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澄江寒武紀化石揭開櫛水母動物門起源之謎

2020-11-24 光明網新聞中心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

  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侯先光教授團隊的疑難化石研究小組,通過對澄江生物群疑難化石「足杯蟲類」的系統研究,確認了這類底棲固著的疑難化石是現生櫛水母動物的幹群,並據此構建了櫛水母動物基本體型的演化路徑。這一發現證實了櫛水母動物和刺胞動物共同起源於底棲固著祖先的事實,破解了櫛水母動物門的起源之謎。該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於3月2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上,並將於4月1日以封面文章正式刊出。

  三穹傣花蟲與奇妙足杯蟲的對比:A、B為三穹傣花蟲頂視標本(模式標本)及解釋圖;C為三穹傣花蟲側視標本;D為奇妙足杯蟲側視標本。資料圖片

  據侯先光教授團隊介紹,櫛水母是一類雙胚層動物,傳統教科書中將其和另外一類雙胚層動物——刺胞動物(珊瑚、水母、海葵等)合稱為腔腸動物,認為它們是海綿動物和三胚層動物(兩側對稱動物)之間的過渡類型。但近年來分子系統學的研究顯示,櫛水母動物可能是多細胞動物的基部類群,這預示著它們與刺胞動物共有的形態特徵可能是趨同演化的結果。因此,櫛水母動物門的起源與早期演化,成為研究多細胞動物門類早期演化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產於雲南東部的澄江生物群(約520Ma),是寒武紀早期特異埋藏的化石寶庫,記錄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動物門類的早期輻射演化。

  「足杯蟲類」是寒武紀特異埋藏化石群中特有的一類化石,過去僅報導有足杯蟲屬1屬2種。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趙陽在其導師叢培允研究員的指導下,對澄江生物群中的眾多足杯蟲化石標本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工作,識別出一個新屬種三穹傣花蟲。在與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耶魯大學等單位的合作過程中,趙陽、叢培允、侯先光和魏凡博士對寒武紀具有類似形態特徵和體型構建的眾多化石種類進行了進一步綜合研究,確認了複合纖毛構造是這些化石類群的共有特徵,並且與現生櫛水母的櫛板(纖毛簇)是同源的。

  研究小組使用貝葉斯方法,對由93個類群和278個形態特徵構建的矩陣進行了系統發生分析,結果支持「足杯蟲類」等底棲固著化石類群是現生櫛水母動物的幹群,表明早期櫛水母的複合纖毛構造在早期主要用於濾食。綜合寒武紀早-中期所有的櫛水母化石類群,研究小組首次提出了關於櫛水母體型演化的新假說,即現生浮遊的櫛水母是通過身體不同構造的特化和退化,逐漸從固著濾食的早期類型演化而來。研究結果還表明,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櫛水母動物的多樣性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固著型櫛水母幹群和浮遊型櫛水母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史時期。

  本項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雲南省科技廳聯合資助。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趙陽為第一作者,叢培允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光明日報》( 2019年03月22日 08版)

[ 責編:孫宗鶴 ]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揭開櫛水母動物門起源之謎
    新華社昆明3月26日電(記者白靖利)中國科學家通過對澄江生物群疑難化石足杯蟲類的系統研究,破解了櫛水母動物門的起源之謎,證實櫛水母動物和刺胞動物共同起源於底棲固著生物。目前,這一成果已經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上,並將於4月1日以封面文章正式刊出。
  • 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在西北大學,一項被譽為「行走的仙人掌」的科學發現揭開了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2011年2月24日,西北大學劉建妮教授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封面論文,內容是通過對我國雲南澄江化石庫中一種叫作「仙人掌滇蟲」的葉足動物的研究,首次初步破解了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這一長期困擾學術界的科學難題,在國際古生物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  這一難題當時是如何破解的?
  • 櫛水母動物門演化軼史揭示
    原標題:櫛水母動物門演化軼史揭示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馬愛平)近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早期生命演化實驗室博士歐強及其合作者在《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發表了論文《寒武紀骨骼化櫛水母演化軼史》,揭示了櫛水母動物門距今5.2億年一段隱秘的演化歷史,引起國外眾多學術期刊及傳媒關注。
  • 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原始祖先
    原標題: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原始祖先 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韓健研究員等人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新近在雲南澄江生物群中發現了兩個最古老多毛類新屬種——古扇蟲和中華隱剛毛蟲。
  • 筑波大學等揭開彩虹 「櫛水母」之謎
    日本筑波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城倉圭(生命環境科學研究科)、前研究員柴田大輔、助教柴小菊和教授稻葉一男等人,與日本的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基礎生物學研究所的教授重信秀治帶領的研究小組合作,全球首次查明了能閃耀彩虹色光芒的櫛水母櫛板的構成分子
  • 澄江動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的原始遠祖
    雲南澄江動物群中的環節動物多毛類古扇蟲 Ipoliknus avitus復原圖(楊定華繪)  在地球上三個軀體分節的動物門類——脊索動物、節肢動物和環節動物門中,後者是分節較為簡單、原始的門類。
  • 澄江動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的原始遠祖—新聞—科學網
    澄江動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的原始遠祖
  • 【新物種,新世界】雲南澄江發現環節動物門祖先
    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發,造成了許多獨特的生物在寒武紀迅速出現,而在雲南澄江研究者發現了古生物群,裡面有著不少寒武紀的生物化石,這些化石對於我們了解古生物非常重要。澄江動物化石群位于澄江縣城以東5公裡的帽天山,這一化石群的發現,轟動了國際科學界,被譽為「世界近代古生物研究史上所罕見」、「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堪稱國寶,是雲南乃至全國的寶貴財富,是揭示寒武紀「生命大爆炸」奧秘的金鑰匙。上一期我們了解了節肢動物的進化也是從雲南澄江發現的呢,本期讓我們一起看看關於環節動物的進化吧!那麼什麼是環節動物呢?
  • 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被破解
    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被破解
  • 我系科研人員在澄江生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原始祖先
    韓健等在雲南澄江生物群中發現了兩個已知最古老多毛類新屬種——古扇蟲和中華隱剛毛蟲。其中古扇蟲應該是目前已知多毛類化石中保存最為原始特徵的環節動物,對於探索環節動物門起源具有獨特意義。該項目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引智計劃以及先導計劃等項目共同資助。韓健介紹,在地球上三個軀體分節的動物門類——脊索動物、節肢動物和環節動物門中,環節動物是分節較為簡單、原始的門類。
  • 「行走的仙人掌」 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它來自5.4億年前的寒武紀海洋,就是這樣的化石揭開了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這一長期困擾學術界的科學難題。 這種「會行走的仙人掌」吃什麼呢?劉建妮教授說,現在還沒有直接的化石證據表明它正在抓東西吃或者腸道內有別的食物的殘渣,但是它有一個吻部,它的腿也比較有力,因此推測它應該可以抓小生物來吃。
  • 5億年前「麒麟蝦」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它被認為是科學界期盼已久的、可以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麒麟蝦的發現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過程中關鍵的缺失環節,給生物進化論增添了一個強有力的化石證據。1984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的科學家在雲南澂江縣帽天山發現了寒武紀早期澄江動物群,更加凸顯了「寒武紀大爆發」的突發性,也使「達爾文的困惑」變得更加「迷惑」。1999年,南京古生物所在帽天山建立了澄江古生物研究站,致力追尋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解釋「達爾文的困惑」。
  • 五億年前的 「蝦」被發現,揭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今天,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宣布發現了一種形似蝦一樣的動物化石——「麒麟蝦」,該化石來自5億多年前,身體兼具真節肢動物和節肢動物祖先類型的多種特徵,是打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這項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 刺向達爾文進化論的匕首――中國澄江古生物化石群
    3.寒武紀化石的重要性寒武紀是地質學上對一個時期的年代劃分,大約是在距今5.3億年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炸」,它在不到地球生命發展史1%的「瞬間」,創生出了90%以上的動物門類。有50多個「動物門」之多,比我們現在的30多個「動物門」還要多得多,重要性可見一斑!
  • 五億年前化石「麒麟蝦」揭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11月5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宣布發現了一種形似蝦一樣的動物化石——「麒麟蝦」,該化石來自5億多年前,身體兼具真節肢動物和節肢動物祖先類型的多種特徵,是打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這項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 雲南澄江化石群最珍貴的早寒武紀地球生命大爆發的化石遺蹟
    雲南澄江化石群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填補了中國化石類自然遺產的空白。澄江動物化石群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省澂江縣撫仙湖畔,距省會昆明52公裡,境內景色優美,交通極為方便。澄江動物化石群是當今世界上所發現最古老、保存最好的一個多門類動物化石群,從海綿動物到脊椎動物以及絕滅門類都有其代表。它們生活在遙遠的5億3千萬年前的寒武紀早期海洋中。
  • ...國際研討會在雲南澄江召開 百餘名專家學者共話我國寒武紀動物...
    2019年寒武紀大爆發國際研討會現場(王寧生 攝)2019年寒武紀大爆發國際研討會現場(王寧生 攝)2019年寒武紀大爆發國際研討會現場(王寧生 攝)11月12日,2019年寒武紀大爆發國際研討會在雲南澄江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