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的股骨片段。
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的跗蹠骨片段和現生大雁(Anser fabalis)跗蹠骨對比圖。
昨天(3月2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倪喜軍和同事在最近一次野外科考時,於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的沙漠中發現兩塊珍貴鳥類化石,並最終證明是早已滅絕的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
這是在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這種鳥類化石,證明在距今5500萬至3500萬年前的始新世,歐亞之間的鳥類地理區系一直存在聯繫,兩地擁有類似的生態環境。
發現:
險些錯過珍貴鳥化石
最近,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倪喜軍和同事到位於中哈邊境的新疆北部吉木乃科考。
在一處大片沉積巖地帶,曾經美麗的古齋桑泊湖,隨著歲月侵蝕,已變成一片色彩瑰麗的沙漠。美麗的景色,使科學家們停下腳步。
除了美麗的景色,倪喜軍意識到這裡可能藏著大量的化石,「我們發現了大量淡水河湖形成的沉積巖,歷來這種地方都是化石的『藏身』寶地。」果然,他和同事們最先看到的是大量古代魚骨化石,其中不乏兩三米長的大傢伙。科學家們還找到一些鱷魚的糞便化石。
就在科研人員準備滿載而歸時,倪喜軍又看到兩塊化石,與先前發現的化石不大一樣,曾經做過鳥類研究的倪喜軍仔細辨認,認出這是鳥類的化石。
倪喜軍很是驚喜,「鳥類化石非常不容易保存。」他說,「這是因為鳥類為了適應飛行,其骨頭中間有很多空腔,氣囊都填充在骨頭裡,骨壁非常薄,因此很容易破損,難以變成化石。」
據了解,鳥類化石中,中生代(距今約2.5億年至6500萬年)的化石一般保存較好,有些還有完整的骨架。但是恐龍滅絕以後的新生代(據今6500萬年),鳥類的化石在全世界範圍內都非常少。
當時倪喜軍並不知道,這兩塊鳥類化石將給他更大的驚喜。
研究:
體態類似天鵝屬新屬種
倪喜軍小心翼翼收藏好化石,並和同事一起對兩件鳥類化石進行詳細對比研究。其中一件為鳥類跗蹠骨片段,保存了多個雁形目鴨科鳥類的特徵,同時還有水禽中僅見於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的特徵組合。「這個跗蹠骨屬於一個個體很大的鳥類,與現生天鵝相當。」倪喜軍說。
他越看化石越驚喜,他意識到他發現了一個新屬種。「看,它的第二滑車內側不存在突緣,第三滑車足底面的近中側不對稱,這些特徵都表明這是一個新屬種。」
第二件標本為鳥類的股骨片段,屬於一個與跗蹠骨標本個體同樣大小的鳥類,其特徵與在比利時發現的早漸新世可能屬於鴨科羅曼維爾雁鴨亞科的鳥類化石相一致。
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的「年紀」可追溯至距今5500萬至3500萬年前的始新世,倪喜軍的發現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
證明:
歐亞鳥類存在地理聯繫
以往的理論顯示,始新世時,歐洲和亞洲是分開的,中間隔著一個圖爾蓋海峽,許多動物因此被分隔開。
倪喜軍表示,這次發現,說明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的地理分布範圍也包括亞洲,大體型的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在始新世時即已存在。
「一般來講,鳥類的遷徙都是南北向的,很少有鳥會東西向飛。如果我們發現的這種鳥類在東西部兩個地方都有的話,實際上就表明它的分布範圍跨越了兩個大洲。」倪喜軍說,這說明在阻斷絕大多數哺乳動物擴散的圖爾蓋海峽乾涸之前,歐亞之間的鳥類地理區系一直存在聯繫。
延伸閱讀
歐亞有類似生態環境
據介紹,最早的類人猿出現在5500萬年前,已有其它化石證據顯示,類人猿很可能從亞洲興起,又擴散到了世界各地。
究竟最早的類人猿有沒有擴散到歐洲、北美洲?什麼時候過去的?從什麼方向過去的?這次鳥類化石的發現可能為人類祖先繁衍之謎的研究提供新的證據。
據倪喜軍介紹,以前有人說,由於圖爾蓋海峽的隔阻,很多動物無法跨越歐亞,但後來了解到一些嚙齒類的動物能夠跨越圖爾蓋海峽,現在證明鳥類也可以過去,這說明當初亞洲和歐洲在生態環境上有非常相似的地方。這從不同物種的角度證明:包括靈長類在內的動物一旦有機會擴散過去,都能夠存活下來,這一成果對研究人類的繁衍歷程有重要的意義。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