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揭開櫛水母動物門起源之謎

2020-12-06 新華社

新華社昆明3月26日電(記者白靖利)中國科學家通過對澄江生物群疑難化石足杯蟲類的系統研究,破解了櫛水母動物門的起源之謎,證實櫛水母動物和刺胞動物共同起源於底棲固著生物。目前,這一成果已經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上,並將於4月1日以封面文章正式刊出。

論文通訊作者、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叢培允介紹,櫛水母為雙胚層動物,科學界關於其起源存在爭論。傳統教科書將其與刺胞動物(如珊瑚、水母等)合稱為腔腸動物,認為它們是海綿動物和三胚層動物之間的過渡類型。但是,近年來分子系統學的研究顯示,櫛水母動物可能是多細胞動物的基部類群,這預示著它們可能是多細胞動物中獨自演化出複雜組織器官的分支。在此背景下,櫛水母動物門的起源與演化,成為研究多細胞動物門類早期演化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

距今約5.2億年前的雲南澄江生物群,記載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動物門類早期輻射演化,是寒武紀早期特異埋藏的化石寶庫,足杯蟲類就是其中特有的一類化石。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趙陽在其導師叢培允的指導下,對澄江生物群中的眾多足杯蟲化石標本進行系統研究,識別出一個新屬種三穹傣花蟲,並對寒武紀具有類似形態特徵和體型構建的化石種類進一步研究,確認了複合纖毛構造是這些化石類群的共有特徵,與現生櫛水母的櫛板(纖毛簇)同源。

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侯先光教授團隊疑難化石研究小組,對由93個類群和278個形態特徵構建的矩陣進行系統發生分析,結果支持足杯蟲類等底棲固著化石類群是現生櫛水母動物的幹群,表明早期櫛水母的複合纖毛構造在早期主要用於濾食。研究小組首次提出了關於櫛水母體型演化的新假說,即現生浮遊的櫛水母是通過身體不同構造的特化和退化,逐漸從固著濾食的早期類型演化而來。研究結果還表明,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櫛水母動物的多樣性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固著型櫛水母幹群和浮遊型櫛水母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史時期。(完)

相關焦點

  • 雲南澄江寒武紀化石揭開櫛水母動物門起源之謎
    這一發現證實了櫛水母動物和刺胞動物共同起源於底棲固著祖先的事實,破解了櫛水母動物門的起源之謎。該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於3月2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上,並將於4月1日以封面文章正式刊出。
  • 筑波大學等揭開彩虹 「櫛水母」之謎
    日本筑波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城倉圭(生命環境科學研究科)、前研究員柴田大輔、助教柴小菊和教授稻葉一男等人,與日本的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基礎生物學研究所的教授重信秀治帶領的研究小組合作,全球首次查明了能閃耀彩虹色光芒的櫛水母櫛板的構成分子
  • 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在西北大學,一項被譽為「行走的仙人掌」的科學發現揭開了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2011年2月24日,西北大學劉建妮教授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封面論文,內容是通過對我國雲南澄江化石庫中一種叫作「仙人掌滇蟲」的葉足動物的研究,首次初步破解了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這一長期困擾學術界的科學難題,在國際古生物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  這一難題當時是如何破解的?
  • 櫛水母動物門演化軼史揭示
    原標題:櫛水母動物門演化軼史揭示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馬愛平)近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早期生命演化實驗室博士歐強及其合作者在《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發表了論文《寒武紀骨骼化櫛水母演化軼史》,揭示了櫛水母動物門距今5.2億年一段隱秘的演化歷史,引起國外眾多學術期刊及傳媒關注。
  • 狒狒叫聲或揭開人類語言起源之謎
    (原標題:狒狒叫聲 或揭開 人類語言起源之謎)
  •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中國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我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磊)節肢動物怎樣演化而來?它們的祖先又長什麼樣?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該過渡型物種被命名為「章氏麒麟蝦」,是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又一重大科學發現,為解答 「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從寒武紀大爆發開始,節肢動物便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之一。像大眾熟知的蝴蝶、螃蟹、蜈蚣和蜘蛛等都屬於節肢動物,它佔據了當今動物界大約80%的物種多樣性。
  • 中國科學家發現5億年前具有「節肢」蟲子
    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他們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的葉足動物——「仙掌滇蟲」可在海底行走,屬於首次發現的具有「節肢」的蟲子,從而有望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這一成果公布在2月2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的《中國發現具有「節肢」的早寒武世葉足動物》,是由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青年教師劉建妮博士等人在早期動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
  • 中國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其長相奇異,有五隻眼睛,身體嵌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該過渡型物種被命名為「章氏麒麟蝦」,是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又一重大科學發現,為解答 「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 流光溢彩——櫛水母
    「八臂仙母蟲」沒有任何口孔或觸手的痕跡,與櫛水母等生物非常相似,但它們之間也有許多差異,使研究人員疑惑不解。櫛水母雖外形類似水母,卻不是真正的水母,而是一類兩胚層動物,屬於輻射對稱動物。櫛水母又叫海胡桃、貓眼,屬輻射對稱動物,現被劃分為櫛水母動物門。它是一種類似於水母的無脊椎動物。身體透明,呈球形、卵圓形、扁平形等,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海域。
  • 「第三種」振蕩或將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第三種」振蕩或將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中微子的前兩種振蕩模式即「太陽中微子之謎」和「大氣中微子之謎」已被實驗證實,其發現者憑此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獎。第三種振蕩一直未被發現,甚至有理論預言其根本不存在。
  • 「行走的仙人掌」 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它來自5.4億年前的寒武紀海洋,就是這樣的化石揭開了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這一長期困擾學術界的科學難題。 這種「會行走的仙人掌」吃什麼呢?劉建妮教授說,現在還沒有直接的化石證據表明它正在抓東西吃或者腸道內有別的食物的殘渣,但是它有一個吻部,它的腿也比較有力,因此推測它應該可以抓小生物來吃。
  • 波多黎各附近深海發現新的櫛水母Duobrachium sparksae
    波多黎各附近深海發現新的櫛水母據了解,這個生物屬於櫛水母動物門,不過卻是和「水母」分屬不同門的生物,因此也被命名為Duobrachium sparksae。麥可透露,現在還無法確定Duobrachium sparksae在海洋世界中究竟扮演怎樣的角色,或許和海底附近的其他十足動物有相似的功能,也可能和開放海域中的十足動物有相似之處。據了解,櫛水母身體透明,呈球形、扁平形等形狀且以浮遊生物為食,目前全世界有約150種櫛水母。
  • 地球最早動物是櫛水母
    地球上首個動物居民之謎只能通過研究現今發現的化石和有關的動物推斷出來。為揭開地球上首個動物居民之謎,美國布朗大學的科學家分析了大量的基因數據,確定動物生命樹最早分裂的根底。此生命樹是動物物種一層層進化的關係,標明了各動物物種開始分道揚鑣並沿著各自的進化路線各奔前程的。
  • 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被破解
    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被破解
  • 我國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 有助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這一重要成果對於最終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有著重大意義,該消息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熱烈反響,有評論認為該成果將是中微子物理的一個裡程碑。美國《科學》雜誌16日發表文章,報導了大亞灣實驗發現的第三種中微子振蕩,並稱此重大成果標誌著中國科研正在崛起。據了解,對中微子前兩種振蕩模式的研究曾獲得諾貝爾獎。
  • 生命起源與人類起源研究獲重要突破
    這個千古疑謎現在終於有了一個可信的答案。中國科學家意外發現,在中國以及世界各國數千年的歷史記載中,居然隱藏著一條生命起源與人類起源的清晰可辨的線索和大量證據。對這些線索和證據進行深入發掘並據此寫成的專著《探索自然之謎全三冊》中冊《生命起源》,目前已由華齡出版社出版發行。
  • 一隻5億年前的「蝦」,將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 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它長相奇異,有五隻眼睛,既有海洋巨型捕食動物奇蝦的掠食性附肢,又有我們熟知的蚊蟲蝦蟹等節肢動物硬化的表皮、癒合的頭殼、多節的軀幹和分節的腿肢。
  • 這種5億年前的「四不像」動物,將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它長相奇異,有五隻眼睛,既有海洋巨型捕食動物奇蝦的掠食性附肢,又有我們熟知的蚊蟲蝦蟹等節肢動物硬化的表皮、癒合的頭殼、多節的軀幹和分節的腿肢。因為其身體嵌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就如同中國傳統神話中的瑞獸——麒麟,因此被命名為「c」。
  • 愛斯基摩人的起源之謎
    世界上最不懼怕寒冷的愛斯基摩人的起源一直是人類學家們一直困擾的一個謎。傳統歷史學家認為,愛斯基摩人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即南方的商文化阿拉斯加、西伯利亞和中國。但相比之下,愛斯基摩人和中國之間的關係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當然,在進一步確定的考古證據出現之前,這一學說受到了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