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20日晚,我系早期生命研究團隊韓健研究員等人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的研究成果《中國發現寒武紀早期具骨片的多毛類》在《自然》旗下的《科學報導》雜誌在線發表。韓健等在雲南澄江生物群中發現了兩個已知最古老多毛類新屬種——古扇蟲和中華隱剛毛蟲。其中古扇蟲應該是目前已知多毛類化石中保存最為原始特徵的環節動物,對於探索環節動物門起源具有獨特意義。該項目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引智計劃以及先導計劃等項目共同資助。
韓健介紹,在地球上三個軀體分節的動物門類——脊索動物、節肢動物和環節動物門中,環節動物是分節較為簡單、原始的門類。該門類主要包括體表剛毛眾多的多毛類(如沙蠶)和剛毛稀少甚至完全退化的寡毛類(如蚯蚓)及蛭類三大類群。寡毛類和蛭類多生活在陸地或淡水,而更為原始的多毛類則主要生活於海洋。現代海洋中的沙蠶具有成對細長的疣足和束狀剛毛,疣足內部具有支撐其運動的足刺。
雲南澄江動物群中的環節動物多毛類古扇蟲 Ipoliknus avitus復原圖
(楊定華繪)
分子生物學研究顯示,多毛類是環節動物中最為原始的類型。人們一直好奇,它們最古老的祖先會是什麼樣子?
目前已知最古老多毛類軟軀體化石記錄是寒武紀,其中以5.08億年前的寒武紀中期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中的多毛類化石最為豐富。我國寒武紀早期5.19億年前的澄江生物群和稍晚的關山生物群中也各自發現了一枚完整標本。
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雲南澄江生物群中發現了兩個已知最古老多毛類新屬種,包括古扇蟲和中華隱剛毛蟲。它們最為顯著的特徵包括完整的分節軀幹和疣足、以及從疣足伸出的成束剛毛。最奇特的是,古扇蟲的軀幹表面還具有分節排列的小刺以及小刺之下的兩行骨片結構。而這些骨片結構常見於現代軟體動物門和原始的觸手擔輪動物。因此古扇蟲應該是目前已知多毛類化石中保存最為原始特徵的環節動物。而中華隱剛毛蟲的疣足內部具有由外部剛毛衍生而來的體內足刺,因此很可能更接近多毛類的冠群。
成果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9-4084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