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發現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新聞—科學網

2020-11-27 科學網

 

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的股骨片段。

 

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的跗蹠骨片段和現生大雁(Anser fabalis)跗蹠骨對比圖。

 

昨天(3月2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倪喜軍和同事在最近一次野外科考時,於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的沙漠中發現兩塊珍貴鳥類化石,並最終證明是早已滅絕的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

 

這是在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這種鳥類化石,證明在距今5500萬至3500萬年前的始新世,歐亞之間的鳥類地理區系一直存在聯繫,兩地擁有類似的生態環境。

 

發現:

 

險些錯過珍貴鳥化石

 

最近,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倪喜軍和同事到位於中哈邊境的新疆北部吉木乃科考。

 

在一處大片沉積巖地帶,曾經美麗的古齋桑泊湖,隨著歲月侵蝕,已變成一片色彩瑰麗的沙漠。美麗的景色,使科學家們停下腳步。

 

除了美麗的景色,倪喜軍意識到這裡可能藏著大量的化石,「我們發現了大量淡水河湖形成的沉積巖,歷來這種地方都是化石的『藏身』寶地。」果然,他和同事們最先看到的是大量古代魚骨化石,其中不乏兩三米長的大傢伙。科學家們還找到一些鱷魚的糞便化石。

 

就在科研人員準備滿載而歸時,倪喜軍又看到兩塊化石,與先前發現的化石不大一樣,曾經做過鳥類研究的倪喜軍仔細辨認,認出這是鳥類的化石。

 

倪喜軍很是驚喜,「鳥類化石非常不容易保存。」他說,「這是因為鳥類為了適應飛行,其骨頭中間有很多空腔,氣囊都填充在骨頭裡,骨壁非常薄,因此很容易破損,難以變成化石。」

 

據了解,鳥類化石中,中生代(距今約2.5億年至6500萬年)的化石一般保存較好,有些還有完整的骨架。但是恐龍滅絕以後的新生代(據今6500萬年),鳥類的化石在全世界範圍內都非常少。

 

當時倪喜軍並不知道,這兩塊鳥類化石將給他更大的驚喜。

 

研究:

 

體態類似天鵝屬新屬種

 

倪喜軍小心翼翼收藏好化石,並和同事一起對兩件鳥類化石進行詳細對比研究。其中一件為鳥類跗蹠骨片段,保存了多個雁形目鴨科鳥類的特徵,同時還有水禽中僅見於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的特徵組合。「這個跗蹠骨屬於一個個體很大的鳥類,與現生天鵝相當。」倪喜軍說。

 

他越看化石越驚喜,他意識到他發現了一個新屬種。「看,它的第二滑車內側不存在突緣,第三滑車足底面的近中側不對稱,這些特徵都表明這是一個新屬種。」

 

第二件標本為鳥類的股骨片段,屬於一個與跗蹠骨標本個體同樣大小的鳥類,其特徵與在比利時發現的早漸新世可能屬於鴨科羅曼維爾雁鴨亞科的鳥類化石相一致。

 

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的「年紀」可追溯至距今5500萬至3500萬年前的始新世,倪喜軍的發現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

 

證明:

 

歐亞鳥類存在地理聯繫

 

以往的理論顯示,始新世時,歐洲和亞洲是分開的,中間隔著一個圖爾蓋海峽,許多動物因此被分隔開。

 

倪喜軍表示,這次發現,說明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的地理分布範圍也包括亞洲,大體型的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在始新世時即已存在。

 

「一般來講,鳥類的遷徙都是南北向的,很少有鳥會東西向飛。如果我們發現的這種鳥類在東西部兩個地方都有的話,實際上就表明它的分布範圍跨越了兩個大洲。」倪喜軍說,這說明在阻斷絕大多數哺乳動物擴散的圖爾蓋海峽乾涸之前,歐亞之間的鳥類地理區系一直存在聯繫。

 

延伸閱讀

 

歐亞有類似生態環境

 

據介紹,最早的類人猿出現在5500萬年前,已有其它化石證據顯示,類人猿很可能從亞洲興起,又擴散到了世界各地。

 

究竟最早的類人猿有沒有擴散到歐洲、北美洲?什麼時候過去的?從什麼方向過去的?這次鳥類化石的發現可能為人類祖先繁衍之謎的研究提供新的證據。

 

據倪喜軍介紹,以前有人說,由於圖爾蓋海峽的隔阻,很多動物無法跨越歐亞,但後來了解到一些嚙齒類的動物能夠跨越圖爾蓋海峽,現在證明鳥類也可以過去,這說明當初亞洲和歐洲在生態環境上有非常相似的地方。這從不同物種的角度證明:包括靈長類在內的動物一旦有機會擴散過去,都能夠存活下來,這一成果對研究人類的繁衍歷程有重要的意義。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鴻雁,是鴨科雁屬的鳥類,又叫黑嘴雁、沙雁、草雁
    鴻雁(學名:Anser cygnoides,英文名:Swan Goose)是鴨科雁屬的鳥類,又叫原鵝、大雁、洪雁、冠雁、天鵝式大雁、隨鵝、奇鵝、黑嘴雁、沙雁、草雁。雁形目鴨科鳥類。鴻雁,體長800-930毫米。
  • 鴻雁,是鴨科雁屬的鳥類,又叫原鵝、大雁
    鴻雁(學名:Anser cygnoides,英文名:Swan Goose)是鴨科雁屬的鳥類,又叫原鵝、大雁、洪雁、冠雁、天鵝式大雁、隨鵝、奇鵝、黑嘴雁、沙雁、草雁。雁形目鴨科鳥類。鴻雁,體長800-930毫米。
  • 我國中生代鳥類化石中首次發現肺部結構—新聞—科學網
    Maina,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等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報導了在一件距今1.2億年前的原始鳥類上保存的肺部結構,為揭示早期鳥類呼吸系統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    保存肺部結構的是一件發現於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始吻古喙鳥化石,古喙鳥是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今鳥型類代表。
  • 「通州創森」來看看鴨~ 副中心鴨科鳥類圖鑑
    隨著通州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副中心的生態環境正越來越美創森生物多樣性指標得到顯著提高2020年10月底至今,通州區已記錄到鴨科鳥類20種,包括:鴻雁、短嘴豆雁、白額雁、赤麻鴨、鴛鴦、赤膀鴨、羅紋鴨、赤頸鴨、綠頭鴨、斑嘴鴨、針尾鴨、綠翅鴨、赤嘴潛鴨、紅頭潛鴨
  • 雞和鴨的祖先化石被找到了?是一種遠古鳥類
    科學家已經鑑定出了鳥類最古老的化石。發現的化石來自比利時和荷蘭邊境附近的石灰石採石場,是由劍橋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巖石內有一隻接近6670萬年前的鳥頭骨,化石所處年代大概是從小行星撞擊地球消滅恐龍前的一百萬年。
  • 西藏首次發現鳥類足跡化石
    封面新聞記者 楊雪 圖據受訪者2017年12月29日,中美古生物學者宣稱他們在西藏首次發現了鳥類足跡化石,這意味著在白堊紀晚期,發現區的古環境與如今大相逕庭,大量水鳥曾活動在淡水湖泊周遭。喜馬拉雅山脈分布著三疊紀的海相灰巖,20世紀70年代青藏高原第一次綜合科學考察中,古生物學家在此發現了喜馬拉雅魚龍和珠峰中國旋齒鯊的化石。至侏羅-白堊紀時期,我國西藏東南部的部分地區逐漸脫離海洋環境,在昌都盆地形成了與當時四川盆地相似的淡水湖泊,恐龍等動物生活在湖岸邊,如在芒康發現的拉烏拉芒康龍和酋龍等。
  • 亞洲首次發現,也是在中國首次發現「毒蛇」化石
    據報導: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李永項團隊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山羊寨發現6種蛇類化石,距今大約20-2.2萬年,屬於中、晚更新世;其中的「毒蛇」——亞洲蝮化石,是在亞洲首次被發現,也是在中國首次發現「毒蛇」化石。
  • 最早的現代鳥類祖先化石!這種「神奇雞」像雞又像鴨 不挑食逃過了...
    近日,研究人員發現了迄今為止人類所發現的最早的現代鳥類的化石,並將之命名為「Wonderchicken」( 神奇雞)。 這種鳥類學名為Asteriornis maastrichtensis,生活在6670萬年前,比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時間還早不到100萬年,那次撞擊導致了所有非鳥類恐龍的滅絕。 然而,這種鵪鶉大小的鳥類的有翼和喙的後代在那次大滅絕事件中倖存了下來,形成了一個包括現代雞和鴨在內的漫長的世系。
  • 早白堊世反鳥類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食魚反鳥由王敏等2016年首次報導,其正型標本保存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鳥類食團,為復原早期鳥類消化系統的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但由於標本保存的原因,食魚反鳥確切的系統發育位置尚不能確定。主要原因是包括食魚反鳥在內的大量中生代(如熱河生物群)鳥類化石多呈二維保存,而多數屬種僅有正型標本,限制了所能觀察到的形態特徵。
  • 看「鴨」解壓~稱霸上海動物園天鵝湖的鴨子家族來了
    *這裡所說的鴨子,是指所有的鴨科鳥類。白額雁白額雁的額和上嘴基部具一白色寬闊帶斑在我國為冬候鳥,每年8月末9月初離開繁殖地遷往越冬地棲息生境總是和水域相聯繫,還有天天撒「鴨糧」象徵愛情的鴨科動物↓ 鴛鴦中國著名的觀賞鳥類,愛情的象徵鴛為雄,鴦為雌雌雄異色,雄鳥羽色鮮豔而華麗
  • 科學家首次捕捉到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詹黎課題組在超快雷射領域獲重要進展,首次在超快雷射器中產生並觀察到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陝西日報」寧強首次發現珍稀鳥類翹鼻麻鴨
    據寧強縣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宋剛介紹,此次發現的這群翹鼻麻鴨,是夏候鳥的一種,分布於我國東北及西北地區,被列入國際鳥類紅皮書,是我國三有保護動物(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在寧強縣尚屬首次發現。據悉,翹鼻麻鴨屬雁形目大型鴨類,體長在52釐米—63釐米左右。雄鳥的頭部和上頸為黑褐色,體羽主要為白色,喙為赤紅色,顏色豔麗。
  • 南京古生物所等多食亞目甲蟲化石研究獲系列新發現
    鞘翅目可分四個現生亞目,其中多食亞目種類繁多,約佔所有已知甲蟲總數的90%。多食亞目有144個現生科,16個總科,包含人們熟知的天牛、金龜子、瓢蟲、螢火蟲等等。多食亞目甲蟲化石的研究對了解其各個科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分類系統學和古地理學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日本首次發現白堊紀原始鳥類全身骨骼化石
    圖為在日本福井縣勝山市發現的原始鳥類化石及其復原效果圖。(圖片來源:日本媒體)  中國日報網1月6日電(信蓮)據共同網1月6日報導,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5日宣布,在勝山市距今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前期的地層中發現一具原始鳥類全身骨骼化石,該化石將從6日起在館內展出。
  • 我國發現遠古鴨嘴獸龍 可達鴨的爺爺這個可以有
    我國發現遠古鴨嘴獸龍 可達鴨的爺爺這個可以有時間:2019-02-17 22:0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國發現遠古鴨嘴獸龍 可達鴨的爺爺這個可以有 據央視新聞報導,今日,我國湖北地區首次發現了2個與現代鴨嘴獸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
  • 全新揭秘家雞家鴨的起源馴化—新聞—科學網
    這些成果為人類深入認識家雞、家鴨的馴化過程提供了全新的視野,並有助於人類了解農業發展史,解讀這一地區人類與自然界的生態關係。 發現家雞真正的「祖先」 「家雞是目前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飼養數量最多的家養動物,其數量超過現有豬、狗、牛等家養動物的總和。據統計,家雞有約240億隻,比其它所有鳥類還多出一個數量級。
  • 動物知識普及——夏威夷鴨
    夏威夷鴨,拉丁名為是Anas wyvilliana,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雁形目、鴨科的一種動物。其身長44 - 51釐米,體重461 - 605克。是一種膽怯而神秘的中型水鴨。
  • 鼠刺化石揭示東亞常綠闊葉林悠久歷史—新聞—科學網
    以往由於缺少東亞地區的化石證據,一般認為北美和歐洲的常綠闊葉林區系更為古老,東亞的現存只是它的「孑遺」或「博物館」。然而,近年來在東亞地區發現的古近紀化石正在逐步挑戰這種看法。 在滇東南文山盆地中發現的漸新世文山植物群,是我國目前為止物種最為豐富多樣的新生代植物群。它具有較早的地質時代,對解決東亞常綠闊葉林的起源問題有重要作用。
  • 候鳥飛抵浙江漩門灣 400多隻雁鴨類將戴「國際身份證」
    17日記者獲悉,隨著南遷候鳥飛抵,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的專家們也如期來到漩門灣溼地公園鳥類救護站,對候鳥進行環志工作。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的專家們對候鳥進行環志工作。 辛慧 攝據悉,鳥類環志是世界上用來研究候鳥遷徙動態及其規律的一種重要手段。漩門灣溼地公園是候鳥遷徙東亞—澳大利西亞路線的重要中轉站。
  • 科學家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新聞—科學網
    2個新種,並為此建立了一新屬、新亞科。結果顯示,它們並沒有與馬蹄螺科中任何已知的亞科聚在一起,而是單獨聚成一支。、馬蹄螺總科,是該總科中種類最多的一個科,包括10個亞科,近100個屬,目前已報導的種類超過100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