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科研人員在澄江生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原始祖先

2021-01-19 NWU地苑

北京時間3月20日晚,我系早期生命研究團隊韓健研究員等人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的研究成果《中國發現寒武紀早期具骨片的多毛類》在《自然》旗下的《科學報導》雜誌在線發表。韓健等在雲南澄江生物群中發現了兩個已知最古老多毛類新屬種——古扇蟲和中華隱剛毛蟲。其中古扇蟲應該是目前已知多毛類化石中保存最為原始特徵的環節動物,對於探索環節動物門起源具有獨特意義。該項目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引智計劃以及先導計劃等項目共同資助。

韓健介紹,在地球上三個軀體分節的動物門類——脊索動物、節肢動物和環節動物門中,環節動物是分節較為簡單、原始的門類。該門類主要包括體表剛毛眾多的多毛類(如沙蠶)和剛毛稀少甚至完全退化的寡毛類(如蚯蚓)及蛭類三大類群。寡毛類和蛭類多生活在陸地或淡水,而更為原始的多毛類則主要生活於海洋。現代海洋中的沙蠶具有成對細長的疣足和束狀剛毛,疣足內部具有支撐其運動的足刺。

   

雲南澄江動物群中的環節動物多毛類古扇蟲 Ipoliknus avitus復原圖

(楊定華繪)

分子生物學研究顯示,多毛類是環節動物中最為原始的類型。人們一直好奇,它們最古老的祖先會是什麼樣子?

目前已知最古老多毛類軟軀體化石記錄是寒武紀,其中以5.08億年前的寒武紀中期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中的多毛類化石最為豐富。我國寒武紀早期5.19億年前的澄江生物群和稍晚的關山生物群中也各自發現了一枚完整標本。

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雲南澄江生物群中發現了兩個已知最古老多毛類新屬種,包括古扇蟲和中華隱剛毛蟲。它們最為顯著的特徵包括完整的分節軀幹和疣足、以及從疣足伸出的成束剛毛。最奇特的是,古扇蟲的軀幹表面還具有分節排列的小刺以及小刺之下的兩行骨片結構。而這些骨片結構常見於現代軟體動物門和原始的觸手擔輪動物。因此古扇蟲應該是目前已知多毛類化石中保存最為原始特徵的環節動物。而中華隱剛毛蟲的疣足內部具有由外部剛毛衍生而來的體內足刺,因此很可能更接近多毛類的冠群。

成果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9-40841-x


相關焦點

  • 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原始祖先
    原標題: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原始祖先 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韓健研究員等人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新近在雲南澄江生物群中發現了兩個最古老多毛類新屬種——古扇蟲和中華隱剛毛蟲。
  • 澄江動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的原始遠祖
    雲南澄江動物群中的環節動物多毛類古扇蟲 Ipoliknus avitus復原圖(楊定華繪)  在地球上三個軀體分節的動物門類——脊索動物、節肢動物和環節動物門中,後者是分節較為簡單、原始的門類。
  • 澄江動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的原始遠祖—新聞—科學網
    西北大學和劍橋大學:
  • 【新物種,新世界】雲南澄江發現環節動物門祖先
    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發,造成了許多獨特的生物在寒武紀迅速出現,而在雲南澄江研究者發現了古生物群,裡面有著不少寒武紀的生物化石,這些化石對於我們了解古生物非常重要。澄江動物化石群位于澄江縣城以東5公裡的帽天山,這一化石群的發現,轟動了國際科學界,被譽為「世界近代古生物研究史上所罕見」、「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堪稱國寶,是雲南乃至全國的寶貴財富,是揭示寒武紀「生命大爆炸」奧秘的金鑰匙。上一期我們了解了節肢動物的進化也是從雲南澄江發現的呢,本期讓我們一起看看關於環節動物的進化吧!那麼什麼是環節動物呢?
  • 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發現環節動物門原始遠祖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馮麗)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韓健研究員等人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3月20日在英國《自然》旗下的《科學報導》雜誌在線發表了重要科學發現《中國發現寒武紀早期具骨片的多毛類》。
  • 西北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寒武紀生物群
    西北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寒武紀生物群 2019-03-27 16:48:25來源:光明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谷夢溪
  • 澄江生物群考古又有新發現 首次發現威瓦西亞蟲
    澄江生物群中Wiwaxia骨片化石與布爾吉斯頁巖動物群中Wiwaxia骨片對比  最近,澄江生物群考古中又有新發現。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與劍橋大學合作,在澄江生物群(寒武紀早期古生物化石群)中發現了稀有的威瓦西亞蟲化石,此前,這類化石最早發現在寒武紀中期加拿大布爾基斯頁巖動物群地層中,這次發現代表了這類動物最早的化石紀錄。  威瓦西亞蟲,是一類寒武紀大爆發時期出現的生物,造型非常奇特,它們身體背部覆蓋著鱗狀硬片。這個特徵,使得科學家對它在動物系統分類上的位置一直存在爭議。
  • 雲南澄江寒武紀化石揭開櫛水母動物門起源之謎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  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侯先光教授團隊的疑難化石研究小組,通過對澄江生物群疑難化石「足杯蟲類」的系統研究,確認了這類底棲固著的疑難化石是現生櫛水母動物的幹群,並據此構建了櫛水母動物基本體型的演化路徑。
  • 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被破解
    科研人員通過從雲南澄江化石庫中發現的節肢動物始祖——「仙掌滇蟲」(Diania cactiformis),首次揭示了原口動物亞界中最令學術界困惑的起源謎團,即節肢動物門的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 節肢動物門是現生動物中分異最大、屬種數量最多的一個動物門,所擁有的物種數比地球上其餘30多個動物門的物種數總和的4倍還要多。其主要包括昆蟲類、蛛形類、甲殼類和已經絕滅了的三葉蟲類。
  • 聚焦「澄江生物群」的高肌蟲類化石 雲南大學侯先光團隊發表雙瓣殼...
    研究者對世界自然遺產「澄江生物群」中的高肌蟲類化石進行了全新的形態學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認識。翟大有副研究員為論文第一作者,劉煜研究員、侯先光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研究人員分別使用GE Phoenix Nanotom M型X射線掃描儀和Xradia 520 Versa型X射線顯微鏡,對產自雲南澄江生物群的體長僅數毫米、附肢精細結構以微米尺度保存的三種高肌蟲標本——朵氏小昆明蟲、陳氏昆陽蟲和印第安蟲進行了掃描和三維形態重構,獲得了其形態學信息(圖2)。   結果顯示,這三種高肌蟲的附肢結構存在巨大的差異。
  • 我國科學家發現毫米級人類遠祖至親
    冠狀皺囊動物,呈近橢球形,成體大小約1毫米左右;位於腹面的可伸縮的環狀口部與澄江動物群中的西大動物的雙環大口非常相似;表面4對體錐更與澄江動物群中古囊動物的兩個體錐毫無二致。最為奇特的是,所有標本皆未發現任何尾部和肛門的跡象。
  • 西北大學發現原始後口動物
    ,該校地質學系研究員韓健等日前在陝西南部寬川鋪生物群中微型動物化石的研究中,發現了最古老的原始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這一發現,將對人類早期祖先的認知,由距今5.2億年前推至5.35億年前(十分接近顯生宙起點),其體積則也由「釐米級」推至「毫米級」。  同時,由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和劍橋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單位合作研究的重要成果——《陝西寒武紀最早期的微型後口動物》,近日在提前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在線上,以封面亮點文章的形式予以發表。
  • 雲南澄江化石群最珍貴的早寒武紀地球生命大爆發的化石遺蹟
    南澄江化石群距今5.3億年,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古生物發現之一」。「寒武紀早期,種類繁多的多細胞動物突然在海洋裡大量出現。澄江化石記錄了這段特殊時期生物群的全貌,成為迄今地球上發現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種類最豐富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例證。
  • 西北大學科研團隊發現寒武紀大爆發極盛時期的清江生物群
    西北大學重大科研成果發布會。 這是進化古生物學界又一突破性發現。圖為專家介紹科研成果。 阿琳娜 攝寒武紀大爆發與生命起源、智能起源等重大裡程碑事件一起被列為六大自然科學難題。而要破解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奧秘,必須首先發現恰當的科學觀察窗口。
  • 人類祖先從「釐米」推至「毫米」
    這次發現的小東西,重點就是在它身上發現了被認為是鰓裂構造雛形的成對排水鰓孔,由此認定它就是後口動物。   隱生宙和顯生宙是學界對地質時代的劃分,就好比不同的朝代,隱生宙在5.4億年前,動物還是微型化;到了顯生宙,動物個體開始越來越大。   宏化就是指在生命演化中動物個體變大,以致肉眼可辨的過程。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 湖北發現「清江生物群」,或為已發現寒武紀化石的最大寶庫
    百餘年來,雖然此類化石庫在全球各地已發現50餘個,但按照化石保存質量的優劣及化石物種多樣性的高低等標準來看,僅有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和1984年發現於我國雲南省的澄江生物群成為了「理想的頂級研究目的地」。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35年來,已在數十萬件化石標本中發現了超過280個物種,並成為我國唯一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
  • 在我國發現寒武紀多毛類環節動物化石
    原標題: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在我國發現寒武紀多毛類環節動物化石   環節動物為無脊椎動物中一個重要門類,包括蚯蚓、螞蟥、沙蠶等蠕形動物。而其中最重要分支——多毛類是現代海洋中最為繁盛的動物類群之一,對於維持海洋底棲及浮遊生態系統的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寒武紀生命大暴發中出現的類群,環節動物在全球多個寒武紀化石庫中均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