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Biology》發表侯先光團隊寒武紀泛甲殼類起源研究成果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Current Biology》發表侯先光團隊寒武紀泛甲殼類起源研究成果
2018-12-28 16:28:2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駿

  中新社昆明12月28日電 (陳靜)記者28日從雲南大學獲悉,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於27日晚以研究快訊形式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翟大有、研究員劉煜、研究員侯先光與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的專家學者共同完成的題為「早寒武世一種泛甲殼類動物呈三維保存的附肢」研究論文,該研究證實了泛甲殼類動物起源於早寒武世。

12月27日,

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以研究快訊形式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翟大有、研究員劉煜、研究員侯先光與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的專家學者共同完成的題為「早寒武世一種泛甲殼類動物呈三維保存的附肢」研究論文,該研究證實了泛甲殼類動物起源於早寒武世。圖為寒武紀澄江生物群中的多節耳材村蟲化石。

中新社

發 雲南大學供圖

  據悉,節肢動物是寒武紀至今地球上物種多樣性最高的動物門類,而泛甲殼類(昆蟲和甲殼動物組成的進化單譜系群的統稱)又是節肢動物中最為最繁盛的族群。

  儘管科學家們根據DNA分子鐘推算,認為泛甲殼類在早寒武世已經出現,然而相關的化石證據長久以來僅局限於早寒武世磷酸鹽質化石中保存的幼蟲和中、晚寒武世小碳化石中保存的零星碎片,早期泛甲殼類的成蟲形態及其發育成熟狀態的關鍵鑑定特徵一直成謎。產自中國雲南澄江生物群的多節耳材村蟲(Ercaicunia multinodosa)化石,為揭開這一謎團提供了證據。

  多節耳材村蟲是一種具有一對外殼和魚尾狀尾部的節肢動物,發現並報導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基於傳統的研究手段,學界對其認知僅局限於外殼、軀幹後部和尾的外部形態,而由於外殼的遮蓋和圍巖的包埋,其附肢細節一直不為人知,從而其分類學和進化學歸屬一直懸疑。

  本研究使用精度達到微米級別的X射線三維成像技術(顯微CT),透過厚厚的外殼和圍巖,觀察到了多節耳材村蟲保存完好的20對附肢及其令人驚豔的形態細節。這其中包括一對特化為鉤狀的第二觸角、為取食而特化為大顎和小顎的第三及第四對附肢、具有葉片狀「上肢」(epipodite)的雙分支型胸部附肢等。

圖為使用高精度顯微CT顯示的寒武紀多節耳材村蟲身體各部分精細形態結構。

中新社

發 雲南大學供圖

  除此之外,本研究還首次完整地揭示了該類節肢動物由三片骨片圍繞而成的肛門結構。在由顯微CT這一前沿技術所揭示的多節耳材村蟲的眾多特徵中,第二觸角、特化的大顎和小顎、附肢髖節上著生的「上肢」結構,是泛甲殼類動物的主要鑑定特徵,為把多節耳材村蟲鑑定為泛甲殼類遠祖一錘定音。

  本研究不但證實了泛甲殼類動物起源於早寒武世,還表明,第二觸角和口部附肢的特化、上肢的形成,在泛甲殼類從節肢動物其它原始類群分離之初即已發生。(完)

相關焦點

  • 聚焦「澄江生物群」的高肌蟲類化石 雲南大學侯先光團隊發表雙瓣殼...
    原標題:聚焦「澄江生物群」的高肌蟲類化石 雲南大學侯先光團隊發表雙瓣殼類節肢動物研究成果   9月3日,Nature出版集團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侯先光研究團隊與英國萊斯特大學、牛津大學、曼徹斯特大學、中國科學院的同行共同完成的題為
  • 寒武紀化石揭示泛甲殼類動物祖先面目
    「地球生物圈經歷了這麼多次大滅絕,經歷了小行星撞擊,經歷了多次嚴酷的冰期,也經歷了白堊紀那樣的酷暑,但泛甲殼類始終引吭高歌,屹立不倒。」望著手中這塊記載著5億多年歷史的耳材村蟲化石,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翟大有感慨萬分。  近日,《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的研究論文。
  • 寒武紀火把蟲原是「丟」了腿的葉足動物
    【來源:光明日報】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urrent Biology》發表了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與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及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合作完成的題為「一個寒武紀早期管居葉足動物」的科研論文。
  • 雲南澄江化石研究再傳喜訊:「多子多福」繁衍策略起源寒武紀
    玉溪師範學院提供中新網昆明5月7日電 (歐強 王曉東)記者7日從雲南玉溪師範學院獲悉,澄江古化石研究近日又傳出喜訊:科研人員基於對中國澄江生物群及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的一千多枚寒武紀瓦普塔蝦類節肢動物化石標本的研究,揭示生命「多子多福」的繁衍策略起源於寒武紀。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科學·進展》上。
  • 雲南大學科研團隊用顯微CT揭示寒武紀大附肢類真節肢動物頭部口板...
    6月25日,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以報導形式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劉煜研究員、侯先光研究員、翟大有研究員與哈佛大學哈維爾·奧爾特加·赫爾南德斯副教授共同完成的題為「寒武紀大附肢類真節肢動物中不完全發育的口板」的研究論文。
  • 精細三維掃描揭示節肢動物顎基結構起源之謎
    近日,雲南大學侯先光教授團隊與國外研究機構合作,對刺狀納羅蟲化石作了精細的三維形態學觀察,為節肢動物顎基結構起源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認識。 近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學術刊物《皇家學會會報·B輯:生物科學》發表了這一引人矚目的成果。
  • 中英科學家揭示寒武紀早期節肢動物多樣面目-光明日報-光明網
    日前,Nature出版集團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了題為「寒武紀早期不同高肌蟲附肢結構的差異揭示了幹群真節肢動物軀體模式的多樣化」的研究論文。
  • 西北大學科研團隊發現寒武紀大爆發極盛時期的清江生物群
    阿琳娜 攝中新網西安3月22日電 (記者 阿琳娜 梅鐿瀧)北京時間22日,《科學》(Science)發表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在國際上首次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命名為「清江生物群」。
  • 中科院團隊新成果!五億年前的 「蝦」被發現,揭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今天,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宣布發現了一種形似蝦一樣的動物化石——「麒麟蝦」,該化石來自5億多年前,身體兼具真節肢動物和節肢動物祖先類型的多種特徵,是打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這項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參與的大麥泛基因組構建研究成果在Nature發表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大麥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通過參與大麥泛基因組構建國際協作研究,在破譯大麥泛基因組方面取得了裡程碑意義的研究進展,將為未來開展大麥青稞種質資源鑑定、遺傳研究、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提供有力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1月26日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
  • 寒武紀早期磷足類甲殼動物研究獲進展
    雲南大學張喜光課題組利用上海光源同步輻射顯微CT技術(SR-uCT)結合掃描電鏡方法對古生物甲殼類化石進行研究,發現少許保存近乎完整的柄眼、
  • 寒武紀撫仙湖蟲類再現原始節肢動物形態
    新華社昆明8月9日電(記者嶽冉冉)撫仙湖蟲類是生存在寒武紀早期的原始節肢動物,包括撫仙湖蟲、澄江蝦等若干屬種。雲南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學者共同完成的撫仙湖蟲類綜述成果於近日發表在了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上。
  • 西北大學發布重大科研成果 探索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西北大學發布重大科研成果   【解說】3月22日,西北大學研究團隊公布了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清江與丹江河的交匯處,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並命名為「清江生物群」。
  • 西北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寒武紀生物群
    3月22日,《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公布了該團隊在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發現的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此次發現被認為是繼20世紀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和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以來,世界進化古生物學領域又一突破性重大發現,後續研究有望填補人類對生命起源與演化的認知空白。
  • 中國科研團隊在湖北宜昌發現5.18億年前寒武紀生物群
    楚天都市報(記者 陳俊 通訊員 杜強 覃丹)「早期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寒武紀大爆發』的奧秘是什麼?」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教授、傅東靜副教授等人歷時12年在清江沿線科考踏勘,3月22日在國際最權威的《科學》雜誌正式發表論文,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他們的研究成果:中國宜昌長陽地區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這是古生物學界又一突破性發現。
  • 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被破解
    本報訊 2月2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青年教師劉建妮等人在早期動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中國發現具有「節肢」的早寒武世葉足動物》。科研人員通過從雲南澄江化石庫中發現的節肢動物始祖——「仙掌滇蟲」(Diania cactiformis),首次揭示了原口動物亞界中最令學術界困惑的起源謎團,即節肢動物門的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 節肢動物門是現生動物中分異最大、屬種數量最多的一個動物門,所擁有的物種數比地球上其餘30多個動物門的物種數總和的4倍還要多。其主要包括昆蟲類、蛛形類、甲殼類和已經絕滅了的三葉蟲類。
  • Current biology:為什麼總睡不夠?可能是基因問題
    在最近一項發表在current biology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果蠅體內發現一個叫作Taranis的基因對於正常睡眠非常必要。 研究人員首先對許多果蠅突變系進行了篩選,發現一個叫作Taranis的基因發生突變會導致果蠅睡眠時間大大減少。
  • 宜昌發現寒武紀化石寶庫
    清江生物群中目前發現的此前從未有過記錄的全新屬種林喬利蟲化石近日,《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首次在國際上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清江與丹江河的交匯處,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並命名為「清江生物群」。
  • 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Genetics》發表了題為「Stepwise selection on homeologous PRR genes controlling flowering and maturity during soybean domestication」的最新研究成果。