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澄江生物群」的高肌蟲類化石 雲南大學侯先光團隊發表雙瓣殼...

2020-11-28 人民網

原標題:聚焦「澄江生物群」的高肌蟲類化石 雲南大學侯先光團隊發表雙瓣殼類節肢動物研究成果

  9月3日,Nature出版集團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侯先光研究團隊與英國萊斯特大學、牛津大學、曼徹斯特大學、中國科學院的同行共同完成的題為「寒武紀早期不同高肌蟲附肢結構的差異揭示了幹群真節肢動物軀體模式的多樣化」(Variation in appendages in early Cambrian bradoriids reveals a wide range of body plans in stem-euarthropods)的研究論文。研究者對世界自然遺產「澄江生物群」中的高肌蟲類化石進行了全新的形態學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認識。翟大有副研究員為論文第一作者,劉煜研究員、侯先光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寒武紀澄江生物群中的高肌蟲化石。左:朵氏小昆明蟲;中:陳氏昆陽蟲;右:印第安蟲。修改自Zhai et al.,2019,Communications Biology。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 供圖

  節肢動物是顯生宙以來地球上物種多樣性最高的動物門類。在漫長的地史時期,大多數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節肢動物都由於殘酷的生存競爭而滅絕,但地層中豐富的化石記錄仍見證著這些已成歷史的物種多姿多彩的過往。

  高肌蟲(分類學上為高肌蟲目,Order Bradoriida)是一類生活於寒武紀到早奧陶世的節肢動物,它們在中國西南部的寒武紀早期地層中尤為繁盛。在大多數地層中,高肌蟲均只保存有外殼,而軟軀體腐爛殆盡,僅在澄江生物群等少數特異埋藏的化石庫中,才有附肢結構保存。因為外殼與介形蟲相似,長期以來高肌蟲被認為是介形蟲中的一類。雲南大學侯先光研究員等人通過對保存軟軀體的高肌蟲化石進行了研究,提出它們不屬於介形蟲,極大地衝擊了學術界對於高肌蟲分類位置的認識、也影響了對於介形蟲這一重要的甲殼動物類群演化歷史的認識。但是,由於個體小、身披堅硬的外殼,高肌蟲的大多數附肢結構仍難以研究、不為人知。高精度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顯微CT技術)的應用,為揭開這一謎團提供了機遇。

  研究人員分別使用GE Phoenix Nanotom M型X射線掃描儀和Xradia 520 Versa型X射線顯微鏡,對產自雲南澄江生物群的體長僅數毫米、附肢精細結構以微米尺度保存的三種高肌蟲標本——朵氏小昆明蟲、陳氏昆陽蟲和印第安蟲進行了掃描和三維形態重構,獲得了其形態學信息(圖2)。

  結果顯示,這三種高肌蟲的附肢結構存在巨大的差異。其中,昆明地區最常見的高肌蟲——朵氏小昆明蟲具有12對附肢,包括1對單支型觸角、4對具有兩排內葉的雙分支型附肢、5對具有一排內葉的雙分支型附肢以及2對形態特異且互不相同的單支型尾部附肢,其附肢組成為1+4+5+1+1。個體略小、較為少見的陳氏昆陽蟲則具有13對附肢,包括1對單支型觸角、3對各不相同的雙分支型頭部附肢、8對具有短小外肢和發達的內葉的雙分支型附肢和一對短粗、具不發達內葉的單支型尾部附肢,其附肢組成為1+1+1+1+8+1。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枚此前未在澄江生物群中報導過的印第安蟲(未定種)標本,它具有12對附肢,包括一對單支型觸角和11對內葉及其上剛毛十分發達的觸角後附肢,其附肢組成為1+11。在上述3種高肌蟲中,陳氏昆陽蟲的附肢排布模式近似於有顎類,是一種高度進化的類型;印第安蟲的附肢排布模式與葉足、奇蝦和大附肢節肢動物等相近,是一種十分原始的類型;朵氏小昆明蟲的附肢排布模式則十分獨特、在節肢動物大家族中難以找到相似型。

  高肌虫部分附肢。左上:朵氏小昆明蟲;右上:印第安蟲;下:陳氏昆陽蟲。修改自Zhai et al.,2019,Communications Biology。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 供圖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高肌蟲之間,附肢模式的差異遠遠超出高肌蟲作為目一級的分類單元所能囊括的範疇,而已經達到亞門級別的差異。這說明,以介殼形態為基礎而進行的寒武紀節肢動物的分類學工作,由於未能全面地涵蓋軟軀體形態信息而存在嚴重偏頗,並且極大地低估了早期節肢動物、尤其是雙瓣殼類節肢動物的物種多樣性。研究也從另一個方面表明,早期節肢動物已經通過進化輻射,獨立地演化出各種各樣的身體形態,以適應和佔據不同的生態環境。

  此次研究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雲南省科技廳基金、雲南省古生物創新團隊項目等科研項目的資助。高藝萌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2019中國企業500強榜單發布 7家滇企上榜  9月1日,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2019中國企業500強榜單,雲南建投集團、雲投集團、雲南能投集團、雲錫集團、雲天化集團、昆鋼控股和雲南城投集團7家雲南企業登榜。 入圍「2019中國企業500強」前兩位的雲南企業,營業收入均…【詳細】

要聞

相關焦點

  • 《Current Biology》發表侯先光團隊寒武紀泛甲殼類起源研究成果
    《Current Biology》發表侯先光團隊寒武紀泛甲殼類起源研究成果 2018-12-28 16:28:2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
  • 雲南澄江化石研究再傳喜訊:「多子多福」繁衍策略起源寒武紀
    圖為卵形川滇蟲化石。玉溪師範學院提供中新網昆明5月7日電 (歐強 王曉東)記者7日從雲南玉溪師範學院獲悉,澄江古化石研究近日又傳出喜訊:科研人員基於對中國澄江生物群及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的一千多枚寒武紀瓦普塔蝦類節肢動物化石標本的研究,揭示生命「多子多福」的繁衍策略起源於寒武紀。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科學·進展》上。
  • 雲南大學科研團隊用顯微CT揭示寒武紀大附肢類真節肢動物頭部口板...
    6月25日,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以報導形式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劉煜研究員、侯先光研究員、翟大有研究員與哈佛大學哈維爾·奧爾特加·赫爾南德斯副教授共同完成的題為「寒武紀大附肢類真節肢動物中不完全發育的口板」的研究論文。
  • 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原始祖先
    原標題: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原始祖先 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韓健研究員等人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新近在雲南澄江生物群中發現了兩個最古老多毛類新屬種——古扇蟲和中華隱剛毛蟲。
  • 澄江化石VR影片《寒武紀家園》亮相威尼斯電影節「聚焦中國」
    8月29日,在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聚焦中國」主題活動「最美外景地」環節,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代表魏威向觀眾介紹世界遺產澄江化石地古生物群所在地的景區,以及以澄江化石古生物群為主題製作的VR影片《寒武紀家園》(新華網發,聚焦中國活動供圖)
  • 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科研團隊揭示寒武紀大爆發生態驅動新維度
    雲南網訊(記者 高藝萌 通訊員 王崴)日前,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李昱靜博士聯合英國萊斯特大學對世界自然遺產澄江生物群中的疑難類群典型代表——古蟲動物進行了全新的古生態學研究,成果以《寒武紀早期遊泳動物古蟲的共生汙染》(Symbiotic fouling of Vetulicola,
  • 我系科研人員在澄江生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原始祖先
    北京時間3月20日晚,我系早期生命研究團隊韓健研究員等人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的研究成果《中國發現寒武紀早期具骨片的多毛類》在《自然》旗下的《科學報導》雜誌在線發表。韓健等在雲南澄江生物群中發現了兩個已知最古老多毛類新屬種——古扇蟲和中華隱剛毛蟲。其中古扇蟲應該是目前已知多毛類化石中保存最為原始特徵的環節動物,對於探索環節動物門起源具有獨特意義。
  • 雲南澄江寒武紀化石揭開櫛水母動物門起源之謎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  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侯先光教授團隊的疑難化石研究小組,通過對澄江生物群疑難化石「足杯蟲類」的系統研究,確認了這類底棲固著的疑難化石是現生櫛水母動物的幹群,並據此構建了櫛水母動物基本體型的演化路徑。
  • 樂山沙灣發現寒武紀早期化石庫
    11月25日,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古生物化石研究專家們來到了樂山沙灣「尋寶」,他們尋找的寶貝,是有「5億歲」的寒武紀古生物化石。位於沙灣區範店鄉(現併入沙灣鎮)的早期化石庫,被稱為「範店生物群」。「別看現在眼前是崇山峻岭,很久以前這裡可是一片海洋,古生物化石便是滄海變桑田的證明。」自貢恐龍博物館館長李健說道。
  • 澄江化石地發現過程:一錘子砸出一個新物種
    7月1日晚,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的第3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一個化石類世界遺產,填補了中國化石類自然遺產的空白。  巧合的是,28年前,也是在7月1日,青年科研工作者侯先光發現澄江動物化石群。當時,侯先光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一位科研人員,如今他是雲南大學的教授。
  • 西北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寒武紀生物群
    3月22日,《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公布了該團隊在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發現的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此次發現被認為是繼20世紀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和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以來,世界進化古生物學領域又一突破性重大發現,後續研究有望填補人類對生命起源與演化的認知空白。
  • 雲南澄江5億年前古生物化石展出 VR再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8月10日,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這也是我國首個建在化石遺址上的大型自然博物館,館內展示了6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和現生動物化石,通過「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為主要脈絡,講述了地球生命「從魚到人」的宏大演化故事。
  • 澄江生物群考古又有新發現 首次發現威瓦西亞蟲
    澄江生物群中Wiwaxia骨片化石與布爾吉斯頁巖動物群中Wiwaxia骨片對比  最近,澄江生物群考古中又有新發現。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與劍橋大學合作,在澄江生物群(寒武紀早期古生物化石群)中發現了稀有的威瓦西亞蟲化石,此前,這類化石最早發現在寒武紀中期加拿大布爾基斯頁巖動物群地層中,這次發現代表了這類動物最早的化石紀錄。  威瓦西亞蟲,是一類寒武紀大爆發時期出現的生物,造型非常奇特,它們身體背部覆蓋著鱗狀硬片。這個特徵,使得科學家對它在動物系統分類上的位置一直存在爭議。
  • 西北大學科研團隊發現寒武紀大爆發極盛時期的清江生物群
    西北大學重大科研成果發布會。 阿琳娜 攝中新網西安3月22日電 (記者 阿琳娜 梅鐿瀧)北京時間22日,《科學》(Science)發表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在國際上首次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命名為「清江生物群」。
  • ​雲南澄江5億年前古生物化石展出 VR再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8月10日,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這也是我國首個建在化石遺址上的大型自然博物館,館內展示了6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和現生動物化石,通過「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為主要脈絡,講述了地球生命「從魚到人」的宏大演化故事。
  • 澄江動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的原始遠祖
    雲南澄江動物群中的環節動物多毛類古扇蟲 Ipoliknus avitus復原圖(楊定華繪)  在地球上三個軀體分節的動物門類——脊索動物、節肢動物和環節動物門中,後者是分節較為簡單、原始的門類。
  • 澄江動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的原始遠祖—新聞—科學網
    雲南澄江動物群中的環節動物多毛類古扇蟲 Ipoliknus avitus復原圖(楊定華繪)   在地球上三個軀體分節的動物門類——脊索動物、節肢動物和環節動物門中,後者是分節較為簡單、原始的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