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大學科研團隊發現寒武紀大爆發極盛時期的清江生物群
西北大學重大科研成果發布會。 阿琳娜 攝中新網西安3月22日電 (記者 阿琳娜 梅鐿瀧)北京時間22日,《科學》(Science)發表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在國際上首次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命名為「清江生物群」。
-
西北大學發布重大科研成果 探索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西北大學發布重大科研成果 【解說】3月22日,西北大學研究團隊公布了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清江與丹江河的交匯處,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並命名為「清江生物群」。
-
西北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清江生物群
本報西安3月24日電(記者龔仕建)近日,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命名為「清江生物群」。國際學界認為這是進化古生物學領域的又一突破性發現。
-
中國科研團隊在湖北宜昌發現5.18億年前寒武紀生物群
『寒武紀大爆發』的奧秘是什麼?」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教授、傅東靜副教授等人歷時12年在清江沿線科考踏勘,3月22日在國際最權威的《科學》雜誌正式發表論文,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他們的研究成果:中國宜昌長陽地區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這是古生物學界又一突破性發現。
-
宜昌長陽發現寒武紀時期的清江生物群
宜昌長陽發現寒武紀大爆發極盛時期的清江生物群!3月22日,陝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舉行重大科研成果發布會,會上發布了該校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在宜昌長陽地區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命名為「清江生物群」。
-
西北大學發現「化石寶庫」 距今5.18億年
科研團隊在《科學》發文稱發現寒武紀「清江生物群」物種多樣性有望超過全球已知寒武紀軀體化石庫昨日凌晨,西北大學科研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在《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其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該團隊發現了距今5.18
-
我系科研人員在澄江生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原始祖先
北京時間3月20日晚,我系早期生命研究團隊韓健研究員等人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的研究成果《中國發現寒武紀早期具骨片的多毛類》在《自然》旗下的《科學報導》雜誌在線發表。韓健等在雲南澄江生物群中發現了兩個已知最古老多毛類新屬種——古扇蟲和中華隱剛毛蟲。其中古扇蟲應該是目前已知多毛類化石中保存最為原始特徵的環節動物,對於探索環節動物門起源具有獨特意義。
-
湖北宜昌現清江生物群形成於5.18億年前的早寒武紀時期
提起證明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存在的化石群,人們會想到雲南澄江生物群和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化石庫,但今後也許會多出一個:來自中國湖北的清江生物群。中美研究人員21日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宣布,他們在湖北發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的一個新生物群——清江生物群,將為研究地球動物門類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
湖北發現「清江生物群」,或為已發現寒武紀化石的最大寶庫
,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並命名為「清江生物群」。《科學》雜誌發表頁面 本文圖均為 西北大學 提供要了解這次發現的重要意義,首先要知道「寒武紀大爆發」。大約距今5.3億年的寒武紀地層中,地質學家們發現它在前後2000多萬年時間內突然出現了節肢、腕足、蠕形、海綿、脊索動物等一系列動物,如今地球上的動物界共有38個門,而在這個階段的化石中,已發現20個現生的動物門類和6個已滅絕的動物門類,但仍有18個現生動物門類尚未在寒武紀找到化石代表。而要破解寒武紀大爆發的奧秘,除了基於理論的科學猜想,更需要發現恰當的科學觀察窗口——化石庫,以找到可靠的化石實證。
-
澄江生物群考古又有新發現 首次發現威瓦西亞蟲
澄江生物群中Wiwaxia骨片化石與布爾吉斯頁巖動物群中Wiwaxia骨片對比 最近,澄江生物群考古中又有新發現。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與劍橋大學合作,在澄江生物群(寒武紀早期古生物化石群)中發現了稀有的威瓦西亞蟲化石,此前,這類化石最早發現在寒武紀中期加拿大布爾基斯頁巖動物群地層中,這次發現代表了這類動物最早的化石紀錄。 威瓦西亞蟲,是一類寒武紀大爆發時期出現的生物,造型非常奇特,它們身體背部覆蓋著鱗狀硬片。這個特徵,使得科學家對它在動物系統分類上的位置一直存在爭議。
-
宜昌發現寒武紀化石寶庫
清江生物群》,首次在國際上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清江與丹江河的交匯處,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並命名為「清江生物群」。該類型的化石庫能夠最大程度地還原寒武紀生物群原本的、完整的組合面貌,為探尋寒武紀大爆發的演化模式和強度,以及構建動物生命樹的基本結構提供絕佳的化石記錄。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最早在1909年發現於加拿大落基山脈寒武紀中期的布爾吉斯頁巖中,並因此命名。該化石庫長期在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研究中「獨領風騷」。
-
西北大學發現原始後口動物
【科技前沿】 西北大學發現原始後口動物對研究對稱動物軀體構型起源意義重大 光明日報西安2月4日電 記者張哲浩、楊永林從西北大學獲悉,該校地質學系研究員韓健等日前在陝西南部寬川鋪生物群中微型動物化石的研究中,發現了最古老的原始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
-
破解生物進化謎團 還原「清江生物群」發掘過程
2007年盛夏的一個傍晚,空氣炎熱而悶溼,在湖北宜昌長陽地區帶隊踏勘的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張興亮用地質錘,從河床上的石頭裡敲出了半根拇指長的林喬利蟲化石——這是在一種布爾吉斯頁巖化石庫中的表徵性節肢動物。那時,野外踏勘隊成員、25歲的博士新生傅東靜見證了那一幕。 日前,記者採訪了論文第一作者、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副教授傅東靜,試圖還原「清江生物群」發掘的前前後後。
-
進化古生物學重大突破 | 西北大學80後女科學家Science發文:發現...
Daley評價:「清江生物群是令人震驚的科學發現!其化石豐富度、多樣性和保真度世界一流,科學價值巨大。後續研究將有望填補我們對於寒武紀大爆發的認知空白並解決動物門類起源演化方面一系列科學問題。」出生於1982年的傅東靜副教授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張興亮教授為通訊作者,西北大學是論文第一完成單位。
-
寒武紀「帶羽毛海葵」解繹刺胞動物演化史
寒武紀「帶羽毛海葵」解繹刺胞動物演化史 2017-08-03 中國科學報 倪思潔 【字體:大 中 小】 中華先光海葵三維復原模型(供圖:李喚珍、歐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北大學及德國卡塞爾大學聯合科研團隊,根據澄江生物群「中華先光海葵」形態細節的新發現,揭露了一種已絕滅的軀體構型
-
西北大學科研專家團隊發現地球上最早動物寄生現象
西北大學科研專家團隊發現地球上最早動物寄生現象 2020-06-07 20: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還原「清江生物群」發掘的前前後後 破解生物進化謎團的化石寶庫
2007年盛夏的一個傍晚,空氣炎熱而悶溼,在湖北宜昌長陽地區帶隊踏勘的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張興亮用地質錘,從河床上的石頭裡敲出了半根拇指長的林喬利蟲化石——這是在一種布爾吉斯頁巖化石庫中的表徵性節肢動物。那時,野外踏勘隊成員、25歲的博士新生傅東靜見證了那一幕。 日前,記者採訪了論文第一作者、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副教授傅東靜,試圖還原「清江生物群」發掘的前前後後。
-
寒武紀「帶羽毛海葵」解繹刺胞動物演化史---中國科學院
(北京)、西北大學及德國卡塞爾大學聯合科研團隊,根據澄江生物群「中華先光海葵」形態細節的新發現,揭露了一種已絕滅的軀體構型,並還原了刺胞動物的早期演化軌跡,成為早期生命研究領域的又一項重要成果。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人員、論文第一兼通訊作者歐強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他們通過寒武紀早期澄江生物群(距今約5.2億年)中華先光海葵多枚化石標本的研究,發現了其中「令人振奮的形態特徵」——複雜的羽狀觸手,觸手兩側具互生式分支,而分支兩側具密集的纖毛;具隔膜、單一開口的消化循環腔;具獨立內腔及基底凹陷的固著器;輻射對稱的體制等。這些特徵指示了一種已絕滅的動物軀體構型。
-
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科研團隊揭示寒武紀大爆發生態驅動新維度
雲南網訊(記者 高藝萌 通訊員 王崴)日前,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李昱靜博士聯合英國萊斯特大學對世界自然遺產澄江生物群中的疑難類群典型代表——古蟲動物進行了全新的古生態學研究,成果以《寒武紀早期遊泳動物古蟲的共生汙染》(Symbiotic fouling of Vetulicola,
-
雲南澄江化石研究再傳喜訊:「多子多福」繁衍策略起源寒武紀
玉溪師範學院提供中新網昆明5月7日電 (歐強 王曉東)記者7日從雲南玉溪師範學院獲悉,澄江古化石研究近日又傳出喜訊:科研人員基於對中國澄江生物群及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的一千多枚寒武紀瓦普塔蝦類節肢動物化石標本的研究,揭示生命「多子多福」的繁衍策略起源於寒武紀。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科學·進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