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化石地發現過程:一錘子砸出一個新物種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7月1日晚,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的第3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一個化石類世界遺產,填補了中國化石類自然遺產的空白。

  巧合的是,28年前,也是在7月1日,青年科研工作者侯先光發現澄江動物化石群。當時,侯先光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一位科研人員,如今他是雲南大學的教授。

  實習生 吳怡 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綜合新華社消息

  ■中國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成為我國第一個化石類世界遺產

  ■發現者當時是中科院南古所研究人員

  發現者故事

  28年前執著

  尋找古生物化石

  中國澄江化石地在雲南澂江縣的帽天山。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山被世界知曉,緣於一個叫侯先光的人。昨天,現代快報記者致電侯先光,他特別激動,「這是來自家鄉的電話,好親切。」

  侯先光是江蘇人,1984年6月5日,他從南京出發到雲南尋找化石。當時,侯先光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員,他去雲南是尋找曾經生存於寒武紀的高肌蟲化石。

  「我就是專門研究5.3億年前古生物的,對於我們來說,化石就是生命。如果找不到化石,很有可能是職業的終結。」侯先光說,當時雲南澄江帽天山並不為人知,不過在古生物界,那裡已經是被研究得相對透的地方。「七八十年前,老一輩科學家們就對這裡有研究了。」

  那一次,侯先光給自己設置了一條尋找化石的路線,雲南的武定、澄江……侯先光從南京出發,坐上了去雲南的火車。他選擇了一個離帽天山約5公裡、名叫洪家衝的地方進行挖掘。

  侯先光說,那時候住在野外地質勘查工作人員的工棚裡,天天早出晚歸,爬過崎嶇的山路,到選點搜尋古生物化石,每日劈下的石頭常常有兩三噸重,然而,艱苦的工作並沒有得來想要的收穫,工作了一個多星期,卻依然兩手空空。那一年6月30日,沮喪的侯先光徹夜未眠,決定換個地方重新尋找化石。

  一錘子下去,古生物群出現了

  1984年7月1日,天空下著小雨。侯先光打著傘,和領路的民工一起,來到距澂江縣城8公裡的帽天山,這是他來澄江之後的第二個野外工作點。圍著山轉了一圈,選好工作地點,他又開始拿起小錘子,砸起石頭。下午三點左右,隨著一榔頭砸下去,一個半枚硬幣大小的化石出現了,憑藉經驗,侯先光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個從未發現的新物種,他當即告訴隨行的民工,不要再推進,就在此地集中挖掘。

  侯先光發現的第一塊化石是什麼?「納羅蟲。」侯先光說,納羅蟲是加拿大的,之前他也從來沒有發現過。「我當時就是在5.3億年前的地層中發現的,那個化石肯定也是5.3億年前的。」侯先光回憶說,當時一錘子下去,五六釐米厚、一個栩栩如生的化石便映入眼帘,就在那一剎那,空氣似乎靜止了,整個標本溼溼的,就像蟲子在水裡面漂。然後他就呆呆地看著那個標本,當時手真的是在抖,同去的農民問他怎麼了,他才回過神來。

  侯先光在帽天山意外發現的化石,便是後來被鑑定為「長尾納羅蟲」的第一塊澄江動物群化石。

  欣喜若狂的侯先光經過繼續深挖,又在澄江一帶發現了各種千差萬別的生物,小的只有2毫米,大的有一兩米。

  侯先光的驚人發現直到3年後才進行了公布,在國際學術界引起轟動。1991年紐約時報以頭版頭條並附配精美圖片介紹中國帽天山動物群的發現,指出:「中國帽天山動物群的發現是本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

  意義

  見證早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達爾文進化論認為生命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也有少數科學家質疑,生命的進化不只是漸變,更有受到外部條件影響的大突變。

  在地球歷史中,距今5.42億年—4.88億年的寒武紀是引人注目的重要時期。早在19世紀初期,人們便注意到,從寒武紀開始,地層中保存了大量的化石,而在寒武紀以前的地層中卻很少有化石。因此,寒武紀被確定為顯生宙的起始,表示從寒武紀開始地球上有了「看得見的生命」。據介紹,1909年,美國古生物學家維爾卡特在加拿大西部落基山脈的布爾吉斯發現了距今5.15億年中寒武時期的軟軀體動物化石,展示了中寒武時期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面貌,成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經典例證。

  侯先光介紹,澄江動物群的地質時代為5.3億年,屬於早寒武紀,比布爾吉斯動物種群早1500萬年,因此澄江動物群更加接近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起點,這是迄今為止,人們所發現的真正意義上早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實證。

  海洋霸主奇蝦

  5.3億年前的海洋霸主,不是龐大的鯊魚,而是「小小」的蝦。不過,侯先光說,這種蝦並不是現代蝦子的祖先,儘管名字叫奇蝦,但科學家們認為它還有很多未解之謎。「之所以叫奇蝦,由英文翻譯而來,意為『奇怪的蝦。和螃蟹、蜜蜂一樣,奇蝦屬於節肢動物。」侯先光說,澄江動物化石群出土了很多奇蝦的化石,經過還原,可以知道奇蝦擁有碩大的口腔和巨大的牙齒,同時它還有一對巨大的爪子,它的前肢帶刺,會將獵物撕碎後放入口中。別看奇蝦化石僅有10釐米長,這只是幼年奇蝦的體型。經過研究員的推測,成年的奇蝦體型將會有2米多長。

  奇蝦之所以稱為霸主,是因為它已經是食肉動物,當時海洋中的魚類等都不是它的對手,最終都會成為它口中的食物。

  人類鼻祖昆明魚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朱茂炎說,科學家們通過對化石的研究發現,在100萬年的光景內,生命出現了大爆發。

  而當時人類的鼻祖也已經出現了。「脊椎動物就是人類的鼻祖啊,脊椎動物在當時已經是相當高級的動物了。」朱茂炎說,這些年陸陸續續都有新發現,比如脊椎動物早期是怎麼演化的。而被稱作人類鼻祖的是昆明魚。

  據介紹,昆明魚和現代魚類長相已經沒有什麼分別,它儘管看上去身材嬌小,只有4~5釐米長,但已經具備了明顯的頭部、眼睛、背鰭、腹鰭等,尤為難得的是,這種魚類的肌肉保存完好,紋路十分清晰。昆明魚的發現,將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脊椎動物演化史極大地向前推進,同時更改寫和完善了脊椎動物早期演化理論。

  1987年4月17日,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正式公布「澄江動物群」的重大發現。「澄江動物群」被國際科學界譽為「古生物聖地」「20世紀最驚人的古生物發現之一」。

  保護

  化石聖地禁止採集

  侯先光說,如今澄江動物群化石已經發現了20多個門類的物種,以及40多個無法被具體歸納門類的物種。

  據了解,澄江化石地面積512公頃,化石物種多樣,目前至少有200個物種被描述發表。

  侯先光說,作為化石地的發現者,他參與了申遺文本的製作,如今化石地已經申遺成功,作為對聯合國的承諾,澄江帽天山化石地被劃成了核心區和緩衝區,今後無論是核心區還是緩衝區都不能進行化石開採了,就算是科研工作也不行。

相關焦點

  • 「澄江小蟲蟲」引熱議 聞名世界的古生物化石地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黨組書記 陳泰敏:「是5億多年前的澄江生物群化石,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重要見證,澄江化石裡發現了16個門類,200多個物種,因為個體比較小,所以我們叫他澄江小蟲蟲。」1984年7月,中國科學院侯先光教授在澄江帽天山一帶進行化石採集,出現在眼前的竟是一種以前從未見過的生物化石,這便是後來被鑑定為"長尾納羅蟲"的第一塊澄江動物群化石。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黨組書記 陳泰敏:「我們在澄江化石裡發現了最早的脊椎動物的起源,產生了最早的大腦,最早的脊椎,最早的心臟和神經系統,為脊椎動物繼續朝人演化奠定了基礎。」
  • 《澄江化石首發點》
    "澄江生物群"首發點位於雲南澄江帽天山,產出地層為寒武紀早期古生物化石群。生動地再現了5.3億年前海洋生命的原始特徵,為研究地球早期延續時間為5370萬年的生命起源、演化、生態等理論提供了珍貴證據,澄江生物群的研究和發現,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這一非線性突發性演化提供了科學事實,澄江生物群共涵蓋16個門類、200餘個物種化石。
  • 五隻眼「蝦」化石?澄江動物群又有新發現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最新發現一種5億多年前長相奇異的化石化石上的「蝦」就長有五隻眼睛其身體還兼具巨型捕食動物奇蝦和節肢動物的多種特徵被譽為寒武紀的「麒麟」命名為「章氏麒麟蝦」是打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11月5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刊發這一重要科學發現。
  • 【新物種,新世界】雲南澄江發現環節動物門祖先
    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發,造成了許多獨特的生物在寒武紀迅速出現,而在雲南澄江研究者發現了古生物群,裡面有著不少寒武紀的生物化石,這些化石對於我們了解古生物非常重要。澄江動物化石群位于澄江縣城以東5公裡的帽天山,這一化石群的發現,轟動了國際科學界,被譽為「世界近代古生物研究史上所罕見」、「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堪稱國寶,是雲南乃至全國的寶貴財富,是揭示寒武紀「生命大爆炸」奧秘的金鑰匙。上一期我們了解了節肢動物的進化也是從雲南澄江發現的呢,本期讓我們一起看看關於環節動物的進化吧!那麼什麼是環節動物呢?
  • 中國澄江化石庫發現棘皮動物始祖化石
    東方網8月4日消息:一種名為「古囊動物」的珍稀化石在中國澄江化石庫被發現,並被證實是現代海洋中的代表性動物———棘皮動物的始祖化石。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英國《自然》雜誌7月22日以最高研究論文規格「Article」形式發表了由中國地質大學、西北大學教授舒德乾等與英國劍橋大學康威莫裡斯教授合作完成的這一重大突破性成果。
  •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魅力何在?
    「1984年7月1日(星期日),小雨,在帽天山採到葉蝦類化石。」時年35歲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侯先光在當天的日記裡,僅用25個不著任何感情色彩的字記述了一個驚天發現。「當這塊石頭一打開的時候,我馬上愣住了,當時唯一的想法就是怎麼這個地層還有這種化石,感覺整個天空、大地都凝固了!當時心情的確是這樣,心臟似乎也停止了跳動。」
  • 刺向達爾文進化論的匕首――中國澄江古生物化石群
    因為他知道他的這套進化論必須是連續、無數微小的漸變進化,根據他的理論,必然在動物化石上有物種之間進化的中間環節。比如貓和狗,就應該有既像貓又像狗的中間環節化石,叫「均變」理論。如果沒有,那就是「災變」,跳躍式的突變,從一個物種突然跳到另一個物種,這已經是創造論了。他必須站在堅信「無神」信仰的立場上,繼續把他的道路走下去。
  • 宜昌發現寒武紀化石寶庫
    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35年來,已在數十萬件化石標本中發現了超過280個物種,研究成果28次登上《自然》《科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三大科學期刊,成為我國唯一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此次發現的清江生物群,在4351件化石標本中,已分類鑑定出109個屬,其中53%為此前從未有過記錄的全新屬種。
  • 回到寒武紀:雲南澄江展出2萬多件古生物化石
    8月10日,位於雲南澄江市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展示了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建在雲南玉溪澄江市境內的澄江化石地遺址上,這個遺址是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內展出的2萬多件化石,大部分發掘自澄江化石地,這些化石是5億年前寒武紀時期生命大爆發的重要實證。
  • 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成生物多樣性科普基地
    2021年元旦期間,每天有數千名來自省內外的觀眾來到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人們在觀看之際,紛紛讚譽點評,該館已成為生物多樣性的科普基地,成為各年齡層次了解地球生物進化的學習大教室。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建于澄江動物群古生物國家地質公園內,投資6.3億元,佔地面積近200畝,建築面積4.2萬平方米。該館以「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為主要脈絡,講述地球生命宏大的演化故事,突出澄江化石重要的位置。遊客在博物館外合影留念  項目包含博物館主館、球幕影院和遊客接待中心、科研中心、研學中心、文化創意中心等。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之二 講述地球生命多樣性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
    、「昆明魚」化石標本......這些來自全國及世界各地各個地質時期的6萬餘件珍稀化石和現生動植物標本,集中收藏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裡,採用VR、AR、OLED 柔性屏幕等現代聲光電和先進的多媒體展示技術,鮮活地講述地球生命多樣性的起源及演化,突出澄江化石的重要位置。
  • 澄江生物群考古又有新發現 首次發現威瓦西亞蟲
    澄江生物群中Wiwaxia骨片化石與布爾吉斯頁巖動物群中Wiwaxia骨片對比  最近,澄江生物群考古中又有新發現。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與劍橋大學合作,在澄江生物群(寒武紀早期古生物化石群)中發現了稀有的威瓦西亞蟲化石,此前,這類化石最早發現在寒武紀中期加拿大布爾基斯頁巖動物群地層中,這次發現代表了這類動物最早的化石紀錄。  威瓦西亞蟲,是一類寒武紀大爆發時期出現的生物,造型非常奇特,它們身體背部覆蓋著鱗狀硬片。這個特徵,使得科學家對它在動物系統分類上的位置一直存在爭議。
  • 古老的軟軀體化石
    百餘年來,此類化石庫在全球各地已發現50餘個,但按照化石保存質量的優劣及化石物種多樣性的高低等標準來看,僅有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化石庫和1984年發現於我國雲南省的澄江化石庫成為了「理想的頂級研究目的地」。
  • 雲南澄江化石研究再傳喜訊:「多子多福」繁衍策略起源寒武紀
    玉溪師範學院提供中新網昆明5月7日電 (歐強 王曉東)記者7日從雲南玉溪師範學院獲悉,澄江古化石研究近日又傳出喜訊:科研人員基於對中國澄江生物群及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的一千多枚寒武紀瓦普塔蝦類節肢動物化石標本的研究,揭示生命「多子多福」的繁衍策略起源於寒武紀。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科學·進展》上。
  • 雲南澄江化石群最珍貴的早寒武紀地球生命大爆發的化石遺蹟
    南澄江化石群距今5.3億年,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古生物發現之一」。「寒武紀早期,種類繁多的多細胞動物突然在海洋裡大量出現。澄江化石記錄了這段特殊時期生物群的全貌,成為迄今地球上發現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種類最豐富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例證。
  • 上海現昆蟲新物種 近些年發現的新物種刷新世界觀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說,雙斑粗角步甲家族的第26名新成員在上海濱江森林公園被發現。這種小甲蟲對生存環境要求極其嚴苛,只有在植被非常茂密的樹林裡才可以發現。近些年發現的新物種刷新世界觀。
  • 雲南澄江5億年前古生物化石展出 VR再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8月10日,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這也是我國首個建在化石遺址上的大型自然博物館,館內展示了6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和現生動物化石,通過「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為主要脈絡,講述了地球生命「從魚到人」的宏大演化故事。
  • 澄江化石VR影片《寒武紀家園》亮相威尼斯電影節「聚焦中國」
    8月29日,在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聚焦中國」主題活動「最美外景地」環節,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代表魏威向觀眾介紹世界遺產澄江化石地古生物群所在地的景區,以及以澄江化石古生物群為主題製作的VR影片《寒武紀家園》(新華網發,聚焦中國活動供圖)
  • ​雲南澄江5億年前古生物化石展出 VR再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8月10日,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這也是我國首個建在化石遺址上的大型自然博物館,館內展示了6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和現生動物化石,通過「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為主要脈絡,講述了地球生命「從魚到人」的宏大演化故事。
  • 聚焦「澄江生物群」的高肌蟲類化石 雲南大學侯先光團隊發表雙瓣殼...
    研究者對世界自然遺產「澄江生物群」中的高肌蟲類化石進行了全新的形態學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認識。翟大有副研究員為論文第一作者,劉煜研究員、侯先光研究員為通訊作者。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 供圖   節肢動物是顯生宙以來地球上物種多樣性最高的動物門類。在漫長的地史時期,大多數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節肢動物都由於殘酷的生存競爭而滅絕,但地層中豐富的化石記錄仍見證著這些已成歷史的物種多姿多彩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