最長的城市;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105國道、205國道、粵贛高速構築了河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是粵東北重要的交通樞紐這裡是恐龍之鄉,截至2015年,河源恐龍博物館出土和館藏的恐龍蛋化石已達17000多枚,河源由此成為中國乃至全球館藏恐龍蛋化石數量最多的地方河源是客家人聚居地 ,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 酉陽發現改變地球演化的化石 揭開封存5億年的氣候密碼
    記者從酉陽旅投集團獲悉,2017年2月26日,古生物調查組在重慶酉陽板溪鎮附近,發現了規模面積不低於2平方千米,距今約5億年的寒武紀疊層石化石。「石上生花」景象。這是改變地球演化的一種化石,正是由於疊層石的出現讓地球大氣氧氣含量急劇升高,為生命演化打下基礎,且對於恢復古地理、古環境與古氣候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疊石花谷景區實景圖。
  • 西北大學發現「化石寶庫」 距今5.18億年
    科研團隊在《科學》發文稱發現寒武紀「清江生物群」物種多樣性有望超過全球已知寒武紀軀體化石庫昨日凌晨,西北大學科研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在《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其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該團隊發現了距今5.18
  • 畢節威寧自治縣發現2.5億年珊瑚化石
    畢節威寧自治縣發現2.5億年珊瑚化石 發布時間:2019-02-18 12:32:04      來源:畢節日報
  • 海百合化石 稀世國寶
    北京自然國家博物館考古專家稱,海百合生長於4.5億年前,比恐龍時代還要早2億年,應該是史上最早的生物。我國化石資源豐富,尤以恐龍化石與海百合化石為國際矚目。去年就曾有媒體報導遼寧出土的海百合化石美國拍賣價高達600萬美元。近期媒體以《2-3億年前古化石自美回京》為題報導了海百合化石,魚龍貴州龍鸚鵡嘴龍化石。其中有些品種為中國獨有,具極高的科研與收藏欣賞價值。這些數億年前大自然造就的不可再生資源,具有較高升值潛力。擁有它,也可說擁有財富。
  • 恐龍蛋化石流失黑市調查:公司化收購 或流出海外
    民居藏有化石不是新鮮事  早在一個多月之前,本報記者便接到報料,稱該工地在爆破過程中,發現地下紅砂巖地質層中被炸出來的恐龍蛋化石,其中有不少是成窩出現。  哄搶、盜掘一事,令科研人員極為痛心,中科院王強博士等一行5人專門到現場進行調研,對於哄搶一事,王強深表惋惜,而在河源市恐龍博物館館長杜衍禮看來,如果沒有儘快實施切實有效的保護,這種現象還將繼續。
  • 探訪雲南帽天山化石地 原來5.3億年前蟲子長這樣
    這裡看似平常,卻不同凡響。1984年被發現後,便撬開了地下5.3億年前地球生命演化事件的面紗,揭開前寒武紀生物世界的奇觀。右圖為早寒武世丘疹光楊蟲。一直以來,寒武紀被確定為顯生宙的起始,即從寒武紀開始地球上有了「看得見的生命」,因此這裡的化石很多種類代表了動物的老祖宗基群。隨後澄江化石地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安徽巢湖發現2.5億年前生物 魚龍化石解達爾文之惑
    原標題:巢湖兩棲魚龍化石解開達爾文之惑>魚龍化石研究進展約2.5億年前,地球古生代生態系統因隕石撞擊、火山噴發、氣候變化等遭受重創而崩潰,海洋生物和陸地生物之間的演進究竟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