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讀zhāo yáng時,
太陽的一種狀態。
朝陽城,與太陽同在。
2007年,朝陽牛河梁紅山玉文化國際論壇在朝陽召開,當時有著名專家作總結:
看十年的開放中國要到深圳。
看百年的滄桑中國要到上海。
看千年的風雨中國要到北京。
看五千年的文明中國要到朝陽。
---只因牛河梁。
此言一出,國內很多地方起而效仿,形成了固定格式:五千年看他們的城市,三千年看什麼,一千年看什麼,幾十年看什麼……
如果有人效仿,說明特質不夠突出和獨有。
看億年的生物化石要到朝陽。
看五千年的文明中國要到朝陽。
看1700年的古城要到朝陽。
還有效仿者嗎?還能效仿嗎?
朝陽是能講出一億年故事的神聖地方。
一億年前朝陽為化石寶庫
在朝陽,化石几乎無所不在。
講朝陽化石或是了解朝陽化石,一定要講好幾個故事。
第一是「化」的故事。很多人問化石是怎麼形成的。怎麼形成的?就是一個「化」字。以魚化石為例說「化」是一種情況。看到魚化石有直接成板的。原來有活生生的魚,這個魚死了,或者沒有死,發生了火山活動,有火山灰把它掩蓋。掩蓋到哪裡呢?掩蓋到湖裡。火山灰沉積,把魚等等壓到裡邊,形成了沉積巖板的魚化石。昆蟲、鳥等其它生物化石也是這樣形成的。以木化石說「化」是另一種情況。簡單說,原來有高大樹木,這些樹木倒下了,倒在大地上,大地上正好發生地質變動,地質變動的地方出現了裂隙,從地底下冒出一種熱液,富含二氧化碳,把木頭浸泡了,這叫填充,填充之後又實現了交代。交代的意思就是把木頭原有的一些東西剔除,填充了富含二氧化矽的熱液,然後形成矽化木。矽化木當中上等的玉化了,所以又叫木化玉。木頭的原形還在,年輪還在,枝葉還在,蟲洞還在,但裡邊由熱液填充了,所以非常硬。木化石比鋼鐵還硬。
第二是朝陽的故事。為什麼講化石要講朝陽?因為中生代化石的主要產地在朝陽。在侏羅紀到白堊紀早期,朝陽境內到處是湖,淡水湖。一定要強化這個概念。那個時候朝陽到處是淡水湖,而且湖水很充盈。北票湖在東邊,北票湖連著朝陽湖,朝陽湖向西連著喀左湖,喀左湖向南連著建昌湖,向西連著凌源湖。到處是湖。湖和湖之間是陸地,水草豐美,古樹參天,鳥在天上飛,魚在湖裡遊,恐龍在地上跑,花在水邊開,生機勃勃,美侖美奐。這個充盈淡水湖的地方有多大?貝加爾湖以南,黃河以北,東到黑龍江,西到新疆哈密,這麼大一個範圍。但在這個大地理空間中,集中出化石的地方、出精品化石的地方在哪裡?答案:在朝陽。朝陽的國土面積大約是2萬平方公裡,有一半的國土上出產了化石。這就是朝陽與化石連在一起的故事。
第三是被子植物的故事。簡單講,被子植物就是種子包上了硬殼。種子包上一層「被」,這就叫被子植物。種子有了硬殼就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種子沒有包「被」(裸子),假如這個種子成熟了掉到水裡,被水浸泡,就會腐爛,這個種子就不能紮根大地,不能成長,不能成熟,而有了「被」,它掉到水裡,沒有泡透就順著水流流到別的地方,讓水衝到岸邊,帶殼的種子就在那裡紮根,成長、結果。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的主要演化地在朝陽,或者說以朝陽區域為中心演化完成。被子植物最重要的一個特點,除了它有被子、有硬殼之外,它還要開花,所以在朝陽發現的被子植物,一個叫遼寧古果,一個叫中華古果。被子植物野生狀態存在了1億多年後,人類產生了,把被子植物人工利用。現在我們吃的糧食多數是被子植物。
第四是哺乳動物的故事。起初的動物都很簡單,後來形成脊椎動物、哺乳動物。人既是哺乳動物又是脊椎動物。哺乳動物的出現有什麼意義?卵生,鳥就是卵生,鳥把蛋生下就可能離開,蛋和母體(鳥)可能分離。哺乳動物則是母子同體的。哺乳動物還有一個優勢---哺乳。卵生的小雞,剛孵化出來,母雞要給它米、蟲吃,米和蟲不存在於母親的身體中,母親要去尋找才能銜來,而哺乳動物就不這樣了,一出生母親就會用乳汁自己餵養其「子」。哺乳動物的優點還在於適應性非常強,比其他動物更能適應變化的環境,反應更加敏捷。
第五是鳥的故事。講朝陽化石一定要講到鳥。過去我們說恐龍滅絕,後來糾正了,恐龍的一支以鳥的形式存活下來。鳥是一種恐龍的後裔。哪種恐龍?不是所有的恐龍都變成鳥。小恐龍、小型獸腳類恐龍變成了各種各樣的鳥。
朝陽稱為第一隻鳥起飛的地方,指的是哪種鳥?中國的中華龍鳥和德國的始祖鳥都沒有完全擺脫恐龍的特徵,在朝陽發現的孔子鳥,第一種長著角質喙的鳥,才是「第一隻飛向藍天的鳥」。
朝陽化石具有產地和品種的廣泛性、人文和影響的世界性,在地球上獨一無二、舉世無雙,因此化石使朝陽聞名天下、譽滿全球。
朝陽城是紅山文化的發祥地
朝陽城位於一個古老的文明盆地。這個盆地的四周分布著諸多紅山文化遺址。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朝陽城的東南區域和西北區域。東南區域分布著小東山紅山文化生活遺址,西北區域分布著半拉山紅山文化遺址。小東山紅山文化生活遺址比半拉山紅山文化遺址至少要早1000多年。
至少在1000年時間裡,朝陽城所在的盆地及其周圍生活著紅山文化的先民。大凌河及其支流小木頭溝河、什家子河等提供了豐富的水源,且可漁。朝陽盆地可耕可牧。一年四季有充足的食物。早期發育了小東山紅山文化,晚期創造了半拉山紅山文化,兩處文化為同一人群及其後裔所積澱。因此我們必須把兩處文化聯繫在一起,在朝陽城周邊考察1000多年紅山文化發展的歷程。
小東山是朝陽縣柳城鎮的一個自然村。小東山紅山文化遺址在小東山南約500米、腰而營子村東約2000米處,其東北約2公裡為鳳凰山。大凌河支流小木頭溝河在遺址旁邊流過。遺址本身位於一個高敞臺地上。丹錫高速錦朝段從遺址穿過。2000年6月,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陽市博物館、朝陽縣博物館等單位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實際發掘總面積約為850平方米,為紅山文化早期生活(聚落)遺址。發現灰坑20個、房址10座,環溝1條。分布有序。在紅山文化早期2號房址發現生活用陶器15件、石球1件;在紅山文化早期5號房址發現生活用陶器11件、石器3件;在紅山文化早期8號房址發現生活用陶器50件、細石器9件;在紅山文化早期10號房址發現生活用陶器6件;在12號灰坑中發現陶器7件、在20號灰坑中發現陶器36件、在22號灰坑中發現陶器23件、在38號灰坑中發現陶器6件及石核1件、在39號灰坑中發現陶器4件、在41號灰坑中發現陶器13件、在42號灰坑中發現陶器9件及石器3件、在43號灰坑中發現陶器15件及石器6件,另有環溝,發現了大量陶器、9件石器。
從出土的器物看,小東山紅山文化遺址屬於生活遺址,比半拉山紅山文化遺址早1000多年。生活用的筒形罐佔陶器總量的35%,分大中小三個型號,比例為13.5:65:21.5;缽、杯類佔陶器總量的3.4%;蓋盤類佔陶器總量的1.13%;甕類器物佔陶器總量的3.25%。另出土陶碗、高足杯、壺類、瓶類器、陶豆形器、陶箍形器、陶盂、尊形罐等。
從出土石器看,該遺址不僅是生活遺址,而且存有生產工具。有石球、石磨棒、石斧、石刀、石鉞形器、細石器(燧石和瑪瑙質地的刮削器、石核、石片)、石杵狀器、石鏟、石鑿、帶溝的磨石、石餅等。另出土泥質紡輪。值得研究的是在小東山遺址出土了兩件陶筒形器。
半拉山紅山文化遺址位於龍城區召都巴鎮尹杖子村大杖子村民組東北約600米處。半拉山紅山文化遺址面對與大凌河主流匯合的什家子河,與紅山文化區其它重大的紅山文化遺址一樣,其東南方向有一座山,走向也大體一致。北到赤峰市那斯臺紅山文化遺址,南到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概莫能外。古人活動的中心點在遺址山臺。在此山臺,人們在早晨可觀從山頂瀉出的柔柔的曙光,晚上迎著晚霞送別多彩太陽。漫漫長夜在房屋裡聽著古老傳奇故事中所傳頌的祖先事跡,入眠前聽著潺潺河水的響聲。人們也會在山臺仰望天空。天空無邊,群星閃爍。
半拉山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龍
黃土堆積而成黃土臺。這是紅山文化先人做的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半拉山紅山文化遺址的黃土臺分兩層,先堆積的黃土臺選用純淨黃土,在其上再堆積的黃土臺選用黃黑兩色土混合的花土。《山海經 海內北經》曾經記載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等,雖然我們不能用半拉山紅山文化遺址的黃土臺與古文獻《山海經》等記載的上述諸臺去比附,或者簡單地引為同一類型,但是可以肯定地說上古人們築臺施政應該是普遍的事情。周秦以來的人們更是築臺、登臺而做重大的事情。堆築黃土臺的傳統在良渚文化遺址中也得到繼承。
黃土臺裡故事多多。墓葬、祭祀坑、陶人像和石人像、玉器和陶器都出土其中。半拉山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精美玉器140多件,有玉龍、玉鳥、玉鐲、玉環、玉璧(包括雙連玉璧)、玉斧、玉墜飾、玉料、玉芯、獸首形柄端飾等。
半拉山紅山文化遺址與小東山紅山文化遺址時隔千年,有了很大的進步。粟、黍已普遍種植,成為人們的主食,人們同時食用動物血肉等,說明漁獵經濟也佔有重要位置。半拉山紅山文化以種植業為主的多種經濟已經形成。
綜上所述,朝陽城周邊的紅山文化遺址存在一個完整的序列,不僅有早期遺址,而且有晚期遺址;不僅有生活(聚落)遺址,而且有祭祀遺址。
朝陽城的前身曾經叫龍城
龍城的建立與慕容鮮卑有關。慕容鮮卑崛起後曾經在今錦州義縣、朝陽北票建過城,叫做「棘城」。「棘城」不是一個而是多個。後來建了「大棘城」。「大棘城」在今錦州義縣、朝陽北票之間。慕容氏統治者希望遷都、建立新城,就派陽裕和唐柱去選址。選址是重要的考察過程。陽裕是幽州燕人,很有學問和智謀,善於處理複雜關係,亦長於治國,更主要的是他會選址。他曾經參與了古鄴城的建設。古鄴城在我國城市建築史上佔有輝煌地位,全城強調中軸安排,王宮、街道整齊對稱,結構嚴謹,分區有序,這種布局影響了長安、洛陽、北京城的興建。遺址主體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慕容統治者慕容皝派陽裕和唐柱去選一個新的城址,他們走遍了燕的屬地,來到了柳城(今朝陽)這個地方。
朝陽在漢代叫柳城。原來人們認為柳城是一個很小的地方,其實不然,柳城地勢開闊,區域很大。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柳城這片區域,豁然開朗,一條河自西向東,流到小木頭溝河匯入的地方,折而向北,繞過一座山(即今天的鳳凰山),轉而向東。此河波濤洶湧、水質清澈、魚蝦眾多。河東面有鳳凰山,雄偉而不遮天,偉岸而不壓抑,正好符合古人選址的要求。在歷史上慕容鮮卑是一個遊牧民族,有以山為標尺,測日觀時知季節的傳統。這座山在東南方向,正好可做標尺,山就成了地平歷的地平線。大凌河的西北,地勢平坦,開闊肥沃,再向西和北,群山起伏、連綿不斷。站在高處鳥瞰大凌河兩岸,看不到入口和出口。但事實上道路四通八達,交通方便。
陽裕、唐柱等看到這塊風水寶地後,興奮異常,將這一消息迅速稟告慕容皝。慕容皝聽到後大加讚賞,就依陽裕、唐柱的建議,在柳城之北、龍山之西建立新城,把這塊地方稱為「福德之地」。「福德之地」不僅指該地區地勢平坦、物產豐富,而是上升到安康幸福、蔭及當世、澤被後人的高度。朝陽城在陽裕、唐柱的眼中是福德之地,在慕容皝眼中是幸福安康、光宗耀祖之所和建立強盛國家的地方。寄託了深切的期望。龍城應運而生。東面的山被稱為「龍山」(後改名為鳳凰山),在山中建龍翔佛寺,把翔龍與佛教結合在一起。
龍城建設迅速,公元341開始營建,公元342年慕容皝從大棘城遷都於此。此後龍城便拉開了三燕時期的歷史帷幕。
陽裕、唐柱等選址龍城,還有更深層的原因。距今6000多年前,人們最早選在鳳凰山的南邊,今小木頭溝河東岸的一座山坡作為生活區域。這裡正是上文說的小東山紅山文化遺址,位於大凌河、小木頭溝河之間,鳳凰山南端。這個廣闊的區域被人們選中,用於他們的生產、生活、棲息。朝陽城西北方的半拉山也是距今5000年前古人生產、生活、棲息的地方,從而形成了今天人們所認識的半拉山紅山文化遺址。古人的生活遺址雖然在山上平坦地,但是人們生活的區域則面向大凌河衝擊平原,包括朝陽城及其四周在內。小東山在城東南方,半拉山在城西北方。人們生產、生活的依託都是朝陽城所在的這個大盆地。
朝陽城有兩個高點,一個是大什字,一個是西梁。西梁高地的形狀如一個龜背,古人俗稱「王八蓋子」,王八蓋子及其周圍距今4000年前後被夏家店文化先民選為生產、生活、棲息的地方。大什字高地被慕容氏建為龍城。古人的取向一致,都在地勢相對較高的地方生活,主要考慮周邊的河流(如大凌河)泛濫不至於被淹沒。
陽裕等人不知道小東山、半拉山、王八蓋子等遺址,但他們知道柳城遺址。漢朝人在大凌河的右側袁臺子建了柳城。柳城是遼西地區最早的城。
朝陽城這個福德之地有這麼多的古文化,不是偶然的。從古到今,人們都選擇這個地方棲息坐臥。雖然人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和經歷,但是在選擇適合自己生活區域這件事上是有共同要求的---選擇福德之地。
朝陽為什麼能連續講出一億年的故事
朝陽能連續講出一億年的故事,這在中國的城市中是獨一無二的。
第一,朝陽有億年「龍脈」。朝陽出土的1億多年前的中生代恐龍化石眾多,自成一個恐龍系列。人們面對這些大骨架或小骨架的東西,是用「龍文化」來認識的,所以說,朝陽有上億年的龍脈了。
最有意義的是朝陽的龍文化綿延不斷。所謂「脈」,正取綿延不斷之意。發現眾「龍」化石之後,人們更驚奇地發現,牛河梁紅山文化的龍文化(玉龍)更加鮮明,可以說龍出大凌河。
三燕文化時期,朝陽叫「龍城」,當時的南方人稱這裡為「黃龍國」,朝陽東山叫「龍山」,慕容王者宮叫「和龍宮」,修佛寺叫「龍翔佛寺」……,到處是「龍文化」。
第二,朝陽有千年佛教故事。中國北方佛教文化傳播的節點城市是朝陽。以朝陽為重要紐帶,中國漢語系佛教在公元4世紀後期傳到朝鮮,然後在6世紀中葉傳到日本。朝陽的樞紐功能使佛教成為中、朝、日三國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人們稱為「黃金紐帶」。「黃金紐帶」一詞是趙樸初先生提出的。1993年以趙樸初為團長的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團出訪日本參加日本佛教界紀念中國佛教協會成立40周年的慶祝活動,韓國佛教界也特地派代表出席會議。趙樸初講話中提出:中、日、韓三國佛教徒和三國人民自古以來有著悠久、深厚的親緣關係。三國山水相連,文化習俗同源,宗教信仰也一脈相承。許多紐帶把三國密切聯結在一起,「在所有這些紐帶中,有一條源遠流長,至今還閃閃發光的紐帶,那就是我們共同信仰的佛教。我曾送給它一個名字:黃金紐帶。這條紐帶史自有來。回溯歷史,佛教在中韓日三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中起著媒介的作用。可以說,佛教上的合作與交流是中韓日三國文化交流史上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黃金紐帶」,這一形象的比喻,立即得到韓國和日本朋友的贊同和共鳴。正是朝陽的重要歷史和地理位置和曾經有過的富庶,正如「鳥擇良木而棲」,佛教藉助朝陽的人和物,利用「黃金紐帶」的朝陽節點,在東北亞(世界的「東方」),主要是在韓國、日本產生了巨大影響。
1988年維修北塔時,從塔身和塔基裡分別發現了秘密的天宮和地宮,從中出土了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和舍利金塔、鎏金銀塔、金銀經塔、銀刻經卷、銀菩提樹等大量稀世珍寶,在我國的考古界和宗教界都引起了轟動。繼釋迦牟尼真身舍利驚現朝陽市後,又有定光佛的十四顆舍利驚現朝陽。
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和定光佛舍利的發現,確切無疑證明朝陽是「黃金紐帶」的重要結點。著名佛教史專家湯用彤先生認為,「北方佛法三寶興隆之地,當推涼、燕,其實據在幽燕者為馮氏(史稱北燕)……」
第三,朝陽集合了中國北方歷史文化的所有要素。朝陽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有世界性的,有全國性的,有區域性的,異彩紛呈。
一億年前的朝陽:五光十色的湖群風光,豐富多彩的魚蟲貝殼,光彩奪目的絢麗古鳥,萬紫千紅的花草樹木,全球獨有的色彩世界。朝陽的古生物化石以其儲量大、物種全、價值高、年代久等特點,聞名世界。朝陽也因此贏得「古生物化石寶庫」的美譽。
享有盛譽的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考古學家發現的紅山文化大型玉龍,由此找到了中華民族古老文化龍的象徵。從紅山文化在古代北方及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的地位來看,紅山文化是當時中國南北各地古文化序列中最為先進的古文化之一。紅山文化為中華國家五千年文明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規定和影響了中華禮制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基本格局,在中華文明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紅山文化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寶貴資源和文化財富。
第四,朝陽文化獨具特色。朝陽是人類自產生以來我國北方地區的一個重要歷史文化區,朝陽是吸引歷代不同經濟類型、不同文化傳統的歷史文化名城。朝陽文化是中原文化與北方遊牧文明相遇後迸出的火花,朝陽古代的文明是多種經濟互相補充造成的繁榮昌盛。
朝陽文化的核心價值主要體現在根本性、融合性、原創性和群眾性四個方面。
根本性體現在:朝陽化石顯示,朝陽是花的起源地,五穀的發源地,鳥兒飛向藍天的地方,哺乳動物最早演成的沃土,幾乎所有現生生物都能從朝陽找到根;紅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之一,今天中國人的信仰、宗教、喪葬、祭祀、建築等都要追根到紅山文化。牛河梁是華人尋根問祖之地。朝陽古城區還匯聚過世界三大宗教和中國的傳統廟宇。古城內有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建築,還有關帝廟和城隍廟。
融合性體現在:朝陽文化融合了北方各類型文化。紅山文化融合了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以博大胸懷兼容並包,創造了史前先進文化;三燕文化完善了史前就存在的草原絲綢之路的特色文化,融合了遊牧文化、農耕文化、北疆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融合了北方佛教的各個支派。
原創性體現在:紅山文化冢、廟、壇、臺的創造性震驚世界;三燕文化的和龍宮、龍城、治國體制等獨樹一幟;清代著名蒙古族哲學家、思想家羅布桑卻丹創作了《蒙古風俗鑑》;成吉思汗第28代嫡孫子尹湛納希創作了《大元盛世青史演義》、《紅雲淚》、《一層樓》、《泣紅亭》等200多萬字的優秀文學作品;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興「洋務運動」,1875年(光緒元年)始有北票煤礦,為當時東北最早的近代企業。
群眾性體現在:朝陽的群眾文化在全國、全省都享有一席之地,是著名的古箏名城、楹聯之市、小戲之鄉,書法、剪紙、皮影等都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較高的文化品位。
在提升朝陽城市品位的大構架之下,把各種各樣的文化要素串聯起來,把所有文化、所有旅遊要素全部整合為一體,進而把多文化、多資源「捆綁」在一起,挖掘、闡釋、整合、展示、串聯、提升,發揮朝陽文化和旅遊資源的整體功能,釋放出整體示範效應,呈現朝陽城的獨一無二,這是一項艱巨的歷史使命。
(作者系遼寧省歷史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朝陽師專教授雷廣臻)
來源:朝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